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是一般的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观里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经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选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1.下列对陶渊明的“人生的两大支柱”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方面。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B.“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C.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的结论。
D.在“人生的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自己的性情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因此,他鄙视出仕,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B.陶渊明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决心像他们那样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因此,即使贫穷到了挨饿的地步,他仍一以贯之地将贫富问题置之度外。
C.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D.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也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改变它,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来说,这样做已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含义是一致的。
B.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C.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D.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答案:1.A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吮血被缛涅槃斩钉截铁
B.繁芜诬蔑竞相浅尝辄止
C.火炬禀性钦佩于世长辞
D.遒劲箫瑟崩殂赍志以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缛—褥;C项于—与;D箫—萧。]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句子的表述有误的两项是(???)(???)
A.小说把心理分析、风俗描绘、细节刻画、哲学议论融为一体,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它无论在思想或艺术方面都标志着作家的一次飞跃。
B.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但是从他们身上也可以找到当时社会的影子。贵族阶级日趋衰落,“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全都破坏了”,代之而起的是飞扬跋扈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和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金钱势力,以及柔弱的妇女,她们安于现状。
C.经常出入葛朗台家门的客人有两家人:公证人克罗旭一家和银行家台。格拉桑一家。这两家人上葛朗台家来,是看上了葛朗台的独生女儿欧也妮。
D.女仆拿侬的性格也是巴尔扎克人物长廊中最不朽的形象之一。外表丑陋而内心单纯,反差强烈。
E.《人间喜剧》,广泛地反映了法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突出的主题是:家庭的苦难、婚姻的悲剧。巴尔扎克紧紧抓住金钱主宰一切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塑造了一个个利欲熏心的典型人物,写出了一幕幕人间丑剧。
参考答案:C E
本题解析:
C应为“看上了葛朗台家的财产”)
E(小说的主题为“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让学术与思想贴近大地
吕绍纲
10 月23日,北京大学中文系迎来百年庆典。
一个科系的历史,相对于国家史、民族史来说,似乎微不足道。但由于特定的机缘,却让其与民族国家的文化心路,唇齿相依。在百年纪念的特殊时日,循着这样的文化脉络,我们能获得怎样的启示?
从倡导文学革命、肩起新文化运动大旗的陈独秀,到立志改造国民性、紧握鞭挞“吃人社会”投枪匕首的鲁迅;从促进国语统一运动中沈尹默等学者的坚定身影,到“以文章报国”莘莘学子的深厚情怀;在北大中文百年跌宕起伏的历史中,时代的主题虽在不断转换,但“阐学术之真谛,济苍生而文章”的精神始终薪火相传。前辈先贤不仅坚持做“一流的学问”,而且矢志于“经世之思想”。正是学术和思想的双重滋养,让北大中文教育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显示出一个科系非同寻常的意义。
有人说,北大中文系或可称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造梦工厂”,启蒙救亡之梦、文明昌盛之梦,梦梦相扣,少的是个人梦,多的是家国梦。
有的梦,已然实现,有的梦,还在路上。虽然时光移易,但“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的治学宗旨,“为国学问、报国文章”的精神期许,却在一个方面树立起让人尊敬的标杆。正因为有它,才能在历史黑暗混沌的“铁屋子”中,发出一声呐喊,点亮开启民智的灯火;才能在急功近利的众声喧哗中,重提精神守望,保留一份低调与朴素;才能以百年不变的热忱,坚守理想,贴近大地,融入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大潮。
为国为民,不落俗世。做有思想的学术,出有学术的思想,二者不可偏废。这样的追求, 又何尝不是人文学科应有的品质?
既立足学术之根本,又保持人文关怀的品质,以思想造就“溢出效应”,尽可能服务国家民族发展的大主题,这是一代代先贤的执着理想,又何尝不是大学精神的真谛所在?
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不少人慨叹,人文学科逐渐被边缘化。然而,可怕的,不是风光不再,而是忘却人间情怀,埋头自顾一亩三分地,失去了提出问题、创造思想的能力;可怕的,不是种种社会问题,而是自我的精神沉沦,插科打诨,人云亦云,缺乏对流俗的抵制和对责任的担当;可怕的,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忘却大学之道、丢弃文化启蒙,变成没有理想的揾食者。
站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历史节点,站在中西文化话语权依然不对等的今天,站在意识形态纷繁复杂的当下,我们将更清晰地认识到,人文学科不仅担负着传承文明、推进学术进步的重任,更担负着坚守民族国家文化与精神底线的重任。
让学术与思想贴近大地。纪念北大中文百年,也正是期望当代学人能有这样一种抱负,能重拾前辈先贤的遗风,从而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
——选自《人民日报》(2010 年10 月29 日)“人民时评”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 北大中文百年即是国家民族命运百年。
B 大学精神的真谛在于立足学术根本、保持人文情怀。
C 文化启蒙与国家思想文化建设仍是“在路上的梦”。
D 为国为民、不落俗世是人文学科的品质。
E 纪念北大中文百年的目的在于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自觉、自强。
小题2:下列不能作为不少人慨叹人文学科“逐渐被边缘化”依据的一项是(???)(3 分)
A 人文学科风光不再。??????????????????? B 人文学科缺乏担当。
C 人文学科面临种种社会问题。??????????? D 人文学科独善其身。
小题3:当代学人如何实现学术与思想贴近大地?请概括、分点作答。(4 分)
小题4:发展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是什么?(4 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E(A 项中“即是”有误,从文中“……让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新闻时评,完成1~4题。 父母的贫困生活成就周洋夺冠的奇迹 新闻背景:世界纪录保持者中国选手周洋力压三位韩国选手,以2分16秒993打破冬奥会纪录并夺冠,成为中国短道历史上首位1500米冬奥金牌得主。
19岁吉林青年周洋以一敌三压倒三位韩国选手,赢得中国冬奥历史上首枚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金牌,成为中国冬奥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得主。她是怎么做到的?A.她作弊;B.她幸运;C.她是天才;D.一切命中注定。
一切就像是电影,比电影还要精彩。在电视镜头的一端,解说员杨扬已经给出了答案,周洋创造了奇迹,天才和奇迹才匹配。如果归结到体育范畴内,这正是体育的魅力所在。
就在女主角拯救世界归来时,她没有感谢领导、教练的栽培,也没有感谢CCTV。在需要当事人豪言壮语往别人脸上贴金的时候,周洋改变了中国运动员无师自通的获奖感言脚本,周洋说,这一切将改变自己,“这是我的梦想,我觉得拿了金牌以后,可能会改变很多,以后会更有信心,也会让我爸妈生活得更好。”
有网友说,单凭周洋这质朴的话,我爱死她了。更有人将她的“大胆”归结为90后孩子的“叛逆”。事实上,我们都不要将情况理解得更复杂,与其空泛地赞扬周洋如何孤胆如何英雄,不如让我们对比一下苦孩子的命运。或许从她质朴的言语中,我们已经感受到培养一个奥运冠军多么不容易啊!因为家境不好的关系,练出成绩,改善家里生活,是周洋所背负的重担。
周洋出生在长春一个有些特殊的家庭里,妈妈的腿有残疾,待业在家,爸爸也没有固定的单位。周洋开始练习滑冰的时候,她的妈妈王淑英给别人织毛衣,爸爸周继文就天天送她去学,因此也耽搁了工作。2005年,为了提高队员的训练水平,吉林请来了韩国名帅金善台。这位外教一来,首先把训练量增大到过去的1.5倍。周洋说,“累的时候,想想父母,想想父母什么的就能挺下来。”主教练李琰觉得:“这个孩子非常认真,你让她一个动作做10个,她就能自己做满20个。完全不用担心她偷懒,而是怕她运动过量。”
由此可见,“让爸妈生活得更好”早已溶入周洋的血液,她从踏上冰面的那一刻起就为此而奋斗。如果不太健忘的话,在德国田径世锦赛上成名的中长跑运动员白雪也属此列。白雪拿了工资后,就不让父母再下地干活了,她竭尽全力通过自己的能量来让全家人感受到光和热。
在此之前,我们听到的更心酸的故事是:奥运冠军唐功红当年学举重是靠母亲10元5元地一点点凑,500块钱是找了四家人才借齐的,在举出奥运冠军之前,他们一家人一起睡在大坑铺上。还有孙英杰,这个在著名教练王德显调教下的女弟子是靠父母筛沙子才送出农村跑向世界的。
而她们——周洋、白雪、唐功红、孙英杰……都没有退路。如果没有奥运冠军头衔砸在头上,别说光宗耀祖让父母生活得更好,即便自己的出路和归宿都是问题。幸亏有人惊险地成功了,给其他同样苦出身的孩子看到了好好活下去的希望,于是,“奥运改变自己,奥运改变生活”才称之为一条康庄大道。
但是请不要误会,奥运并非改变所有人,它势利到只改变第一名的生活。因此,周洋才敢在冠军到手后说出那句憋在心底许久的愿望。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周洋她们是幸运的,过独木桥的只是一人,其他千军万马或许正像当年的邹春兰一样在搓澡不止。
然而,我们并不要为此而悲观,一切并非命中注定。周洋、白雪等人的一飞冲天,至少为其他“苦孩子”提供了一种向上的力量和通过一己之力改变命运、改变家庭的模板。
1.下列对新闻时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在2010年加拿大温哥华冬奥会上,周洋一人敌三,战胜韩国强手,夺得1500米短道速滑冠军,这是我国第一次获得该项目的奥运冠军。
B.文中说“这正是体育的魅力所在”,意思是说在体育比赛中,美丽的桂冠和奇迹都是为天才准备的。
C.文中“无师自通”并非真的无师自通,“大胆”并非胆大包天,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D.文中用较多的文字描写了周洋父母早年的工作、生活状况,只是再现奥运冠军的家庭背景和成长之初的状态。
E.“奥运并非改变所有人,它势利到只改变第一名的生活。”我们在祝贺和欣羡冠军的同时,也当想到“一将功成万骨枯”。
2.在新闻通讯中“新闻背景”通常置于新闻后半部分,这篇文章却将其置于首段,这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第2段提出了“她是怎么做到的”的问题,并列出了四个选项,而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请结合全文概括周洋获得成功的条件或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见过太多的获奖场面,我们听过太多的获奖感言,周洋的获奖感言的确与众不同,请针对周洋的获奖感言,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本文不是一般的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