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请简述《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佛国的矛盾
鲁彦周
近日陪邓友梅兄拜了一次九华山。我说拜是因为九华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去九华当然是为了拜佛。但说拜佛似乎也不准确,九华同时又是有名的旅游胜地,所以人们去九华又不仅是拜佛,更多的人还是为了旅游。所以九华山除了是佛地,还是旅游胜地。不仅是九华,四大佛教名山莫不是如此。
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地政府往往不惜工本,大量投资或是引进资金来对佛教名山加以建设,并且成立了得力的管理机构,还有相当的级别如县或是县以上机关。这样为了旅游事业的发展需要,就必须在山上大兴土木,大搞建设。公路、办公室、酒店、街道、商场等现代化的服务设施,不仅如此,随着客源的兴旺,各种企业、商人、小业主、手工艺人也迅速聚集起来,歌舞厅、娱乐场、酒楼、茶馆等也都发展起来了,于是自然地就形成了街市,一座本为修行而兴起的佛教圣地,便自然的被改造为新兴的旅游名山。我到过几个佛教名山几乎都是如此。
这是好事还是不好,我不敢说,但这是时代发展使然,不能归咎或归功于哪些人,这也叫无可奈何时势造“山市”吧。
这次我和邓友梅来九华,不知他的感觉如何,可是我在这小小的九华街上逛街时,却还是被这里的热闹、繁华、喧嚣所震动,歌舞厅里的现代流行歌曲和佛寺里的钟??声同时响起,身披黄色袈裟的和尚和灰色衣服的尼姑同最时尚的城市来的情侣们并肩而行,商场里的叫卖声,酒楼里的卡拉ok声,在小街上、在佛寺前飘荡......使我又是惊异又是感慨,这里到底是佛地还是闹市?王安石的九华诗云:山窗夜闲静,时闻叶鸣廊……吟猿递空壁,宿鸟惊飞霜……现在还有这样的境界吗?这也使我很自然地想起多年前我来九华山时的情景。那时九华山还真是一座“松月影寒生碧落”的佛国。
那时进山,当时没有盘山公路,但是一过庙前镇,一过二圣殿,便是一种佛山的境界了:那幽僻的小径,那参天大树和满山的竹林,那树上的藤萝和石上的苍苔;那阵阵的松涛竹韵和远处的水声鸟声……便都从这曲曲折折的小青石板路上,向我袭来,使我陶醉,使我如入画境和音乐天赖中。那时的人自然很少,偶有身背黄袋的香客从这条石板路上走过,他们是满脸的虔诚,有的甚至三步一叩首,汗水从他们的头发上顺着腮流下来。那情景真是感人。当你与他或她同行的时候,你自己也会变得虔诚而严肃了。一天门有副对联:“到此已非门外汉,进来便是个中人。”的确,那你进了山,确会有这种感受,不是亲自在那被竹荫树笼罩着的石板路上走,你是感受不到的。
那时的九华街,虽然是街市,却是很安静的,你在街上能听见对面钟楼上的沉沉的钟声,听见街上的溪水的淙淙声,听见庙里的钟磬和和尚或是尼姑念经的声音,那时的街上也有着浓浓的香火气。他的风格和佛地是统一的、和谐的。山峰的秀丽和佛庙的庄严组成统一和谐的境界。因而令人竟进入这里就如同感受了一次灵魂净化。我有幸在闵园一尼庵住过一晚,那时当年的佛教会给我安排的,佛教会请这个庵的师徒临时让出房子给我们住。夜晚月光透过竹林洒在庵堂的庭院里,院里的花草反出阵阵清香,而门前的流水和竹叶的沙沙声相互应和形成大自然的美妙乐章。我在这庵里徘徊,仰望星空,低首佛前,真不知自己身在何出,那时人间的一切烦恼全都消融于九华仙境中去了。当然那时让人心灵净化的也不仅是闵园,从闵园的彗居寺开始的上天台的山径,也都是山景和佛境,人工和自然,庙堂和险峰的最美妙的天然融合,令人在爬石阶时,完全忘记了疲劳,人们只觉得走入的是最虔诚的佛境地界。
那时的九华山真是一处最美最静最令人灵魂安宁的佛教名山,它是无可代替的。可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切都大大地改变了,过去那种安宁清净,现在是不可能有了,现在的九华山是繁华的,是方便的;现代化设施的高档酒店,现代化的索道和缆车,热闹的街市,熙熙攘攘的人群,鳞次栉比的商店,满街的红男绿女,卿卿我我、歌舞声声和佛教名山,在我看来,确实是一个矛盾。
值得庆幸的是九华山所在地区的领导,已经深深感觉并认识到这个矛盾,认识到这个矛盾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还将更加激化。为此,当地领导除了在前几年就已下了决心整顿九华山街的市场和社会秩序外,去年还毅然下决心把现有的九华山管理机关迁下山去,大批人马也即将随之下山,缓解九华山街人多的压力。让九华佛山回归到一个清净的佛境。
迁出管理机关,这可不是一件小举动,九华山管委会是一个副地级的管理机构,它的下设机关可说是应有尽有,党委行政公安司法工商税务管理以及所有行政部门加在一起,它的工作人员便能组织成一座城市。还有依靠这些机关和为它服务的机构呢?它的家属和从业人员又该有多少?这些人统统迁下山,在九华山脚下组成一座新城,这对于恢复佛地的庄严与净化无疑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关于这个决定我觉得是有远见的,往后山上的人除了游山者,便是香客和佛教徒了。这样九华虽然不可能也不必要回到当年那样的满山清风流水却无人的境界,确实可以突出佛教名山而以自己的特色闻名于世了。
我衷心祝愿九华新城能够尽快建设起来,我更祝愿这座以金地藏菩萨为代表的名山,是一座“崖头金佛国,树梢谪仙家。”
题目:
1.文中所说的佛国的矛盾是???????????????????
2.王安石诗“山窗夜闲静,时闻叶鸟廊”的境界,作者是如何展现的?找到文中描写的语段??????????????????????????????
3.“那时你进了山,确会有这种感受”,“这种感受”是指?????????????????????????????
4.“树梢谪仙家”的“谪仙”在传统文化中是指 ?????????????????????????????????????
5.另选一主题仿写文中关于“佛山的境界”的描写(80字左右)??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陌生人
[法]普鲁斯特
多米尼克坐在熄灭的炉火旁边等待他宴请的宾客。每天晚上,他都要邀请几位爵爷和一些风趣的人跟他共进晚餐。由于出身高贵,富裕而且好客,他从来不会孤单。火把尚未点燃,屋子里的日光已经颓然消逝。突然间,他听到一个声音,一个遥远而又贴近的声音对他说:“多米尼克。”——他分明听到那声音在呼唤,在很远又很近的地方呼唤:“多米尼克。”他吓得浑身冰凉。他从未听见过这种声音,可这声音多么熟悉,他清楚地分辨出那是一个受害者,一个已经死去、出身高贵的受害者的声音。他寻思自己究竟犯下了哪条旧时罪孽却又想不起来。然而这声音的语调分明在谴责一种罪恶,一种无疑是他在不知不觉中犯下而又负有责任的罪恶——他的悲哀和恐惧便是明证。他抬起眼睛,看见他面前站着一个严肃而又亲切、模样混沌不清而又动人心魄的陌生人。多米尼克用几句充满敬意的话向他的那个忧郁而又自信的权威致意。
“多米尼克,难道我是你唯一没有邀请参加晚宴的人吗?你想用我来弥补旧日的过失,那是错误的。当你衰老的时候,我要给你介绍从未来过这里的其他人。”
“我邀请你参加晚宴。”多米尼克带着他也不明白的诚挚回答道。
“谢谢。”陌生人说。
他的戒指底座没有印刻任何徽饰,他通过言语传递的思想不曾结出锋利闪光的寒霜。然而多米尼克对他那亲如手足而又强劲有力的目光一见如故,陶醉在一种不可言喻的幸福之中。“不过,如果你想把我留在你的身边,你就必须打发走其他客人。”
多米尼克听见客人在敲门。火把尚未点燃,屋里一片漆黑。
“我不能把他们打发走,”多米尼克回答,“我害怕单独一人。”
“其实,跟我在一起你还是单独一人,”陌生人悲哀地说,“可是你必须挽留我,你从前错怪了我,你必须弥补。比起他们来我更喜欢你,让我教你怎样谢绝他们。当你衰老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来的。”
“我不能。”多米尼克说。
他明白自己刚才牺牲的是一种高高的幸福,遵奉的是一种不可推脱而又庸俗不堪的习俗,他为服从这种习俗所付出的代价根本没有乐趣可言。
“赶快选择吧。”陌生人傲慢地恳求道。
多米尼克去为客人开门,与此同时他头也不敢回地问陌生人:
“你究竟是谁?”
已经消失的陌生人对他说:
“你今天晚上牺牲我去服从这种习俗,到了明天你给我造成的伤口流出的鲜血将会更多。你遵奉的习俗一次比一次专横,它每天都使你离我更远,迫使你给我带来更大的痛苦。你很快就会杀死我,你再也见不到我了。然而比起其他人来,你欠我更多,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会抛弃你。我与你融为一体而又始终离你很远,我已经几乎不存在了。我是你的灵魂,我就是你本人。”
客人们进来了,他们走进餐厅,多米尼克想把他与失踪的来访者的谈话讲出来,然而,看到晚宴主人的一脸烦恼和显而易见的疲惫,吉罗拉莫不想让大家和多米尼克本人扫兴,他用这样的结论打断多米尼克的话题:
“永远不要单独一个人待着,忧郁是孤独的产物。”
接着,大家重又开始饮酒;多米尼克毫无喜悦地与人交谈,然而他却得到了所有到场的显赫贵客的一致恭维。
小题1:理解文中画线词语“幸福”和“习俗”的含义。(4分)
幸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到访的陌生人是多米尼克的灵魂,文中哪些地方照应了这一点?请摘引三处语句回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有人建议把标题“陌生人”改为“孤独与热闹”,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赏析文中多米尼克的形象。(不超过100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品春
厉彦林
春天魅力无穷,有形、有色、有味,可以看得到,听得到,尝得到。
山里人品的第一口春,就是鲜嫩的香椿芽。
香椿树在春日里泛着紫红光泽的嫩芽,是报春的始者。那芽丰厚娇嫩,绿叶红边,状似鸡毛毽子,一般五或六枝为一株,外观浅棕色,遇热呈绿色,生食熟食均可,初闻异香扑鼻,食之馨香可口,营养丰富。
我老家沂蒙山区,许多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栽有香椿树。香椿木的木质色泽偏深红,又细又硬,做家具结实,还不走形。三月的微风吹开春天的门扉,气候渐暖,香椿树的枝丫的顶端就冒出了一个个赤褐色的鲜嫩小芽。春天各家炒的第一把香椿芽,香味浓烈,左邻右舍都能闻得到,诱惑着行人吞口水。
记得早年我家也有棵香椿树,树干弯曲苍老,树皮皴裂多疤,有三 ?粗,长到两米多高,就努力让它分杈,这样树形好看也便于摘香椿。从香椿树上轻轻采摘一段段香椿芽小心地放在篮子里,唯恐折断树枝。摘的仿佛不是树叶子,而是天鹅纤长的羽毛。后来,我到外地求学读书,便离开了家乡原野上熟悉的香椿树,那掰椿芽、吃香椿的情景,已成了遥远的过去,只能在梦中重温。
掰香椿芽,是十分虔诚和圣洁的事情。通常头天晚上先给椿树浇饱水,让它吸收足够的水分,第二天采摘的时候,香椿芽会更加鲜亮。清晨太阳刚露出山头、露水未干的时候采摘时机最佳,这样椿芽味道好、对树损害也轻。清明前后,农家屋前房后的香椿树枝头长满第一茬椿芽,其实每棵树的椿芽口味不同,家人就合计着哪天摘、摘多少,尽享这纯天然的美味。三两天工夫,在风中摇头晃脑、生机勃勃的香椿树,就光秃秃的了。
香椿芽越掰越旺,刚采了一茬,一周时间就能又蓬勃地长出新的一茬。第二茬的春芽就不那么嫩了,颜色也变成了绿色,把最嫩的那部分采下来,吃法也有不同。通常的吃法就是香椿拌豆腐、香椿炒鸡蛋,还有拌凉面。真吃不了或者舍不得吃的香椿芽,便被腌制。把香椿芽洗净,晾去水分,加适量精盐一起搓揉,使盐渗进去。小心翼翼地放进干净的瓦罐,盖好,三五天即可食用,能保存大半年。
开春时节,我多次在城里找饭店再品尝香椿芽的美味,无论怎么做,那口味永远没有老家香椿树那独特的香味;节假日在蔬菜市场闲逛,偶尔看到有卖香椿的,但大多已叶片萎缩,且价格昂贵,令人摇头却步。
最近这次搬家,开春时邻居送给了两棵小香椿树苗。我和夫人把它栽植在小院当中,经精心呵护和照料,树苗长得很快,不久就发出了枝芽。那小香椿树直直地挺立着,伸展出光滑的枝枝杈杈。为了给它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二年春天,又把它移到了院墙外。当你种下一棵树苗,给它培上土、浇足水后,坐在它身边,痴痴地望着它,就像充满希望地凝视着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那天黄昏,我在刚刚落叶的香椿树旁凝视许久。想象明年开春,满枝嫩叶在晨曦中托起晶莹的露珠;月光下满枝清香翩翩起舞,有鸟儿栖落枝头啼鸣……
过去山乡日子穷,乡村人喜欢吃春、品春。春天除了吃香椿芽,还吃刺槐花、榆树钱、地菜、荠荠菜、苦菜、野葱、野韭,尽情享受春天赐予的一切。过去的土吃法,如今,却更有滋有味,更让人留恋,甚至成了一种时尚和新潮。
每到春天,思念故乡、感恩亲人的情感就会像香椿树一样发芽,伸展一树美好的记忆。我们迈着轻盈的脚步,去慢慢品味春光、春花、春风、春月、春水,仔细品味春天的味道,就收获春天蓬勃向上的力量。
岁月总会翩然走过。保持乐观向善的心态,人生的春天就扎根心窝,一生春意盎然。
(摘自2013年5月8日《人民日报(副刊)》)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文章围绕香椿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为读者展现了香椿不同的形态:鲜嫩的香椿芽、苍老的香椿树、明年的小树苗,给人全面而深刻的印象。
B.老家的人掰香椿芽的“虔诚”和“圣洁”表现在掰香椿芽的头天晚上,先给椿树浇饱水,让它吸收足够的水份;使香椿芽更加鲜亮。
C.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写了摘第一茬香椿、采第二茬香椿、腌制香椿,现在吃不到儿时的香椿的遗憾,表达了怀念逝去的美好时光的主旨。
D.品春,除了吃香椿外,还可吃刺槐花、榆树钱、地菜、荠荠菜、苦菜、野葱、野韭;除了吃外,还可以看春之形,听春之声。只要乐观向善,即可一生春意盎然。
E.文章如朋友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又时常穿插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兼具平易朴实、生动形象的特点。
小题2:纵观全文,作者笔下香椿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出了这一特点?(4分)
小题3:画线的句子“山里人品的第一口春,就是鲜嫩的香椿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作者说城里饭店的香椿芽,“那口味永远没有老家香椿树那独特的香味”。这“香味”独特在哪些方面?试结合文本,以自身经历或阅读经验加以探究。(8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羌族碉楼:东方金字塔 古羌族碉楼的建筑技术是华夏文明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羌族碉楼被法国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明珠”“东方金字塔”。
羌族碉楼古称“邛笼”,是羌族人由游牧进入农耕定居后的居住形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岷江上游及附近羌族人“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羌族人居住区比比皆是的碉楼,似一把把长剑直插云霄,彰显着羌族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和羌族人的雄风,也映出了当年的刀光剑影。在众多的羌寨中,被专家学者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堡”的汶川县桃坪羌寨,更令人瞩目。
寨子呈放射状,筑有八个出口,八个出口又以整个寨子底层四通八达的甬道织成路网,联结寨内的三座碉楼。走在幽黯诡谲曲曲弯弯的甬道内,如无人指引,一时半会儿还真难走出这个 “八卦阵”。碉楼外面无门,想上碉楼必须从民宅进入。整座碉楼有一根中心柱,贯穿了一柱定天下的古羌族建筑理念,与半坡遗址中的中心柱理念相一致。碉楼内的“交通要道”是羌族独具特色的独木楼梯,楼梯自下而上呈螺旋状,每级只能容下一只脚;而羌族碉楼的窗别具特色,外小内大,呈倒斗形,这也是战争防御的需要。
羌族碉楼分为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高者达十余丈。理县佳山寨曾有一座16层石碉,高53.9米,每层高3.3米。羌族碉楼上的石块看似信手砌成,其实砌筑每一块石材,使用每一抹黄泥,都是有严格要求的。碉楼从外形看为一个梭台形,从每条轴线看整面墙为梯形。羌族碉楼角线准确笔直,似木匠弹的墨线,墙表面光滑平整,无以立足。而且,古羌人在修筑碉楼时将基础深挖到岩层处,加强了基脚的稳固性。将墙体修筑成梭形,形成多个支撑点,起到了较好的抗震作用。这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古羌人就已掌握了先进、熟练的建筑技术。这些体现羌族传统和文化特色的建筑,连石头缝里都渗透出沧桑云烟,它们是羌族历史的见证者。
羌族由于特殊的民族史、特殊的生活变迁、居住环境以及受生产、生活方式等的制约,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族信仰和生活理念。他们推崇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以天地日月、山川树石为神的原始崇拜和“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而白石崇拜是羌族人的信仰象征。走进羌寨,可以看到各家各户的房顶上都有白石英石,那是羌族人敬奉的白石神。现在,还有不少羌族人外出时身带小白石,佩带“火镰刀”,用棉花草击石取火,这个古习俗一直传承了几千年。羌族人喜爱歌舞,夜幕降临,篝火熊熊,羌家人围着咂酒,载歌载舞,往往是“一夜羌歌舞婆娑,不知红日已瞳瞳”。
1.以下分析不能体现羌族碉楼外观布局和内部特色的一项是(???? )
A.居住区内比比皆是的碉楼,彰显着羌族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和雄风。
B.碉楼外面没有门,只能从民宅进入;窗户也是外小内大,呈倒斗型。
C.上下碉楼的通道是呈螺旋状的、只能容纳一只脚的独木楼梯。
D.羌族碉楼的外形为梭台:形,分为四角、五角等,高者能达十余丈。
2.下面对羌族碉楼建筑技术和水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碉楼上的石头和黄泥的使用,都有严格要求,以便使房屋坚固和耐用。
B.碉楼在建造时,角线准确笔直,墙体表面光滑平整,难以攀爬。
C.碉楼在修筑时,将地基深挖到出现岩层处,为的是基脚的经久牢固。
D.碉楼的墙体修筑成梭形,形成多个支撑点,能够完全避免地震的损害。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代表羌族人先进又熟练的建筑技术的碉楼被专家学者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堡”。
B.出现在汉代的这些碉楼是古代羌族人生活落后和民族心理相对自我封闭的象征。
C.羌族碉楼是古代羌族人由游牧生活进入农耕定居生活后的居住形态。
D.羌寨各家房顶上的白石英石是羌族人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信仰白石神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