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1-16 14:50:0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七绝 ?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注:李进即江青。本诗作于1961年9月9日,这天正是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34周年。毛泽东看到李进所摄庐山仙人洞照片,由照片上那苍劲的松柏想到自己一生的斗争生涯以及目前正面临的重重困难,感触颇深,慨然命笔。
小题1:人们一直对“劲”字备加赞赏,请分析为什么。(4分)
小题2:诗的结尾句“无限风光在险峰”蕴含了丰富的哲理,请你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劲”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松树的外在形象,而且概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炼字方面表达技巧的的理解能力。此题考查“劲”字的作用,诗中“劲”字修饰的是松,写出了松的外形之劲,也写出了松的精神之劲;同时劲松也有借景抒情的作用,书法了抒情主人公面对三年困难时期的恶劣环境,处变不惊、从容面对的英雄气概。所以,本题可以从两方面,三点来回答。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哲理式含意的能力。该题题干要求分析最后一句的哲理,其实就是从诗句中概括出它的含意,只不过比一般含意分析更深一些,要用哲理性的句子进行概括,这实在增加了试题难度。我们赏析该诗,似乎应该把题照的主人江青摈除掉,结合多年政治背景(三年困难时期,同学们大多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江青又是回来反革命集团主犯,以此诗作为考题实在为难学生了),单看毛泽东面对困难犹如黄山松一样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展现出苍劲壮美的形象。哲理性概括就是句子要有辩证精神,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元曲,回答小题。
【商调】梧叶儿·春日?????张可久
长空雁,老树鸦,离思满烟沙。墨淡淡王维画,柳疏疏陶令家,春脉脉武陵花。何处游人驻马?
小题1:“墨淡淡王维画,柳疏疏陶令家,春脉脉武陵花”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5分)
????????????????????????????????????????????????????????????????????????????????
?????????????????????????????????????????????????????????????????????????????????
?????????????????????????????????????????????????????????????????????????????????
小题2: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举出两种并简要分析。(6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描绘了一幅万物披绿、柳条依依摇摆、百花盛开的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较为简单,抓住句中的“墨”、“画”、“柳”、“花”几个关键的词语,说明了在这幅画中的景象,而“疏疏”、“ 脉脉”即可以勾勒出春意盎然、大地披绿、万物复苏、桃花盛开的景色。
点评:此题难度属于简单,抓住原文中的景物和动词,即可以描绘出作者想要的画面。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问题首先我们要先明确表现手法有哪些,再说如何分析。表现手法有“反衬”、“用典”、“对比”、“托物言志”、“联想”、“借古讽今”等等。然后在结合诗歌的表现思想加以叙述,组成答题用语。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识别各种表现手法,其次是结合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进行紧扣思想解答。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落第长安?常建???????????????????????杂?诗?无名氏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8.这两首诗字句相似,音韵相近,而所抒之情却不尽相同。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5分)
9.请赏析“一树梨花一溪月”中“溪”字的表达效果以及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6分)


参考答案:8.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主人公的旅思乡愁,(2分)但常诗的感情更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n bsp;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小题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练字。炼字型鉴赏题答题方法:题目变式有“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或“某字历年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方法: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 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境。高考常见题型提问方式、变体及答题步骤:1、提问方式:此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答题步骤:①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②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而且将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纵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这在平时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毕竟显得有点空旷,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是深深懂得这一点的。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