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1-19 03:19:5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研究人员推测木星可能是太阳系能最快炸好薯条的地方,而在零重力环境中炸薯条,薯条将无法产生气泡,会让人感觉象软棉棉的面条一样。
B.2014年,又是甲午年。今天,日本已偏离正确轨道正走向法西斯。安倍顽固推行军国复辟政策,捍然参拜靖国神社,发表充满杀气的新年讲话,窜改对外侵略历史。
C.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在遥远的西南边陲,这位成就非凡的科学家愣是把一所小小的地方大学办成了全国注目的一流学府,这所大学甚至被誊为“东方剑桥”、“民主堡垒”。
D.为了便于运输和销售,厂家就在酸奶中添加一些增稠剂,让它变成黏稠的半流体,这样,无论怎么晃动,它都不会变成液态而晃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普通酸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字形题考查的内容多为形近字,A 象——像?棉——绵? B 捍——悍 窜——篡
C 誊——誉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B.反思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和母语及母语文化边缘化现状,我们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风暴的旋风下正面临传承危机,令人担忧。
C.在最近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提高国民素质。
D.网上购物,好处很多,但是目前难以受青睐,是因为“好处”没有兑现为现实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
B.⑥①④②⑧⑤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①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③句应在句首;⑤句句首“它”为代词,代葫芦,接③句后;⑤句其后自然接④句;①句讲葫芦的最早记载在《诗经》中,可见其历史悠久,应接在⑥句后;②句讲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为总括句,故应放在最后。
点评:连贯考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话题、句序和语言的运用三个方面,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解题时要充分注意:保持话题及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前后一致,首尾一贯;善抓中心句,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必要的过渡、交代、呼应,关联词语和表总括性的词语;注重对一些重要代词的分析;抓总领句、起始句、总结句、结尾句。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
②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就是所谓思路
③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
④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
⑤而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又表明他对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鲜明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
⑥人总是根据思路来结构文章,因而,文章的结构组织形式是否清晰严密,就表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⑥⑤
C.③①④②⑤⑥
D.③①④②⑥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文段分两层论述“作者思路对结构文章的作用”:③①④②为第一层,其中③是该层的总起句,①承接③说明“客观事物”是“思路”形成的基础,④②则承接③①具体阐述思路的形成;⑥⑤为第二层,其中⑥“因而”表结论,⑤“又表明……”紧承⑥的“就表明……”。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列内容(不超过18字)。
  4月1日,《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将正式施行。在广告中篡改成语将属于违法。在市民身边存在滥用繁体字、乱造简体字、广告中篡改成语等用字不规范现象,在4月1日后将都属于违法。《办法》规定,各类名称牌、指示牌、标志牌、招牌、标语、广告牌等牌匾不得单独使用汉语拼音,对规范汉字加注汉语拼音的,应当加注在汉字的下方。在广告中使用错别字、繁体字、异体字等不规范汉字及使用篡改成语的谐音字的行为都属于违法。
  《办法》规定,今后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和各类出版物的用语用字违反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政府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通报批评;拒不改正的,将对其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或者纪律处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浙江规定使用不规范汉字将属于违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