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小题。(21分)
瞳孔里的青海
孟澄海
秋天的雪落下来,落在青海,落进青海蓝色的眸子。那片叫青海湖的水真个像眼眸,幽蓝抑或靛青,忧伤的深邃,迷茫的清澈,均满含沧桑古意,微微波浪间,透视着岁月的影子。我相信葬传佛教的说法,那一个瞳孔里住着绿度母,当时间塌陷之后,静静的奉献给雪域高原……
雪花飘逝。美丽如蝶的雪花后面,会不会有神的旨意?神坐在青海湖边,给漫天的雪花指示方向,让白雪消失后的寂静,成为淡蓝的镜子,照见一朵野花、一枚青草的灵魂,纷纷回归湖泊,回归水的梦。
站在雾岚氤氲的岸边,我看见海心山,有一些僧侣苦修的洞穴,栖息着风‘云朵,还有紫色的烟尘。天鹅的翅膀掠过水面,从此岸飞往彼岸,凄美的叫声仿佛是一个隐喻。黄昏悬浮,鸟影斑驳,目光触及的礁石上,所有的鸟类都沉入梦呓。从仰视的角度看,海心山顶的白云已经安静如莲,寂坐,或卧下来谛听浪花低语。在青海湖,云,也有佛性禅心。
如果相信传说,神就在湖底。那是一块巨石,传说是如来的第七声狮子吼所变,三千年前的沉默,换来三千年后的红珊瑚,未来的一天,它会摇曳着美丽的叶子,从水里走出来,长成一座通天塔,一直通向天堂。但我满身风尘,灵魂不洁,可能永远等不到那个日子。
距我不远处,几个藏人在举行“转湖”仪式。匍匐或行走,每前进一步,都要磕一次长头。用额头丈量人生,内心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转湖”的藏人走过我的身边。五六个汉子,粗壮、结实,脸膛黑里透红,红中泛着雪山的寒光。一样的打扮:藏靴、藏帽、藏袍、藏刀。一样的神情:沉默、隐忍、平淡、坦然。因为需要伏地长拜,所以行动迟缓,甚至笨拙。时间进入宗教仪式,像是故意放慢了脚步,让心灵得到片刻安静,抑或是,当心灵拥有了信仰,人就会感觉到时间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藏人不停地磕着长头,人趴下去,把大地衬托得更加辽阔,把天空显现得更加高远。在青海湖,在凹凸蜿蜒的湖岸上,藏人的一趴一拜,有着绝对的悲悯与崇高。
几个藏人就这样出现在我面前,然后慢慢消失于远方。对于他们而言,我只不过是一个他者,或者说是一个“外来入侵者”。我的来路和归途,始终指向俗世:城市、汽车、高楼、商厦、发廊、酒店,还有繁华与喧嚣,不断铺展的欲望和野心……
而他们的故乡则是另一种背景:雪山、草地、牛羊、帐篷、玛尼堆、天葬场,以及被天风吟唱的经文、白雪般纯洁的信仰。生活于此,即使在梦中,他们也会去寺庙转动经筒,匍匐于佛的脚下,仰视辽远的星空。当我们在拼命追逐金钱、权力、美色的时候,他们却走向朝圣之路,如果有一天死于路途,也会把肉体毫无保留地献给苍鹰秃鹫,让灵魂轻轻地飞上蓝天。?
那一天黄昏,我走进恰卜恰镇。我的背后,依然跟随着雪花。青海湖的水雾凝结成露珠,在我的面前飘摇。谁说湖波间没有神灵?那一刻,我分明感觉到露水就是海神的眼睛,它把我单薄的身影凝望成一朵白云,就那样缓缓升起,在古镇的上空盘桓,悠悠荡荡。
是的,我是来恰卜恰镇寻找神殿的。史书说在恰卜恰镇,蒙古俺答汗人曾修建了仰华寺,开始传播黄教。但后来寺院毁于兵蠡,神殿消失,不过,神殿并没有消亡。我看见古镇上的若干老人,悠闲自在地出没于街巷,手里摇动着经轮,嘴唇翕动,不停地念诵着八字经文,而家家的房屋顶上都插着经幡与风马旗,天风吹过,发出哗哗啦啦的声音。到此地蜗居,即使是高僧圣哲也要保持缄默,因为你无需多言,天风天籁会翻译神的咒语和密藏。
一道粗朴的土墙挡住了我的去路。墙体伤痕斑驳,一身沧桑。墙角的阴影里,却摇曳着几朵妩媚的野花,两只蝴蝶围绕着花朵飘旋,忽高忽低,隐忍而凄绝。站在墙角,正好可以看见远处的雪山,还有挂在山顶上的一弯月牙,淡蓝,孤独,清寒,一如即将凋零的雏菊。我突然想起来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据传,那个多情的活佛,就是在他的行宫看见了一对蝴蝶,翩翩而飞,如影随形,从此后就萌发了还俗的念头,开始写作情诗,追求如花似玉的姑娘。仓央嘉措后来西行青海,到了青海湖边就圆寂了,他的灵魂化作美丽的白鹤,向着拉萨方向飞去……
青海湖是青海的眼眸。
真的,透过那一片幽蓝的波光水影,可以看见雪峰海子、神鹰牦牛,可以看见唐蕃古道的狼烟烽火,可以看见文成公主进藏的孤独迷茫的步履,可以看见达赖、班禅神职系统的诡谲神秘,也可以看见你、我、他的今世前生。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极富理性和冷静的叙述,仿佛没有一丝喧扰,就这样静静地,诗一样流淌,遍布开来的那些色彩越来越浓重共,越来越空灵。
B.文中插入狮子吼变巨石的传说,是为了增添青海给人的神秘感,也是为了反衬出“我”灵魂的不圣洁,无法走向通往天堂的路。
C.瞳孔里的青海不论是近看还是远观,都有着深邃而透彻的大美。作者采用了大量抒情化且朴实的语言,使得意境更加突出明显。
D.透过清丽的文字,我们看到了青海湖的美丽,藏人心中的坚定信仰。作者诗意的笔触,呈现出雪落之下,青海的优美而迷离的景象。
E. 文末细腻地描写了沧桑土墙。妩媚野花、蝴蝶月牙等明丽的景象,自然引出了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还俗圆寂的传说,以乐景衬哀情。
小题2:文章以“瞳孔里的青海”为题,结合全文,概括文中的青海有哪些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面对转湖的藏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 文章结尾,透过青海湖波,你可以看到哪些内容?联系全文,试作探究。(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西湖梦(节选)
余秋雨
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
一切宗教都要到这里来参加展览。再避世的,也不能忘情于这里的热闹;再苦寂的,也要分享这里的一角秀色。佛教胜迹最多,不必一一列述了,即便是超逸到家了的道家,也占据了一座葛岭,这是湖畔最先迎接黎明的地方,一早就呼唤着繁密的脚印。作为儒将楷模的岳飞,也跻身于湖滨安息,世代张扬着治国平天下的教义。宁静淡泊的国学大师也会与荒诞奇瑰的神话传说相邻而居,各自变成一种可供观瞻的景致。
这就是真正中国化了的宗教。深奥的理义可以幻化成一种热闹的游览方式,与感官玩乐溶成一体。这是真正的达观和“无执”,同时也是真正的浮滑和随意。极大的认真和着极大的不认真,最后都皈依于消耗性的感观天地。中国的原始宗教始终没有像西方那样上升为完整严密的人为宗教,而后来的人为宗教也急速地散落于自然界,与自然宗教遥相呼应。背着香袋来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无多少教义的踪影,眼角却时时关注着桃红柳绿,莼菜醋鱼。是山水走向了宗教?抑或是宗教走向了山水?反正,一切都归之于非常实际,又非常含湖的感官自然。
西方宗教在教义上的完整性和普及性,引出了宗教改革者和反对者们在理性上的完整性和普及性;而中国宗教,不管是顺向还是逆向都激发不了这样的思维习惯。绿绿的西湖水,把来到岸边的各种思想都款款地摇碎,溶成一气,把各色信徒都陶冶成了游客。它波光一闪,嫣然一笑,科学理性精神很难在它身边保持坚挺。也许,我们这个民族,太多的是从西湖出发的游客,太少的是鲁迅笔下的那种过客。过客衣衫破碎,脚下淌血,如此急急地赶路,也在寻找一个生命的湖泊吧?但他如果真走到了西湖边上,定会被万千悠闲的游客看成是乞丐。也许正是为此,鲁迅劝阻郁达夫把家搬到杭州。他对西湖的口头评语乃是:“至于西湖风景,虽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连忘返,湖光山色,也会消磨人的志气的。如像袁才子一路的人,身上穿一件罗纱大褂,和苏小小认认乡亲,过着飘飘然的生活,也就无聊了。”(川岛:《忆鲁迅先生一九二八年杭州之游》)
然而,多数中国文人的人格结构中,对一个充满象征性和抽象度的西湖,总有很大的向心力。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景点,景点,总是景点。
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
再也找不到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
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修缮,修缮,再修缮。群塔入云,藤葛如髯,湖水上漂浮着千年藻苔。
1.第二、四段各有一个画线的短语,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①“繁密的脚印”_________________。
②“生命的湖泊”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三段“这就是真正中国化了的宗教”,“中国化了的宗教”的特点是什么?
3.第四段中“也许,我们这个民族,太多的是从西湖出发的游客”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文章最后连续三次使用“再也……,只……”的句式,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单选题 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文明与文明的延续性
在中国常出现这样的说法,即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毋庸置疑,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其发展谱系明晰,作为中华文明主要载体的汉字和汉民族都没有出现根本性中断。然而这个说法包含着另一个判断,即世界上所有其他历史悠久的文明都曾中断,或者业已中断。
但实际上许多古代文明也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例如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先以印度文明为例。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吸取当地文化基础上创造了吠陀文明。这一时期人们创造和接受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此后一直是指导印度居民生活的核心精神,时至今日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再如犹太文明,尽管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犹太民族都生活在其他民族统治之下,并没有自己的国家,甚至流散到世界各地,但他们却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特有的以犹太教信仰为核心的文明传统。至于希腊罗马文明,恐怕很少有中国史学者会认可其延续性。其实,希腊人创造的文明传统经由罗马人继承和发扬,传承到近现代西方,这是我们理解整个西方文明的一条重要线索。希腊文明的核心精神如理性与民主却始终是西方文明创造性力量的源泉。以此而论,虽然传承者甚至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并没有中断过,有的只是转变。
文明的实质内涵在于其基本思想和观念体系。汤因比认为应该从精神层面上定义文明,其他学者的看法大同小异。布罗代尔提出,文明是“一个文化区域”,是“一组文化特征和现象”。沃勒斯坦也认为,文明是“特定世界观、习俗、结构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联体,它形成某种历史整体并与其他各种各样的现象共存”。涂尔干和毛斯则说,文明是“包含了一定数量民族的道德环境,其间各民族文化只是这整体的一个特定形式”。亨廷顿在概括这些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尽管有时候特定文明可能同特定种族和民族相契合,但并不能说文明就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族;同一种文明可能包括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反过来,同一个种族或民族也可能分属不同的文明;同样,亦不能简单地把文明等同于一个国家。
文明是人为创造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它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其思想和行为都受到这个环境的制约。但它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能够不断接受内部和外部的影响而自我更新甚至改变。古代人类创造的诸多文明中,有一部分的确是完全中断了,例如古代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美洲文明。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文明以这样和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这就是学者们所说的轴心文明,主要包括中国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这些文明的一个共同特征在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们可能吸收了外来的因素,从而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和变化,但它们的基本精神传统并未消亡,或者未被全新的思想和观念体系所取代,它们仍然是人们一切活动的轴心。(节选自2011年08月16号《中国社会科学报》)
小题1:以下对本文中“文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一种文明可能包括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同一个种族或民族也可能分属不同的文明。
B.文明是人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这一环境制约生活其间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C.文明具有可塑性,能通过不断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实现自我更新甚至改变。
D.文明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可能从历史长河中吸收了外来因素,起了变化,但其基本精神传统并未消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历经了约3500年,但印度文明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等,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B.虽希腊罗马文明的传承者和传承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只是转变,没有中断。
C.依照涂尔干和毛斯的说法,文明是一种整体道德环境,它包含了一定数量的民族,其间各民族文化是超乎这一整体而获得的独特形式。
D.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以不尽相同的形式延续,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但若据此断定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则是不科学的,偏狭的。
B.文明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因而文明得以延续;但文明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而文明也可能被改变甚至消亡。
C.因为不能将某种文明简单地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族,所以不能认为中华民族是唯一享有中华文明的民族。
D.尽管轴心文明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但它们的基本精神传统存在着被全新的思想和观念体系取代的可能。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GDP测量方法及其局限
宋小川
一个国家的经济可以用总产量、总收入和总支出三种方法测量。其中总产量方法,即GDP方法最为流行,通常我们谈到一国经济及其增长率就是指GDP及其年变动百分比。GDP即国内产品总值,按定义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其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全部市场价值。这个定义强调了三个要素:第一,通过计算市场价值,我们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测度单位,从而避免了将成千上万种不同产品的总数堆砌到一起造成的混乱;第二,通过统计最终产品和劳务,我们可以避免对中间产品的重复计算;第三,GDP只统计境内的生产活动,即我们只关心在哪生产,而不在意谁去生产,这样就避免了如何去鉴别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这一棘手的问题。
截止到上个世纪90年代,绝大多数国家都使用GNP,即国民生产总值,而不是GDP。GNP的定义为一个国家一年内用本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全部市场价值。随着全球化特别是跨国公司生产和融资活动的日益扩大,这种统计方法面临着一个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如果一个企业25%的股东是美国居民,24%的股东为中国居民,如何去确定该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归属呢?许多国家允许双重国籍,GNP方法会造成重复计算,并且许多企业和个人为了逃税刻意掩盖其真实居民身份,这会使GNP的计算更为复杂。要想反映一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国外企业在本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应当包括在本国的经济活动中,而本国企业在国外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直接提高的是国外居民的生活水平,应当计算在国外经济总体指标内,而不应算作本国的经济活动。这大概是目前所有的国家都采用GDP而不是GNP作为测量总体经济的主要指标的原因。
作为最为流行的总体经济测度指标,GDP也具有严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GDP忽略了非市场经济活动,各种各样发生在家庭内部的经济活动以及自我服务性的活动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由于没有通过市场进行而无法统计在GDP中。第二,GDP忽略了“地下经济”,五花八门的非法经济活动创造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没有计算在GDP中。在美国,这种地下经济创造的价值每年估计有15000多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5%。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法律制度和税收制度不健全的国家,这种地下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第三,GDP忽略了闲暇(1eisure),而闲暇是衡量一个社会净经济福利、社会发达和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第四,GDP没有反映一个国家的医疗、教育福利和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平均寿命。一个发达、成熟、和谐的社会,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每个公民在生病时能得到适当的治疗是文明社会的最低要求。
鉴于GDP测量方法的明显缺欠,国际社会和学术界试图找到一种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一国经济总体实力和人们实际生活水平的测量方法。目前较流行的是联合国近年来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该指数不仅包括了人均实际GDP,还考虑到了一国居民的平均寿命、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2004年美国的人均实际GDP位于全球第三,HDI却位于全球第八。挪威等HDI位于前七名的国家除了有较高的人均实际GDP外,还被认为比美国有更优越的医疗、教育条件和更长的平均寿命。HDI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但目前还无法取代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的权威指标。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22期)
1.下列对“GDP”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的经济可以用多种方法来测量,国内产品总值即GDP只是其中最为流行的一种方法。
B.GDP即国内产品总值,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其境内生产的所有产品和劳务的全部市场价值。
C.GDP测量法可避免将不同产品的总数堆砌到一起造成的混乱,以及对中间产品的重复计算。
D.GDP只统计境内的生产活动,只关心生产地,而不在意生产者,不需考虑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由于国民生产总值GNP有自身的局限性,现在所有的国家都使用国内产品总值GDP。
B.GDP作为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总体经济测度指标,虽然最流行,但其缺欠也是很明显的。
C.GDP测量法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法律制度和税收制度不健全的国家的不适宜更为明显。
D.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国民幸福指数的高下取决于该国GDP增长率的高低。
3.目前GNP不被国际社会采用作为测量总体经济的主要指标,原因有哪些?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国学狂人”刘文典传奇的一生
柳已青
提起古籍校勘大家刘文典,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狂生的形象,风骨嶙峋,清高孤傲,特立独行。刘文典的逸闻广为流传,在安徽大学任校长时,与蒋介石发生争执,痛斥蒋介石为“新军阀”;在西南联大时期,跑警报遇到沈从文,喝斥沈“你为何跑警报”;圆月之夜为联大学生讲《月赋》;因迷恋云南鸦片和火腿,被称为“二云居士”,最终因贪食鸦片离校未归被解聘…… 这是人们熟悉的刘文典。
刘文典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一面。早年参加同盟会,师承刘师培、章太炎,发扬光大“章疯子”的狂狷个性,章太炎曾作联语“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赠刘文典。追随孙中山,担任秘书,起草英文电稿。在新文化运动中,刘文典加盟《新青年》,高举科学大旗。执教北京大学时,参与营救陈独秀,驱逐章士钊。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时,请陈寅恪出大学入学考题对对子“孙行者”。……在云南大学执教时期,被尊为国宝级教授,成了云南省主席的“座上宾”,吸食鸦片,是云南省政府特批的。1946年10月,刘文典为蒋介石60大寿写骈文祝寿。
《狂人刘文典》作为第一本为刘文典而作的传记,以翔实的文史资料,展现了被忽略的“国学狂人”传奇的一生。作者章玉政为写此书,深入北京、云南、安徽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查阅第一手的资料,访问知情人,厘清了刘文典生平中的“疑点”,做到了记其事功,传其神采。
作者这种严谨、细致、扎实的态度,使得这本传记建立在有价值的史料之上。章玉政在《狂人刘文典》后记中说,尽量坚持“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史家态度,强调故事性与学术性并存。写作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书中有美中不足之处。笔者觉得有些地方作者下的判断过于草率了。
比如,刘文典被西南联大辞退这桩公案。有时,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分歧,即使相同的史料,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943年刘文典应普洱(磨黑)大豪绅、盐商张孟希之邀,为其母撰墓志,张孟希赠他“云土”50两。他的普洱之行遭到了联大同事的非议,认为她不堪为人师表。闻一多强烈反对,坚决不再聘请。即使刘文典收到了聘书,也要收回。于是,刘文典被联大解聘。章玉政在“恩怨闻一多”这一章,有为刘文典翻案的意味。刘文典磨黑之行,章玉政解释为生计所迫;刘文典贪食鸦片,章玉政归结为缓解丧子之痛;刘文典被解聘,归结为与闻一多的恩怨和矛盾。刘文典被解聘的真正原因,在梅贻琦延迟回复刘文典的信中,说得很明白:“尊驾亦已于春间离校,致上学期联大课业不无困难。”刘文典的磨黑之行,“自问实无大过”,但犯了联大学者的大忌。精神独立,不依附任何权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联大学者的精神写照。
刘文典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有魏晋风度和名士派头,这本传记抓住了刘文典的精神内核“狂”。章玉政认为,刘文典的“狂”,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与努力,是一种对权贵的蔑视与逃离,是一种对尊严的坚守与把握。刘文典和他同时代的学者,在那个动荡起伏的时代,集体绽放“思想光芒”。
12.下列对刘文典的形象分析有误的两项是(??)(5分)
A.人们熟悉的刘文典是一个风骨嶙峋、清高孤傲、特立独行的狂生的形象。
B.刘文典任安徽大学校长时,痛斥蒋介石为“新军阀”。
C.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时期,喝斥斥沈“你为何跑警报”;圆月之夜为联大学生讲《月赋》。
D.刘文典迷恋云南鸦片和火腿,被称为“二云居士”,最终因贪食鸦片离校未归而自动离职。
E.刘文典是一个“狂人”,他的“狂”犯了联大学者的大忌。
13.文章说“作者这种严谨、细致、扎实的态度,使得这本传记建立在有价值的史料之上”的依据是什么?(4分)
答: ???????????????????????????????????????????????????????????????
???????????????????????????????????????????????????????????????????????????
14.联大学者的精神写照是什么?依据文章内容,谈谈应怎样理解刘文典的“狂”。(6分)
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