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光传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改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而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择其健武者,统以土豪,得保甲万余,号“精拣军”。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欢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3分)
A.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籍:登记
B.和不可恃,备不可彻彻:撤除
C.光于榻前面折之折:告发
D.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阴:暗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其兴吾门乎择其健武者
B.有致赙者,悉辞之及守城之日
C.统以土豪始以郊恩
D.朕退而叹息至江州而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光年少时就知礼知节,考取功名后更是不畏权贵。他先后触怒了朱冲、秦桧等人,后来屡遭告发而被贬谪,直至死前才复官任左朝奉大夫。
B.李光在担任宣州知州时,将应该按年交到县里的苗租全都送到州里。开始人们纷纷指责不方便,最终却依靠这项措施补充了赡养军民的开销。
C.李光对邵青招抚劝说,并送给他粮食,邵青很高兴。后来邵青的船队经过繁昌时,有人骗他是在李光管辖的宣州境内,他就沿着北岸离开了。
D.秦桧在张榜公告时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李光发现真相后极力陈述戎狄的狼子野心,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秦桧很生气。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3分)??????????????????????????????????????????????????????????????????????????????????????
(2)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4分)?????????????????????????????????????????????????????????????????????????????????????
(3)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折,使受挫,指摘。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原文前句“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秦桧用“郑亿年”是职权范围之内的事情,没有背人暗地操作,所以“告发”不和文意,应为指摘,揭短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D都是连词,表顺承。A项,①副词,推测语气,多与句尾语气词配合使用,可译为大概、恐怕。②代词,其中的。B项,①代词,它。②助词,的。C项,①介词,用。②连词,因为。这是一道考核文言虚词的题目,文言虚词注意区分用法和意义,平时注意积累,记忆重点典型例句。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根据选文第四段,李光是在秦桧任命亲党郑亿年做资政殿学士后,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的,选项“辩论”的时间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重要词语:(1)见遇——对待我,独——只有。(2)以——凭借,附——依附,罪堕——中,黠——狡猾,隳——毁掉。(3)仲子——次子,坐陆升之诬——因被陆升之诬告,狱成——被定案。
【参考译文】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年时就不好玩耍,他的父李高称赞说:“我的儿子是云间的飞鹤,将要使我家门兴旺。”父亲去世,他悲哀得像成人一样,有人送来财物,他都谢绝了。到下葬时,礼节非常合乎法度。守丧期满,进入太学,考中崇宁五年进士。调任开化令,施政有声望,朝廷召他到都堂考察,当时宰相不喜欢他,任命他为监当,变更官职,做了平江府常熟县知县。朱勔的父亲朱冲倚仗权势横行无度,李光捆绑了他的家僮治罪。朱冲很生气,讽劝部使者改调他到吴江,李光不因此而屈服。改任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皇帝从临安移驾到建康,授任他为宣州知州。当时范琼将要率军经过,李光先入州处理政事,范琼到了就打开城门慰劳,留住三天后离去,没有敢哗变的。李光认为宣州离行都最近,于是修理城池,积聚军粮,登记地方百姓,按保伍分编,称为义社。选择其中健壮的人,用土豪来统率,得到保甲一万多人,号称“精拣军”。又在二十三处险要之地设立兵营谨慎戍守,把全城分为十处地方,分别巡逻内外,白天自由行动,晚上守城,有敌情就参战。苗租按年交县的,都送到州里。当初人们纷纷指责不方便,到守城时,赡养军民的花费,最终靠此来补充。政事传到朝廷,被任命为管内安抚,允许他见机行事,晋升为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从真州率数百艘舰船,在当涂、芜湖两县之间剽掠,李光招抚劝说他,送给他二千斛大米。邵青非常高兴,对使者说:“我们是官军,所经之地都像对待盗贼一样对待我,只有李光不怀疑我。”于是秋毫无犯。后来,船队经过繁昌,有人骗他说:“这是宣州境内。”于是沿北岸离去。
当时秦桧开始倡议和议,准备张榜告示,打算借李光的名望来压制民心。皇上本意不想用李光,秦桧说:“李光有名望,如果一起签名,议论就会自动停息。”于是用了李光。同郡人杨炜上书李光,指责他借依附权相谋取高官,中了狡猾的敌人的奸议,毁掉了平日的气节。李光本意认为只是可以趁和议之机作自治的打算。后来秦桧建议撤掉河南守备,夺去诸将兵权,李光极力陈述戎狄的狼子野心,和谈不可依恃,守备不能撤除。秦桧憎恶他。秦桧任命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李光在皇上面前当面反对。又与秦桧在皇上面前辩论,于是说:“看秦桧的心意,是想堵塞蒙蔽陛下的耳目,盗弄国权,心怀奸恶,贻误国家,不能不明察。”秦桧大怒。第二天,李光请求离职。高宗说“:你昨天当面斥责秦桧,举动像古人。我退朝后叹息,正要寄心腹于你,为什么要辞职呢?”李光说:“我与宰相争论,不可留任。”九次上章请求,于是被授任为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任提举临安洞霄宫。
十一年冬天,御史中丞万俟禼指责李光暗怀怨恨,贬职为建宁军节度副使,安置在藤州。过了四年,移置琼州。住在琼州八年,次子李孟坚因为被陆升之诬告为私撰国史,被定案;吕愿中又告发李光与胡铨诗赋唱和,讥谤朝政,调至昌化军。他议论文章考证历史,怡然自得。年过八十,笔力精健。又过了三年,才因为郊祭之恩,复官任左朝奉大夫,任其自便居住。到江州去世。孝宗即位后,追任为资政殿学士,赐谥号为“庄简”。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课内文言文语段,回答下面题目。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乘
B.终已不顾回头看
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从小道
D.张良入谢表示谢意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D.项伯杀人,臣活之
小题3:与例句“荆轲和而歌”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小题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吾属今为之虏矣”相同的一项是
A.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沛公安在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参考答案:
小题1:D 谢罪?????????
小题1:D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此处D 应是谢罪。(2)这是对文言文实词识记与理解考点。识记和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具体要求有准确理解实词的常用义;准确了解常见的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学会分析各种词类活用现象,当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能用已学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这里“破”为使动用法,答案为D。(3)此处“和”修饰“歌”,所以“而”表修饰,B中“自引”修饰“起”,答案为B。(4)这是对古代句式的判断和分析。学生了解古代常用的文言句式,学会判断和分析古文言句式。这里;例句和B为被动句式。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浣花溪记
【明】·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选自《隐秀轩集》)
注:严公,指杜甫的好友严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水木清华,神肤洞达清华:清幽而绚丽
B.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次第:整齐
C.不必求肖,想当尔尔尔尔:这样
D.碑皆不堪读不堪:不能忍受
小题2:下列各项全都属于钟惺“耽林泉之趣”的一项是(???)
①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
②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
③尽溪,平望如荠??????????????
④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⑤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
⑥迫暮趣归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以微景入题,为读者描绘了浣花溪精致的一面,给人以清新俊爽之感。
B.文章描写景物,善于抓住其特有形态,条理分明,历历如画,写景抒情,结合自然。
C.文章第二和第三段,为浣花溪记游的主体,文字清幽之妙,结构详略之胜,堪称佳构。
D.文章结尾,作者入骨地嘲讽了那些假冒斯文的达官贵人附庸文雅、热衷应酬的丑态。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溪周之,非桥不通。
译文:?????????????????????????????????????????????????????
(2)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D项解释不准确,从原文上句“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大意可知,“不堪”应为“不能”。所以选D。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耽林泉之趣”应侧重从作者对“从泉”的喜爱着眼,②陈述浣花溪得名原因,④陈述三股溪流汇集处建有一座桥,⑥曲解“趣”此处应理解成“急促”或“匆匆”。所以选B。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以微景入题”分析不当,从原文左、西、后等可知,应是展现“全景”。所以选A。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特殊句式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之、老、之、于、大、矣。
参考译文:
出成都南门,左边是万里桥。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像连环、像玉玦、像衣带、像规尺、像弯钩,水色如明镜、如碧玉、如翠绿的瓜,幽深地呈现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是浣花溪水回旋的地方。可是必得到草堂,才能称得上“浣花溪”这一专名,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的缘故。
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到溪水的尽头,远远望去就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澈,神清气爽。从青羊宫以西,有三处溪流汇合在一起,在上面建有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轿夫说(这水)通向灌县,也许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溪东居住人家,溪水便常常被房舍遮住,不能看见;稍有空档,溪水便又出现在眼前。像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户和篱墙,很是齐整。过了桥,路旁立着一座亭子,题写着“缘江路”。过了这就到了武侯祠。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水,桥上有栏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过桥,是一片的陆地,像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从这座亭子折回,走过桥经过梵安寺,这才到了杜工部祠。杜甫像画得很是清俊古朴,不必求形似,但想来杜甫应当是这个样子。还有一块石刻的像,附着杜甫的传记,是何仁仲代理华阳县令时所作的。碑文都没法读了。
钟子说:杜甫的两处居所,在成都浣花溪的,环境清幽,在东屯的地势险僻,两者互不雷同。假如严武不死,杜甫就可以在浣花溪畔安度晚年,患难时真是太需要朋友了!然而上天派这位老诗人(来此)为夔州增添奇妙:在艰难潦倒中流离奔波,却仍能选择胜地处身;胸襟安闲从容,可以应付世事,这同孔子微服客居在司城贞子家里避难的情形是一样的啊。
当时是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出城时像是要下雨,不一会儿便天晴了。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的,大多由按察使或地方官邀请饮宴,官场人杂而浑浊,像石磬那样曲着身子打躬作揖,喧闹声充溢四方。时近黄昏便匆匆回家了。这天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魏掞之,字子实,建州建阳人。自幼有大志.师胡宪,与朱熹游。以乡举试礼部不第。尝客衢守章杰所。赵鼎以谪死,共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遗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杰怒,治蒙之,拘汾于兵家所,且以告桧。掞之以书责杰,长揖径归。筑室读书,榜以“艮斋”,自是人称曰艮斋先生。???
乾道中,诏举遗逸,刺史芮烨表其行谊,特诏召之,掞之力辞。时宰相陈俊卿,闽人也,雅知掞之,招之甚力。乃以布衣入见,极陈当时之务,大要劝上以修德业、正人心、养士气为恢复之本。上嘉纳之,赐同进士出身,守太学录。
先是,学官养望自高,不与诸生接。掞之既就职,日进诸生教诲之,又增葺其舍,人人感励。掞之请废王安石父子从祀,追爵程颢、程颐,列于祀典,不报。复言“太学之教宜以德行经术为先,其次则通习世务。今乃专以空言取人”,又不报.遂丐去.掞之累疏以谏,移疾杜门,遗书陈俊卿责其不能救止,语其切.遂以迎亲请归,行数日,罢为台州 教授。掞之在朝不能半岁,既归,喟然叹日:“上恩深厚如此,而吾学不足以感悟圣意。”乃日居艮斋,条理旧闻,以求其所未至。??
其居家,谨丧祭,重礼法。从父有客于盘者,千里迎养,死葬如礼。每遇岁饥,为粥以食饥者。请官米以贷民,至冬取之以纳于仓。部使者素敬掞之,捐米千余斛假之。岁岁敛散如常,民赖以济。???
与人交,嘉其善而救其失。后进以礼来者,苟有寸长,必汲汲推挽成就之。至或訾其近名,则蹙然日:“使人而避此嫌!为善之路绝矣”病革,母视之,一不巾不见.以书召朱熹至,委以后事而诀。卒,年五十八。??
后上思其直谅,将召用之,大臣言已死,乃赠直秘阁.
(节选自《宋史·魏掞之传》,有删节)
【注】①将丧:护送灵枢。②从祀:孔庙中除主祭孔子外,还附祭历代官方认可的儒家圣贤。④移疾:旧时官员上书称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胡宪,与朱熹游游:交往
B.逮至一无所得逮:等到
C.移疾杜门杜:关闭
D.为粥以食饥者食: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拘汾于兵家所赵尝五战于秦
B.乃以布衣入见乃遂私见樊于期
C.遂以迎亲请归举匏尊以相属
D.委以后事而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魏掞之正直的一组是
①掞之以书责杰,长揖径归???②特诏召之,掞之力辞???
③日进诸生教诲之???????????④今乃专以空言取人???
⑤掞之累疏以谏,移疾杜门???⑥病革,母视之,不巾不见
A.②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①③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父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掞之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后因其德行被征召入朝觐见皇上,他的建言受到皇上赞许,被赐予同进士出身。
B.魏掞之主张太学应把培养学生德行和传授经学知识放在首位,所以请求朝廷把程颢、程颐列入从祀大典。
C.魏掞之任职太学期间,改变先前学官陋习,亲自教诲学生,改善学舍条件,让学生深受感动和激励。
D.对于登门拜访的后学之士,即使略有才能,魏掞之也竭力举荐成就他,但也因此招致有些人的诋毁。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掞之以书责杰,长揖径归。(3分)
(2)从父有客于南者,千里迎养,死葬如礼。(4分)
(3)使人而避此嫌,为善之路绝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解释不正确,由“民赖以济”可知,食:给……吃。所以选D。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副词,于是,就。A.介词,在/介词,跟;C.介词,用/连词,来;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所以选B。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魏掞之正直。②表明魏掞之不愿为官;③表明魏掞之亲力亲为;⑥表明魏掞之注重礼法。所以选C。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所以请求朝廷把程颢、程颐列入从祀大典”表述不正确,属于强加因果关系。所以选B。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书”“长揖”“径” “客”“迎养”“如”定语后置 (客于南者);“使”“为”“绝”。
【译文】:
魏掞之,字子实,建州建阳人。从小就志向远大。他拜胡宪为师,与朱熹交往。以举人身份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魏掞之曾经客居在衢州太守章杰那里。赵鼎因贬谪死去,他的儿子赵汾扶持灵柩经过衢地。章杰一向就怨恨赵鼎,又为了迎合秦桧的意愿,就派遣翁蒙之带领士兵出其不意地夺取赵鼎平时同老朋友的往来书信。翁蒙之提前派人告诉赵汾,让他焚烧了这些信件,等到翁蒙之到后一无所获。章杰大怒,就治翁蒙之的罪,把赵汾拘捕在兵营,并且把这件事汇报给秦桧。魏掞之就写信斥责章杰,作揖后径自回到家中。建造房舍用以读书,书房匾额为“艮斋”,从这以后,人们都称他为艮斋先生。
乾道年间,朝廷下诏各地举荐遗落民间的贤能之士。建州刺史芮烨上表称赞他的德行,朝廷特地下诏征召他,魏掞之坚决拒绝。当时的宰相陈俊卿,是福建人,向来了解魏掞之,竭力邀请他。魏掞之就凭平民的身份进入朝廷谨见皇上,尽力上言国家的当务之急,要意是劝勉皇上把修养德行、修正民心、培养士人节操作为复兴国家的根本。皇上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赐给同进士出身,让他担任太学录。
在他以前,学官都重视虚名,自高自大,不与学生接近。魏掞之任职以后,每天都亲自教授课程,对他们加以教诲,还增修学舍,学生都受到感动激励。魏掞之请求废止王安石父子的从祀资格,追加程颢、程颐爵位,并把他们列入从祀之中,这一请求没有得到回复。他又进言说“太学的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和经学知识,其次是让学生学习治理国家的知识。现在国家却专以空谈选人”,又没有得到答复。于是他就请求离开朝廷。魏掞之反复上疏进谏,并称病闭门不出,同时给陈俊卿写信,责备他不能纠正制止这种歪风邪气,语气非常急迫。于是他又以迎养父母为借口请归故里,走了几天后,被罢为台州教授。魏掞之在朝廷任职不到半年,回到乡里后,感慨叹息说:“皇上的恩德如此深厚,可是我的学识却不能够感动皇上。”于是就天天生活在艮斋,整理往昔的典籍,来寻求自己还未曾涉猎的知识。
魏掞之在家中生活,重视丧祭和礼法。他有一个客居南方的叔父,不远千里迎接奉养,死后按亲生父母的礼节送葬。每当遇到荒年,他就熬粥给饥民吃。请求把官米借给百姓,到了冬季再收取储存进仓库。部使者向来敬重魏掞之,拿出一千多斛米借给他,他年年都收发谷米,百姓依靠这得到救助,渡过难关。
魏掞之与他人交往时,善于表扬他人优点,补救他人不足。对于按礼节来拜访的后生,只要他有一点长处,一定加以提拔举荐,从而成全他。以至有人诋毁他追求好的名声,他就局促不安地说:“假使人们都回避这种嫌疑,做善事的途径就会因此而断绝。”病重后,母亲去探望他,他不戴好头巾就不会见母亲。写信让朱熹来,把后事托付给他后与他诀别。去世时,五十八岁。
后来,皇上考虑到他正直诚信,要征召起用他,大臣说他已经去逝,就追赠他直秘阁一职。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人也。少失父,佣赁以养母,以孝闻
于乡里。年十六,乡人蔡道斑为湖阳戍主,道斑攻蛮锡城,反为蛮所困,道根救之。匹马转战,杀伤甚多,道斑以免,由是知名。
齐建武末,魏主拓跋宏寇没南阳等五郡,明帝遣太尉陈显达率众复争之。道根与乡里人士以牛酒候军,因说显达曰:“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显达不听,道根犹以私属从军。及显达败,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
永元中,以母丧还家。闻高祖起义师,乃谓所亲曰:“金革夺礼,古人不避,扬名后世,岂非孝乎?时不可失,吾其行矣。”率乡人子弟胜兵者,悉归高祖。
初到阜陵,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众颇笑之。修城未毕,会魏将党法宗率众二万,奄至城下。道根堑垒未固,城中众少,皆失色。道根命广开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军战,败之。魏人见意闲,且战又不利,因退走。
豫州刺史韦
睿围合肥,克之。六年,魏攻钟离,高祖复召睿救之,道根率众三千为睿前驱。至徐州,建计据邵阳洲,筑垒掘堑,以逼魏城。道根能走马步地,计马足以赋功,城隍立办。及淮水长,道根乘战舰,攻断魏连桥数百丈,魏军败绩。
道根性谨厚,为将能检御部曲,所过村陌,将士不敢掳掠。每所征伐,终不言功。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明主自鉴功之多少,吾将何事。”高祖尝指道根示尚书令沈约曰:“此人口不论勋。”处州郡,和理清静,为部下所怀。在朝廷,虽贵显而性俭约,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入室则萧然如素士之贫贱者。
十六年,都督豫州诸军事。将行,高祖引朝臣宴别道根于武德殿,召工视道根,使图其形像。豫部重得道根,人皆喜悦。高祖每称曰:“冯道根所在,能使朝廷不复忆有一洲。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十二》,有删节)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主拓跋宏寇没南阳等五郡???寇:攻占
B.召工视道根,使图其形像?????图:图画
C.道根能走马步地??步:丈量
D.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喻:解释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乡人蔡盗斑为湖阳戍主??????②何故不怀瑾握玉,而自令见放为
B.①因说显达曰????????????????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C.①率乡人子弟胜兵者??????????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D.①出与魏军战????????????????②竖子不足与谋
小题3. 下列句中能表现冯道根“谨厚“的一项是(?)
①少失父,佣赁以养母???②为将能检御部曲??③所过村陌,将士不敢掳掠??④每所征伐,终不言功???⑤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⑥豫部重得道根,人皆喜悦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④⑥???? D. 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A.冯道根幼年丧父,
靠给别人打工挣钱养母,所以在当地以孝出名。乡人蔡道斑任湖阳戍主时,攻打蛮锡城,没有想到反被蛮人围困,是道根救了他,由此道根更为出名。
B.建武末年,魏帝拓跋宏攻占南阳等五郡,太尉陈显达受皇命率军与之作战,冯道根与乡人用牛肉和酒迎接陈军,大力支援,故陈军大胜,又收复了失地。
C.魏军攻打钟离,高祖下诏让韦睿解救钟离,冯道根率三千兵士充当韦睿的前军参与作战,到达徐州后,计划占据邵阳洲,并身先士卒,积极备战,终于在淮河水涨时击败魏军。
D.冯道根性格谨慎敦厚,做将领能够驾驭士卒,从村边小道走过,将领士卒不敢掳掠。每征伐一地,始终不谈及自己的功劳,高祖知道后,赞扬他不贪功。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初到阜陵,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众颇笑之。
??????????????????????????????????????????????????????????????????????????????????
(2)在朝廷,虽贵显而性俭约,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入室则萧然如素士之贫贱者。
????????????????????????????????????????????????????????????????????????????????????????
(3)高祖每称曰:“冯道根所在,能使朝廷不复忆有一洲。
?????????????????????????????????????????????????????????????????????????????????????
参考答案:
小题1 B
小题2 D
小题3 B
本题解析:小题1.B (图:画)
小题2.D.(A①动词,任;②句末语气助词,呢。? B ①趁机;②经由。C ①定语后置的标志词;②用在数词后,可译为“个”。D 都是介词,和。)
小题3.B (①说明了冯道根极尽孝道,⑤说明了冯道根很节俭,⑥说明了冯道根有政治军事才能,得人心)
小题4、B(原文信息为陈显达并未收复失地)
参考译文: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地人。(冯道根)幼时失去父亲,靠做工养活母亲,因为孝顺在乡里闻名。十六岁时,乡人蔡道斑任湖阳戍主,蔡道斑攻打蛮锡城,反被蛮人围困,道根救了他。(道根)单枪匹马左右迎战,杀伤的敌人很多,蔡道斑因此幸免于难,(冯道根)由此而知名。
齐朝建武末年
,魏朝皇帝拓跋宏攻占南阳等五郡,齐明帝派太尉陈显达率众军再收复五地。道根与乡人用牛肉和酒迎接陈军,趁机劝说陈显达:“不如将船舰全部丢在酂城,军队并行而进,挨次建立营寨,击鼓前进。如果这样的话,就马上可以攻破魏军。”陈显达不听,冯道根还率领自己的部属跟随部队。等到陈显达为魏人所败,道根每到险要之地,就停下马来指路,众人靠(道根)得以保全。
齐永元中,因为母亲去世,冯道根回到家。听说高祖建立义师,(道根)便对亲友说:“因战争而不能守孝,古人并不避讳,扬名后世,难道不是孝顺吗?时机不可丧失,我走了。”(道根)领着能够打仗的乡人子弟,全部归顺了高祖。
(冯道根)刚到阜陵时,修城池,远派侦察兵,就像敌人将来一样,众人都取笑他。城池还没有修好,遇到魏将党法宗率兵二万,铺天而来。道根修的壕沟堡垒尚不坚固,城中人又少,(大家)都大惊失色。道根命令打开城门,慢慢整装登上城门,选出精兵二百人出城与魏军作战,打败了魏军。魏军见(梁人)闲适,况且作战又不利,于是退军。
豫州刺史韦睿围攻合肥。六年,魏军攻打钟离,高祖又诏令韦睿解救钟离,冯道根率三千兵士充当韦睿的前军。到达徐州,计划占据邵阳洲,修筑堡垒挖掘壕沟,以威胁魏城。冯道根能跑马丈量土地,根据马脚印来分配事情,壕沟马上修好了。等到淮河水涨,冯道根乘战舰,攻断魏军连接起来的数百丈桥梁,魏军大败。
冯道根性格谨慎敦厚,做将领能够驾驭士卒,走过村庄或田间小路,将领士卒不敢掠夺。每征伐一地,始终不谈自己的功劳。他的部下有人埋怨责备他,道根解释说:“明主自会明白功劳的多少,我们操什么心呢?”高祖曾经将冯道根指给尚书令沈约说:“这个人不谈论自己的功劳。”在州郡,(冯道根)温和的管理,太平安定,为部下所思念。在朝廷,虽然地位显达却性情节俭,他居住的房屋不加修缮,没有兵器、服饰、侍卫,进入室内则空空的,就像贫贱的士人家一样。
十六年,(冯道根)统领豫州的军事。将要走(的时候),高祖领着众臣在武德殿为他饯行,召请画工看着道根,(使画工)把他的形象画下来。豫州重得道根,人人都很高兴。高祖常常称赞说:“冯道根在的地方,能使朝廷不再想起有一洲。”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