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甲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1)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中的“是”实质上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有人认为孔子的中庸之道,就是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孔子认为过犹不及,所以他不赞成偏激的行为,不论是偏左还是偏右,他都深恶痛绝之。这种中立不倚的人生立场,实际上就是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表面上公允公正,事实上是四面讨好,自私伪善,明哲保身,对个人而言,会让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对国家而言,会阻碍历史的变革与进步。
2.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中庸之道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延年传
延年字幼公,本大将军霍光吏,首发大奸,有忠节,由是擢为太仆、右曹、给事中。光持刑罚严,延年辅之以宽。治燕王狱时,御史大夫桑弘羊子迁亡,过父故吏侯史吴。后迁捕得,伏法。会赦,侯史吴自出系狱,延尉王平与少府徐仁杂治反事,皆以为桑迁坐父谋反而侯史吴臧之,非匿反者,乃匿为随者也。即以赦令除吴罪。议者知大将军指,皆执吴为不道。延年乃奏记光争,以为“吏纵罪人,有常法,今更诋吴为不道,恐于法深,不合众心。延年窃重将军失此名于天下也!”光以廷尉、少府弄法轻重,皆论弃市,而不以及丞相。延年论议持平,合和朝廷,皆此类也。
见国家承武帝奢侈师旅之后,数为大将军光言:“年岁比不登,流民未尽还,宜修孝文明政,示以俭约宽和,顺天心,说民意,年岁宜应。”光纳其言。吏民上书言便宜,有异,辄下延年平处复奏。
昭帝末,寝疾。帝崩,昌邑王即位,废,大将军光、车骑将军张安世与大臣议所立。时,宣帝养于掖廷,号皇曾孙,延年知曾孙德美,劝光、安世立焉。宣帝即住,褒赏大臣,延年以定策安宗庙,益户二千三百,与始封所食邑凡四千三百户。
延年为人安和,备于诸事,久典朝政。霍光薨后,子禹与宗族谋反,诛。上以延年霍氏旧人,欲退之,而丞相魏相奏延年素用事,官职多奸。遣吏考案,但得苑马多死,官奴婢乏衣食,延年坐免官,削户二千。后数月,复召拜为北地太守。延年以故九卿外为边吏,治郡不进,上以玺书让延年。延年居父官府,不敢当旧位,坐卧皆易其处。是时,四夷和,海内平,延年视事三岁,以老病乞骸骨,天子优之,赐安车驷马,罢就第。后数月薨,谥曰敬侯。???
(选自班固《汉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议者知大将军指指:旨意
B.年岁比不登登:丰收
C.备于诸事,久典朝政典:主管
D.上以玺书让延年让:使……退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杜延年性情宽厚、为人安和的一组是(3分)(???)
①首发大奸?????????????②今更诋吴为不道,恐于法深
③宜修孝文明政?????????④劝光、安世立焉
⑤以定策安宗庙?????????⑥居父官府,不敢当旧位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延年原本是大将军霍光的属吏,因为首先告发大奸而被破格提拔,后又因他是霍光的旧属而被皇帝免官。
B.侯史吴因曾经收留桑弘羊的儿子桑迁受到牵连入狱,后虽逢朝廷大赦得以出狱,但朝廷官员对此仍有不同意见。
C.昭帝驾崩后,昌邑王即位后又被废黜,杜延年劝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张安世立皇曾孙为帝,得到他们的同意。
D.杜延年为官多年,善于处理各项政务,虽有小误,但仍多次获得皇帝的信任、赏赐,去世后被追封为敬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治燕王狱时,御史大夫桑弘羊子迁亡,过父故吏侯史吴。(3分)
(2)光以廷尉、少府弄法轻重,皆论弃市,而不以及丞相。(3分)
(3)延年视事三岁,以老病乞骸骨,天子优之,赐安车驷马,罢就第。(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
从行。上登虎圈?①,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无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②,亡其实。”文帝曰:“善。”乃止。?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③,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薄太后闻之,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从行至霸陵?④。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有戚焉?”文帝称善。拜释之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闻跸?⑤,匿桥下。久,以为行过。”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固不败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疾欲免去,惧大诛;欲见谢?⑥,则未知何如。卒见谢,景帝不过也。释之事景帝岁余,年老病卒。?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张季之所称诵,可著廊庙。《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近之矣。?
注:①虎圈:养虎的牢槛。②口辩:能言善辩。③司马门:汉代宫廷的外门。当时的宫卫条令规定:出入司马门必须下车,违者“罚金四两”。④霸陵:汉文帝为自己修造的陵墓。⑤闻跸:听到警跸的传呼。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⑥见谢:见帝而谢罪。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徙:迁徙,贬职?
B.因前言便宜事??????????便宜:廉价?
C.而廷尉乃当之罚金??????当:判决?
D.卒见谢,景帝不过????不过:不原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B.?是法不信于民也?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C? .人亡道,乃盗先帝器?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释之“依法办事”的一组是(????)
①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
②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
③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
④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
⑤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
⑥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秉公执法,坚持原则,他认为,即使是皇上、太子也不能不守法。
B.张释之正直,不阿谀奉承。在霸陵,左右都迎合文帝的意思,而张释之敢于说直话。?
C.在处理“惊舆马”和“盗玉环”两件事时,开始文帝认为张释之处罚过轻。经张释之的坚持,文帝最终同意了他的意见。?
D.景帝还是太子时,张释之弹劾过他“不下公门,不敬”,后来景帝当了皇帝,张释之因恐惧而生了疾病,过了一年多就病死了。?
5.联系全文,下列对“太史公”评论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张释之守法不阿,他的言论有长者的风范。?
B.司马迁认为张释之的言论,实在值得在朝廷上传颂。?
C.司马迁用《论语》中的话表明他和张释之是好朋友。?
D.司马迁认为用《尚书》中的一段话来评价张释之,十分贴切。?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2)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戚焉??
4、阅读题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
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城下缘木而处——缘:沿着
B.无为贵智士——贵:尊重
C.不如行义之隆——隆:高尚
D.美行可以加——加:超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A.①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②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B.①君其图之 ②吾其还也。 C.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嗟乎,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D.①赵亡则君为之次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一组的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二君乃与张盂谈阴谋,与之期 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入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首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作战的功劳比不上“行义之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灵岩记
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①,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日“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②”云。
余初与朱子颖约来灵岩,值子颖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颖,为子颖他日之来也……姚鼐记。
[注]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②政和:宋徽宗的年号之一。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状如叠石为城墉(城墙)
B.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十九丈的地方)
C.其岩谷幽邃(幽深)
D.值子颖有公事(公务)
2.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其状如叠石为城墉 周若环而缺其南面
B.僧出器,酌以饮余 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颖
C.名之曰“甘露之泉” 为子颖他日之来也
D.横出斜援,乃登 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灵岩高峻的一组是( )
①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
②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
③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
④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日“甘露之泉”。
⑤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4.下列对本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游了泰山之后,接着去游灵岩。灵岩是座巨大的石山,周围像用石叠起的城墉,只有南边缺了,灵岩寺就在南边的柏树林中。
B.树林中积满了白雪,初升的太阳照在上面,好像透明的一样,积雪的寒光反射在寺庙的墙壁上,墙壁都好像在晃动了。
C.灵岩寺左右有很多竖立的石块,上面有很多古人的刻字,有的被人墁入壁中,有的却被人“取石为砌”,作者就看到砌上有“政和”的字样。言下有惋惜之意。
D.作者此次游灵岩,留下两个遗憾,一个是好友朱子颖因为公事繁忙未能一同前去;二是更加幽邃的琨瑞山,没有来得及看。作者在文章后半部分明确表达了这种意思。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