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与一条老街的抵足长谈
张 劲
古镇之魂在老街,老街之魂在民居,民居之魂又在居住者的日常生活细节中——不管别人怎样看,反正我是这样认识的。因此,访郎岱古镇,我把自己兴奋的脚步连接到了那里的东门老街,并和它的青石板路作了一次亲切的“抵足长谈”。
古镇人告诉我,郎岱曾是古夜郎国国都的外邑所在地,又是滇黔要塞,自隋唐以来便商旅繁盛,清乾隆十年(1745)建石城后,它更是通往云南、泰国、缅甸的古驿道的咽喉之地。东门老街就是这“咽喉”中一条流动的血管。
放眼望去,灰墙黛瓦的砖木结构旧房,与之后建造的仿古新房,鳞次栉比地在街道两边延伸开去,既把天光云影裁割出条条块块的空间存在,也把风雨岁月雕琢出深深浅浅的时间刻痕。东邻西舍的风火墙建筑,彩绘门窗,有祖母级资格的,有儿孙级辈分的,皓首鹤发与红颜秀目并肩而立,殷实精致与清贫简陋携手相掺,密密匝匝直至数百米外……
正是午后炽热时分,街上行人不多,踏在石板上面,百年风尘便从周遭冒了出来。我且行且看,且闻且摄,步随心动,景随人移。
一处古朴典雅的廊檐下,有位老年妇女正坐在小凳上绣花。苗族喜欢的蝴蝶图案,把她的老花眼紧紧地绑缚在了绣架上。绣架上有头有绪的斑斓绣线,正牵扯着她心中无头无绪的斑驳往事。
店招“杨家酱”店铺里的甜面酱,浮动着甜丝丝的鲜香,挑逗着人的嗅觉和味觉,那普通而不乏精致的罐状包装,刺激着人的购买欲望。老板极和善,脸面上笑纹漾开,也似糊着一层薄薄的、流动的甜酱汁。
未曾料到的是,一家粉面店外竟对称地熟睡着两条狗,一黑一白。狗的身量长短、眠卧姿态差不多一样,两头相对,四肢侧放,像一副对联贴在大门外,只在中间横额地带留出一段可以让顾客进出的空白。老街人悠闲的生活氛围,连狗都变得慵懒了。而另两只猫,则更懂得享受生活,它们索性把自己安顿在弹花匠叠成的棉絮堆里,枕着舒适,背靠背地做着柔软的梦。
时尚和亮丽炫耀在时装店里,健康与长寿驻守在医药店里。肃穆的花圈、神秘的香烛,经年累月地默置在冥器店里。对街摩托车修理店前或新或旧的摩托车,有的才整装待发,正憧憬着外面世界的精彩,有的则刚从快车道上风驰电掣归来,享受片刻的宁静。
我注意到,有家人正为孩子筹办满月宴。临时搭建的塑料棚下面,几位厨娘切菜剁肉,忙得不亦乐乎。而塑料棚上面,几缕炊烟,却在犹犹豫豫地挣扎盘旋。炊烟不忍离开棚顶,但又扛不住风的折腾,几经拽扯后,还是恋恋不舍地走了。
猛觉得有一种断断续续的金属击打声在街口游荡。走近一看,才知那声音是从一簇鲜红的火焰里生长出来的。一间孤独的铁匠铺,加上一位雕塑般的老人,构成为大都市里见不着的行为艺术。铁匠铺里锻打着镰刀、锄头,当街的晒席上晾晒着刚刚收割回来的油菜籽。那镰刀、锄头从田野里收工后,喘口气,又赶紧回到铁匠铺内修整,因为接着又要忙于割麦、薅包谷和锄田栽秧了……
铁匠已上了年纪,然而时光不会老去。他那把生命的铁锤一记记砸在时光的砧子上,铁块幻化为四溅的绚烂火花,最后,这些智慧、勤劳的碎末会冷却下来,沉寂为历史文化的碎片。我们就是来寻找那些碎片的人。以后,我们自己也将成为碎片微尘。在锤声丁丁当当的叹息里,在火光闪闪烁烁的变化里,一茬人走过去了,又一茬人来了。
此时,老街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整个生命画卷都被这条青石板路完整地浓缩了,仔细地收藏了。虽然家家也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佶屈聱牙的几页被小心地折叠起来了,念出来示人的多是铿锵的章节。
老街之有趣,就在于它的这种街景的随机性、多样性、变化性。淳朴厚重的平民气息,亲切随和的人情味儿,构成它自有的历史气场与现实节奏,那是一种驳杂里的平淡,琐碎里的集中,纠结后的从容,苦涩后的微甘……
(《西部散文》2014年第1期,有改动)
小题1: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4分)
他那把生命的铁锤一记记砸在时光的砧子上,铁块幻化为四溅的绚烂火花,最后,这些智慧、勤劳的碎末会冷却下来,沉寂为历史文化的碎片。
小题2:作者在文中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粉面店外的狗和猫,有着怎样的用意?(4分)
小题3: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主要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4:通观全文,作者所认为的“老街之魂”具体指的哪些方面?(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句是说老铁匠在街口长年如一地在锻打、修整农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如要抓住“时光的砧子”“手艺的火花”“智慧、勤劳”“历史文化”以及沉寂、碎末、碎片的喻意及人物精神作答。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从侧面衬托的角度里分析写作用意,文章第七段,写狗的树懒悠闲,猫的舒适享受的生活,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衬托老街人悠闲的生活氛围,使文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散文语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庹其五
石鸣
①庹其五是个茶客。或者说,退休前,庹其五是个老师;退休后,庹其五是个茶客。退休前,庹其五每周六天去学校上课;退休后,庹其五每周六天到巷子尽头老孙家的茶铺子里坐着喝茶。
②老孙家的茶铺子很小,茶几椅子就摆在院子里。院里的照壁是早就毁了,站在院外的路上往里看,一眼就能看个通透。庹其五就坐在通透处的一棵银杏树下。银杏高四五丈,郁郁苍苍,总有上百的年岁了吧?庹其五有时抬眼望着银杏树,不免感叹一声:“银杏自然是好,要是有这么粗大的一棵茶树立着,不是更佳?”听见的人就把老孙叫过来,对老孙说:“老孙,改天你将这银杏刨了,庹老师说,种棵茶树才更好呢。”老孙听了,也抬眼看看银杏,对庹其五说:“庹老师,这银杏可算得上是我爷爷辈的了呢。”庹其五和喝茶的人就笑起来,庹其五对老孙说:“老孙,他们说玩笑话呢。这么好一棵树,谁舍得刨?”
③在老孙家茶铺子喝茶的,多是熟客,认得庹其五的,都叫他“庹老师”,不认得的,互相谈起来,问起姓名,庹其五就会蘸着茶水在茶几上写一个“庹”字,指点着说:“很多人开口就念度,那不对。这个字念庹,同稳妥的妥一样的音。”同他的姓难念一样,有时他说的话也让人觉得突兀。比如,有时候庹其五将装茶叶的小瓶子从口袋里掏出来,将茶叶仔细放进茶碗,看着老孙一柱滚鲜鲜的开水注进去,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说的是陆羽《茶经》开首一句,但和庹其五一道坐着喝茶的人都不知道,所以接着话往下说的人很少。一道喝茶的人听不懂庹其五说的那些话,庹其五却并不觉得孤单,并没有知音不遇的失落。自己的心绪能懂自己的话,就够了,所以别人听不太懂的话,庹其五常常是说几句就止住了。
④庹其五来老孙的茶铺子喝茶,是喜欢自己带茶来。老孙的茶太普通,没有他自己的茶好。庹其五无儿无女,老伴也走了,生活清淡,钱能做的用途不多,说来算去也就是个喝茶。庹其五也是有个儿子的,上山下乡的时候,儿子到山区插队,一年夏天放牛,走在山沟里,遇上山洪,儿子忙着赶牛,却将自己留在了山洪里。庹其五和妻子赶到儿子插队的村庄,站在山沟边一阵痛哭,又一阵痛哭,才移动步子,山坡上种下一株远道带来的茶树,又沿山沟向下一路洒了五斤茶叶。乡里人都奇怪,只以为是城里人在破旧,却不知庹其五是在给儿子安魂。儿子喜欢茶,若不是来了上山下乡的运动,本是该去农业大学学习,然后去培育他愿望中的优质茶树的。天不假人以时日,庹其五只能让一株茶树在山坡上让儿子凝望。茶树是儿子未下乡前在花盆里试种的,树干树枝上都有他抚摸的痕迹,如今人茶两相望,也算是互为慰藉。
⑤有一段时间,庹其五外出走了一圈回来后,突然开始喝老孙配备的茶了。这情况以前少见,一同喝茶的人就奇怪。问,也没问出个所以然。庹其五说:“喝茶,喝的是心绪,在乎茶的好坏?”这就让大家不好说了。谁说喝茶不是喝心绪呢?老孙的茶庹其五一喝竞持续了一年,让人渐渐忘了他有自己带茶的习惯。
⑥大伙儿想起来他有这习惯,是第二年的清明后。庹其五又自己带茶叶来了,而且给相熟的人每人都送一小包。茶是新茶,雀舌,一看就是明前的新芽。问,才知道是庹其五儿子以前插队的那个村寄来的。再问,才知道庹其五去年到山里看儿子,发现当年栽的那株茶树长得竞好。村里人依旧穷,庹其五就想着让他们种茶,于是请了他茶研所的一个专家朋友去看,专家说气候土壤都适合,便说动村长引进茶苗,聘了人指导种植和焙制。村里人家家户户少余钱,庹其五就先垫了请人的费用,告诉村长茶叶赚了钱再补给他。一年过去,果然就出了茶来。茶还是打顶采的,量少,制得也不算好,但庹其五喝着,也是觉得浓郁清爽。
⑦此后每年村里都寄上新茶来。三年后茶叶开始正常开采,竟是越制越好,渐入佳境。庹其五带上新茶,看着老孙将水冲进茶碗,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话,一道喝茶的人都已经听熟了,他们偶尔也重复一下,都以为是庹其五写的诗句。
1.庹其五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描写老孙家茶铺子里的银杏树,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⑦段庹其五反复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包含怎样不同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喝茶”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庹其五是一位普通的退休老教师。
①淡泊随和,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祈 求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1.散文开篇,作者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小孩欺辱苍老的鹰时,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这表明了年轻的鹰的哪些特点?作者借它表达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到小孩欺辱苍老的鹰以及鹰的痛苦和无奈,作者为什么会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品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对比,以反衬鹰的敏锐与高傲。
B.作品写年轻的鹰茫然冷漠与苍老的鹰高傲暴烈,用意在于表明离开天空鹰就将失去灵魂。
C.作品描写遭到欺辱后的鹰的动作、眼神和鸣音,使其内在的精神和性情得到了充分展示。
D.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摧残个性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E.作品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及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参考答案:1.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个场景中,特定的景物使作者产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李敖写《北京法源寺》,最后说:“艾略特______小说到了福楼拜和詹姆士之后已无可为,但那还是七十五年前说的。艾略特若看到七十五年后现代影视的挑战,将更惊讶于小说在视觉映象上的落伍和在传播媒体上的败绩。……那些妄想靠小说笔触来说故事的也好、纠缠形式的也罢,______。”
依次填入短文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为(??? )。
A.已咬定其实都难以挽回小说的颓局
B.已咬定都将直接加速小说的全面的溃败
C.曾经怀疑其实都难以挽回小说的颓局
D.曾经怀疑都将直接加速小说的全面的溃败
参考答案:
A。从文中的“更惊讶于”可知第一个横线应该是“已咬定
本题解析:
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小炕笤帚
刘心武
他们是大二男生,一天在宿舍里,引发出了一个关于小炕笤帚的故事。几个舍友里,只有两位备有扫床工具,一位富家公子有个非常漂亮的长柄毛刷,一位来自穷乡的小子有个高粱穗扎的小炕笤帚,其余几位收拾床铺时会跟他们借用,一来二去的,都觉得还是那小炕笤帚好使,最近就连那富家公子,也借那小炕笤帚来用。
那天熄灯后,都睡不着,各有各的失眠缘由,绰号“蜡笔大新”叹口气提议:“夸克,随便讲点你们乡里的事情吧。”其余几位也都附议,绰号“唐家四少”的富家公子更建议:“从你那把小炕笤帚说起,也无妨。”
因为物理考试总得高分,绰号“夸克”就讲了起来:那年我才上小学。村里来了个骑“铁驴”的,“铁驴”就是一种用大钢条焊成的加重自行车,后座两边能放两只大筐,驮个二三百斤不成问题。那骑“铁驴”的吆喝:“绑笤帚啊!”我娘就让我赶紧去请,是个老头,他把“铁驴”放定在我家门外的大榆树下,我娘抱出一大捆高粱来,让他给绑成大扫帚、炕笤帚和炊帚。他就取出自带的马扎,坐在树下,先拿刀把高粱截了,理出穗子,然后就用细铁丝,编扎起来了……“蜡笔大新”叹口气说:“不好听,来个惊人的桥段!”上铺的一位问:“会闹鬼吗?我喜欢《黑衣人》的那份惊悚!”“夸克”继续讲下去:你们得知道,高粱有好多种,其中一种就叫帚高粱,它的穗子基本上不结高粱米,专适合扎笤帚炊帚什么的,我娘每隔几年就要在我家院里种一片帚高粱,为的是把以后几年的扫帚、炕笤帚、炊帚什么的扎出来用,扎多了,可以送亲友,也可以拿到集上去卖。
那是个星期天,午饭后,我在屋里写作业,我娘忽然想起说:你去问问那大爷,他吃晌午饭没有?他大概是转悠了好几个村,给好多家绑了东西,还没来得及吃饭呢。我就出去问,那老头说:“不碍的。我绑完了回家去吃。”我进屋跟我娘一说,我娘就从热锅里盛出一碗二米饭,就是白米跟小米混着蒸出的饭,又舀了一大勺白菜炖豆腐盖在上头,还放了两条泡辣椒,让我端出去……“唐家四少”说:“情节平淡,我得去趟卫生间。”“夸克”就提高声量说:呀!出现情况了!我娘忽然叨唠:“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啊……”就往门外去,我跟着,只见那老头已经从马扎上翻下地,身子倚在榆树上,翻白眼……他是被饭菜给噎着了,喉骨哆嗦着,嘴角溢出饭粒和白沫,但剩的半碗饭并没有打翻,显然是刚发生危险时,他就快速把那碗饭菜放稳在地上了……我娘赶紧把他的手臂往上举,指挥我用手掌给那老头轻轻拍背抚胸,没多会儿,那老头喉咙里的东西顺下去了,松快了,娘让我去取来一碗温水,让那老头小口小口喝,老头没事儿了……讲到这儿“唐家四少”去卫生间了,回来时候只听“蜡笔大新”在感叹:“哇噻,两毛!两毛能算是钱吗?”原来,那老头绑扎东西,大扫帚每个收五毛钱,炕笤帚、炊帚只要两毛钱。绑扎出一堆东西,“夸克”他娘才付他四块钱。那老头说:“你们真仁义,给我饭吃,还救了我。这些剩下的苗苗不成材,可要细心点,多用些铁丝,也能扎成小炕笤帚,今天我没力气了,让我带走吧,过几天扎好了,我给你们送过来,不用再给钱。”“夸克”娘说:“连那些高粱秆,全拿走吧。扎的小炕笤帚,你自用、送人都好,甭再送来了。”
从上铺传来评议:“不是大片儿。小制作。表现些民间微良小善。比《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浅多了。”“夸克”说:没完呢。过了几天,本是个晴天,不曾想过了晌午,也不知道怎么的忽然下了场瓢泼大雨,放学回家路上,听人说下大雨的时候有个骑“铁驴”的老头栽沟里了,路过那沟,“铁驴”挪走了,只留下痕迹,还有一把小炕笤帚,落在沟边,脏了。我心里一动,捡起那小炕笤帚,回家拿给娘看,娘说,一定是那大爷要给咱们家送来的。那年月乡里有绑扎笤帚手艺的人,大都跟我爸一样,进城打工了,剩下的,有的扎出来的东西没用几时就散了,可这老头扎得又结实又好用,除了铁丝,还都要再箍上一圈红绒线。我们听说摔断腿的老头被卫生院收治了,娘儿俩就去看他……“蜡笔大新”评议:“诚信,很健康的主题。”“夸克”继续讲:到了医院,见到他,我们就慰问,道谢,可是,那老头当着医生说,他不认识我们,他那“铁驴”里的小炕笤帚,不是带给我们家的。我跟娘好尴尬。我们只好退出,在门口,恰好跟那老头赶过来的家属擦肩而过……最后,我要说明:这小炕笤帚当时就洗净晒透了,一直搁在躺柜里,没舍得用,来大学报到前,娘才取出来让我裹在铺盖卷里,带到这儿来以前,我进行过消毒,请放心使用。
宿舍里安静下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小炕笤帚的故事,叙事角度很巧妙,时而用第三人称叙述,时而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角度的转换十分自然。
B.“夸克”娘儿俩给绑笤帚的老头吃二米饭,当他发生危险时又及时抢救,老头为报答这娘儿俩,绑扎了一堆东西,才收了四块钱。
C.“夸克”娘儿俩及时抢救吃饭被噎的绑笤帚老头,这一情节为下文老头送小炕笤帚遭大雨栽进沟里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D.这篇小说故事简单,情节也不太曲折,没有什么矛盾,但文中人物淳 厚、质朴、善良、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品性让人感动。
E.绑笤帚的老头来给“夸克”家送小炕笤帚,不幸栽进了沟里,“夸克”??通过笤帚上的红绒线判断这个老头就是之前给家里帮笤帚的老头。
小题2:小说对舍友们的描写贯穿始终,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骑“铁驴”的老头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最后写“夸克”娘儿俩去医院看望绑笤帚的老头,可老头当着医生说不认识他们。作者的这种处理是否合适?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C(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B项,从文中来看,绑扎那一堆东西,按规定的价格就应付四块钱;老头为感谢他们决定把剩下的高粱苗苗扎成小炕笤帚,免费给他们。D项,“文中人物淳厚……让人感动”不准确,应是“小炕笤帚故事中的人物淳厚……让人感动”。E项,从文中可知,“通过笤帚上的红绒线判断这个老头就是之前给家里绑笤帚的老头”的人是“夸克”娘,而不是“夸克”。所以选AC。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小说具体内容从内容主题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作答。答题时,可先把描写舍友的段落内容稍加概括,然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