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八)
2017-01-18 03:00:2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解释下列加点字。(8分)
小题1:且君尝为晋君??????????????????小题2:夫人之力不及此??????????
小题3:越国以????????????????????????小题4:若不阙秦,将取之?????????
小题5:不如善遇之??????????????????????小题6:芷阳间行???????????
小题7:秦王之金千斤、邑万家。??????????小题8:群臣惊愕,起不意????????


参考答案:
小题1:恩惠 小题2:假如没有 小题3:把……当作边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小题1:小题2:小题3:小题4:小题6:小题7:着重考查了一词多义,小题5:考查了重点虚词“因”的意义,小题8:考查了文言通假。对于课内重要的实词与虚词,平时复习要落实好注释,要注意分类整理。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民生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如何,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1下列句子中划线文言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盖士方时,困厄闾里——穷:不得志,不显贵
B、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无穷——垂:低下
C、矜名誉为可——薄:轻视,认为可耻
D、而天下于泰山之安——措:放置,治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若季子不礼其嫂——遂见用小邑
B、惟德被民生功施社稷——吾尝终日思矣
C、而士亦此望于公也——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D、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描述了士人贫穷时备受冷落而得志时非常荣耀的情景。
B、魏国公出身名门,年轻时仕途就很顺利,当时的士人对他十分仰慕。
C、魏国公不是靠着侥幸而得富贵,并不特意夸耀自己获得的高官显位。
D、作者非常敬佩魏国公的品格与功业,于是写作了《相州昼锦堂记》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陈情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A
4、(1)魏国公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处断句。(6分,每小题3分)
小题1: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斥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
小题2: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参考答案:
小题1: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斥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新颖而又回归课本,很多考生感觉熟悉又陌生,单凭感觉很难做出答案,需要冷静的分析对与错。
点评:两题均出自课本教材,出题导向很好,引导师生回归课本。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孙)公讳甫,字之翰。天圣八年进士及第,为华州观察推官。华州仓粟恶,吏当负钱数百万,转运使李纮以吏属公,公令取斗粟舂之,可弃者十才居一二。又试之亦然。吏遂得驰,负钱数十万而已。纮以此多公,荐之,迁大理寺丞。庆历三年改右正言,知谏院。因灾异,言应天所以谴告意者,在诚其行。有其诚矣,所以顺天者,在爱其民。于是遂请斥浮费,出宫女,除别库之私以宽赋敛。
  初,李元昊反河西,契丹亦以兵近边,谋弃约,任事者于西方益禁兵二十万,北方益土兵亦二十万。及群盗郭邈山等劫京西,又令天下益禁兵。公言曰:“天下所以大困者,在浮费;而浮费之广者,兵为甚。今不能损,又何益之邪?且兵已百万矣,不能止盗,而但欲多兵,岂可谓知所先后哉?”不报。于是极论古今养兵多少之利害以闻,语诋大臣尤切。既而保州有兵变,朝廷赏先言者。公以谓有先言者,而枢密院不以时下,不可以无责。天子曰:“某,吾方倚以治也,不可使去位。”公犹固请议其罚。边将刘沪谋立水洛城,与部署狄青、尹洙议不合,沪违其节度,遂立之。青等械系沪以闻?。公言曰:“城之所以蔽秦,而通秦渭之援,宜不废其功,而赦沪之辄。”遂从公议。燕王薨,大臣谓用不足,欲缓葬?。公言曰燕王上之叔父葬不可以不如礼又言后宫事又言宰相罪当罢皆行其言。上既罢宰相,而用某为参加政事。又言某不可任以致,天子难之,因求为外官。而是时,朋党之议亦已起,大臣相次去位,公上书论争,语尤切。
  知陕府,简厨传①之费,陕人安之。邻州岁时以酒相庆问,公命储别藏,备官用,一不归于己,至今遂为法。徙晋州,近臣过晋,夜半叩城欲入,公曰:“城有法,吾不得独私。”终不为开门。入为三司度支副使,输物非土有者,公为变其法,使之代输。嘉佑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卒于位。(选自《曾巩文集》,有删改)
【注】①厨传:供应过客食宿、马车的驿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运使李纮以吏公 属:交付
B.纮以此公     多:推重
C.语大臣尤切    诋:毁谤
D.青等械沪以闻   系:拘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兵已百万矣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B.枢密院不以时下 廉君宣恶言,君畏匿之
C.求为外官    衡上书陈事
D.公变其法    常能汉伏弩射杀之
3.下列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言曰/燕王上之叔父葬/不可以不如礼/又言后宫事/又言宰相罪/当罢/皆行其言。
B.公言曰/燕王/上之叔父/葬不可以不如礼/又言后宫事/又言宰相罪当罢/皆行其言。
C.公言曰/燕王/上之叔父葬/不可以不如/礼又言后宫/事又言宰相/罪当罢/皆行其言。
D.公言曰燕王/上之叔父/葬不可以不如/礼又言后宫/事又言宰相罪/当罢/皆行其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其诚矣,所以顺天者,在爱其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不能损,又何益之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有法,吾不得独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B
4.(1)有真诚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D、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孟子见梁襄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B项:哪里;其余均为:


本题难度:简单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理解、分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