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散文?散步?吴冠中
阎?纲
“女儿惜别,一把心酸泪,载不动,许多愁,散文找我,我写散文。《我吻女儿的前额》催人泪下后,我偶有所悟:动人心者莫过于散文。”
“散文,叹命途之乖舛,悲人生之易逝,赞美亲情、人性。忧愤与深广、执著与洒脱、叙事与抒情,声光火电与十样杂耍,相互渗透又相得益彰,我于此道,还不入门。怎样才能把散文写得滋润、水灵?心头有火,笔头枯瘦,急也没用。”
与吴冠中几番简短的交谈,对我这个一辈子学文学而对文学不甚了了的人刺激很大。吴冠中,享誉海内外,以“形式美”“抽象美”独步文坛,却作惊人语曰:“笔墨等于零!”也就是说,笔墨是奴才,为我所用,笔墨离开了内涵成了零价值。吴老又坦陈己见说:我本想学文学,文学比绘画更伟大,但是想学文学没学成,便选了美术。成名之后,吴老竟然惊叫一声:“我负丹青”!转身又惊叫一声:“丹青负我”!醍醐灌顶!他的高见却得罪了美术界的一些专家,他们批吴老时,用词相当刻薄。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古园。我多次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有时在3元钱优惠老人的理发店和他擦肩而过。邻居们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特别富有,却不知道这个小老头已上拍作品达1971件(次),总成交金额竟高达15.4亿元。万贯家产,却穷得布衣素食,是个倔老头,一枚钱恨不得掰成两瓣花,价值几百、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
看,吴老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他的人都把他当退休多年的老职工。我遇上他,总能说上几句话,他也总和小孙孙搭讪几句。吴老的散文,情亦何深!凝重得化不开,一句话就是一颗拔不掉的钉子,像针灸对准穴位时的麻和痛。我有意不跟他多谈,只在短暂并肩同步的时候,用最简练的话语请教他最文学的问题。
几次晤谈之后,我对吴老的文学观略有所悟,略举大端,就是借文字表现感情的内涵。吴老说:“我自己一辈子笔墨丹青,却没有把画画好。步入老年之后,发现绘画造型毕竟是用眼睛看的,没有声音,情节出不来,感情也难表现出来。我至今捐赠了160多件作品,又亲手烧毁了二百多幅,我付出了心血,但我不满意,恐为后人所责骂,真可谓丹青负我,太狂妄了吧?但却是实情。我本不想学丹青,一心想学鲁迅,不该学丹青,该学鲁迅,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固然,形象能够表现内涵,但文字表现得更生动,文学的力量甚于绘画。不要总是讨论艺术美不美、像不像,应该多想想艺术到底是干什么的。以文字抒难抒之情,是艺术的灵魂,整体从意象立意,局部从具象入手,是我的基本手法。诗,比绘画更深刻、更有蕴藉,诗,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所以,越到晚年,越觉得绘画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是数千年千姿百态的坎坷生命,是令子孙后代肃然起敬的民族壮景。”
吴冠中说,我坚信,离世之后,我的散文读者要超过我绘画的赏者。一位愧怍“我负丹青”的画家,在文学面前却敢言“丹青负我”,散文啊,何等神圣!同吴老散步谈散文,应了诗人牛汉的一句话:写散文是“诗在散步”。
小题1:请分条概括吴冠中关于散文创作的主要观点。(4分)
小题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语句的含意。(4分)
成名之后,吴老竟然惊叫一声:“我负丹青”!转身又惊叫一声:“丹青负我”!
小题3: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吴老的散文,情亦何深!凝重得化不开,一句话就是一颗拔不掉的钉子,像针灸对准穴位时的麻和痛。
小题4: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本文所展现的吴冠中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从中选取一点谈谈对你有何启发。(6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消费也有个道德问题
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也日新月异、形式多样。但是,一些不合理或有违道德要求的消费现象也比比皆是,归结起来,主要有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奢侈消费、高碳消费等。这些不合理的消费现象是由许多原因综合而成的,道德缺失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实际上,现实中的生活消费不是经济学所理解的纯而又纯的物质消耗过程,而是一种内涵着道德理念、伦理关系、精神境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要求生存、谋发展、促完善,消费一定的生活资料是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通过生理代谢和精神代谢,人不但可以维持生命、积蓄精力、强健身体,还可以储备知识、活化思维、吸纳价值。当然,消费何种质量的生活资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人的体质、心理、素质、能力和品质。在消费对象的选择上和在消费方式的实现上,就存在一个合不合理、健不健康的问题。什么是健康合理的消费,什么又是道德的消费,这不仅是个生活智慧上的问题,也是一个道德认识上的问题。
首先,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取决于人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取决于人对“应当如何生活”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回答;其次,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取决于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人的体力、精力和思维水平,也包括人的生活经验和支付能力;最后,需要的满足和实现还取决于人的价值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只不过是人完善自我的一种手段,倘若倒过来把手段当做了目的,那么,结果就会蜕变成是商品在消费着人、奴役着人。
随着全球经济产能的大规模扩张和人类消费能力的急剧膨胀,人们对未来的能源使用前景和自然生存环境产生了危机感。为了维持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活消费必须有所节制,必须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必须更加符合一定的道德价值要求。归结成一个思路便是:要开源节流。要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用好能源;同时,在满足一定消费需求的条件下,转变不环保、不生态、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把生活消费限制在合理可控的范围之内。
道德性消费不仅是推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还是协调和促进合理人际关系的消费,是和谐消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消费资料一定的条件下,有些人的多消费就意味着另一些人的少消费。这说明,消费资料和消费需要之间会构成一对矛盾,不同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方式会牵动到一定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消费行为对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拨动还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态度,甚至是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和奢侈消费往往会诱发有些人的消费攀比心理和等级观念,影响社会和谐。所以,道德的消费就应该是促进社会人际和谐的消费,从而是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消费方式。应当知道,所有正当的消费品都是劳动者的劳动结晶,没有劳动者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就不会有丰裕的劳动产品可供选择;反之,若是消费者都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大肆挥霍,骄奢淫逸,那么最终或许也就不会再有消费品可以选择了。
搞清楚消费的社会属性和功能作用,目的还是为了找到一种符合道德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美好生活。就目前来看,低碳消费方式无疑正是这种消费模式最新、最集中的代表。低碳经济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在低碳消费问题上,我们要将其厘定在合理的位置上,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功效。从根本上讲,提倡低碳消费并不是要降低生活标准,而是要倡导一种环保、人本、和谐的道德价值观。???
小题1:下列关于“道德性消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性消费是推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消费。
B.道德性消费是协调和促进合理人际关系的消费,是人与人和谐的消费方式。
C.道德性消费是降低自己消费需求以满足别人需求的人与社会和谐的消费方式。
D.道德性消费是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消费方式。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部分人们道德缺失,社会上就产生了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奢侈消费、高碳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现象。
B.现实生活中的人要维持生命、保养身体、学习知识、完善自己,不仅需要生理代谢,还需要精神代谢。
C.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用好能源,转变不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符合道德性消费的理念。
D.所有正当的消费品都是劳动者的劳动结晶,合理适当的道德性消费其实就是尊重劳动者的正当劳动。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学所研究的消费是纯而又纯的物质消耗过程,并不符合现实中的生活消费现象,因此倡导低碳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与经济学无关。
B.为了维持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活消费必须有所节制,应该降低生活标准由高碳消费转为低碳消费。
C.奢侈消费只要不诱发人们的攀比心理和等级观念,不影响社会和谐,还是可以提倡的,因为它能够促进奢侈品生产厂家的发展。
D.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是人完善自我的一种手段,如果把手段当做了目的,就会蜕变成商品在消费着人,比如社会上出现的“房奴”“车奴”现象。
3、阅读题 城市的风筝
许锋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三月三还早,但风筝已经在天上飞了。
这是城市的上空,很少有人仰望。因为仰望很累。因为城市的上空很少有奇迹。所以,偶尔的风筝只是孤独地飘荡着,引不起人们的注意。倒是孩子们,像心灵感应似的,小脑袋瓜不停地看天,倘若真的看到了风筝,便会兴奋地大叫,像突然看见喷气式飞机长长的尾巴。到这个季节,城市的街头便有了卖风筝的车子,风筝那鲜艳的色彩和繁杂的样式让孩子们的腿再也挪不开,那种吸引力甚至比肯德基的炸鸡腿要强很多。如今风筝的造型当然不局限于小动物,制作风筝的人知道孩子喜欢什么,一些抽象的、虚拟的形象随着电视动画片的传播早已在孩子心中扎了根。相比,我们就显得“弱智”或者没见过世面了。
我给女儿买了一只“燕子”,很大,尾巴很长,风筝的线板都具有现代科技成分,像轮子,可以飞快地旋转。自拿到手那天起,女儿就嚷着要放。
风筝当然不是拿在手里看的,飞不上天的风筝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很可怜。更可怜的是孩子,那副委屈和期盼的样子让人不忍。于是,在我们傍晚时分去幼儿园接她回家时,我将风筝带上了。
时间还早。我们在幼儿园门口摆开了架势。这是一座公园的门前,人来来往往,车却极少。预备——放,我一路大跑,没料到展翅的风筝挂在了树上;预备——放,眼看着飘起来了,路却到了尽头,风筝终于还是一头栽落,像中弹的鸟;预备——放,我一路拽着风筝,绕过人群,绕过台阶,风却突然小了,转而销声匿迹,我的风筝像迟暮的老人,无力地坠落。
小时也是放过风筝的,没这么费事,人大了,高了,风筝却飞不起来,我很尴尬。我知道,周围的人先是期盼我能放起来,后来见没希望,便满眼的揶揄或者嘲笑,尤其是那几个已经放飞的人,他们的风筝是自己糊的,和我小时一样,他们的线板是自己做的,和我小时也一样。新潮的玩意儿或许比不上原始的东西。
一会儿时间,孩子们像鱼儿一样游了出来,孩子们一致把脑袋瓜仰向天空,然后发出惊讶的叫,那些并不美的风筝让孩子如此兴奋——如果我的风筝也能放起来,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我老远看到了女儿。我想她也看到了我。可她的目光始终没有抬起来。到了跟前,她仍没抬头,她盯着我手中的风筝。在孩子眼里,也许飞翔是一个梦,一个美丽的梦。可是,城市的天空太小,楼群、高压线让风筝担惊受怕。
城市的街道很宽,却被车盘踞着。
城市的楼顶很大,可是,却不敢奔跑。
所以,城市的孩子对风筝始终停留在幻想阶段,在他们手中,无忧无虑的风筝是没有的,就像燕子,现代工业的空气让它们气喘吁吁。城市风筝的线是一条链子,很沉。
我终于想,放风筝还得到乡下去。跑多远都无尽头,放多高都没关系。然后,躺在厚实的土地上,仰面看天。(《人民日报》2004年)
1.文章的标题如果换成“风筝”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因为仰望很累”? 文中的“楼群、高压线让风筝担惊受怕”中的“楼群”和“高压线”有什么喻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反复出现“预备——放”,也反复出现“和我小时一样”,这两处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市风筝的线是一条链子,很沉”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复杂的情感?简要概括全文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鸟
[波兰]布鲁诺·舒尔茨 黄色的冬日来了,充满厌烦。雪像一条磨得露出织纹的旧桌布,尽是窟窿,铺在铁锈色的大地上。桌布不够大,有些屋顶没有盖住,这些屋顶就这样屹立在那里,黑色和棕色,木瓦顶和茅草顶,它们像一艘艘方舟,控制着像汪洋大海似的被煤烟熏黑的顶楼。扫烟囱的没法摆脱那些乌鸦,它们在黄昏密密匝匝地呆在教堂附近、长着黑色的没有枯萎的树叶的树枝上,接着扑簌簌地飞到空中,又回到树上去,每一只鸟紧贴在它自己那条树枝的自己的位置上,要等到黎明才一大群、一大群地飞走,像一阵阵煤烟、一片片尘土,起伏不定和奇形怪状,呱呱地叫个不停,叫得一道道霉黄色的亮光发黑。白天寒冷而叫人腻烦,硬邦邦的,像去年的面包。
父亲不出去了。他封起一个个炉子。他在一个个房间的高处专心致志地干一切小修小理的工作。他感到处在靠近漆着天空、树叶和鸟的天花板,可以鸟瞰的地位开心极了。他越来越同实际的事务隔得远了。我母亲对他的情况感到担心和不快,试图引他谈谈事情,谈谈月底该付的账单,这时候,他心不在焉地听着她讲话,迷惘的神情中流露出苦恼。有时候,他为了要跑到房间的一个角落里,把耳朵贴到地板的一条裂缝上去,就做出警告的手势,阻止她讲下去,还举起双手的食指,强调调查的重要性,接着一心一意开始听起来。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些古怪的举动的叫人悲伤的根源,可悲的情结正在他的心里成长。
母亲对他没有一点影响,但是他却恭敬地注意着阿德拉。他认为她的一切作用有更深的象征意义。那个姑娘用年轻而坚决的姿势把一把长柄刷在地板上推动的时候,父亲简直受不了。阿德拉只要向他摇摇手指头,装出挠痒痒的样子,就能使他吓得惊慌失措,穿过所有的房间,砰砰地关上一扇扇房门,最后直挺挺地倒在最远的房间里的床上,在一阵阵痉挛的大笑中打滚,想象着那种他没法顶住的挠痒。因为这个原因,阿德拉摆布父亲的力量几乎是没有限度的。
那时候,我们第一次注意到父亲对动物的强烈的兴趣。
一切都是从孵鸟蛋开始的。
父亲花了许多精力和钱财,从汉堡,或者荷兰,或者非洲的动物研究所进口种种鸟蛋;他用比利时进口的母鸡孵这些蛋。这件事情也把我迷住了。他从一无所有中变出那些瞎眼的、跳动着生命的小不点儿,那些虚弱的肚子只是以接受食物的形式去接受身外的世界,那些眼睛被蒙住的、处在生活表层的生物向亮光爬去。几个礼拜后,那些瞎眼的小东西一下子长大了;一个个房间里充满新住户的欢快的叽叽喳喳的声音和生气勃勃的啾啾声。那些鸟歇在窗帘框上,衣橱顶上;它们在一盏盏吊灯的错综复杂的镀锡枝条和金属漩涡形装饰中间做窝。
在喂食的时候,它们在地板上形成一张五光十色、高低不平的床,一张有生命的地毯;一有陌生人闯进来,地毯就会四分五裂,变成碎片,扑簌簌地飞到空中,最后高高地待在天花板下面。我尤其记得有一只秃鹰,一只巨大的鸟,脖子上没有羽毛,脸上尽是皱纹和疙瘩。它像一个憔悴的苦行者,一个喇嘛,一举一动充满沉着的庄严,在庄严的孤独中沉思。我父亲的长长、厚厚的有圆滚滚的指甲的手,关节强健,同秃鹰的爪子也非常相似。我望着那似睡非睡的秃鹰的时候,总是禁不住产生这样的印象:我同一个木乃伊在一起——我父亲的去掉了水分的、干缩的木乃伊。
我父亲不满足于孵出越来越多的新品种,在顶楼安排起鸟的婚配来,他派出媒人;他把热切的、有吸引力的鸟拴在屋顶上的窟窿和裂口里;不久后,我们家的屋顶,一个巨大的双脊木板瓦屋顶,变成真正的鸟的宿舍,一艘收留各种各样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扁毛生物的诺亚方舟。在这个鸟的天堂被消灭好久以后,这个习惯仍然在鸟的世界中保留着;在春天迁徙的季节,我们的屋顶被一整批、一整批鹤啊、鹈鹕啊、孔雀啊,和各种其他的鸟所包围。然而,经过一个短短的辉煌的时期,整个事业却发生了叫人遗憾的转变。
不久以后,就不得不让父亲搬到顶屋那两间做过贮藏室的房间里去了。有一天,春季大扫除,阿德拉突然出现在父亲的鸟的王国中。她闻到房间里充满着恶臭,就站在门口,扭着双手;地板上,桌子上和椅子上,滴满了一堆堆鸟屎。她毫不犹豫,猛地推开一扇窗,靠着一柄长扫把的帮助,把所有的鸟都搅得活动起来。一个由羽毛和翅膀形成的吓人的云团升起来了,发出一阵阵尖叫;阿德拉却像酒神巴克斯的怒气冲天的女祭司那样,在酒神那根手杖发出的旋风保护下,跳着毁灭的舞蹈。我父亲惊慌失措地摆动两条胳膊,试图同他的那一群扁毛动物一起飞到空中去。那个翅膀形成的云团缓慢地越来越稀疏;直到最后,只有阿德拉同我父亲留在战场上;阿德拉精疲力竭,气喘吁吁;我父亲呢,这会儿显出羞愧的表情,准备接受彻头彻尾的失败。
过了一会儿,我父亲下楼来——一个绝望的人,一个失去了王位和王国的流亡的国王。(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20世纪外国小说读本》,有删节)
1.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秘的女仆阿德拉竟然可以任意“摆布”父亲,你认为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小说结尾的这句话:“一个绝望的人,一个失去了王位和王国的流亡的国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作家余华在《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一书中指出:“舒尔茨赋予的这个‘父亲’,差不多是我们文学中最为灵活的形象。”文中的父亲在你心里是个怎样的形象?你赞成余华的论断吗?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绿色包装
“白色污染”的发泡塑料包装制品泛滥成灾,成为社会一大公害。据统计.我国每
年废弃的发泡塑料包装物已高达300多万吨,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这种塑料垃圾已对国内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为了尽快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消除“白色污染”,一项“绿色包装工程计划”正在世界各国推广实施,成为环境保护的一股绿色新潮。
所谓绿色包装,是指一种在生产制造、使用及回收等环节中对人类生态环境无污染、无破坏作用、也不会引起任何不利影响的商品包装物。它包含着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再次利用两个方面的含义。
目前,世界各国已开发的绿色包装有以下两大类。一类是改进型发泡塑料包装制品,即在发泡塑料中加一种诸如淀粉基等改性混合物,并使其均匀分布在包装制品中。一旦这种包装制品被废弃后,分散在制品内部的淀粉颗粒能被土壤和空气中的微生物所侵蚀分解,从而克服了发泡塑料包装制品不会降聚分解污染环境的缺陷。另一类是纸浆模塑包装制品,即利用纸浆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纸质包装产品。这种包装品废弃后.不仅能在土壤和空气中自然分解腐烂风化,而且还可以百分之百地回收重新加工利用,即使是将它燃烧处理也不会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环境。技术专家认为,纸浆模塑包装制品具有易于加工制作,包装性能优良和节省资源等特点,是今后绿色包装发展的主流。
我国纸浆模塑工业才刚刚起步。我国是蒙特利尔议定书和维也纳宣言签约国之一.“议定书”和“宣言”中规定我国要在2005年达到限制和禁止使用发泡塑料包装物的预定目标,同时。我国于1996年4月1日颁发了固体废弃物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固体废弃物必须符合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三个原则。
据专家预测,“九五”期间我国纸浆模包装制品将会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食品、医药、日化、家电、工业产品包装制品及其生产设备将会成为纸浆模塑包装的重点应用领域。届时.这些纸浆模塑包装添加其他材料的制品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是惊喜.如掺有加强纤维料的鸡蛋箱可以像装卸钢材一样不受损坏,混有各种天然色素食品使人胃口大开,含有荧光剂的产品即使在黑暗中也能轻易地辨别它的品种、规格和数量,掺和保鲜剂的食品可以延长保存时间……
绿色包装”纸浆模塑制品将给人们带来洁净、亮丽的新天地。
小题1:下列对绿色包装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绿色包装是为了尽快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研制开发的新型发泡塑料包
装制品。
B.绿色包装是一种既能保护生存环境,又能发挥资源的再利用的新型商品包装
物。
C.绿色包装制品中的一种物品,即使是燃烧处理,也不会产生有毒气体.因而对空
气不会造成污染。
D.绿色包装物一经废弃,或者能被一些微生物所侵蚀分解,或者自然分解腐烂风
化,因此不会形成所谓的“白色污染”。
小题2:下列对“并使其均匀分布在包装制品中”的“其”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指代绿色包装制品。
B.指代改进型发泡塑料包装制品。
C.指代发泡塑料。
D.指代淀粉基等改性混合物。
小题3:下列对“从而克服了发泡塑料包装制品不会降聚分解污染环境的缺陷”这句话的理
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发泡塑料包装制品不会降聚,只分解,有污染环境的缺陷。
B.绿色包装制品克服了靠降聚分解污染环境的缺陷。
C.发泡塑料包装制品被废弃后不会降聚分解,有污染环境的缺陷.而绿色包装制
品克服了这缺陷。
D.绿色包装制品既克服了不会降聚的缺陷.又克服了分解污染环境的缺陷。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1996年4月1日至今.我国的固体废弃物可以说是大量减少了,符合了资源化.
无害化的要求。
B.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已有所加强,对治理“白色污染”采取了一些措施。
C.绿色包装制品中纸浆模塑包装制品是取代加入改性混合物的发泡塑料包装制
品的主流产品。
D.随着绿色包装制品的广泛应用.我们的空气将是清新的,天空是亮丽的.河水是
洁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