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协调整个出版市场体系的运转,目的在于实现出版资源的有效配置,并最终表现为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出版物;同时,出版资源价格受制于出版物市场价格。因此,出版市场建设必须以出版物市场为中心。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A.协调整个出版市场体系的运转必须以出版物市场为中心
B.协调整个出版市场体系的运转,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出版物
C.出版资源价格受制于出版物市场价格
D.出版市场建设能有效地配置出版资源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马与龙的文化缘
庞 进
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在龙的诸多“模特儿”中,就有马的身影。
从形象上看,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的头。汉代王充《论衡 龙虚》篇,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宋代罗愿《尔雅翼 释龙》称龙“头似驼”——驼头近似于马头。还有龙形似马形的说法,如《太平广记》四二五引《录异记 王宗郎》:“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
在古人心目中,马是具有龙性的,龙和马是可以相互变化的。反映在古籍中,如:《周礼 夏官 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吴承恩诗文集 送我入门》:“马有三分龙性。”柳宗元《龙马图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
形象上,马是把高扬的头颅、飘逸的身姿等贡献给了龙;内涵上,马是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贡献给了龙。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内蒙古赛沁塔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被意外发现。
有专家据玉龙“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的造型,判断其取材于猪。另有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一是该龙头不是近似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马头的长方形;二是该龙头上无猪耳那样的大耳朵;三是该龙脖后颈与脊梁上有几乎占到全身三分之一的飞掠而起的饰物,这饰物近似马鬃而不是猪鬃。
但“马龙”说因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而遭到质疑,因为,原始居民饲养马是比较晚的事情,中国北方新石器遗址中普遍不见家马骨骼出土。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但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在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发现的年代最早先民养马的痕迹,推断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
鉴于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的情况,有学者认为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主要取材马鹿。马鹿因体形似骏马而得名。《尔雅翼 释兽》:“……荆楚之地,其鹿绝似马,当解角时,望之无辨。”马鹿还像马一样体格强健,性情机警,奔跑迅速。
马与龙的文化缘,也表现在成语“龙马精神”上。辞典把“龙马”解释为“骏马”。说“龙马精神”,就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龙马”还可有一解,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身体好、体质强、魂魄健——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龙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而其中的“奋进”和“福生”,就很适合马。这样,龙马精神就可以理解为龙与马精神的结合,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造福众生的精神。
(《中国文化报》2014年02月0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马是龙的“模特儿”依据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甲骨文中,龙字的头部窄长,和马头的形状相似,说明在最初创造“龙”字时就参考了马的形象特征。
B.《论衡 龙虚》《尔雅翼 释龙》《录异记 王宗郎》三则材料中的文字都说明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
C.《周礼》《吴承恩诗文集》《龙马图赞》中关于龙和马的描述,都表明“马有龙性”“龙马可以相互变化”。
D.龙和马一样具有头颅高扬、身姿飘逸、刚毅坚强、友好善良等特征。
小题2:关于赛沁塔拉玉龙取材对象的争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赛沁塔拉玉龙取材于猪,因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而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
B.玉龙的龙头是近似于马头的长方形,龙头上无猪耳那样的大耳朵,龙脖后颈与脊梁上飞掠而起的饰物近似马鬃,有专家则将其取材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
C.“马龙”说遭到质疑,原因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痕迹,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即距今四千二百年左右。
D.有学者认为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主要取材于马鹿,因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人融合自然界的诸多动物和天象创造出的龙,是古代各民族共同的图腾,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
B.在对红山文化“玉龙”研究的三种观点中,显然,前两者都是据外形而得出的结论,而后者更重考古发现和史料。
C.辞典上对“龙马精神”有另一解释就是,“龙马”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的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D.“龙马精神”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只是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某些”二字不能漏掉。B引《录异记》的文字是用证明“龙形似马形”这一说法的。 C这三则引文只是“古人心目中”的看法和想法,不能以此断定“马有龙性”“龙马可以相互变化”。
小题2:
试题分析:强加因果,后一句是质疑“马龙说”的原因。
小题3:
试题分析:A文中说龙现已成为中华民族“广义图腾”,龙是“古代各民族共同的图腾”不确切。C.这并不是辞典上的解释,文中说“‘龙马’还可有一解”,这是作者的推论。D.项中“融合、福生、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砚 铭 考
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黄帝时代是我国从原始氏族阶段向国家形成过渡的时期,当时,已经出现私有财产,人们把自己心爱的墨海——大砚,刻上自己的名字表示拥有。砚铭,是刻在砚底、砚头、砚盖、砚身四侧或其他空余部分的一种可长可短,亦诗亦文,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古人大多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就是今人,也时闻有如此雅兴。因此,它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增加砚台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是文物评定的标准和鉴定真伪的依据,故颇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砚铭也由最初简单表示所属关系的姓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记事咏物、说理寄情、言志叙怀的文学形式。《大戴礼记》所载的西周太公金匮砚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砚铭,是以文学形式写成的,其铭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得无白。”不过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的砚铭,还是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作为文学形式的早期砚铭,大多数是就砚说砚,是文人用以品评和赞美砚的。到了宋代,人们喜欢用它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此以后,言志寄情、赋诗颂
词便成了砚铭创作的主流之一,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文天祥写的砚铭:“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就属此类。
砚铭作为艺术品的出现,比作为文学作品要晚得多,它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末元初,我国篆刻艺术空前兴盛,砚铭在它的影响下,开始向艺术方向发展。在刻制技艺上,砚铭广泛地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大大地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同时砚铭亦趋于完备,年款也较之前代更为普遍,并出现了在铭后加钤[注:盖(图章)]的新内容。从此,款记便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明清时期,赏砚之风日盛。当时金石书法名家辈出,他们中不少人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如纪晓岚。为了把书法、雕刻和装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在书写和镌刻之前,都要对砚铭的全面布局、章法的疏密错落和刀法运用进行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砚面构图,因形而异,行、草、篆、
楷,因砚而择,使其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同时刀法的运用也力求做到笔画的顿挫、轻重、快慢、转折,要刻得生动自然,既有笔意又有刀味。不过,砚铭的书写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写作,因受到砚面与雕刻过程的限制,制作者选用的铭文大多简短、扼要、精辟,因此砚铭虽短,却字字千金,均是砚铭者的真情流露,从而使砚铭的文学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真正成为既具观赏性,又具实用性的艺术品。
小题1:砚铭作为艺术品“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具体体现是什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宋末元初,砚铭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提高了砚铭的艺
术欣赏品位。
B.宋末元初,款记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
C.明清时期,砚面构图,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刀法运用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D.明清时期,砚铭简短、扼要、精辟,字字千金,能充分地表现砚铭者的真实情感。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文人墨客用砚铭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B.古人大多把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因此文物家一般把砚铭当作鉴定文物真伪的依据。
C.砚铭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内容上大多就砚说砚。
D.纪晓岚是清代金石书法名家中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的名家。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我国仍有文人学士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的,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
B.随着世界性收藏热的升温,带有优秀砚铭的砚,将成为当代喜欢收藏砚的人追求的对象。
C.散文能更好地抒情言志,从文天祥开始,宋代的砚铭大都用散文形式写成,一般不
用诗词写砚铭。
D.砚铭大多能提高砚的价值,质佳的、传承可考的古砚则会有不同于一般艺术品和文物的潜在价值。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智能材料
所谓智能材料,通常是指把高科技传感器、敏感元件与传统材料、功能材料结合在一起,并赋予这种新材料崭新的性能,使无生命的材料似乎有了“感觉”和“知觉”。
最近,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各种新材料和新方法,使飞机上的关键结构部件有自己的“神经系统”、“肌肉”和“大脑”,科学家提出的方法之一是:在高性能复合材料中嵌入细小的光纤,由于在复合材料中布满了纵横交错的光纤,这些光纤就会像“神经”那样感受机翼和机体各处受力情况,并随时把情况向“大脑”—计算机汇报。一旦某一处的受力情况发生异常,如出现细小的裂纹等,“大脑”就会发出警报,通知驾驶员注意,飞机某处可能出现某种故障。
“大脑”还会指令故障周围储藏的粘结材料自动释放出来,及时将飞机加固。这就是航空智能材料的一种。
意大利的工程技术专家目前正在研制有“感觉”功能的“智能皮肤”。这是为未来机器人设计的模拟人体皮肤的人造皮肤。这种人造皮肤由内外两层组成,不仅具有弹性,而且厚度也和人的皮肤差不多。
为了使人造皮肤能“感觉”到外界刺激的细节,工程技术人员在人造皮肤的内科层之间,夹了一层与水混合一起的导电胶状体,电流在导电胶状体中的流动可由电报测量得知。当外层皮肤受到压力时,胶状体就变形,电压就会发生变化。电压变化的信号传到机器人的电脑,机器人就知道皮肤的某处受到了压力而作出相应的反应。在两层皮肤之间还安装了若干微型压电陶瓷传感器,受到压力时就会产生电压,压力越大产生的电压就越大。这种微型压电陶瓷传感器十分灵敏,对纸张上凸出的小斑点都能感受到。不久的将来,用智能材料和电脑组装的,外观像真人一样的机器人一定会出现。到那时机器人将会与真人真假难辨。
问题
1.下列对“智能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材料是运用仿生学原理制造出来的一种材料。
B.智能材料是具有人类智慧的一种新材料。
C.智能材料是指把高科技传感器、敏感元件与传统材料功能材料结合在一起的使之具有“感觉”和“知觉”的新材料。
D.智能材料是经过高科技处理使之具有人的智能的一种新材料。
2.航空智能材料的“神经系统”是如何发挥神经作用的?
答:???????????????????????????????????????????????????????????
3“智能皮肤”能具有同人的皮肤相似的感觉,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1.C?
2.是在高性能复合材料中嵌入细小的光纤,
本题解析:1.此题考查对概念的正确理解。? A解说太泛;B“具有人类智慧”有些不切实际;D“高科技处理”不具体。
2.此题考查对关键信息的概括能力,从第二段概括归纳。
3.此题考查抓要点并简明概括要点的能力,从后两段筛选概括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绑 架
蒋英姿
夜晚,的士东绕西转了个把小时,我渐渐感觉有些不对劲儿,车上除了司机,后座上还有一个男人。在我上车的时候他有可能是趴着的,我没有看见。
很显然,我被劫持了。
我故作平静地问:“你们要干什么?”坐在后座的男人说你应该明白。我说我没带钱。开车的男人转过脸来恶狠狠地看着我说:“那就要你的命!”我打了个寒战,立即感觉脖子上凉飕飕的。后座的男人用一把匕首卡住了我的脖子。我浑身发起抖来,再也装不出坚强的样子了。我将钱包拿出来交给他们,里面只有五十块钱。
见他们不动声色,我更害怕了。我说你们如果嫌少我就给我老公打电话,让他给你们送钱来。开车的男人冷笑道:“是想打电话给老公报警吧?”我慌忙说:“不会的,我老公不会报警的。他若知道我在你们手里,一定会送钱来的。”
后座的男人说:“如果报了警,你就别想活了!”他命令我拿出手机拨打老公的电话。拨通后我才“喂”了一声,他就不让我说了,抢过电话说:“你老婆在我们手里,赶紧拿五万块钱来换人,不然,就等着给她收尸。”电话挂断之后很久不见老公打来,后座的男人又拨了过去,刚说几句话就气得把手机摔了。我看着他,小心翼翼地问:“他不愿意拿钱来换我吗?”男人恶狠狠地说:“准备去见阎王吧你!不能怪我们心狠手辣,只能怪你老公!”
“不可能,不可能,他不会不管我的。请你再拨一下号码好吗?让我跟他说。”我哀求。男人把手机捡起来,重拨过去,电话通了,我抢过电话就泪如雨下。我说:“晨雨,快来救我,我被绑架了。”电话那头却说:“你是谁啊?开什么玩笑?”我喊着说:“我是英姿!”他冷酷地说:“对不起,我不认识你!”这时我听到他旁边有个甜甜的女声:“谁来的电话?”他说:“一个疯子。”我气急败坏地问:“你和谁在一起?不是说加班吗?不是说你们办公室里都是男的吗?你这个混蛋!”可是他已经挂了机。
我疯狂地重拨那个号码,回答我的是“你拨打的用户已关机”。
如五雷轰顶,我号啕大哭起来。绑匪也有些急了,威胁我说:“赶快打电话给你父母。”我说我父母不在这个城市,他们在乡下,家里没有电话。
他们相互看一眼,又问:“有没有亲戚?”我摇头。
“我们会杀死你,碎尸万段。”他们吓唬我。
“你们杀死我吧!杀吧!”我大叫起来,“我不想活了!”
我开始哭述自己的婚姻。我和老公是怎么相爱,我们怎么不容易走到一起。原以为奔着爱情而来,却不知等待我的是这样的结局。我的父母一直为我提心吊胆,生怕我受委屈。如果让他们知道我被那个我追随的男人抛弃而死,他们也会活不下去的。我一直被蒙在鼓里,我以为他爱我也和我爱他一样深,却不知道他早就有了别的女人,我还指望他来救我,真是天真啊。我明白了他为什么给我投那么高的意外伤亡险,原来他早就有预谋。想到这儿我马上止住了哭,惶恐地盯着开车的男人问:“你们是不是受他指使的?目的就是要杀掉我?他给了你们多少钱?”
“我们不是他指使的。我们根本就不认识他。”男人分辩,“如果是他指使的,我们还要你打电话给他干吗?”“你们打电话给他是想向他证明你们已经下手了,事后好跟他要钱。一定是这样的。你们是一伙的,混蛋!”我双手在窗玻璃上使劲敲打起来,“我死了以后变成鬼都不会放过你们的!”
我被推下了车,两个绑匪开着车子扬长而去。我追着车子喊:“你们有种就杀了我啊,别跑啊!”我一边喊一边掏出手机拨打了110。
老公赶到派出所时,我正在接受案情登记。
“为什么在遭到绑架的第一时间,要拨电话给陌生人,而不是给你丈夫?”记录员问我。
我看了丈夫一眼,他脸上全是惊恐,我说:“我不想让他着急。”
“那如果人家撕票呢?”记录员问。
“绑匪在没有得到钱的时候一般不会撕票的,他们也不会随便去犯下一桩命案。”我说。
“你很勇敢,但是你这种做法我们还是不提倡,太冒险了!对了,能不能问一下你的职业?”记录员问。
“演员。”丈夫紧紧搂着我,代我作了回答。这是第一次,他说起我的职业时语气里充满自豪。
(摘自2010年3月1日《齐鲁晚报》)
小题1:请分析小说中的“我”这个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小说插入“我”哭述自己的婚姻这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以“报案登记”一部分作为结尾显得多余,可以删除。你认
为呢?如果删除,会怎么样?请联系全文,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思
想、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情节过程巧设伏笔,层层推进;小说结尾突转,深化主题,突显了“我”作为演员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B.陌生男人接到电话后反应冷淡,是因为身边有另一个女人,说话不方便,故意如此。
C.主人公“我”号啕大哭、骗劫匪说自己在城里没有亲戚、哭泣自己的婚姻等一系列表演都与其职业特点吻合。
D.主人公“我”之所以能够脱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利用了一种社会现象——婚姻的不忠与不义,小说对这种现象进行大力批判。
E.小说通过写“我”如何冷静机智、利用自身的职业特长从劫匪手中平安脱险的故事,也侧面告诉世人该如何与恶势力作斗争。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沉着冷静:当意识到被绑架时,故作平静以确定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略
试题分析:
小题2:略
试题分析:
小题3:略
试题分析:
小题4:B项,从结尾交代可以看出,陌生男人接到电话后反应冷淡是因为不认识”我“,当作打错了的电话。D项,文中没有对婚姻的不忠与不义进行大力批判。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