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1-16 14:59:0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颖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颖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卿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军营犯法,率多相容率:大多
B.恂遣谷崇以状闻状:罪状
C.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相:代指贾复
D.恂奉玺书至第一奉:通“捧”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寇恂“威望素著”的一组是(3分)(???)
①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②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
③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④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
⑤诸将皆曰:“非所及也?????⑥时人归其长者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攻打高峻时,寇恂违背光武帝旨意,擅自斩杀了高峻的使者皇甫文,但事如光武所愿,光武帝没有责罚寇恂。
B.寇恂明习经术,德行高尚。朝廷倚重,遐迩闻名;一生戎马,奋其智勇。可谓忠心耿耿。
C.他所得俸禄,往往厚施亲友、故旧和从征将士。他常说:“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
D.他屈己为国,顾全大局,人们无不景仰他的长者之风,认为他有宰相的器量和才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状”解释为“有关情况”)
小题2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寇恂字子翼,上谷郡昌平县人,他家是世世代代是声望显赫的大族。光武往南平定河内时,更始帝的大司马朱鲔等人的大部队正据守洛阳。光武帝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呢?”邓禹说:“从前高祖任用萧何,把他放在关中,终于成就大业。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北边通往上党,南面接近洛阳。寇恂文武兼备,有统治百姓、驾御百官的才能,除了他,没有人可以派去守河内。”光武于是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代理大将军。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驻扎在汝南时,部将在颍川杀人,寇恂将这个人逮捕禁闭起来。当时,一切都在草创之中,军营中有人犯法,大多互相包容,而寇恂却将这个人杀死在街道上。贾复认为这事使自己受到了羞辱。他路过颍川时,对左右的人说:“我与寇恂都列为将帅,而现在被他陷害,大丈夫哪有被侵犯、有怨恨而不与之一决雌雄的呢?如果见到寇恂,我一定亲手用剑杀死他。”寇恂晓得了他的打算,不想跟他见面。谷崇说:“我谷崇,也是个将领,我可以带剑站在你侧边。如猝然有变故,我足可抵挡。”寇恂说:“不对。从前蔺相如不怕秦王而在廉颇前受委屈,是为了国家大局。小小一个赵国,还懂得这个道理,我怎么可以忘记国家大局呢?”于是命令各属县多备器具,储酒肉,待执金吾的军队进入郡界,给予每个人两个人的饮食。寇恂自己到路上去迎接,然后称病回府。贾复想带兵云追赶,但吏士们都醉了,便让他过去了。寇恂派谷崇把这些情况上告皇帝,皇帝征召寇恂回朝。寇恂到朝廷被接见时,贾复已先在座,想站起来回避。光武帝说:“全国尚未平定,两只老虎怎能为私隙而斗呢?今日我替你们调解。”于是两人并排坐着,言谈极欢快。
高峻占据高平,因害怕被汉军所杀而坚守城池。建威大将军耿弇等围攻高峻,一年内还未攻下。十年,光武帝打算派使者去劝他投降,便对寇恂说:“现在你替我去走一趟。如高峻不立即投降,将带耿弇等五营士卒攻打。”寇恂捧着玺书到达第一城,高峻派军师皇甫文出来见面,言辞与礼节都不卑恭。寇恂发脾气,准备杀了皇甫文。将领们劝说道:“高峻有一万精兵,大多拥有强劲的弓弩,(拦住了通往陇西的道路),连年不能攻下他们。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寇恂不听,于是杀了皇甫文。打发皇甫文的副将回去报告高峻说:“军师不讲礼节,已经被杀了。你想降,就快点投降;不想降,就坚守吧。”高峻害怕,当天就打开城门投降。将领们都来庆贺,并说:“请问,你杀了来使却使全城投降,是什么缘故?”寇恂说:“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是为他出谋划策的人。今天来言辞不恭顺,一定没有投降的打算。放了他,则皇甫文的心计得逞,杀了他,则高峻丧胆,所以他们投降了。”将领们都说:“你所考虑的,不是我们能想到的。”
寇恂通达经书,品德完美,名声在朝廷被人看重,他将所获得的官薪,大批地赠予朋友故人及跟从他的官吏士子。他常说:“我是从士大夫升到现在这个官职的,怎么可以独自享受呢?”当时,人们把他归为长者一类,认为他有宰相的气度。建武十二年死,谥为威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①、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②,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③,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三川:韩地,以其境内有黄河、洛水、伊水而得名。②西海:指蜀国。③九鼎:九个青铜大鼎,相传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与虚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①臣请谒其故/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①而天下不以为暴/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①以因于齐、赵/②我欲因之梦吴越
小题2: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说明司马错伐蜀而不伐韩、周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②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③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④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⑤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⑥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小题3:下列有关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国的攻伐对象应该是蜀还是韩、周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张仪的观点没有被秦惠王采纳,主要是他对张仪“争名”“争利”的狭隘观点表示反对。
B.司马错赞同张仪的有关蜀地位置、地位等的论述,但他比张仪分析得更加透彻,更能看到统一该地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扩地富民,还在于获得舆论支持。
C.司马错认为不能先攻打韩、周,一是因为攻打他们会引起诸侯的反对,使自己陷于矛盾之中,二是考虑到秦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的不利因素。
D.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语言体现出其朴实无华、见解精辟的特点,透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沉着冷静、深谋远虑的谋臣形象。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D(A“弊兵”是动宾关系,“弊”用作动词,使动用法;“疲弊”是同义复合词,“弊”即是“疲”,形容词。B“谒”,陈述;“环谒于邑人”的“渴"是“拜见”。C“以”,介词,“以为暴”是“以(之)为暴”的省略式;“不以己悲”的“以”是连词,因为。D两个“因”都是“凭借艄依靠"的意思)
小题2:C(①②是张仪陈述舍蜀伐韩、周的。⑥是交代伐蜀胜利盾,蜀地政权的变化)
小题3:A(“对张仪‘争名¨争利,的狭隘观点表示反对"错。原文的“争名”“争利”是张仪的比喻,希望说服秦惠王)
参考译文:
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而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让我听听你的意见吧。”
张仪回答说:“……蜀国,只是个偏僻的西方小国,是那里一些戎狄部族的首领。我们(即使)劳民伤财发兵前往攻打,也不足以因此而建立霸业。我听说,‘要争名就要在朝廷里争,要争利就要在市场上争。’而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啊,而大王却不去争夺它们.反而去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太远了。”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说过,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开拓疆土;要想兵力强盛,就必须让人民富足;要想称帝称王,就要广施恩德。有了这三方面的条件,帝王之业也就随之而来了。现在大王的地盘小,百姓穷,所以我希望能从较容易的事情做起。那蜀国,确实是个西方的偏僻小国,是戎狄部族的首领,而且他们内部还有像夏桀和商纣统治时发生的那种祸乱。如果让秦国去攻打它,那就好比让豺狼去追赶羊群一样容易。泰国得到蜀国的土地就能扩
大领土;得到蜀国的财富足以使我们的百姓富裕;这一仗不需要死伤很多人,却能很快使蜀国顺服。这样我们攻克了一个国家,而天下人却不认为我们残暴;我们得到了蜀国的全部财富,诸侯们却不认为我们贪婪。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攻打韩国,威逼天子,这种事名声很坏,而且未必能得到什么好处。(攻伐无罪的韩国)还会落个不义的坏名声,去攻打天下人都不赞成攻打的国家,是很危险
的!请让我说明危险的原因吧:周王室是天下各国共同尊崇的王室,齐国是同韩国、周王室结盟的国家。周王室知道自己将要失掉九鼎,韩国知道自己将丢失三川,它们两国一定会齐心合力,去借助齐国和赵国的力量,并向楚国和魏国请求救兵。如果是周王室把鼎送给楚国,韩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没法阻拦的。所以我说伐韩攻周是有风险的,不如攻打蜀国稳妥。”秦惠王说:“说得对!我听你的。”
于是,泰国就起兵攻打蜀国,经过10个月的征讨,终于占领了蜀地。蜀国国君改称蜀侯,奏国又派陈庄去作蜀侯的国相。蜀国既已隶属于秦国,秦国便更加富强起来,而且更加轻视天下诸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简堂集序
归庄①
先太仆府君②,故居安亭,为昆山、嘉定之界,而去嘉定为近。当时执经问学者,嘉定尤多。嘉定有唐叔达、娄子柔两先生衍其派。子柔之高弟子曰马巽甫先生,《简堂集》者,其所著也。先生交余父兄间,余尝一再奉教,犹不数数见其文。去年,至嘉定,先生殁久矣。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得受而读之,知先生之文所自来也。盖从流溯源,得之府君为多。吾朝文章,自浦江、乌伤③开一代风气,上与唐宋诸大家匹。读两公文,原知文之不可苟为也。而后之学者,趋尚不同,顾以盛名奔走天下。至嘉靖中世,几无复知有两公者矣。府君独起而振之。万历之季,所号为文章家者,与嘉靖诸公虽异趋,要皆入幽蹊仄径,披榛翦茀?④,终不能致于康庄。然人情喜新,咸望而归之。独先生守其师之学不变,岂非所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耶?先生之文,大约详整博雅而有精思,至其变化出没,非拘墟者⑤所能测。
抑余又有感焉。古之求人之文者,惟其文;苟其文足以传后,虽布衣可也。而能文者,亦视其人之可传与否,而不轻为。世俗之求人之文者,不惟其人惟其贵。寻常无闻之人,往往购名公卿之文,镌金石、登屏幛以为荣。而名公卿不必能文,或能而不暇,则倩人以应。一以执笔之有人也,而轻应之;一以署名之非己也,而谩为之;于是天下之文日益多。余观《简堂集》代名公卿作者十居六七,余既笑世俗之人之鄙,又叹先生之不遇世也。虽退之、子瞻、子固⑥集中代人之作至今传,然终不多见。且夫先生之才与其学,苟文皆为己作,不烦瞻前顾后,必能自吐其胸中之奇,当有不止于此者。余尝叹太仆府君,以如此之文而老得一第,又处下位,不获修国家谱牒,记元老大臣事迹,不得尽其才以为恨。况先生遂以书生老也!后之观先生之文者,欣赏之余,当亦不胜其太息矣。
余浅学,不当序先生之文,因应之请之不置,又以先生之文得吾家之传也,故不辞而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归庄:明清换代间人。本文作于明末。②太仆府君:作者的曾祖归有光,嘉靖进士,曾为南京太仆寺丞;“府君”,旧时对已故先辈的敬称。③浦江、乌伤:指宋濂(浦江人)、王祎?(乌伤人)。④披榛翦茀?:榛,丛生的灌木;茀,杂草。⑤拘墟者:拘学浅陋者。⑥退之、子瞻、子固:分别是韩愈、苏轼、曾巩的字。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叔达、娄子柔两先生衍其派???衍:传布。
B.而后之学者,趋尚不同?????????趋:趋向、爱好。
C.一以署名之非已也,而谩为之???谩:谩骂、辱骂。
D.因应之请之不置???????????????置:放弃。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达归庄为《简堂集》作序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开一代风气,上与唐宋诸大家匹????②盖从流溯源,得之府君为多
③先生之文,大约详整博雅而有精思④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
⑤以先生之文得吾家之传也?⑥余既笑世俗之人之鄙,又叹先生之不遇世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巽甫先生与作者家族渊源很深:其文得作者先曾祖的家传,其人与作者的父、兄都有交游。
B.马巽甫先生很有才学,“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却不遇于当世,一直到老仍是一介书生。
C.作者认为,马巽甫先生的文章多是代人执笔,所以瞻前顾后,以致“入幽蹊仄径,终不能致于康庄”。
D.作者认为,求人写文章的,应该只看文章的好坏而不应看重他的地位;代人写文章也要看对方的为人,而不可轻易随便代写。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先生殁久矣。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3分)
⑵读两公文,原知文之不可苟为也。(3分)
⑶而名公卿不必能文,或能而不暇,则倩人以应。(4分)


参考答案:
1.C
2.D
3C


本题解析:
1.(谩:轻慢,随意。)
2.(①说的是宋濂、王祎的文章。③是说先生文章的特点。⑥作者对先生不遇于世的惋惜。)
3、(“入幽溪仄径,终不能致于康庄”是说万历年间那些号称文章家的人的文章。
4.
(1)马先生已经去世很久了。马先生的儿子(马)应之拿出先生的文集,请我作一篇序言。(殁:去世;出是集:拿出先生的文集;属:请。各1分)
(2)读宋、王两公的文章,体会到文章是不可随便作的。(原:体会;苟:随便;为:写作。各1分)
(3)可是达官贵族不一定会作文章,或者能作却没有时间,于是就找人代作来应付。(文:写作;暇:空隙时间;倩:找;应:应付。各1分)
【参考译文】
我去世的曾任南京太仆寺丞的曾祖父(归有光),以前住在安亭,这是昆山、嘉定的交界地带,距离嘉定较近。当时手执经书向曾祖父请教学问的人,嘉定人居多。嘉定有唐叔达、娄子柔两位先生讲授传播曾祖父的学识。娄子柔的高足弟子叫马巽甫,《简堂集》就是他所著的。马先生与我父兄都有交往,我曾经屡次见面向他请教,仍然很少读到他的文章。去年我到嘉定,马先生已经去世很久了。马先生的儿子(马)应之拿出先生的文集,请我作一篇序言;我得到集子后认真阅读,知道了先生学问的来龙去脉。如果追根溯源,从我曾祖父那里得到的居多。本朝文章,自宋濂、王祎开一代风气,往上(可以)和唐宋诸大家匹敌。读宋、王两公的文章,体会到文章是不可随便作的。可是后来的学者,情趣好尚不同,只是凭借盛名奔走于天下。到了嘉靖中世,几乎不再知有宋、王两公的了。我的先曾祖一个人奋起而要振兴唐宋古文。万历末年的时候,号称文章家的那些人,与嘉靖时期的许多人虽然趋向不同,但文章都是走入了偏道,(即使)砍去丛生的草木,到底不能走上文章的正统大道。然而人之常情喜欢斠新,都追求、归附到那边去了。只有马先生坚守师学不变,难道他不正是人们所说的“不被世俗所迷惑,坚定自己的信仰”的人吗?先生的文章,大都详尽整齐博雅而有精细的构思,至于其中的起承转合的变化,不是那些拘学浅陋的人所能理解的。
还有使我更有感触的:古时请别人写文章,只论那人文章好坏(而不看他的地位);假如他的文章能够传给后代,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是可以的。而善写文章的人,也要看请他写文章的那个人的事迹值不值得流传,而不轻易给人作文章。现在一般的人求人写文章,只看对方是否地位尊贵,而不看他的文章如何。平常没有名声的人,往往买达官贵族的文章,然后刻在钟鼎石碑上面,或写在屏风幛子上面,以此为荣耀。可是达官贵族不一定会作文章,或者能作却没有时间,于是就找人代作来应付。一方面达官贵族因为有人代作,就轻率答应别人;另一方面代人提笔者又因为不是署自己的名,也就随便去写:于是天下的文章一天天多起来。我看《简堂集》中代有名官员写的文章占十分之六七,我既笑世俗之人的鄙陋,又感叹先生的不得意。即使是韩愈、苏轼、曾巩的文集中代人所作而能流传至今的文章,到底不多见。并且依先生的才能和孤问,如果文章都是自由而为,不必为瞻前顾后而拘谨,一定能自吐胸中的奇气,应当不止于这种水平。我曾经为曾祖父叹息,凭借如此出众的文才,到老才考中一个进士,又处在下位,不能参加编修国史,记述元老大臣的事迹,不能尽他自己的才能,这是非常遗憾的下情。更何况马先生终老于一介书生呢!将来的人看到先生写的文章,欣赏之余,应当不胜感慨的了。
我学问浅陋,本不够格为马先生的文集作序,因为马应之坚持请求,不肯放弃,又因为先生的文章得到我家先曾祖的家传,所以不能推辞,就写了这篇序。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怜九月初三夜
B.登即相许和,便可做婚姻/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多后世人,戒之慎莫忘/乃令张良留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宣德初,巡按广东,廉能最。改按江西、浙江。捕巨盗不获,坐免。盗就执,乃复官。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帝嘉纳之,用荐迁陕西副使。
正统元年上书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多议行。三年擢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濂有心计,善筹画,西陲晏然。宁夏旧有五渠,而鸣沙洲、七星汉、伯石灰三渠淤。濂请浚之,溉芜田一千三百余顷。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八年秋拜刑部尚书,侍经筵。
福建贼邓茂七等为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征之,不克。十三年十一月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为将军往讨,以濂参军务。比至,御史丁瑄已大破贼。茂七死,余贼拥其兄子伯孙据九龙山,拒官军。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遂擒伯孙。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会英宗北狩,兵事棘,召还。言者交劾濂无功,景帝不问,加濂太子宾客,给二俸。寻改户部尚书,进太子太保。
时四方用兵,需饷急,濂综核无遗,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国用得无乏。初,帝即位,诏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三年二月,学士江渊以为言,命部查理。濂内惭,抵无有。给事中李侃等请诘天下有司违诏故。濂恐事败,乃言:“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帝欲宥之,而侃与御史王允力争,遂下都察院狱。越三日释之,削宫保,改工部。吏部尚书何文渊言理财非濂不可,乃复还户部。濂上疏自理,遂乞骸骨,帝慰留之。东宫建,复宫保。寻复条上节军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五年卒官,以军功追封沭阳伯,谥荣襄。
濂刚果有才,所至以严办称,然接下多暴怒。在刑部持法稍深。及为户部,值兵兴财诎,颇厚敛以足用云。
(节选自《明史?金濂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洪武间故事故事:事情,事例
B.西陲晏然晏:安宁
C.请并旌不及额者旌:表彰
D.若概减免,国用何资资:供给,资助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金濂“有才”的一组是
①上书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
②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
③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
④濂综核无遗,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
⑤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
⑥吏部尚书何文渊言理财非濂不可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濂早年在奉诣巡察广东时,就表现突出,政绩卓著,后来在巡视江西、浙江时却因捕捉盗贼不力被免职,盗贼被擒获后,又官复原职。
B.金濂在正统元年任宁夏镇守都指挥使时,善于筹划,疏浚淤塞的水渠,并建议激发当地富裕百姓纳粮的积极性,使得边地粮食储备充裕。
C.金濂作为军务参赞随陈懋等讨伐叛贼邓茂七,虽然没有赶上诛灭邓茂七的战事,但在清剿余贼,捉拿伯孙时,却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
D.景帝初年下诏免除景泰二年全国租税的十分之三,金濂没有遵旨照办,后来学士江渊向皇上谈到此事,皇上命户部调查处理。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嘉纳之,用荐迁陕西副使。(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A(故事:旧事,先例)
小题2:C.(①体现积极进谏,出谋划策,后文提及“多议行”。②主语是皇上,与金濂无关。③体现金濂的军事才能。④体现了金濂治国理政方面的能力。⑤对折收银两和布匹丝帛照旧征收,是厚敛的体现。⑥间接体现理财之能。)
小题3:B.(金濂在正统元年只是建议设宁夏镇守都指挥使,在正统三年他才被任命为佥都指挥使,兴修水利等事,也都是在这一任职期间做的)
小题4:(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注意“嘉”“纳”“用”“荐”等字的意义。(2)这个句子中注意“乃”“移”“而”等字的意义和用法,“余贼未下者”句式上的特点。(3)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注意“于是”“劾”“敛”“讦”等字的意义和用法。
点评:本题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都比较简单。需要注意的是第2个小题,首先要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直接表现金濂的有才,有的却是间接表现。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高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