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从砍柴牧牛到学做木匠
齐白石①同治十年,我9岁。十一年,我10岁。十二年,我11岁。这3年,我在家,帮着挑水、种菜、扫地、打杂,闲着就带着我两个兄弟。最主要的是上山砍柴,砍了柴,自己家里有得烧了,还可以卖了钱,补助家用。我那时,不是一个光会吃饭不会做事的闲汉子,但最喜欢做的,却是砍柴。邻居的孩子们,和我岁数差不多的,一起去上山的有的是,我们就成了很好的朋友。上了山,砍满了一担柴,我们在休息时候,常常集合三个人,做“打柴叉”的玩儿。打柴叉是用砍得的柴,每人取出一捆,一头着地,一头靠在一起,这就算是“叉”了。用柴耙远远地轮流掷过去,谁能掷倒了叉,就赢得别人的一捆柴。掷不倒的算是输。也就输掉自己的一捆柴。3人都掷倒了,或者都没曾掷倒,那是没有输赢。两人掷倒,就平分输的那一捆,每人赢到半捆。因为3捆柴并在一起,柴耙又不是很重,掷倒那个柴叉并不太容易。一捆柴的输赢,总要玩上好大半天。这是穷孩子们不用花钱的娱乐。我小时候也挺高兴玩的。
②后来我作客在外,有一年回到家乡,路过山上,看见一群砍柴的孩子,里头有几个相识的邻居,他们的上辈,早年和我一起砍过柴,玩过打柴叉的,我禁不住感伤起来,做了3首诗,末一首道:
来时歧路遍天涯,独到星塘认是家。
我亦君年无累及,群儿欢跳打柴叉。
③光绪三年,我15岁。父亲看我身体弱,力气小,田里的事,实在累不了,就想叫我学一门手艺,预备将来可以糊口养家。但是,究竟学哪一门手艺呢?父亲跟我祖母和我母亲商量过好几次,都没曾决定出一个准主意来。那年年初,有一个乡里人都称他为“齐满木匠”的,是我的本家叔祖,他的名字叫齐仙佑。我的祖母是他的堂嫂。他到我家来,向我祖母拜年。我父亲请他喝酒。在喝酒的时候,父亲跟他说妥。我去拜他为师,跟他学做木匠手艺。隔了几天,拣了个好日子,父亲领我到仙佑叔祖的家里,行了拜师礼。吃了进师酒,我就算他的正式徒弟了。
④仙佑叔祖的手艺,是个粗木作,又名大器作,盖房子立木架是本行,粗糙的桌椅床凳和种田用的犁耙之类,也能做得出来。我就天天拿了斧子锯子这些东西,跟着他学。刚过了清明节,逢到人家盖房子,仙佑叔祖带了我去给他们立木架,我力气不够,一根大檩子,我不但扛不动,扶也扶不起,仙佑叔祖说我太不中用了,就把我送回家来。父亲跟他说了许多好话,千恳万托地求他收留。他执意不肯,只得罢了。
⑤我在家里待了不到一个月,父亲托了人情又找到了一位粗木作的木匠,名叫齐长龄。父亲领我去拜师。这位齐师傅,也是我们远房的本家,倒能体恤我,看我力气差得很,就说:“你好好的练罢!什么事都是练出来的,常练练,就能把力气练出来了。”
⑥记得那年秋天我跟着齐师傅做完工回来,在乡里的田塍上,远远地看见对面过来3个人,肩上有的背了木箱,有的背着很坚实的粗布大口袋,箱里袋里装的,也都是些斧锯钻凿这一类的家伙,一看就知道是木匠,我们的同行了,我并不在意。想不到走到近身,我的齐师傅垂下了双手,侧着身体,站在旁边,满面堆着笑意,问他们好。他们3个人却倨傲得很,略微地点了一点头,爱理不理地搭讪着:“从哪里来?”齐师傅很恭敬地答道:“刚给人家做了几件粗糙家具回来。”交谈了不多几句话,他们头也不回地走了。齐师傅等他们走远,才拉着我往前走。我觉得很诧异,问道:“我们是木匠,他们也是木匠,师傅为什么要这样恭敬?”齐师傅拉长了脸说:“小孩子不懂得规矩!我们是大器作,做的是粗活,他们是小器作,做的是细活。他们能做精致小巧的东西,还会雕花,这种手艺,不是聪明人,一辈子也学不成的,我们大器作的人,怎敢和他们并起并坐呢?”我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我想:“他们能学,难道我就学不成!”因此,我就决心要去学小器作了。
(选自《白石老人自述》,有改动。)
1. 结合全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第①段中白石老人详细讲述了童年“打柴叉”的游戏,你认为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请写出两点。
(2)第②段中“我禁不住感伤起来”,白石老人为什么感伤呢?
2. 结合原文具体概括一下白石老人的两位木匠师傅的性格特点。
3. 第⑥段中白石老人回忆师徒二人遇到“小器作”木匠的故事有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4. 《白石老人自述》大部分是齐白石晚年口述。由晚辈记录下来的,后人对这本传记的评价是“我手写我口”。请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 (1)说明自己早年是个穷孩子;交代自己童年的乐趣。(2
本题解析:1.无
2. 无
3. 无
4. 无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司棋被撵出大观园时各人的态度如何?
参考答案:
贾迎春是司棋主人,司棋曾跪求与她,然而她耳软心活,不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构思的故事情节的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在安静中盛享人生的清凉
马德
①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
②我见过一匹马在槽枥之间的静立,也见过一头雄狮在草原上静卧,甚至是一只鸟.从一根斜枝扑棱棱飞到另一根斜枝上,呈现出的,都是博大的安静。
③一切外在的物质形成,如槽枥之间的草料,草原之上的猎物,斜枝之外的飞虫,在安静生命的眼中,像风中的浮云。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靡、繁华,他们因为舍得,所以淡泊,所以安静,他们无意去抵制尘世的枯燥与贫乏,只是想静享内心的蓬勃与丰富。
④夏目的晚上,我曹经长久地观察过壁虎,这些小小的家伙,在捕食之前最好的隐匿,就是藏身于寂静里。墙壁是静的,昏暗的灯光是静的,扑向灯光的蛾子的飞翔是静的,壁虎蛰伏的身子也是静的,那是一幅优美素淡的夏夜图。只是壁虎四足上潜藏着一点杀机,为整幅画添了一丝残忍,也添了一些心疼。也正因为这样,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⑤安静的姿态是美的。蹲坐的云冈石窟里的慈祥的大佛,敦煌壁画里衣袂飘举的飞天,一棵虬枝盘旋的古树,两片拱土而出的新芽,庭院里晒太阳的老人,柴扉前倚门含羞的女子,这些姿态要么已看破红尘,要么正纯净无邪,恰是因为这些,它(他、她)或平和、宁静、恬淡、宠辱不动,或纯真、灵动、洁净、不沾染一尘世俗,于是便呈现给这个世界最美的姿态。
⑥真正的安静,来自内心。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正如一棵树,红尘中极细的风,物质世界极小的雨,都会引起一树枝柯的宕动、迷乱,不论这棵树是置身在庭院,还是独立于荒野。所以,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⑦有一天,我去拜会一位遭受了命运挫折的老人。他正端坐在沙发深处,没有看书.没有写书法,只是端坐在那里,甚至都感觉不到他作过任何的思考。我和先生攀谈着,一些陈年往事逐渐勾起了老人6寺回忆。当他谈到差一点被反动派殴打致死这一段时,语速平缓从容.脸上平静得没有一丝的波澜。这种平静,不是来自岁月的老练和世故,而是来自命运磨难后的超然与豁达。下午的阳光斜照进来,地板上、四壁上,横竖都是窗框投射下的沉重的影子。空气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浮沉中发出金属的脆响。
⑧这不由使我想起小时候,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父亲坐在山梁上吹笛子。一川的溪水,在月光下荡着清幽的光,远山黑黢黢的,村庄黑黢黢的,父亲的笛声婉转、旷远、悠扬。那一晚,山是安静的。水是安静的,村庄是安静的。
⑨我想说的是,只有在自然的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
14.文章第②段写马、雄狮、鸟,第⑤段写石佛、飞天、古树、新芽、老人、女子,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15.“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结合全文,说说“枝柯…‘根系”在文中的含义。(6分)
枝柯的含义:
根系的含义:
16.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为什么作者说:“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2)怎样理解第⑦段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浮沉中发出金属的脆响”这句话?
17.意境是情景融合而成的,好的诗歌散文常常以意境取胜。试从意境的角度赏析第⑧自然段。(6分)
参考答案:
14.第②段中的材料是为了说明“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
本题解析:
14.每点2分,共4分。大意正确即可
15.“枝柯”和“根系”的解释分别为3分,共6分。大意正确即可。
16.(1)“蛰伏的身子是静”“为食物而潜藏杀机”“无欲的生命才是安静的”等关键内容各1分,共3分。大意正确即可
(2)“超然豁达”“经历磨难”“打动人心”等关键内容各1分,共3分。大意正确即可。
17.景物描述2分,“洗涤和净化”或“远离纷扰和喧嚣”等内容2分,“只有在自然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2分,共6分。大意正确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父亲是3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篼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喝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着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一点。”
②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见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③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待:“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帕子,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下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④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⑤“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
⑥父亲说:“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⑦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了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待,又揣了回去。
⑧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不行,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⑨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门,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侍候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刹时百感交集。
⑩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的乞谅和深情致敬!”
小题1:下列对第②段中"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
A.邻居张婆对自己不友善。
B.因为自己对城里生活陌生,给儿子一家带来麻烦感到不安。
C.孙子对自己不好。
D.自己反复思考在不在儿子这里住下去。
E.儿媳妇对自己表现出明显的不欢迎。
小题2:第③段“妻”的"交代"运用了句式简短的排比句,表现了“妻”当时什么样的心理状态(6分)
小题3:第④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在内容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请你对文中的“父亲”“我”“妻子”“孙儿”的行为做出评价。(任选2人即可)(7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2:对父亲的鄙弃和厌恶。
本题解析:
小题1:选对两项得6分,选对一项得3分。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文化评析:珍重那些“无用”的阅读
陈佳冉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问自己一句:为什么读书?
②每个人都能给出若干个理由: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指引人生的灯塔,书籍是抚慰心灵的鸡汤……书籍的功用如此之大。然而,市场上卖的好的书,却往往更注重实用: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要的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更便捷的数字阅读,攻势凌厉地抢占着传统阅读市场,浅读、速读、泛读成为新的阅读趋势,“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的阅读行为正悄然发生着急剧变化。
③读书的功用显而易见。然而,除了信息和知识,书籍还带给我们思想和审美。法国人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一书中说:“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似乎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无用”的阅读常常萌芽于一颗对世界敏感而好奇的心,当求知的欲望带领着人类穿过重重迷雾后,收获的是一种别开生面的人生境界。
④“无用”的阅读不是生存或者生计所必需的。2012年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人们希望通过他的获奖,“唤起国人对好书的热爱,走进书本,沉湎其中,重回20世纪70年代的阅读时光”。在那个时代,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多少青年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⑤“无用”的阅读看似无用,但一定会留下痕迹。它就像一种文化的渗透,缓慢、恒久、绵密。因为无故乱翻书,因为不带任何阅读的预期,因为起于一种非功利的自发行为,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当女作家铁凝还是一个少年时,她读到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扉页上的题记“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时,深受震动。她说:“这两句话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⑥阅读的重量不仅是来自于它给你实际生活的帮助,有时更来自于它对心灵造成的重击。“无用”的阅读可以跳脱自己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存在;“无用”的阅读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让我们收获“最难风雨故人来”的感动。一本好书,从来不会因为它的表面“无用”而折损了它的价值。当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把阅读当作是一种心境的解放,多做一些无目的的阅读、休闲的阅读,而不是说纯粹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为了完成一门学业,为了考到一个文凭而去阅读。希望阅读能与生活始终相伴。
(选自2013年4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抚慰心灵的鸡汤”用了比喻和排比,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书籍在人类社会发展及生活中的作用。
B.作者认为现今的阅读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与传统的阅读大相径庭。当今的人们大多选取实用类书籍快速地、浅显地阅读。
C.2012年莫言获奖,作者较多感想,他认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中国上世纪阅读的最好时光,人们热爱好书,静心阅读,受益良多。
D.铁凝阅读《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扉页上的题记,触动了她心灵的感受,这很好地印证了“无用”阅读能给读者带来精神收获。
小题2: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一段提出“让我们问自己一句:为什么读书”?(3分)
小题3:“无用”的阅读有什么特征?(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①委婉地批评当今社会人们的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由原文“唤起国人对好书的热爱,走进书本,沉湎其中,重回20世纪70年代的阅读时光”可知,“上世纪阅读的最好时光”错。
小题2:
试题分析:“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出现在第一段,因而有引起下文的作用;又以问句的形式出现,能够引起读者思考;另外第一段总领了全文,因此回答本题还要联系本文的主旨,就是批判当今社会人们读书的功利性和引出读书的审美作用,希望改变阅读状态。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信息集中在文章后三段,考生可逐段筛选。第四段,“无用”的阅读 “不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