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黄河意识流
????????洪烛
①青海的花儿,内蒙古的小调,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走西口》一类谣曲……越是接近黄河的源头和上游,歌声越是苍凉浑朴。莫非民歌也跟黄河一样,越流越混浊了,逐渐由纯粹的自然进入世俗烟火之中?
②若把黄河流域不同省份的民歌逐一收集起来(西部歌王王洛宾就做过类似的事),本身就是一部编年史般厚重而又有层次感的书!记载黄河的风声、雨声、涛声、桨声,也记载黄河之子情不自禁的感叹与倾诉。民歌,是音乐中最有人情味的。
③虽然《诗经》与汉乐府的时代已过去了,黄河,仍需要新的采诗官。手持木铎,在纵横阡陌间且走且歌……
④一条河流,或大或小,可以为一座村庄命名,可以为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命名。还可以为一个国家命名。从甘肃到陕西,从河南到河北,从山西到山东,诸如此类的一些地方,河流的影子无所不在。饮水思源,它使沿岸的居民多多少少拥有某种虚拟而固执的血缘关系。黄河流域的古老文明,是有代表性的。一条河流,甚至可以为一个民族的性格命名。
⑤当然,它也可以为一个人命名。提到那位叫冼星海的作曲家,我首先想到黄河,想到风吼马嘶的《黄河大合唱》。他谱写这首曲子,无形中成为黄河的代言人。山河破碎的危急时刻,他于现实的黄河之外,创造出一条听觉中的黄河,铁流滚滚;正如他那个时代的兄弟姐妹,在秦砖汉瓦的万里长城之外,又携手打造一道“血肉筑成的新长城”(《义勇军进行曲》)。听觉中的黄河,算得上是这个民族最伟大的“护城河”——护卫长城的河。一条史诗般的河哟。流血、流汗、流泪、流火,同时留着融化的铁水般的旋律,流着钢花四溅的音符。哦,每一个音符都烫手。
⑥冼星海的黄河,可比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之流凝重得多、悲壮得多。河流的心情通过音乐得以表现,得以宣泄。听觉中的黄河,永远是愤怒的。
⑦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此言不算彻底的夸张。黄河上游海拔高达2000—4000米,下游海拔却不足100米,回头仰望,确实是滔滔洪流从天而降。黄河入海,会回头望一望吗?这是一次隆重的告别,为之付出了无数的日日夜夜。黄河的起源,大抵是冰山上融化的雪水,李白说的没错。甘肃有个地方叫天水,每听到这地名,我下意识地联想到黄河。
⑧冬天的黄河,有时会被层冰覆盖,即所谓“欲渡黄河冰塞川”;一把透明的锁,把黄河锁住了。等着吧,春风会来的,那是另一把透明的钥匙。
⑨黄河解冻,一个病人在苏醒,岸边新滋长出的柳条或其他树叶,是它惺忪的睡眼所眨动的睫毛。黄河苏醒,对于守望在岸边的我来说,仍像是梦境,梦境里的梦境……冰块坼裂并且相互碰撞的声音,如同忙乱的手指滑过琴弦,无秩序地发出梦的画外音。冰,是水的骨头。黄河水,也会长出硬骨头。
⑩一群刚出生不久的鸭子,摇摇摆摆冲下堤坝,去黄河里试水。脚蹼的划动中,故乡一点点远了。但它们还是体会到某种阻力。这是它们第一次看见黄河。黄河,甚至记得这一群家禽的祖先。同样的画面,每年都会上演无数遍。鸭子当然不了解黄河意味着什么,只知道河里的水,有点儿冷。赶鸭子下河的诗人,才会尾随着,发一些多余的感慨……
⑾山东的黄河和山西的黄河,有什么区别?白天的黄河和夜晚的黄河,有什么区别?早春二月的黄河和寒冬腊月的黄河,有什么区别?
⑿即使同样作为守望者,我眼中的黄河,和你眼中的黄河,有什么区别?黄河在变,变得太快了——每当眨一下眼……
⒀蜜蜂分辨出两朵花的区别,我发现黄河每一点细微的变化。它的永恒,来自于无数的瞬间。我的凝视,不过使某个瞬间变得具体了。
小题1:作者在第③段中说“黄河,仍需要新的采诗官”,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⑴听觉中的黄河,算得上是这个民族最伟大的“护城河”——护卫长城的河。??????????????????????????????????????????????????????????????????????????????????????????????
⑵冰,是水的骨头。黄河水,也会长出硬骨头。
小题3:文章第⑩段中刻画的“鸭子”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刻画这一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小题1:这样说的原因是:(1)黄河流域的民歌记载着黄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第二段的内容,特别是“黄河……的民歌……记载黄河的风声、雨声、涛声、浆声,也记载黄河之子情不自禁的感叹与倾诉”。
小题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意的能力。理解时要注意联系语境。解答第一句,要注意以下信息:“山河破碎的危急时刻”“在秦砖汉瓦德万里长城之外,又携手打造一道‘血肉筑成的长城’”。解答第二句,要联系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冰”让人想到了苦难,“黄河水”象征中华民族,“硬骨头”象征人的精神。
小题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受 害 者 心 态
湖北襄樊女企业家停捐事件中,受捐者的不感恩和捐助者的“索谢”,以及舆论对此喋喋不休的争议和交锋,暴露出当下中国社会一种病态,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互相猜疑,互相防范。多数人都怀有一种“受害者心态”:看待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讨论时,都站在受害者立场上,带着一种“受害”情绪,当下舆论的对抗、偏激、苛刻、冲突大多源于此。
受害者心态不仅存在于社会底层,不少掌握着一定资源、相对强势的阶层也有这种心态。调查显示,多数富豪认为,财富给自己带来“不安全感”,感觉自身是仇富舆论的受害者。
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失衡,这应该是受害者心态普遍化的第一个原因。有人是因为处于真实的利益受损境地而有受害心态,比如下岗工人和失地农民;有人因为遭遇舆论敌视而感到受害,比如富人和医生群体。第二是社会存在着一种垄断着各种资源的权贵阶层,权力无坚不摧无孔不入,制度很多时候对他们形同虚设。社会存在着这种“通吃性”的超强势群体,没有人会有安全感,从民企业老总到高级白领,再风光的阶层也会感觉自己是弱者。最后源于制度的不规范。制度最大的功能在于能给人以稳定的利益预期,而我们当下的不少制度还不规范,透明性、法治化程度较低,公众难以有稳定的利益预期,不信任和猜疑之心自然横行。
一个大多数人都感觉受益的社会才是健康和理性的社会,普遍的受益感才能让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才能让人看问题时更有宽容之心,才能使人带着一种寻求共识的平和心态讨论问题。而一个大多数人都感觉自己受损、受害的社会则完全相反。
首先,人与人之间会变得刻薄、偏激,缺乏平常心,不宽容,人人都是“受害者”,哪里还会有宽容和平和?自然会带着一种“他人即是地狱”的对抗心态去看待他人行为——在言语上,表现为网络空间愈演愈烈的话语暴力;在舆论上,表现为舆论空间争议性、交锋性话题越来越多,人人“得点小理便毫不饶人”。在这种刻薄的舆论喧哗中,大家带着一种对立情绪互相讨伐,不是想着寻求共识而是想着互相伤害,结果形成莫大的舆论内耗。人人都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发动攻击,冲突越来越剧烈、侵害越来越理直气壮。
然后是舆论失去理性,很少有是非感,更多是一种站在受害者角度的道德优势。宝马车撞人了,会首先被解读成为富不仁的富人炫富作恶;穷人即便做错了事,也会赢得同情,富裕成为一种舆论原罪——不少人不是以是非看问题,而是带着强烈的阶层对立色彩和“站队意识”:我们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我们要团结起来向那些“施害者”抗争。
受害者心态弥漫,也使人习惯性地拒绝反省自身的责任,总感觉自身很无辜,然后理直气壮地要求别人承担责任和义务。在不少问题上多数人其实是不折不扣的施害者,但习惯了受害者心态后,公众常常会放弃对自身的反省,比如环境保护。许多问题缘于大多数平庸的人那些庸常的恶习——随地吐痰、随手倾倒垃圾、乱砍滥伐、频用空调,可我们谈环境污染时,只倾向于把自己当作受害者,而故意忽略自己的责任。受害者心态使得责任与义务缺失,规范和秩序失衡,体谅和宽容也随之变得稀缺。
小题1:下列有关“受害者心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受害者心态”是人与人之 间缺乏起码的信任,互相猜疑互相防范,人变得刻薄、偏激,缺乏平常心和宽容心。
B.“受害者心态”是看待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讨论时,站在受害者立场上,带着的一种“受害”情绪。
C.“受害者心态”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一种病态心理,它无处不在,存在于社会底层,也存在于相对强势的阶层,弥漫于网络空间和新闻舆论中。
D.“受害者心态”导致大家带着一种对立情绪互相讨伐,互相伤害,结果形成随地吐痰、随手倾倒垃圾、乱砍滥伐、频用空调的庸常恶习。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受害者心态”成因的一项是 (3分)
A.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失衡,使不同阶层的人都觉得自己“受害”。
B.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垄断着各种资源的超强势群体,使其他各阶层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弱者。
C.制度不规范,不透明,法治化程度较低,不能给公众以稳定的利益预期。
D.人们缺乏平常心,对人不宽容,都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对施害者发动攻击,冲突越来越剧烈,侵害越来越理直气壮。
小题3: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大多数人感觉受益的社会才是健康和理性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看问题时更有宽容之心,才能让人有普遍的受益感。
B.人人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自然会带着一种对抗心态去看待他人行为,表现在言语上,争议性、交锋性话题越来越多,得理不饶人。
C.受害者心态弥漫会使人在一些问题上,习惯性地把自己当作受害者,而故意忽略自己施害者的角色,这会导致责任和义务的缺失。
D.受害者心态使舆论失去理性,失去了是非感,只是以站在受害者角度的道德优势,向那些“施害者”抗争。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D(“随地吐痰、随手倾倒垃圾、乱砍滥伐、频用空调”不是“受害者心态”所带来的行为结果。)
小题2:D(是结果,不是成因。)
小题3:C(A项因果倒置;B项不是“表现在言语上”;D项“失去了是非感”和“只是”说法绝对化)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古代典章制度中,对于姓氏相当重视,姓氏是家族出身与社会等级的标志。姓与氏原本是分立的两个概念,在上古时期有姓无氏,西周时随着宗法制、分封制的
推行,为了适应宗族支系标识的需要,根据宗族支系的爵位、官职、封国地望等命“氏”。就宗法的角度而言,姓为宗统,氏为分派;从社会角度看,姓是血亲关系的标记,氏又是社会地位高低贵贱的象征。
随着宗法制的动摇、分解,宗族支派——氏逐渐向姓转化,最终在秦汉时期实现了姓氏合一。秦汉以后的姓氏与先秦的姓与氏有了显著的区别,姓氏只有基本的家族出身意义,它与个人社会地位没有必然联系。封建社会实行皇权的家族垄断,但它对社会的控制是通过异姓百官层级管理实现的,与古代的宗法制度有了根本的不同。姓氏在秦汉成为一般平民的家族标记,现代中华姓氏大多定形于这一时期,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由此奠定了基础。
姓氏脱离了宗法制度,成为平民出身标记,一般不再有明显的高低贵贱的社会区别,但它作为宗族的标识,很难摆脱宗法因素的影响。在传统社会,姓氏是家族的徽号,人生而得姓,此后人的一生跟族姓荣辱与共。家族荣誉、家族利益在人的心目中有着突出的位置。一人成名,是一族的骄傲;一人犯奸,是一姓的耻辱。在中国姓氏文化中,族姓永远摆在第一位。在家族社会,最重的处罚就是族谱除名,将其逐出族姓。被逐出族姓的人,即使死去也回不了祖宗的墓地。
中国古人有虚构家史的习惯。在家族政治的时代,人们参与社会活动往往不是个人的选择,其背后有相应的家族力量支援。出身并不显赫的家族为了在社会上争得有利位置,就攀附圣贤,自高门第家世。古代姓氏文化中认圣贤功臣为祖的做法,对家族与社会来说有两个积极作用:一是扩大了家族的范围,取得了更多的家族互助的机会,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历史上的几位圣贤被众多的后世家族共同奉为祖先,这就给本来无甚瓜葛的族姓提供了联宗的机会,体现了文化的认同,民族文化的凝聚力由此生发。从当代海外华人的寻亲热潮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二是重视远祖的文化名位与历史声望,有助于培养家族成员的荣誉意识,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不要辱没先人,成为一般家族的共同心理。在这种文化价值观的作用下,人们有了更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从这一角度来说,攀附圣贤的文化意义远远高于其虚构历史的消极意义。
小题1:下列对文中中国姓氏文化的有关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现代中华姓氏定型于秦汉时期,秦汉也由此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的源头。
B.上古时期有姓无氏;秦汉以后的姓氏与个人社会地位没有必然联系,只有基本的家族出身意义。
C.姓与氏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在秦汉时期开始合一,便不再有显著的区别了。
D.西周时,“氏”开始大量出现,它在为辨别各宗族支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促使宗法制开始动摇、分解。
小题2:“封建社会实行皇权的家族垄断,但它对社会的控制是通过异姓百官层级管理实现的,与古代的宗法制度有了根本的不同。”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封建社会的皇权家族垄断已不再受宗法制度的姓氏势力的影响。
B.封建社会的皇权家族垄断较之古代宗法制度有一定的进步。
C.封建社会的皇权家族垄断与真正的宗法统治是有区别的。
D.封建社会的皇权家族垄断本质上是“家天下”,但维护统治的并不都是皇族势力。
小题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各种典章制度、族谱家志、宗祠墓地等对开展姓氏文化研究有重要价值。
B.中国的姓氏文化对稳定社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与促进文化的认同感有着积极的意义。
C.姓氏是家族的徽号,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是凝聚整个族人的重要力量。
D.中国古人习惯于虚构家史,是为了培养家族成员的荣誉意识,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敬”的当代价值
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学界一般以“礼”和“仁”为核心,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发展出“仁”的思想,因而着重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当代性意义。其实,在“礼”和“仁”之中还有更本质性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可以用“敬”来概括。
礼最早是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面前,人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其中的敬,出于内心的崇拜仰慕,而畏则是害怕受到惩罚。最早的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
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而且其发自内心,也即出于天赋,由“敬”而发的礼活动也就合乎天理,具有道德价值。因此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要求“敬”,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人的修养也以“敬”为内核。
孔子继承“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在《论语》中,“敬”出现21次,频率颇高。这些关于“敬”的阐述,有继承,也有发展。关于祭祀活动,孔子继承亍上古对“天”和“神”的敬仰态度,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思敬”。即使“敬鬼神而远之”一语,强调实践理性的重要性,也告诫对于鬼神要有敬畏的心态。关于政治活动,孔子也承传了西周以来的敬谨精神,故而回答鲁哀公说:“治礼,敬为大。”孔子对于“敬”的发展,在于把官扩展为普通人对待物事的敬业精神。“敬”原本主要表现在人对神、臣民对君王等下对上的关系上,孔子以后则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论语》出现的21次“敬”中,关于敬事的即有18次。而且,由“礼”中发展出来的“仁”也以“敬”为本。一般认为,“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故而许多学人着重以“仁”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其实,“仁”之中也必有“敬“”的精神。没有发自内心的“敬”,也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情。
这种“敬”的思想较之“礼”和“仁”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具有当代意义。“礼”和“仁”的思想建立在小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小农业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国家不过是一个家族对其他家族的统治,个人也只是家庭成员,而家庭主要由血缘关系构成。当代社会,已经走出了小农业文明时代.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式微。而由于“仁”的观念是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有着疏近等差的特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就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不同,“敬”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从远古主要对于自然的敬畏,到殷周以后更多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业,“敬”的外延在扩大,而所抽象的内涵一直延伸着。
(选自《光明日报》2009年10月20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最早源自我圈远古时期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
B.“敬”以其发自内心、出于天赋的特性而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和个人修养的“内核”。
C.“敬”作为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
D.“敬”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在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小题2:下列选项对“仁”、“礼”、“敬”之间关系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和“仁”都以“敬”为本,“敬”保障了“礼”和“仁”的发展可能。
B.孔子继承周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并从“礼”中发展出了“仁”。
C.比起“礼”和“仁”来,“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
D.“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二者之中都有“敬”的精神内涵。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因此使“礼”由祭祀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
B.孔子对于“敬”的贡献,在于把它发展成为诸如敬重年老位尊者等为人行事的基本原则。
C.在家庭作用愈加式微、血缘关系愈加淡薄的现代社会中,“仁”的局限性越来越大。
D.深入认识“敬”的精神,有助于更准确地领会孔子思想中“礼”和“仁”的内涵。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A(“最早的礼活动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
小题2:C(文中没有“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这一说法的依据)
小题3:D(A项,从文中“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一句可以看出二者不是因果关系。B项,“殷周以后更多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和“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业”是“敬”的内涵发展的两个阶段,前者不是孔子的发展。C项,“血缘关系愈加淡薄”,文中无此意)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场里买来的那些瓜菜,干净、整齐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们的钞票一样陌生。它们也是瓜菜,但它们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于是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荡荡。难怪都市里的不少孩子都不认识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出来的,白菜似乎是超级市场里长出来的,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这真是让人遗憾。
本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A.与自然的生命交流越来越少
B.人们生活在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时代
C.瓜菜对于享用者是一种没有过程的结果
D.城市的孩子都不识瓜菜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
该段文字的重点在于说明“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即劳动创造的精神愉悦越来越少,与自然的生命交流越来越少,由此判断,只有A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