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奇??遇
莫?言
1982年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有删节)???
小题1:分析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
小题2:分析小说第五段写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有什么作用。(5分)
答:?????????????????????????????????????????????????????????
小题3:“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一结局在前文均有暗示,结合文本内容,请试作分析。(7分)
答:?????????????????????????????????????????????????????????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通过秋夜“我”一个人穿行在庄稼地里的趣味性的描绘,处处彰显出一种文学的品味、速写和张力。
B.“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一句独立成段,是想着重交代“我”当时无惧无畏的心理,所谓“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C.赵三大爷死了也要还债这一情节,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一位长者高尚的道德情操。
D.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前面路上没碰到鬼,进村的时候反而碰到赵三大爷,“奇遇”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
E.小说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和现代社会融为一体,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反映了高密故乡特有的浓郁的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理解本题首先要找到关键词句,概括景物的主要特点。“行人稀少……杂草丛生……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闪烁着微弱的银光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从这些关键信息中可概括所写环境是荒芜、寂静的。结合题目“奇遇”以及后文见到已死去的赵三大爷的情节,就可得出答案的第三、四点。答案的第一点是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
点评:本题从小说三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入手命题,把握了小说的关键信息,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掌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和西方的悲剧在哪里有着最接近的特征呢?我认为,是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悲剧中。例如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就呈现着与古希腊悲剧更相接近的美学特征。
在这里,首先存在着人类为什么会产生悲剧观念的问题。它是在人类感受到自我与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分裂和对立中产生的。
在《精卫填海》中,“东海”体现的是宇宙的意志、世界的意志和大自然的力量。精卫为了寻找、享受自己的自由和幸福,被大海溺毙。她对给她带来巨大灾难的东海充满恐惧也充满仇视。精卫无法向东海屈服,她要填平东海,消除产生她的灾难的根源。但她力量的微弱和体现着宇宙、世界、大自然力量的“东海”的浩瀚,使她永远无法达到她的目的。而我们却在她的悲剧性的抗争中感到了她的情感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感到了她的主体性的自我存在。在这里,有人类自我存在的悲剧意识,有贯穿于这个神话故事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意识是在精卫与“东海”的分裂和对立的意识中产生的,这种悲剧精神是由精卫对带给她灾难的“东海”的始终未泯的恐惧和仇视的情绪构成的,这种始终未泯的恐惧和仇视使她产生了坚定不移的意志,这种坚定不移的意志支持了她始终不懈的填海行动。所以,悲剧精神是人类特定情感、意志和行动的构成体。
在《夸父逐日》的神话中,夸父不自量力,但也正因为他的不自量力,使他要与日竞走,终因焦渴而死,但却使他的生命充满了力量,充满了英雄主义的精神。
我们把中国古代这两则神话故事同古希腊悲剧对照着思考,就会看到她们有极为接近的美学特征。在古希腊的悲剧中首先贯穿的是人和神的对立。在古希腊的文化中,“神”是体现宇宙的意志、世界的意志和大自然的意志的,人和神的对立就是人和宇宙、世界、自然的分裂和对立。在这种对立中,“神”的力量是奇大无边的,“神”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但是,人类却不可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他有他不能没有的独立的愿望和追求。比如“神”不把火种交给人类,但人类需要火种,普罗米修斯违背神的意愿,偷了火种交给人类。他违背了神的意志,受到神的惩罚,就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山上。但失败没有使他屈服,他在反抗宙斯的专制权力中表现了自己的力量,表现了自己的英雄精神。他的悲剧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和怜悯。俄狄浦斯王注定要杀父娶母,这是神的意志。他无法逃脱自己悲剧的命运,但他一直都在努力反抗神的意志,正是他反抗自己命运的努力使他在自己的悲剧中站立着,表现了自己的崇高。悲剧人物之所以是悲剧人物,是因为他反抗的是主宰着整个人类的力量,这力量是他永远无法战胜的。在这种反抗中,人的主体性的力量才被发挥到了极致,人们才在悲剧人物的身上发现了自己所蕴藏的全部能量。
在总体的审美形态上,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悲剧故事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有着最为接近的特征,它们都在悲哀与力量的结合中表现出自己的崇高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们表现的是人在宇宙、世界、大自然面前的命运,是古代人的命运的悲剧。(节选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1.对人类悲剧观念产生原因的理解,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人类对整个宇宙、世界、大自然始终怀有未泯的恐惧和仇视。
B.人类渴望拥有撼动整个宇宙、世界的意志和战胜自然的力量。
C.人类感受到自身的意志和力量是与整个宇宙、世界、大自然分裂和对立的。
D.人类不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但在抗争中,自己不得不放弃独立愿望和追求。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悲剧与古希腊悲剧都是体现人与宇宙、世界、自然的抗争,两者在总体的审美特征上是完全一致的。
B.夸父在与日竞走中将自己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致,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崇高精神——英雄主义,这也就是古代神话中的悲剧美。
C.悲剧精神是人类的情感、意志和行动的构成体。
D.对于“精卫、夸父和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这些悲剧人物,作者充满了赞赏和支持,希望人类都像他们一样创造悲剧美。
3.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悲剧有很接近的美学特征,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悲剧中的人物在顽强的反抗神的意志的过程中,显示出浓烈的悲剧性。
B.人本身独有的潜在能量,在与整个宇宙、世界和自然的抗争中,没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
C.崇高性是在人类的自身意志力量和与神抗争失败的悲哀中充分展示的。
D.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整个宇宙、世界和自然与古希腊悲剧中的神,都是不可战胜的主宰人类的力量。
参考答案:1.C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从次贷危机到金融风暴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应该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顾名思义,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者的优惠级按揭贷款而言的。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收入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他负债较重,所以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为次级按揭贷款。由于它给那些受到歧视或者不符合抵押贷款市场标准的借款者提供按揭服务,所以在少数族裔高度集中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很受欢迎。但次级市场的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要高2%-3%。低利率的诱惑和对经济形势的乐观情绪,让无数尚无力购房的美国人选择了贷款买房。
风险也就由此产生。近年来,关联储连续17次提息,大幅攀升的利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由于抵押资产价值缩水,导致次贷危机爆发。
金融衍生品放大危机。包括放贷公司、投行、资产评级公司、对冲基金在内的整个金融链条都受到危机冲击。原因就在于,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发展得太快了。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华尔街投行将原始金融产品分割,打包,组合开发出多种金融产品,根据风险等级出售给不同的金融机构或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原始金融产品被放大为高出自身价值几倍或十几倍的金融衍生品(比如担保债务权证等),这就极大地拉长了交易链条。从本质上看,这类金融衍生品并没有降低投资风险,它仅仅是将风险进行转移;而且随着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开发,风险在无限分散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隐蔽。由于金融衍生品蕴含着巨大利润,无论美国本土还是海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了对这种金融产品近乎疯狂的追求,这正是次贷危机能够波及全球的原因。金融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分散风险,但它的滥用则会导致金融链条上的环节一个接一个失控。
监管政策的失误助长风暴。在格林斯潘执掌关联储期问,他主导美国央行降低抵押贷款的标准,导致相当一部分信用不佳的贷款人以低廉成本通过贷款购买房屋。监管机构的失职到了可笑的地步:华尔街的银行和证券公司可以光明正大地把亏损投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以达到欺骗投资者的目的。
错误的股市政策推波助澜。美国证交会鼓吹实行“裸卖空”措施。“裸卖空”是投资者在向券商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后,在没购入股票之前就可以直接在市场上卖出这些股票,待股价下跌时再买入股票,以获得利润。由于“裸卖空”卖出的是“不存在的股票”,交易量可能非常大,会对股价造成剧烈冲击。“裸卖空”有助于促进市场的流动性,但很多“裸卖空”交易就是“赤裸裸打压股价后获取利润”,有的甚至是严重的商业欺诈行为。
股市的剧烈震荡,加深了金融投资者的恐慌情绪,恐慌又导致了投资者信心的丧失。这些原因,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再次在华尔街爆发。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贷款利率大幅攀升,房市大幅降温,导致次贷危机爆发,从而使抵押资产价值缩水,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
B.次贷危机能波及全球,是因为金融衍生品蕴含着巨大利润,引起海内外投资者的疯狂追求,将风险扩散到了全球。
C.作为监管机构的美联储,在危机中推波助澜,贷款给信用低的人,有失职行为。
D.“裸卖空”交易卖出的是“不存在的股票”,有的甚至是严重的商业欺诈行为。这种交易有百害而无一利。
2.下列基于原文做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联储近年来连续1?7次提息,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最终引发次贷危机。因而在目前情况下,适当降低利息,刺激消费是可以采用的方法之一。
B.如果美国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管理,使其规范性发展,就可以避免金融危杌的发生。
C.如果美联储的监管政策得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次贷危机的发生,减缓金融危机带来的重大损失。
D.股市的剧烈震荡,投资者信心的丧失,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因而要应对危机,必须稳定股市,让投资者恢复信心。
参考答案:1.B
2.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对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带有浓厚的“天职文化”色彩,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它通过“贬恶扬善”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从而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和社会。同时,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通俗历史热”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正因为如此,通俗历史的讲说与著述之“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当然,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通俗历史热”的深入发展,要求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讲说与记述的重点,由“庙堂”转向民间,由官场转向社会。更多地关注下层、关注民众,以体现史家应有的现伐眼光,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
(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B.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
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俗历史以满足公众的意愿为基本出发点,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它的“走热”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B.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在业余文化方面的追切需求,史学不得不走出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误区,适时调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
C.通过“贬恶扬善”的方式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这是史学的“终极追求”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具体表现。
D.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释,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传承。
参考答案:1.A
2.B
本题解析:1.本题是要求选出不能作为“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项,只要抓住题干的意思,答案A项所陈说的“历史相当久远”很显然不能作为当今流行的原因。
2.文中第一段里说“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没有说“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是历史研究的误区。这是无中生有。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当前经济形势对就业有何冲击? 新华网北京11月20日电 金融危机究竟对我国就业形势带来哪些冲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20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给出了答案。 发现:10月份以来就业形势发生变化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介绍,今年①1到9月份,我们国家的就业局势基本保持稳定,登记失业率得到有效的控制。进入10月份以来,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前9个月每个月的平均增速是9%。进入10月份,新增就业的增速是8%。张小建说:“这也是最近几年来第一次出现了连续增长后的增速下降。”
企业的用工需求出现下滑。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第三季度以后的用工需求下降了5.5%。
张小建表示,部分企业招工用人的需求明显下降,会导致今年底到明年②用工的减少。
企业现有的岗位流失严重。张小建说,据我们重点监测显示,第三季度我们监测的企业有一半存在岗位流失的情况,而且新增加的岗位和流失的岗位增减相抵,出现了负数。 预计:失业率到年底有所增长,但目标能够完成 从前10个月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达1020万人,已经提前完成全年1000万的目标任务。
然而,目前还有一批企业现在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况,没有和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但职工确实是在放长假、等订单,或者生产自救,处于隐性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预计,今年年底到明年失业率肯定要比现在的4.0%有一个增长。
面对严峻的挑战,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4.5%的目标能否完成呢?张小建表示:“今年底完成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的目标还是没有问题的。”
为了能够保持就业的增长,有效地控制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采取四个方面措施:一是千方百计地帮助那些目前正在停产、半停产的企业,稳定员工队伍,防止隐性失业变成显性失业,从而减少整个社会的失业。
二是促使扩大就业和扩大内需能够更紧密地结合,努力支持那些正在发展的,经营状况比较良好的企业,来继续扩大就业,保证就业的增长。三是强化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统筹安排各类人员的就业,重点帮助城市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要兼顾重点行业的农民工。
四是在全社会组织开展大规模的职业培训,将更多的城乡劳动者组织到职业培训中来,使得劳动者在提高就业能力和素质的同时,能够使失业找工作者处于一个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而不是散落在社会上。 判断:明年二季度就业形势会好转 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还是比较好的,特别是中央出台了十项重大举措,在三年内将投资4万亿元用于扩大内需,这对拉动就业有重要作用。
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研究支持轻纺工业发展,据介绍,全国有4000万人在这个行业就业,支持轻纺工业发展对于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非常重要。
张小建说:“基于这些考虑,预计明年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还能够保持。”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判断,明年一季度就业形势会出现更大的困难,但是从二季度开始就业的局势就会好转,总的就业人员的数量和今年相比会略有下降。
[注]①“今年”指的是2008年。②“明年”指的是2009年。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下降,是因为部分企业招工用人的需求明显下降。
B.进入10月份以来,前9个月基本保持稳定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C.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重点监测,全年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存在岗位流失的情况。
D.扩大内需有助于扩大就业。
E.明年的就业局势将呈现一条先降后升的曲线。
2.我国的就业政策,将向哪些人员倾斜?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文末所做的判断,联系社会实际,探究分析其中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城市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