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1-18 02:24:4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又似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地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着的辉煌闪烁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之间,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的,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很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着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说,“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做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整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地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份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又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面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呦,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姿百态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了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了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忽然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年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B.看到装满烟斗的玻璃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淳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老范的儿子在老范去世之后,依照叮嘱,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信守承诺。
D.唐先生的一幅画被定为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E.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人深思。
(2)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梳理小说的情节,简析情节安排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小说的线索,有人认为是“雕花烟斗”,有人认为是“凤尾菊”。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消逝于透明之中
纳兰妙殊
①在朋友家读到一册绘本,上面写着:爷爷越来越透明了,他把东西藏起来让我们找,其实我们都能看得到就藏在他背后。后来他就彻底成了透明人。人们以为爷爷死了,不过有时空中会传来爷爷说话的声音,大家才知道他还活着。
②——我姥姥死的时候,透明人当了快十年了。
③姥姥在高寿这条路上蹒跚前行。八十了,八十五了,九十了,九十五了。每回过生日时大家都说,您老人家肯定能活过一百岁。她笑嘻嘻的,好,好,我就没皮没脸地活着,活到一百岁,真成老妖精了。
④她死的这年九十六岁。
⑤寿则多辱。周作人晚年把这四个字刻作一枚闲章,无限沉痛。巴金说:“长寿是一种惩罚。”活得越短,越没机会露出纰漏、丑态、昏聩。
⑥衰老像夜晚一样徐徐降临,光并不是一下子就散尽,死神有惊人的耐心,有时他喜欢一钱一钱地凌迟。八十岁时,姥姥的食量仍是阖家之最。她独个儿住在老房子里,自己伺候一个蜂窝煤炉子,自己买菜做饭,虽是颠一对小脚,行如风摆杨柳,但还利索得很。她对大家都很有用,儿子的孩子尚小,都得靠姥姥帮忙看管。
⑦后来她越来越老了,城池一座一座失守,守军一舍一舍败退,退至膏肓之中。她不能再为家人提供帮助,只能彻底地索取,因此她逐渐透明下去,世界渐渐看不见她了。
⑧生命和岁月交给她的能力,最终按原本的顺序一样一样还回去。五年前,很难出门了,用轮椅推到外面花园里,还能搀着别人的手走两步,走到池子边看人用馒头喂金鱼。后来不再出屋,不过还能从这间屋走到那间屋。再后来彻底不能行走,但还勉强能站立。再后来站起来也不能了。
⑨三年里整日只倚枕坐着,由母亲把她抱到马桶上。她的食量逐渐减少,食谱逐渐缩短,需要多费牙齿之力与肠胃之力的美味一项一项与她道别。
⑩最后半年,她吃得像个初生婴儿,粥、牛奶,一点点肉糜。
?到临终两个月,粥与牛奶亦被肠胃拒绝了,只剩了饮水,蜂蜜调制的水、糖水。再让她喝两口牛奶,下午就泻一床。仅余的生命力负隅顽抗,又把这座孤城苦守了两个月,直至弹尽粮绝。
?最后一次回家看她,她的精神已不够把眼皮撑足。眯缝眼看我,仍笑,喊我乳名,声音又虚又小,像一片揉烂的纸条。阳光照着她,能透过去。
?我拉起她的手,攥一攥,又放下,然后做了一次从没跟她做过的动作:握着她硬邦邦硌手的肩膀,嘴唇碰着她颧骨,轻轻一吻。那皮肤薄得像一层膜。
?她眼皮下闪出一星欣慰和快活,低声说,哟。然后问,你回来待几天啊?我说,明天就走,你等着我,我再来看你。她半迷蒙地一笑,代替回答。
?到世上来学会的第一样本领以及丢掉的最后一样,都是:呼吸。
?初夏的上午,她咽下了最后一口呼吸。
小题1: 如何理解标题“消逝于透明之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第⑤段引用周作人印章上的字和巴金的话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画线部分提到:“她不能再为家人提供帮助,只能彻底地索取,因此她逐渐透明下去,世界渐渐看不见她了。”请结合全文解释这句话的含意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感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第①段中由朋友绘本上写的字引出下文,同时也借朋友的爷爷暗示老人生活在“透明”之中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B.文章第⑥段写姥姥八十岁时依然独立生活,利索地照顾自己,甚至帮助儿女照看孩子,是暗指姥姥儿女的不孝,表达作者对他们要姥姥照顾孩子这一事情的不满。
C.文章运用了动作、神态、外貌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朴实、让人怜惜的姥姥。
D.本文作者通过回忆姥姥生前片段,并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记录下来,全文形散神不散,表达出作者对老人离开的不舍,同时也启示读者给予老人更多的关注和爱,不要把他们的情感需求当透明。
E.全文借朋友的爷爷和姥姥暮年时的种种表现,表达了对死亡的无奈和恐惧之情。



3、阅读题  云朵中的羌族能否幸存?
四川大地震把羌族推到灭绝的边缘。不过,一些专家希望,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能使这个曾经兴盛的少数民族获得重生的机会。此次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北川县也是唯一由已有3000年历史的羌族自治的县。
以“云朵中的民族”著称的羌族一直生活在山区和高原地区。如今主要聚居在四川省汶川、茂县和北川等县,而这几个县都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
许多专家认为,此次地震对羌族及其文化的影响近乎灭绝之灾。有些人担心,如果不紧急采取保护措施,可能将意味着羌族文化的消亡。
还有些专家指出,羌族文化在地震前很长一段时期就已面临生存的困境,经过世世代代与汉族的共生融合,加之缺乏有效的文化保护计划,其民族传统的日渐淡化也是无可避免的结果。他们预计,此次地震将会进一步削弱羌族文化的民族特色。
但认为羌族在地震之前就已在失去其文化特色的专家指出,羌族没有书面语言,且已与汉族一起密切生活了几百年。
他们指出,羌族的“汉化”在北川尤为明显,因为绝大多数羌族传统的吊脚楼都在汶川和茂县。北川的建筑都很现代,只有很少的羌族人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能讲羌族话的人就更少了。
即便如此,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侯斌认为,北川在地震中的损失意味着失去了许多重要的羌族史料,以及弥足珍贵的活体记载——人。
包括北川羌族博物馆珍藏的800件文物在内,许多史料都已永久埋在了废墟下。组建保护羌族文化专家组的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表示,羌族文化的宝藏都集中在北川,而研究羌族文化的人如今许多都已罹难。
北川县青片乡是少数几个通过发展民俗旅游业保持村民原有生活风貌的乡镇之一。但地震后由于家园被毁,绝大多数人已离家另谋职业。青片乡正河村村主任杨华武认为,全面改革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刻不容缓。他说:“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投入与保护野生动物同样大的精力挽救羌族文化。重建羌族自治区首府是重新展现羌族文化的大好时机。”
(选自2008年6月13日《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说法不能支持“羌族文化濒临消亡”观点的一项是(???)
A.羌族文化在震前很长一段时期就已面临生存的困境。
B.羌族世世代代与汉族共生融合,渐渐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
C.没有制定对羌族文化的保护计划,使羌族文化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D.此次地震加剧了对羌族文化的民族特色的削弱。
小题2:下列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四川大地震对羌族及其文化来说是种灭绝之灾。
B.有的专家认为在地震之前羌族就已在失去其文化特色。
C.羌族已与汉族一起密切生活了几百年,因而没有自己的书面语言。
D.羌族文化的宝藏都集中在北川,而研究羌族文化的人如今都已罹难。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紧急采取保护措施 ,羌族文化就可能消亡。
B.许多重要的羌族史料在四川大地震中都已永久埋在了废墟下,这意味着挽救羌族文化的工作举步维艰。
C.由于作为弥足珍贵的羌族文化活体记载的羌民在这次大地震中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因此保护羌族文化困难重重。
D.只要改革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投入与保护野生动物同样大的精力,就能使羌族文化重现生机。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绿色设计是目前国际设计的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环境以及生态问题的反思。何谓绿色设计呢?所谓绿色设计(GD),通常也称为生态设计等。绿色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以绿色技术为原则所进行的产品设计。所谓绿色技术(EST)在西方被称之为“环境友善技术”,是减少环境污染或减少原材料、自然资源使用技术、工艺、产品的总称。
对于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及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尽可能的回收并再循环或重复利用。因此设计师的绿色设计可以遵循“获取最小值”这一创新原则,并建议采取以下五种策略来获取更多更理性的创源。
环保专家都深知设置“不可能的……”作为设计目标的重要性,他们大胆提出的环境保护口号“零浪费”和“零浪费产品”,推动设计师们去创造更先进和更适合于环境的产品。例如,某公司开发的为复印机生产重新设计的流水线闭合回路系统已经节约了价值35亿美元的材料和零件。最近IBM公司宣布,为了减少电脑设备对环境的污染,该公司制造中央处理器的塑料将可以百分之百的回收。
设计师作为产品的主要策划者和创造者,对产品的各个阶段所产生的环境问题都会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往往由他们决定产品所选用的主要材料,产品如何制造?采用何种特殊的表面处理方式以达到最终的表面效果?产品如何使用?用后的废弃物如何处理?是否使用可回收或再利用的材料?设计师对众多问题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社会绿色与消费系统,重新审视现代设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前提。
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满足顾客的需要,在这种实现思想的引导下产生了象浓缩清洁剂类的浓缩产品和传真、打印、复印等多种功能组合的多功能产品。类似的设想还有如用太阳能板材用在房子的侧面和顶部来积聚能量,满足住户的热水和室内温度调节的需要。
非物质化方式是“获取最小值”这一设计原则的升华。它使得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绿色设计”变的更具现实意义。同时它给现代设计师们以新的启示,使绿色设计的这片天空更加广阔。
从设计开发的角度看,产品生命周期可有传统产品生命周期和绿色产品生命周期之分。传统设计的产品生命周期始于提取原材料的投入,经过产品生产加工;止于产品进入市场流通之后。而绿色设计的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从原材料生产,产品生产制造、装配、包装运输、销售、使用、直到回收、重新利用等全过程。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都会有物料的输入和输出,有时可以进入人为的循环,即再利用,有时则要进入自然界的循环,造成环境、生态问题。
现代设计师要关注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方法和过程。要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和使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产品,以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量。并全方位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及解决方法。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绿色设计是目前国际设计的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环境以及生态问题的反思。
B.绿色设计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
C.IBM公司,为了减少电脑设备对环境的污染,在制造中央处理器时,将选用可以百分之百回收的塑料。
D.为了使用热水和室内温度调节的方便,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不少家庭已经将太阳能板材用在房子的侧面和顶部来聚焦能量。
小题2:这篇文章提出了哪些符合绿色设计思路的策略?请根据文意进行归纳。(6分)



5、阅读题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特征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曾论及“窥意象而运斤”,即指诗人当以审美意象构筑其艺术世界;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的静谧恬然是“人”“桂花”“月” “鸟”“涧”等意象使然。
  我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具有那些特征呢?
  意象具有较强的情感性特点。
  刘勰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中的意象或多或少,或淡或浓地侵染着诗人的情思。这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意象本身具有的固定情感倾向。
  古诗词中的某些意象,因经过文人的多次使用而具有相对固定的思想情感。它们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适应中被赋予了某些特定的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例如中国诗词中的“月亮”就是一个含有哀思、别情(思乡)的象征意象:“长安一片月”“床前明月光”(李白),“月是故乡明”“永夜月同孤”(杜甫)。又比如,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杜鹃在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的悲啼总是能触动诗人的愁情。
  第二,意象蕴含着诗人特定的情感。
  诗人的情感是变化的,具有不确定性。某时某刻某天或许都有不同的情感交杂,要表达这些复杂的情感,诗人并不是直接抒发而是往往借助选择最能触动这些心情的意象来体现。这些意象是蕴含着诗人特定情感的。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
  当然,还需要注意的是,诗人选择意象也考虑到意象本身的“形、声、色、态”等方面。通常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在其他方面也如此。再有一点就是,成熟的诗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忧国伤民,杜牧的清丽雅致,李商隐的残冷隐涩等,无不折射着诗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宏观的人生内在情绪。
  意象往往体现出含蓄性的特点。
  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意在彼,具有含蓄、暗示的特质。正因为此,借景(物)抒情,融情于景(物),情景交融等等“婉曲”的抒情方式和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等修辞技巧的运用成了大家一致的艺术追求。
  例如,有的以物喻人,如屈原的诗歌常用香草美人比美好的事物或君子;用恶禽臭物比喻小人。有的以物寄情思,如“月亮”是“思乡”的同义语,“折柳”代表离别,留恋之意。有的借景抒情,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也有的意象是作者思想的流露和愿望的表达。如“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舟楫”非指船,而是指作者想入官场,施展才华的引荐之人。
  意象的表达具有虚实性的特点。
  诗歌的艺术魅力在“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这“如在目前” 的便是实象,“见于言外”的便是虚象。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的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境生于象外”,虚象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分清虚实对我们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
  意象的内涵具有丰富性的特点。
  中国古代诗人由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在抒写心灵时力求“意”与“象”,“物”与“我”的完美结合。同样是美酒,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而李白却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也如是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同是李白“酒”在他笔下又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种时乐、时悲,时愁、时喜,时离、时合都是通过“酒”这一意象来表达的。“酒”这一文化现象在古典诗歌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解读诗词意象要根据诗词的内容做具体分析,才能更准确地透视作者融铸于诗词的思想情感。
1、苏武牧羊时,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后世诗词中的鸿雁意象成为表示音信意思进而表现思念的情感,这利用的是 [???? ] A、意象本身具有的固定情感倾向。
B、意象蕴含着诗人特定的情感。
C、意象往往体现出含蓄性。
D、意象的表达具有虚实性。
2、李白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中“浮云”附着了漂泊之慨,而他的另一诗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中“浮云”则粘着了奸臣之意。由此可以看出 [???? ] A、意象本身具有的固定情感倾向。
B、意象往往体现出含蓄性。
C、意象的表达具有虚实性。
D、意象的内涵具有丰富性的特点。
3、根据原文的意思,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了“月”和“江”的组合,于是就有了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人生探问和深沉的宇宙意识。
B、“春花”“秋月”从意象本身具有的固定情感倾向看应该属于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的暖色,但由于意象蕴含着诗人特定的情感,因此也就有了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样表现伤感情调的抒情诗句。
C、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也就成了古诗中离别的意象,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只今惟有鹧鸪飞。”
D、意象的表达具有虚实性的特点,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类的游仙诗,都是借虚写实,通过梦境来写现实的。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