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中国的爱因斯坦——束星北
张再生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春天,海滨某军港,一派严肃、紧张的气氛。原来这里正在进行航天事业的一项重要试验:卫星回收工程。按照测算,卫星将于2分钟后落入眼前的水域。人们一个个屏住呼吸,两眼直瞪着蔚蓝的天空。2分钟后,“飞物”突然从天而降,落入大海,水柱冲天。快艇迅速劈波斩浪,去迎接这“天外来客”。顿时,岸上、船上的官兵和群众情不自禁地又跳又叫,欢声雷动。
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测算卫星落点而熬过许多不眠之夜的首功之臣束星北教授。
束星北出生于江苏邗江。其父束曰璐曾是南通张謇实业集团的知名人士。束星北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童年入私塾,深得秀才老夫子魏楚翘钟爱。1924年束星北以优良成绩考取三江大学。两年后又远渡重洋,入美国拜克大学读书。身在异邦,束星北克勤克俭,矢志苦读。当时,他父亲是实业巨子,生母家是江都望族,可他却谢绝长辈们的经济资助,搬住在美国三藩市同乡会馆内,与工人们一道参加体力劳动,挣得收入以支付学费。
束星北畅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1929年,他对爱因斯坦相对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几近一年,他屏绝人事,埋首书斋。智慧之树骤然开放出奇葩——研究“相对论”的两篇论文脱稿了。探索神秘未知世界的热望,化开了层层坚冰,“四维时空”的科学课题又如一盏神灯在远方闪烁,导引他走向新的境界,去寻找当代物理大师爱因斯坦。
此时的爱因斯坦已是如日中天,蜚声全球。他身材矮小,仪容和蔼。对于这个来自东亚的门徒,他一见如故。他们通宵达旦畅谈,大师赞誉了束星北的两篇论文。不久,大师从柏林大学替束星北争得经费,物理界的巨星和新星合作了。作为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助手,束星北工作一年,进步更快,造诣更深,硕果累累,从多方面发展了“相对论”。更大收益是,束星北继承了大师“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由于希特勒排犹之风日盛,爱因斯坦被迫离德,束星北经大师安排,于1929年10月转到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继续研究,在天体物理方面颇有创见,获博士学位。1930年登上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大学的讲台,开始了他漫长的物理学教学生涯。
身为海外学人的束星北,一直萦怀祖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他毅然辞聘而归,准备投笔从戎,抗日救国。回国后,束星北被浙江大学慕名求聘,请他与王淦昌教授共同研究“衰变”这一尖端课题。
在浙大,束星北誉满校园。他开的课,学生爱听,教师也争相入座,他不照课本宣讲,而是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乍听似乎无章,细加揣摩却句句有着。他认为,物理学是一门很美的科学,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都是研究的对象,寻求其中规律,这是十分有趣的。天性率真的束星北有时跳上讲台,有时坐在椅背上,大发宏论,侃侃而谈,一条腿还下意识地晃动着。课堂上,一旦哪位学生指出他的疏漏之处,他便肃然静坐,恭听学生发言。每当学生讲出新的见解,束星北就会情不自禁地捶他一拳,连呼:“妙!”就是这种“波尔”学风,造就了一批物理人才。其中最负盛誉的便是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当年,束星北特别器重这位学生。李政道一度想辍学参军,是束星北切意挽留;李政道因车祸伤腿,束星北又特意把他接到重庆,精心安排治疗调养。难怪,数十年后,李政道仍念念不忘乃师之恩,曾致书问候:“我物理的基础……成就归源,都是受先生之益。”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的时候,束星北教授心潮澎湃。他夜以继日,勤奋科研。1952年到山东大学任物理系教授,除了正常教学研究外,还兼研气象学,曾在《中国气象学报》上发表多篇具有灼见的文章,成了竺可桢、赵如章的好朋友,被聘到中国气象学会青岛研究所负责科研。1980年,他又为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立下了赫赫功劳。直到他生命最后一息,还在指导他的学生做“海洋内波研究”。
一代大物理学家束星北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英名却永载史册。诚如其学生李政道的唁函所说:束老师是中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国际闻名,桃李天下……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束星北家境优越,自幼才智过人,凭着自身的聪明好学、父母的严格要求及耳濡目染,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三江大学,后来又进入了美国拜克大学读书。
B.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束星北怀抱一腔热情,毅然回归祖国,准备投笔从戎,回国后被浙江大学慕名聘请,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物理教学与研究生涯。
C.束星北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除了物理教学与研究之外,他还兼研气象学,并参与了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准确测算出了卫星的落点,立下赫赫功劳。
D.束星北器重、爱惜人才,他曾鼓励学生李政道走求学之路,并在其车祸后给予帮助;李政道对这份恩情念念不忘,并将自己的卓越成就归功于束星北。
E.本文详细记述了中国物理大师束星北热情求学、享誉校园、成就非凡等几方面的事迹及其科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展示了一位德才兼备的科学家的感人形象。
小题2:作者为什么将束星北比作“中国的爱因斯坦”?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在浙大讲学期间,束星北深受师生欢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这篇传记中,束北星先后以学生和老师的角色,与爱因斯坦和李政道有过深厚的师生情谊。你认为师生之间应建立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D
小题2:①束星北的物理成就与爱因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项父母的严格要求及耳濡目染,文中无据,为无中生有。B项“回国后被浙江大学慕名聘请,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物理教学与研究生涯”错,他的物理教学和研究生涯在出国后就已经开始了。E项“本文详细叙述了”束星北“科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不准确。
点评:本题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或概括,一是对表达意思的概括和分析。对内容的归纳与概括时,出题者常设置一些张冠李戴、时空错位、无中生有、因果倒置等陷阱。解答这类题时,只要把选肢所涉及到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进行细心地比对,选出正确的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最佳配偶
[美]斯蒂芬·麦克勒
我走进办公室,跟笑容满面的布列乔先生握了握手。跟我相比,他衣着十分讲究。他手里在搬弄着一叠纸,就像在搬弄着一叠煎饼。?
“我相信,你准定会对她十分满意,”他说,“她可是我们用求同计算机,从符合推选条件的一亿一千多万美国妇女中挑选出来的。我们按种族、宗教、人种、生活地区,对这些妇女进行了分类……”??
我坐在那儿津津有味地听着,心想要是来这儿之前先冲个淋浴,那该多好。这儿的办公室整洁宜人,不过那张椅子令人坐得不太惬意。
“好,来啦……”他说着,像魔术师那样“砰”的一声把通向隔壁房间的门忽地打开。本来我心里就像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这时就更手足无措了。
说真的,她长得很标致,真的!美极了!
“沃克先生,这是蒙大拿州拉芬湖的邓菲尔德小姐。邓菲尔德小姐,这是纽约的弗兰克林·沃克先生。”?
“就叫我弗兰克好了。”我唯唯诺诺,显得有点紧张。她确实太美了!您不妨想象一下。?
布列乔刚走开,我们就聊了起来。
“您好!我,我,我对计算机为我选中的您,感到十分称心。”我竭力想把语调放温和些。也许,把她称为计算机选中的人,她一定不高兴。我是说,我对事情发展的结果感到满意。
她莞尔一笑,露出了一排整齐的牙齿。
“谢谢您,我也是。”她腼腆地说。
“我,三十一岁。”我唐突地冲口而出。
“我知道,这些全都记在卡片上。”
这场谈话似乎就要这样结束了。卡片上什么都介绍得清清楚楚,所以确实没什么好谈了。
“今后打算要孩子吗?”她先找了个话题。
“当然,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正合我的意,这记录在卡片上的‘未来计划’一栏,喏,就在那儿。”她指点着说。
我这才注意到我手中那一札文件似的东西,第一页上贴着一张国际商用机械公司的计算机卡片,卡片上印有关于邓菲尔德小姐的重要数据。显然,她手中的那一札“文件”是关于我的……于是,我们各自审视着自己手中的“文件”,每翻阅一页,都要发出很大的声响。
“文件”里说,她喜欢古典音乐。(记录在“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栏)“您喜欢古典音乐?”
“对,比任何东西都喜欢,另外,我还收藏着弗兰基·拉尼歌曲的全部录音。”
“这倒是红极一时的歌唱家。”我赞许地附和道。
我俩的目光继续在字里行间浏览着。我注意到,她爱看书、看球赛,看电影爱坐前排,睡觉时爱把窗户关上,爱养狗、养猫、养金鱼、养金枪鱼,爱吃用意大利香肠做的三明治,穿着朴素,将来要送孩子上私立学校,喜欢住在郊外,爱参观美术展览馆……
她抬起了头:“我们所有的爱好都很一致。”
“毫无两样。”我加上一句。
我又读了标题为“心理状况”的记录:她生性羞怯,不爱争论,讲话拘谨,属于贤妻良母型。
“我很高兴,您既不抽烟又不饮酒。”她满意地说。
“是的,我与烟酒无缘,只偶尔喝点啤酒。”
“栏目里没有提到啊。”
“哦,也许没写上,这是我的疏忽。”我希望她不会放在心上。
我们终于各自看完了手里的“文件”。
最后她说:“我们俩非常相像。”
我和邓菲尔德结婚整整九年了,已经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我们住在郊外,听着古典音乐和弗兰基·拉尼的录音。我俩最后一次争吵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早被我忘得一干二净。在每一件事上,我俩几乎都能步调一致。她是一个贤妻,我也可以算是个好丈夫。我们的婚姻看起来真是完美无缺。?
眼下,我却盘算着下个月就去离婚。——这种日子我再也过不下去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叙述了弗兰克借助计算机筛选结婚对象,进而结识邓菲尔德小姐并与之结婚,到后来厌倦了完美的婚姻生活想要离婚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B.本文叙述平淡无奇,但构思巧妙,别具匠心。短短千余字,浓缩了一对夫妻美满和谐的生活,人物塑造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
C.这篇小说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抛弃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还原人的鲜活生动的本性,重新回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可期待可变换的世界中去。
D.“我”在和邓菲尔德小姐见面时“唯唯诺诺”,表现了主人公“我”懦弱无能、胆小怕事,这也是“我”在婚姻生活九年后才打算离婚的原因。
E.这篇小说借助一个婚姻故事告诉我们:被简单地贴上标签从而变成扁平的标签人,过着乏味的、已经计划好的生活,只会让人沉闷窒息。
(2)文章多次提到两人“相像”“一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的结局非常出人意料,你认为这样的安排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①起强调作用,突出两人惊人的“相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英国科学家最近指出,根据目前已有的建筑技术,人们完全能够建造出高抗震性能的房屋,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现问题的关键是,除地区和建筑物本身有所差异外,抗震建筑的成本一般来说都相当昂贵。
英国牛津大学工程科学系的布莱克伯勒认为,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大小,主要由4个因素决定:一是建筑物下的土质及地面的移动量有多少能转移到建筑物上来;二是支柱的数量;三是支柱的牢固性;四是采用何种方式减少横摆度。他解释说,如果建筑物下面是坚硬的石质结构,则十分有利于抗震,但目前大部分建筑物都建在泥土上,泥沙和填土在遇到地震压力时,常常会液化,从而使建筑物从根基部位倒塌。布莱克伯勒认为,在地基处堆放一些起排流作用的大石堆,就可有效防止泥土流失。另外,在建筑物下安放巨型弹簧,也可使建筑物与地面隔离,不受地面移动的影响。但是,他认为,如果地面移动太远,巨型弹簧就不再适用,而且有些附加设备,例如供残疾人使用的轮椅坡道等,就会将建筑物与地面重新连接起来,削弱弹簧的功效。对于防止横摆,布莱克伯勒说,一些日本建筑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通常在屋顶放置大型重物,利用水压活塞使重物运动,且运动方向与地面横移方向相反,抵消了横移的影响,从而把建筑物的横摆度减到最小。英国科学家认为,将巨型弹簧、牢固的支柱、水压活塞及屋顶重物等方法相结合,肯定能抵抗地震灾害,只是因其成本高昂现在无人敢于问津。
1.下列做法中属于通过改善建筑物下面的土质来进行抗震的一项是(???? )
A.在地基处堆放一些起排流作用的大石堆,防止泥土流失。
B.在建筑物下安放巨型弹簧,使建筑物与地面隔离。
C.在屋顶放置大型重物,使重物运动,且运动方向与地面横移方向相反。
D.将巨型弹簧、牢固的支柱、水压活塞及屋顶重物等方法相结合。
2.对文中所给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现有建筑技术,人们可以彻底避免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
B.在建筑物下安放巨型弹簧,可以非常有效地使建筑物与地面隔离,从而不受地面移动的影响。
C.布莱克伯勒在文中介绍的几种抗震方法都还停留在理论上,一时还无法全部付诸实施。
D.英国科学家对于抵抗地震灾害充满信心,只是由于抗震建筑的成本高昂,所以现在还不能采用。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液化”指的是泡水的疏松粉、细砂土在地震的振动作用下突然破坏而呈现液态的现象。
B.抗震因素的第二、三点,作者没有介绍解决方法,因为增加支柱的数量和加强支柱的牢固性是普通建筑学业已考虑的问题,非抗震建筑学所特有。
C.在布莱克伯勒介绍的几种方法中,在地基处堆放一些起排流作用的大石堆是造价较为昂贵的一种。
D.日本在建筑上较早探寻出了一些可供他国借鉴行之有效的抗震方法,那是因为日本饱受地震之苦。
4.在建筑物下安放巨型弹簧这一做法,主要是由影响建筑物抗震能力大小的4个因素中哪一因素决定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D
3.C
4.在建筑物下安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东突”——历史与现实
长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一批民族分裂分子想通过暴力恐怖的手段,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也称“东土耳其斯坦”),我们称之为“东突”恐怖分子。
突厥是历史上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在中亚一带建立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8世纪中叶,东、西两个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列入到了其他民族之中。西突厥的两个部落迁到小亚细亚半岛定居,他们的后代建立了辉煌一时的奥特曼伊斯兰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其废墟上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11世纪以后,有的史籍上提到的“突厥”已不限定于原先的突厥人,而是对一切操阿尔泰语系突厥语诸民族的共称。与这一概念相关的“突厥斯坦”是一个地名,在锡尔河边,原本是泛指中亚古突厥人的发祥地。19世纪末有人主张把生活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至阿尔泰山脉之间的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组成一个统一的“突厥帝国”,进而有的人把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以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19世纪中期,阿富汗人哲马丁鲁提出了联合所有伊斯兰教国家,创立统一的伊斯兰政治实体的主张,这是泛伊斯兰主义传播的开始。在沙俄统治下受泛斯拉夫主义压迫的鞑靼人,为了独立,主张建立统一的突厥帝国,于是泛突厥主义运动也开始兴起了。受这两种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新疆开始出现鼓吹建立“政教合一的东突厥斯坦”的分裂势力,并于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这个政权仅存在了三个月,但它成为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的开始,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一直承袭至今。
“东突”分子目前主要有两个活动中心,一个在西方(主要集中在德国、意大利),另一个在中亚(主要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等国)。受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东突”分裂势力开始建立恐怖组织,使用爆炸、暗杀、纵火、投毒、袭击等手段,在境内外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血腥恐怖的暴力事件。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2001年,“东突”恐怖势力仅在新疆境内就制造了200多起暴力事件,造成160多人丧生,440多人受伤。尽管“东突”恐怖势力组织比较分散,并受到相关各国的打击和压制,但它已成为威胁我国社会治安、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潜在力量。我们要借国际反恐的形势,不遗余力地铲除这些恐怖分子和分裂势力。
小题1:下列对“东突”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突”是“东突厥斯坦”或“东土耳其斯坦”民族分裂势力的简称。
B.“东突”分裂势力的目标是在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从而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C.“东突”分裂的分子都是历史上东突厥汗国的突厥人分散到各地的后裔。
D.“东突”分裂分子目前主要的活动中心在国外: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中亚。
小题2:下列对“东突”分裂势力产生及猖獗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突”分裂分子都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受泛伊斯兰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建立统一的伊斯兰政治实体。
B.“东突”分裂分子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的突厥语族,受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建立统一的突厥帝国。
C.受到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东突”分裂势力已经向恐怖组织方向发展。
D.“东突”分裂势力产生的最直接的根源,是这些操阿尔泰语系的突厥人受到了泛斯拉夫主义的广泛压迫。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是西突厥人的后裔在奥特曼伊斯兰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
B.“突厥斯坦”最初的意思是指一个地名,在现今中亚的锡尔河河边,是中亚古突厥人的发祥地。
C.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最明显的标志是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
D.“东突”民族分裂势力之所以承袭至今,主要是受到了国外势力的支持和外国政府的纵容。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D
小题:D
本题解析:
小题:C项“东突厥斯坦”与“东突厥汗国”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所以“东突”分裂分子与“东突厥汗国的突厥人”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所以“东突”分裂分子是东突厥汗国的突厥人的后裔,这种说法不准确。(3分)
小题:D项“最直接的根源”这种说法不准确。“突厥人受到泛斯拉夫主义的广泛压迫”不准确,应该是突厥语族中的鞑靼人。(3分)
小题:D项外国相关的政府对“东突”分裂势力是持打击和压制的态度的。(3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粮食
学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到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下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为角力场,成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有删节)
小题1: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4分)
答:???????????????????????????????????????????????????????????????????????????????????
小题2: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5分)
答:??????????????????????????????????????????????????????????????????????????????????
小题3: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6分)
答:??????????????????????????????????????????????????????????????????????????????????
小题4: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以人们日常见面的问候语开篇,亲切自然。②通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以问候语开篇及其作用,对比引出话题及其作用。文本与术语要有机结合。对“第一自然段”的写法进行分析,既要从内容本身出发,又要充分考虑到下文对这个故事的感慨的内容。作用上,要同时考虑到结构和内容两方面。
小题2:试题分析: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要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义,语境义和主旨义,三义合一。这个词语前后没有现成的句子可供作答,这就要求我们梳理整个文章。首先把与这这个词语内容有关的句子或词语划出来,再作适当的归纳,分点作答。
小题3:试题分析: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