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1-19 03:59:3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1、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2、丹凤城,指京城长安。3、流黄,古时女子居室的帏帐。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描写了一位长安少妇在寒砧声声、落叶萧萧的秋夜,因思念久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小题1: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5分)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起笔点出画中之鹰的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这是实写。 最后一联“何当”一词,是推想与凡鸟搏斗的情景,是虚写。虚实结合,使鹰的形象更形象丰满。
小题1:本题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本题要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及诗歌的内容来分析。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借物抒怀,抒发了自己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画家高超技艺的赞美。分析时必须扣住具体诗句,有理有据,有概括,有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手唐诗,按照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 唐诗)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来的?
????????????????????????????????????????????????????????????????????????????????????
?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各表达了什么情感?
??????????????????????????????????????????????????????????????????????????????????????????????????????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


参考答案:(1)暮春?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
(3)同意


本题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
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知识,能力层级为D级。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两首诗的最后一句话。“今日翻成送故人”是说万里同行,自己到了该到的地方,可是友人还要继续前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