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1-16 14:53:4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全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 ①五里一徘徊??
②便可白公姥??
③昼夜勤作息 ??
④本自无教训??
⑤逼迫兼弟兄??
⑥我有亲父兄 ??
否泰如天地??
贵贱轻何薄 ??
A.①③⑥⑦?????
B.②③⑤⑥ ??
C.②④⑤⑧????
D.①④⑦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奋六世之余烈 烈:威烈
B.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池:护城河
C.焚百家之言言:言论、著作
D.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击退,使……退却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以为桂林、象郡 ??????????????②以愚黔首
③蒙故业,因遗策 ????????????????④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小题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为天下笑者,何也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B.沛公欲王关中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题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本段文字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的势如破竹和巩固政权时的种种措施。
B.作者用铺陈的手法叙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
C.从这段文字记叙的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看,他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
D.这段文字所叙述的秦始皇所实行的政策,说明他不知道与昔日相比“攻守之势异也”,因而“仁义不施”。
小题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4分)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烈”在此应理解为“功业”。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小题2:
试题分析:①中的“以”,介词,把;②中的“以”,介词,用来。③中的“因”,动词,沿袭;④中的“因”介词,凭借、依仗。
小题3:
试题分析:A项是被动句式,“为”表被动;B、C、D三项都是陈述句式。
小题4:
试题分析:A、B、C三项中的加点字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只有D项中的“小”“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小题5:
试题分析:他采取的措施并没有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反而加速了秦国的灭亡。
小题6: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借代的词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语句通畅。关键字:“于是”,译为“在这个时候”;“道”译为“法度”;“言”译为“书籍”;“以”译为“用来”;“愚”是使动用法,译为“使……愚昧”;“黔首”译为“百姓”;“劲弩”名词用作动词,译为“手执强弩”;“信”译为“可靠”;“陈利兵”译为“拿着锋利的兵器”。句式:“谁何”,宾语前置句,译为“呵问你是谁”或意译为“盘问过往的行人”,“何”通“呵”。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皇祐三年,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珙又不从。凡宗旦之于珙,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度珙终不可得意,即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州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 而其事未白于天下。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伏节死难之臣,宗旦乃独不与,此非所谓“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
使宗旦初无一言,但贼至而能死不去,固不可以无赏。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内外上下有职事者,初莫不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侵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
闻宗旦非独以书告陈珙,当时为使者于广东西者,宗旦皆历告之。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已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为天下者,使万事已理,天下已安,犹须力开言者之路,以防未王之,患。况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则宗旦之事,岂可不汲汲载之天下视听,显扬褒大其人,以惊动当世耶?
(选自《与孙司封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户孔宗旦智高必反策:预计
B.久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表彰
C.使宗旦初无一言使:假使
D.或隐而不言,或而不备忽:忽然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现宗旦“直言不讳、勇于为国献身”的高贵品质的一组是:(??) (3分)
①宗旦言不已??②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③即载其家走桂州
④但贼至而能死不去 ⑤事急矣,不可以不戒 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⑤⑥
D.①②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智高攻破邕州城后,俘获了宗旦,并想要任用宗旦,但被宗旦婉言拒绝了。
B.作者认为朝廷应该着重奖励像宗旦那样“曲突徙薪”的臣子,而不是只奖励救火时烧得焦头烂额的那些“上客”。
C.作者认为治国者,应该惩恶扬善,应该乐于称赞别人的长处,并成全别人的美事。
D.关于智高必反的事,宗旦不仅多次报告陈拱,对于当时在广东、广西两路的朝廷使者,宗旦也都一一告知了。但他们当时都未采纳宗旦的意见,最终造成了灾祸。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忽,玩忽职守
小题1:②智高的恶行③宗旦对家人的保护⑥邕州内外上下有官职者
小题1:原文不是婉拒而是怒斥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关键词为:(1)谨、庠序、申、颁、语意各一分。 (2) 予、见、患、定语后置、语意各一分。
文言文翻译
皇祜三年,司户孔宗旦策算到侬智高一定会^造**,就写信向州将陈珙报告。陈珙没有听从,宗旦劝说不止。陈珙怒斥他:“司户发疯了吗?”皇祜四年,侬智高越过了横山寨,掠取了寨里人,凭借寨中的仓库赈济百姓。宗旦又告诫说:“事情危急了,不能不防御啊!”陈珙又不听从。宗旦对陈珙,书面告诫共有七次,口头告诫多得数不清楚。宗旦估计陈珙终究不会接受自己的意见,就把家人送去桂州避难,说:“我有官职在身,不能离去,我的亲人不必要与我一起死在这里。”他的家人走了二天后,侬智高果然^造**,城中将士都响应他。宗旦仍然奋力守住南门,并写信向邻近州县讨救兵,想抵挡侬智高。城破,侬智高抓住了宗旦很高兴,想任用他。宗旦怒道:“反贼!你现在马上就要死了,我岂能受此污辱!”骂不住口。侬智高思量终究不能降服他,就杀了他。
当初,假如宗旦的话不被废弃,那么邕州的战祸就一定不会发生;发生了战祸而我方有所防备,就一定不会有什么大事。即使只有这一点好处,原已不可不加以表彰,何况他临死时气节如此之崇高!然而他的事迹却未能大白于天下。最近见到朝廷优宠封赠对南方用兵以来尽节死难的臣子的名单,宗旦却独独不在其中。
即使宗旦当初不讲一句话,仅仅贼兵到来时能宁死不离职守,本已不可不给予奖赏。因为在事先作好防备,保全城池与人民,应该是陈珙的责任,而不是宗旦的事情。现在随意地判定他与陈珙同罪,既忘记了他的忠言,又辜负了他的高节。治理天下的人,本应赏善罚恶;作为君子,则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乐于成全他人的好事。难道应当像现在这样处置吗?至于南方的战争,最终发展到了失陷十余州,军队覆没,将吏被杀,人民丧命,国家耗尽财力的地步,不是因为事发之前没有迹象,祸起突然无法应付。内外上下的官吏在战祸将起之时没有不知道的,但他们有的隐瞒不说,有的疏忽无备,苟且偷安,互相推诿,发展到了无法抵御的地步。有一个事先敢说的,又被世人欺蒙埋没,让他与罪人受同样的惩罚,对于天下大事,难道还有谁肯说呢!
听说宗旦不单单写信告诫陈珙,凡是当时在广东西路任转运使的,宗旦都一一告诫过他们。现在,他们既没有听宗旦之言,又害怕连累自己,一定不肯再说“宗旦已经告诫过我”了。对于治理天下的人来说,即使万事已经整治好了,天下已经安定,尚且必须力开言路,以防止尚未来临的祸患。何况天下的事情,可忧虑的还很多,而当前的弊病,没有比人们不能说话和不肯说话,有的甚至不敢说话更大的了。这样看来,宗旦的事迹,怎么可以不急切地让天下人看到和听到,表彰赞扬他,来震动当世呢!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召?悔
曾国藩
贤与不肖之等奚乎?视乎改过之勇怯以为差而已矣。日月有食,星有离次。其在于人,言有尤,行有悔,虽圣者不免。改过什于人者,贤亦什人;改过佰于人者,贤亦佰于人。尤贤者,尤光明焉;尤不肖者,怙终焉而已。
人之生,气质不甚相远也,习而之善,既君子矣。其有过,则其友直谏匡之。习而之不善,既小人矣。其有过,则其友多方之。兹贤者所以愈贤,而不肖者愈不肖也。
吾之友有某君者,余曰:“子与某相好不终,是子之失德。子盍慎诸?”又有某君毖余曰:“闻子试于有司,则尝以私于人,是大不可。”二子者之言,卒闻之,若不于吾志。徐绎之,彼无求而进逆耳之言,诚敬我也。既又自省:吾之过,其大者视此或倍蓰,而其多或不可枚数。二子者,盖举一隅也,人苦不自知耳。先王之道不明,士大夫相与为一切苟且之行,往往陷于大戾,而僚友无出片言相质确者。而其人自视恬然,可幸无过。且以仲尼之贤,犹待学《易》以寡过,而今日无过,欺人乎?自欺乎?自知有过而因护一时之失,展转盖藏,至滔滔天之奸而不悔,斯则小人之不可近者已!为人友而隐忍和同,长人之恶,不又谐臣媚子之亚也。《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摘自《曾国藩文集》,略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与不肖之等奚乎判:区别
B.则其友多方之文:掩饰
C.吾之友有某君者,余曰毖:告诫
D.若不于吾志逊:比不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贤亦什人青,取之
B.则其友直谏匡之久之,能足音辨人
C.闻子试于有司客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徐绎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B.《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C.《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D.《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余故笔之/于册以备观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视乎改过之勇怯以为差而已矣。 (4分)
(2) 人之生,气质不甚相远也,习而之善,既君子矣。(4分)
(3) 子与某相好不终,是子之失德。子盍慎诸?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逊:顺从。
小题2:
试题分析:A前表比较,后为介词,从。B前为连词,表目的,“来”;后为介词,凭借。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前表修饰,后表递进。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译文:
贤良与不肖的区别是如何划分的呢?应该看他对于改正过错的勇敢与怯懦并把它作为差别罢了。日月都有盈缺亏食,星辰也有陨落之时。对人而言,言语有不当之处,行为有后悔之时,即使是圣人也不可避免。改正过失十倍于人的人,他的贤达也一定会是常人的十倍;改正过失百倍于人者,他的贤达也——定会是常人的百倍。越是贤明的人,越是光明磊落;越是不肖之徒,越仗恃作恶,终不悔改。
人刚一出生时,气质相差不大,学习并且达到好的境界,就已经成为一个君子了。如果他有了过错,那么他的朋友会当面劝谏以帮助他改正。如果引导不善,就会成为小人。当他有了过错时,他的朋友就会多方替他掩饰、推卸责任。这就是所说的贤明之人越来越贤明,不肖之徒越来越不肖的原因。
我有一个朋友告诫我说:“您与某人交好却没有保持到最后,是因为您有过错,您在这件事上为什么不谨慎呢?”又有一个朋友告诫说:“听说你在某次考试中,曾经因私人感情求助他人,这是很不对的。”二人的话,乍一听,不合我意。但慢慢地理解,他们没有所求而对我说出逆耳良言,是因为敬重我。反过来我又自省:我的过错,其中严重的比照这两件事或许严重数倍,而且数量多得不可枚举,他们二人,只不过举了一两个例子,人最痛苦的是对自身的不了解。上古帝王不能推行王道教化,士大夫们相互勾结攀比,做了许多苟且之事,往往陷入罪恶的深渊,而同僚们没有人出面劝谏质疑。这是因为这些人自认为很超脱,又幸好没有过错。况且孔子这样的大贤,犹且学习《易经》来减少错误,而这些人说没有过错,是欺骗他人呢还是欺骗自己呢?自己知道有过错而因为袒护一时的过错,尽力掩盖,以至罪恶滔天却也不觉得有悔意,这就是不可以接近小人的原因。作为别人的朋友却对他的过错隐瞒忍耐或曲意奉承,助长了朋友的恶习,他们的所作所为比那些专事谄媚的佞臣俳优更可恶。《书经》说:“有违背你心意的话,一定要从符合道义上想一想,有投合你心意的话,一定要从不符合道义上考察一下这些话”我特意将它们写下来以备查看反省,并且展示给能提出逆耳良言的朋友们看。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君为我呼入。(君王被我把他叫进来了。)
B.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之事,聊资一欢。(你来到床前,给讲述小说演义里面可喜可惊的事,姑且求得一时高兴。)
C.为长者折技。(为长辈按摩一下肢体。)
D.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今天我侯嬴为公子尽力也够了!(或:今天我把您也难为够了!或:今天侯嬴为公子(打算)已经足够了!)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名句名篇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