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窗前明月枕边书 一支笔一卷书,一杯茶一盏灯。今年来,夜读《鲁迅全集》成为我的习惯。
当漏尽人息,万籁俱寂之时,挣脱一天的束缚,抖落一身的尘埃,跳出烦琐的事务圈子,翻开喜爱的《鲁迅全集》,马上就会沉浸到另一个世界中。
读到酣畅淋漓处,若披惠风,若遇甘霖,若饮琼浆,齿颊留馨,宠辱皆忘。羁于尘嚣的心似乎便与鲁迅先生于冥冥中构成一种感应。于是心胸为之澄澈,耳目为之清明。躁狂的血液赢得了理性的关注,沉郁的脉管汲纳着激情的奔涌,生命的苦涩化为情感的升华。此刻,我感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飘飘然进入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大境界。
当我断断续续把一套厚厚的《鲁迅全集》读完一遍时,我并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我到底读出了些什么,留在记忆中最鲜活的又是哪些东西。然而,“伟大”一词渐渐清晰起来。是的,伟大!
我知道,伟大,用于评价一个人是十分庄严、厚重,甚至奢华的词汇,但鲁迅先生当之无愧。鲁迅先生的伟大,不在于他有多少传世典章,也不在于他能否收揽遗续,开一代之风气;而在于他的真实,在于他时时生活在危险中,却挣扎着为世人找寻通向希望的道路,在于“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的伟大,集中体现为他的思想、情操和风骨。
百年以来,中国人文思想领域零落凋敝,渐趋喑颓,民国时期虽略有学者振聩,但终究属遗缕,不复起沉疴,不足开新局。历数百年来堪称宗师者,唯鲁迅先生一人而已。
风雨如晦的岁月,鲁迅先生的身边是狰狞的魑魅魍魉;他的眼前是血腥的刀光剑影;他的身后是如磐的黑暗势力。虽然先生的心境是悲凉的,情感是沉郁的,但是他的思想是深刻的。不仅穿透了数千年的历史迷障,而且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跨越了时空,在无边的寒夜燃起了一片灯火。鲁迅先生用如椽的巨笔,洞穿了人类文明史的薄薄外壳,将社会弊端揭露得淋漓尽致,将人性的弱点剖析得入骨三分。在先生去世7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闪电仍将辉映人类文明的星空。
从肖像上看起来相当冷峻的鲁迅先生,内心里却燃着一团火。对国家和民族有着火一般的理想和热情。他没有埋首故纸堆中考据辨赏,春呻清寒秋吟薄凉,也没有选择独善其身故作从容,而是“折骨为笔,刺血为墨”,流着泪挥起刀,于责骂、血污中一寸一寸地向前拼杀。他悲天悯人,为民鼓与呼。他由学医转而从文,始终怀着拯救中国、拯救百姓的赤子之心。
在他的作品中,对国民劣根性的无情揭露和批判,震撼并唤醒了一个古老的民族。用回春妙笔医治祖国母亲的伤痛,激活国人麻木的神经,净化和提升了中华民族的高贵血统。用毕生的精力践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神圣使命。
鲁迅先生总是于刀山剑林中挺身而出,总是冒着生命危险高举反封建的大旗,旗上挂满了一篇篇极其深刻的小说。他的杂文似匕首、投枪直刺敌人的心脏。他傲骨铮铮,从不阿谀奉承,奴颜婢膝,更不趋炎附势。“横眉冷对千夫指”“怒向刀丛觅小诗”正是鲁迅先生作为战士的自画像。
英国人以莎士比亚为荣,印度人以泰戈尔为荣,俄国人以托尔斯泰为荣,我们更应该以拥有伟大的鲁迅为荣。有了鲁迅这样的文化巨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便多了一份厚重与阳刚;有了鲁迅这样的炎黄子孙,中华民族便在世界民族之林多了一份自信和奋起。
在这个呼唤信仰的年代,鲁迅先生这位“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语)的文化巨人,仍将引领我们走好前行的道路。
《鲁迅全集》不仅影响了我已走过的那段人生历程,而且还将继续影响我未来的路程。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诗人戴望舒的一句话:“问我欢乐何处在?——窗前明月枕边书。”
1.综观全文,谈谈标题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第8自然段中“不仅穿透了数千年的历史迷障,而且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跨越了时空,在无边的寒夜燃起了一片灯火”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有了鲁迅这样的炎黄子孙,中华民族便在世界民族之林多了一份自信和奋起”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艺大众化的误读
赖大仁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等思想家就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主张,主要着眼于大众思想启蒙和改造国民性。后来毛泽东倡导文艺大众化,目的也在于唤起民众。改革开放初期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文艺运动,也是与新时期的再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当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就变得更为多样化了,存在的问题也颇为突出和复杂。
在某些人看来,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不过是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精神生活上追求娱乐。于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被理解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服务大众”也被具体化为“娱乐大众”。在这种价值导向之下,一个时期以来的文艺大众化,包括某些“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也都普遍追求“娱乐化”,只要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赢得足够的销售量、收视率、点击率等等,似乎也就实现了它的最大价值。而一旦将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仅仅定位于“娱乐化”,惟“乐”是求,娱乐至上,就有可能导致种种价值偏向:轻则忽视文化娱乐的精神品位,遮蔽和消解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重则容易由“娱乐大众”滑向“取悦大众”、“迎合大众”,追逐低级趣味,从而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实际上,当今有些人打着“文艺大众化”的旗号,背后所追逐的不过是他们自己的种种现实利益。为此,一些所谓“大众化写作”和影视媒体节目,一味迎合消费市场的低俗需求,不择手段地制造“娱乐”效果吸引大众,只要能诱导人们消费,不管是什么题材内容和人物故事,都可以按照“娱乐化”模式加以打造;不论是古代经典还是红色经典,都可以拿来“戏说”、搞笑乃至“恶搞”。在这样的“娱乐化”价值导向中,文艺大众化的基本精神被严重扭曲了。
毫无疑问,文艺大众化的确应当面向大众和服务大众,明确地说,“娱乐大众”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它也应当是“服务大众”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里的问题在于:其一,“娱乐大众”是否可以无原则地取悦和迁就大众的娱乐消费需求?作为文艺生产是否可以只遵循“娱乐化”的市场规则而不管精神价值导向?这样的问题其实不言而喻。其二,“娱乐大众”是不是当今文艺大众化的惟一功能和价值取向?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除了娱乐之外,难道就没有精神世界进一步提升与丰富的需要吗?在我看来,当今时代的大众化文艺,除了“娱乐大众”,还有一个“引领大众”的问题,因为文化艺术的功能并不仅仅具有娱乐消费的功能,同时还具有精神引领的功能——究竟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这并非一个可以忽略不顾的问题。
面向大众、服务大众,仍然是当今文艺大众化应当坚持的方向,但它的价值取向不能仅仅是娱乐大众,更不能容忍用抽空了审美精神的低俗化娱乐去取悦大众;往更积极的方面说,还应当倡导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引领大众。
1.下列有关“文艺大众化”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
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反映着时代发展的特点。
B.最初文艺大众化的提出是与思想启蒙密切相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价值取向逐步多样化,存在的问题也显得突出和复杂。
C.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的文艺大众化与以往各时期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担负的任务也不相同。
D.当代文艺大众化要服务大众,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就要与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与精神追求相适应。
2.下列说法不属于“扭曲文艺大众化基本精神”的表现的一项是 (????????)
A.“娱乐大众”价值导向下的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重视娱乐追求,以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
B.在“文艺大众化”的旗号下,以取悦大众,迎合大众为手段,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C.极力制造各种“娱乐”效果,吸引大众,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按照“娱乐化”模式打造各种题材内容与人物故事。
D.戏说、搞笑甚至恶搞古代经典与红色经典,追逐低级趣味,诱导消费。
3.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当今消费时代人们追求快乐,追求享乐。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出现娱乐大众化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B.文艺大众化一旦出现价值偏向,轻则导致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的消解,重则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
C.文艺大众化不仅要满足大众娱乐消费需求,符合消费时代市场规则,还要关注精神的正确导向。
D.当今正确的文艺大众化方向就是应该在注重娱乐价值取向、娱乐大众化的同时充分发挥文艺引领大众的作用。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①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料之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②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找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小题1:在第②段中加点的“之”字指代的内容是
A.中国女子办事
B.少数中国女子办事
C.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D.中国女子办事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小题2: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主干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A.主语是“这一回”,谓语是“互相救助”,宾语是“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B.主语是“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谓语是“压抑至数千年”,宾语是“明证”。
C.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
D.是二重复句,第一层是递进关系。
小题3:对文中第③段理解正确的是
A.是对刘和珍等烈士死难意义的高度评价,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对苟活者来说,会使他们日益觉醒,对革命者来说会使他们受到鼓舞。
B.苟活者只能看到一点点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奋勇前进。
C.苟活者是作者自谦的说法,这里是说自己在淡红的血色中,看到一线希望,只有革命者才能更加奋勇前进。
D.作者将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加以对比,苟活者会看到希望,真的猛士将受到激励。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
清王朝自建立以来,为了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对知识分子的经世思想进行残酷的摧折。知识分子被迫走上一条逃避观实的道路,埋头古籍的考证与整理。而魏源和贺长龄、陶澍、林则徐等一批敏于时事的士大夫,在“通经致用”的口号下,率先将视野从故纸堆转向矛盾丛生、危机四伏的现实世界,兴起一股生机勃勃的经世思潮。
魏源关心社会,主张经世致用,是锐志进取的改革家。魏源为江苏布政使贺长龄选编《皇朝经世文编》,耗时一年多,从清初至道光五年的各家奏议、文集、方志等文献中,选录了“存乎实用”的文章2236篇。此书印行后,“数十年来风行海内,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矩镬,几于家有其书”,经世致用之学渐渐深入人心,空疏之风逊减。
道光五年,受江苏巡抚陶澍、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委托,魏源筹划海运一事。他反复调查论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阐明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雇商船为粮船,大大减轻运输成本,是为国家根除痼疾的长远之策,先后写成《筹漕篇上》《筹漕篇下》,形成一整套漕运改革的理论。道光六年,装载漕粮的海船从上海昊淞口发出,共装载谷米163.3万石,用商船1562只。首次海运成功,震动朝野。不仅在惩治漕运腐败、苹除陋规、减轻人民负担等方面见了成效,而且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魏源还用漕运扰官累民及贪污中饱私囊已成百年痼疾的事实,从反面说明漕运不可取,海运应永行。但由于这项改革侵犯了一部分封建官僚的利益,结果还是重返故辙,积弊如旧。
道光十二年,两江总督陶澍采纳幕僚魏源的建议,在淮北实行票盐制。实行票盐的最大优点是,任何人都可以购票行盐,改变了盐商垄断盐利的弊病,而且手续简便,清除了许多陋规。魏源自始至终参加了淮北盐政改革。淮北推行票盐成效显著,不仅政府盐课收入增加,而且百姓可以买到廉价的食盐,是利国、利民、利商、除弊的改革善举。
道光二十一年,鸦片战起,清王朝上层集团在长期封闭状态下不问世界大势、迷信“天朝声威”可以慑服蛮夷,主战干将林则徐遭贬斥,战争失败。魏源忧愤交加,随即开始以文字为武器,为战胜敌国、救亡图存而寻找道路,在道光二十二年完成了他那部探索清代盛衰并为抵抗侵略提供借鉴的发奋之作——《圣武记》。这一年,林则徐充军伊犁,途中巧遇老友魏源,郑重地特自己在广州主持翻译的《四洲志》一书的手稿交给他,嘱托他进一步搜集研究外国资料,为开启民智、方便国人睁眼看世界而编撰《海国图志》。此后魏源开始搜集资料,经过五个月的紧张工作,完成五十卷约57万字的《海国图志》并撰序。魏源此书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在序言中说:“《海国图志》五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海国图志》较《四洲志》内容增加5倍多,它以编排文献资料、酌加按语的方式,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和民俗文化,是鸦片战争后的一部最为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是一部划时代的睁眼看世界的奇书。冠于全书之首的纲领性文章《筹海篇》,一反根深蒂固的华夷传统观念,勇敢提出“师夷以制夷”主张,对中国有效地反对侵略与富国强兵提出了积极见解,对近代中国的国防、军事、外交思想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道光二十九年,魏源权知扬州府兴化县事。兴化县是扬州府里下河一带地势最为低洼的地方,一到秋天,湖水必涨,威胁堤防。多年来官场腐败,河费多被河官贪污,河堤失修。秋天湖涨,河宫便不顾下河附近七县百姓死活,动辄下令启坝放水,农民遭灾,兴化最甚。为下河民生长远计,魏源实地调查下河水利,并汇查历年案卷图说,找出防水患之策是急需培筑运河西堤,连续两次上书总督陆建瀛,终于获得批准,魏源亲自负责这项工程。这一永久性水利事业,使下河七县百姓安居乐业,《兴化县志》称赞魏源是“淮阳保障,千栽寡俦”。???????????????(摘编自夏剑钦著《魏源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清代晚期大多数知识分子埋头故纸堆,而魏源、陶澍、贺长龄等人倡导经世致用,并进行了一系列兴利除弊的改革。
B.在魏源的精心筹划下,道光六年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取得成功,朝野震惊,此后利国利民的海运成为漕粮运送的主要方式。
C.鸦片战争失败后,充满忧患意识的林则徐嘱托好友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一书,并将自己编纂的《四洲志》赠给魏源。
D.具有前瞻意识的魏源是当时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才能御侮图强。
E.本文撷取魏源的人生片段,记述了他关心社会民生、国家命运的事迹,塑造了勤于著述、敏于时事、放眼世界的思想家、改革家的形象。
小题2:作为锐志进取的改革家,魏源的改革实践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魏源编辑的《海国图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4:对魏源提出的“师夷以制夷”的主张,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
由。(8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生态整体主义
王诺
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生态整体观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万物是一”、“存在东西整个连续不断”等可谓生态整体主义的最早发端。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生态整体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利奥波德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罗尔斯顿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论证,并补充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深层生态学代表人物奈斯又补充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国内外有一些学者把生态整体主义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这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误解生态整体观。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它的核心特征是对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的强调,绝不把整体内部的某一部分看作整体的中心。中心都没有,又何来中心主义?
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不再仅仅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仅仅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裁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几千年来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没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与人类的长久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这个错误导致了无数可怕的、难以挽救的灾难。今后,如果人类还要继续以自己的意愿为唯一判断标准,则必将犯更多、更可怕的错误,直至自己走向灭亡。生态整体主义倡导人类跳出数千年来的旧思路,努力去认识生态系统,进而将认识到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类一切观念、行为、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本标准,为防止人类重蹈覆撒、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根源。
小题1:对“生态整体主义”这一概念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生态整体主义是指把生态系统整体利益和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的生态观。
B.生态整体主义把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其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
C.生态整体主义把有利于维持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
D.生态整体主义不再考虑人类的利益。
小题2:下列对“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这句话的理解不
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整体主义和以往的生态观不同,它不是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而是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考虑问题。
B.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不再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
C.生态整体主义不再和以前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一样,完全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
D.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小题3: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整体主义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B.生态整体主义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与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C.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犯多错误,走过许多弯路,其中以自己为中心,导致生态危机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D.如果人类还要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唯一判断事物的标准,后果将是相当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