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1-18 01:36: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淡 竹
苏沧桑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松树很满足,即使干瘪的果子永远得不到更饱满的收获。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据说气味能抵挡蛇对游人的侵袭。浮萍无根,却有心,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被践踏的草,总是第一时间奋力挺直腰杆,挂着最底层最灿烂的笑。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甚至动物。三只人工繁殖的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狗奶妈的乳头。
  甚至那口奇异的朱家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献媚,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生立命,才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真是空的吗?
  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充盈。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选自2009年第12期《散文》)
1.文中两次说到淡竹是“植物中的另类”,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竹子”在文中的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因为:①淡竹不仅直、空,而且淡,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一身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今天,整个社会都表现出对高雅艺术的关心,政府拨出专款予以扶植,企业慷慨解囊给予支持。对于一个病人,需要输血,需要输氧,但是,病人健康地生活最终还要靠自身的生命力和自身的机能转换。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高雅艺术正在恢复蓬勃的生机
B.对于高雅艺术的界定尚不明确
C.高雅艺术需要得到政府和企业的帮助
D.高雅艺术的发展还有赖于自身的改革和完善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原文把高雅艺术比喻成病人,转折处是全文重点所在:“但是,病人健康地生活还要靠自身的生命力和自身的机能转换”,可见高雅艺术要发展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对照选项发现,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伟大的爱国者
张伟   8月13日,美国重量级学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诺姆·乔姆斯基在北京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并发表演讲。只有经过仔细鉴别和彼此对照之后,才能弄清这位82岁的老人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作为著名的语言学家、哲学家和政论家,或按他自己喜欢的称呼,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乔姆斯基在短暂的中国之行期间,用沙哑低沉的声音表达了他对中国当下事务的认识,并延续了批判美国政府的老调。他带来了一股旋风,除了知识界大声欢呼外,《人民日报》也对此进行了报道,称他受欢迎的程度“超过国家元首”。
  事实上,只要对这名学者的生平略作了解,我们便不会感到诧异。乔姆斯基以“异见”姿态闻名世界,他的批评美国政府的立场一生不变,曾把关国政府比作“饿狼”、“世界上最大的恐怖组织”。他甚至抨击美国人最珍视的“民主”,认为它是虚伪的。
  这些批评并未给他带来太大的麻烦,相反却为他赢得了声望。他被美国媒体评为当代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名公共知识分子之首。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全部赞同乔姆斯基的尖锐抨击,以及他彻底的无政府主义观点。如果说乔姆斯基为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那也并不在于他的观点本身,而在于这种观点所持的姿态:批评者。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我们的社会当下亟须拥有合格的批评者以及对待批评者的宽容态度。在目前这个变化急剧、事端丛生的发展阶段,缺少合格的批评者,或者缺少对于批评者的宽容态度,将会带来无穷的恶果。
  在乔姆斯基看来,保持怀疑和批判的姿态,是知识分子的天职,因为知识分子享有知识的“特权”,并有专业能力对事物进行深刻剖析。在他看来,知识分子永远面临着两种选择:做一个向权威俯首帖耳的御用文人,或做一个独立的批评者。他认为,选择成为一个批评者尽管可能在当下会遭遇麻烦,却能使知识分子最终避开历史和道义对他的审判。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观点,乔姆斯基成了美国政府永远的反对派。即使在中国之行的演讲中,他也会时不时地将话锋转回到大洋彼岸的那个“强权政府”上。中国的知识界乃至整个社会,有必要对这一番对我们来说有些陌生的言论进行检视,并且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想,乔姆斯基的中国之行是促进这种检视的恰当时机。
  我们的社会历来缺少对“批评”的集体思考。无论是批评者,还是被批评者都有必要从乔姆斯基所带来的信息中学到点什么。
  对于那些试图以自己的批评来使社会获得或大或小的改进的人来说,学习乔姆斯基强硬而坚持的姿态并不困难。通常,他们只需要准备一些犀利的言辞和一副好胆量,就可以变成一个无所不在的反对者。然而他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使自己的批评变得真诚并具有逻辑的力量,从而使自己的对手也不得不正视这种批评?
  而对于被批评者而言,他们应该从乔姆斯基的身上得到更多启示。
  乔姆斯基在对美国社会和政府提出千般批评的同时,内心却承认,美国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他对美国的批评,与其说是一种敌视,毋宁说是一种认同。一个人肯付出一生来对一个国家的缺点进行批评,也许是他用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国家热爱的最好方式。古今的历史一再证明: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伟大的爱国者。
  一个如同乔姆斯基这样的批评者,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意义重大。他可以帮助警惕或规避可能存在的政策失误,也能抵消因为意见过于趋同而导致的独断和冒进。甚至,这样的一个批评者能否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是否开明的评判标准。
  如今,尽管批评声存在于我们社会的诸多领域,但在一些重要领域,尤其是在乔姆斯基所重视的知识分子群体中,批评者的角色却愈发稀缺——至少,像他本人那样有品质的批评者日益鲜见。
  颇有意思的是,乔姆斯基发表演讲的北京大学,曾经因为引领知识分子的独立和批判精神而广受赞誉,如今却同样因为日渐失去这种精神而饱受批评。不知道乔姆斯基的这次来访,是否能帮这所学校乃至整个中国知识界,拾回一些并不久远的记忆。(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乔姆斯基被美国媒体评为当代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名公共知识分子之首,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需要全部赞同乔姆斯基的尖锐抨击,以及他彻底的无政府主义观点。
B.几句犀利的言辞和一副好胆量,就可以变成一个像乔姆斯基那样的无所不在的反对者。
C.一个卓越的批评者,可以帮助政府警惕或规避可能存在的政策失误,也能抵消因为意见过于趋同而导致的独断和冒进。
D.批评者也需要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批评变得真诚并具有逻辑的力量,从而使自己的对手也正视自己的批评这一问题。
2.下列有关乔姆斯基在中国受欢迎程度“超过国家元首”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所有的批评都源于对国家和民族无私的热爱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B.他对知识分子的天职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以及他给批评者所需要的正确姿态提供了范例。
C.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伟大的批评者,往往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D.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像乔姆斯基那样有品质的批评者日益鲜见。
3.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乔姆斯基以“异见”姿态闻名世界,他曾经把美国政府比作“饿狼”、“世界上最大的恐怖组织”,他甚至认为美国人最珍视的“民主”是虚伪的。
B.文章认为,相对于被批评者而言,批评者从乔姆斯基身上得到的启示应该更多。
C.乔姆斯基认为,选择成为一个批评者尽管在当下会遭遇麻烦,却能使知识分子最终避开历史和道义对他的审判。
D.乔姆斯基认为自己对美国的批评,与其说是一种敌视,毋宁说是一种认同:因为他认为这是他表达自己对这个国家热爱的最好方式。


参考答案:1.B
2.D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栾城集》,略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书辙曰属:嘱咐
B.至与钤辖礼亢:匹敌
C.以水之再至虞:料想
D.然终不以为恨:遗憾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深受爱戴的一组是(3分)
①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②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
③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④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⑤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⑥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才华出众。少时对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清其要害。参加科举考试,所撰文章论述国家刑赏之事,深受欧阳修、梅圣俞赞赏。
B.苏轼依法治吏。接待高丽使者的官吏仗势横行,不守礼法,苏轼派人前去训斥,并将此事上奏朝廷。这些官吏因惧怕而有所收敛。
C.苏轼一心为民。大水将冲决徐州城,人手不足,他亲至武卫营请禁军出力抗洪。河水暴涨,情势危急,他坚守城头,公而忘私。
D.苏轼德行高尚。他称颂善人善举,斥责恶人恶行,爱憎分明。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不顾危害。苏辙称其有古代贤人的美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3分)
(2)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3分)
(3)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以虞水之再至”意思是来防备洪水第二次来袭,“虞”在这里是动词,“防备”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③是苏轼做的便利百姓的事,⑤是苏轼带领下属官员防洪的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 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 ,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9分)
终于皇帝在他最后的女舞伴面前站住了(他和三个妇女跳了舞),音乐停止了;一个焦急的副官跑到罗斯托夫家的人面前,请她们再让开一点,尽管她们已经靠在墙边了;接着乐队奏起了清晰的、正确的、动人的、有节奏的华姿曲。皇帝带着笑容向大厅里望了一下。过了一分钟——还没有人开始跳舞。司仪副官走到别素号娃伯爵夫人面前,邀请她。她微笑地举起手,没有望他,把手放在副官的肩上。司仪副官是个跳舞能手,他紧搂着他的舞伴的腰,自信、从容、平稳地和她开始在圈子的边上跳滑步,然后在大厅的角落抓住她的左手,把她转过来,由于音乐节奏越来越快,只听到副官的疾速的灵活的两腿发出有节奏的鞋刺声,每隔三个拍子,在旋转时,他的舞伴的天鹅绒衣服便飘起来,好像闪光一样。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
……
“我已经荣幸地认识了,假使伯爵小姐记得我,”安德来公爵恭敬地低低地鞠着躬说,和撇隆斯卡雅说他粗鲁恰恰完全相反,他走到娜塔莎面前,还未说完邀请跳舞的话,就伸出手去搂抱她的腰。他提议跳华姿舞。娜塔莎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
“我等你好久了,”这个惊惶的、快乐的女孩子,当她把手放到安德烈来公爵的肩上时,似乎是用她那含泪的眼睛里所流露出来的笑容这么说。他们是走进圈子里面去的第二对。
安德来公爵是当时舞会中跳得最好的人之一。娜塔莎也跳得好极了。她那穿缎子舞鞋的小脚,迅速、轻巧、灵活地跳动着,她的脸上现出了幸福的喜色。
她的光脖子和手臂又瘦又不好看。和爱仑的肩膀比起来,她的肩膀是瘦的,胸脯是不明显的,手臂细的;但在爱仑身上,由于受到过上千人的目光的注视,仿佛涂上了一层油彩,而娜塔莎好像是一个第一次袒肩露臂的姑娘,假使不是他们使他相信,这是绝对必要的,她便要觉得这是很可羞的了。
安德烈公爵喜欢跳舞,他希望尽快避免别人同他进行政治性的、理智的谈话,希望尽快突破那种因为皇帝的驾临而形成的令他厌烦的拘束,所以他去跳舞,并且选择了娜塔莎,因为彼埃尔向他指出了她,因为她是他眼中所看到的第一个美女;但他刚刚揽住那个灵活的腰身,她便和他那么靠近地扭起身子,对他那么亲密地微笑了一下,她的魅力之酒使他陶醉了;当他换一口气,放下她,停下步子,开始望别的跳舞的人时,他觉得自己活泼年轻了。
小题1:“娜塔莎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似乎是用她那含泪的眼睛里所流露出来的笑容这么说。”这些语句,通过对娜塔莎 ?????????????????????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人物的?????????????????????????????????????????????的变化,也写出了一个?????????????????????????????????????????的少女形象。(3分)
小题2:作者将娜塔莎和爱伦对比,意在突出娜塔莎的??????????????????????????(1分)
小题3:“他觉得自己活泼年轻了”言外之意是说安德烈公爵?????????????????????????。(1分)
小题4:请写出你阅读的小说中,属于“圆形人物”的有????????????????????????????;属于“扁平人物”的有?????????????????????????????。(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神情、心理、娜塔莎是一个急需想得到异性肯定、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对人物的描写分析。
小题1:结合对人物的描写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小说中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这类人物的特点是性格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圆形人物基本特征是:圆形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