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当历史成为消费品
人们在荧屏前津津有味地“消费历史”的时候,又不知不觉地被这种“荧屏历史”所消费,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过去的看法,甚至还影响着人们对今天和明天的看法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有人伦品目焉”。由此可见,在中国的主流观念中,历史一直有着崇高甚至神圣的位置。“春秋笔法”也是中国文人在政治高压下指陈时弊的惯常手法,因此历代统治者对历史的写法也就极其敏感。
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充满惊心动魄的故事,因此连村夫野老都喜欢谈古论今,种种稗官野史又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且传统戏剧很少与现实生活有关,几乎都是“历史剧”。所以老老少少对历史又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历史”成为重要的休闲物。因此,时下“历史剧”在荧屏的热播、吸引大量观众,确非偶然。
在民间,“历史剧”随着社会巨变,经历了从消失、复活到现在火爆异常的几个阶段。“历史”从来是中国大众日常生活中娱乐消闲的重要部分,从曲艺说书,到戏剧小说,无不如此。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个人生活方式被认为是“阶级斗争的重要方面”,所以时时刻刻要警惕“封建腐朽”或“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消闲”也被认为是有阶级性的,这个领域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主要战场”。因此,要用新编“革命故事”和“革命样板戏”取代民间传统的“历史话语”,在“文革”中只有“八个样板戏”,民间传统休闲的“历史话语”几乎完全消失。
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私人生活”的存在得到承认,对个人生活的干预越来越少,不再把“生活方式”与“政治”完全等同,允许一种精神“消闲品”的存在。在销声匿迹数十年后,市民文化、消闲文化迅速兴起。而且,这种社会变化与电视这种最强有力的大众传媒在中国的普及几乎同步,“看电视”成为最普遍的消闲方式。
但数十年的“休闲文化”的断层,已使人们对那种充满市民气息和商业化的消费文化的再生产,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大陆也拍了一些力图“消闲”的历史剧,都不成功,收视率平平,对大众明显缺乏吸引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引进的香港电视剧《戏说乾隆》,一炮而红,风靡大江南北,全国数十个电视台同时播映此片,一时蔚为大观。内地观众和影视从业者第一次知道,“历史”竟能如此书写或曰如此编造!
《戏说乾隆》无疑是大陆这类“消闲历史剧”的“教科书”,也是大陆大众文化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可以说,后来荧屏热播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大陆自己拍摄的“戏说”,实际都以《戏说乾隆》为师。如果说琼瑶的“言情剧”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陆“言情剧”的启蒙老师,那《戏说乾隆》则可说是大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直到现在仍乐此不疲的“历史戏说”的发蒙老师。中国民间“消费历史”的传统,在新时代终于找到了“电视”这个最佳载体。
荧屏戏说历史的勃兴除了传统文化因素,还有现实的原因。相对现实题材,拍摄历史题材时影视人员发挥自己才华的空间要大得多,因此“历史剧”自然更吸引观众。反过来,历史剧的观众越多,制作人的利润也更多,对历史剧的投入则更多,越要千方百计适应观众的口味,拍出的片子当然更好看,无形中又进一步影响、强化了观众对历史剧的兴趣,塑造了观众的品位。这样,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彼此促进的互动,二者的“共谋”形成了荧屏“消费历史”的繁荣局面。
对中国以往一代又一代绝大多数受众来说,“历史”过去是由《三国演义》《水浒》这类“小说家言”书写;现在,在这个所谓信息社会的新时代,“历史”则开始由近在咫尺的荧屏书写!然而,人们在荧屏前“消费历史”的时候,又不知不觉地被这种“荧屏历史”所“消费”,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过去的看法,甚至还影响着人们对今天和明天的看法。君不见,一些“戏说”在美化皇帝时还某种程度上有对皇帝的“调侃”,而一些所谓“历史正剧”却只有对皇上的歌颂、崇拜!
因此,对“历史剧”的生产者来说,剧中的“史观”问题其实格外重要,其责任之重大,恐怕连生产者自己也想象不到。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春秋笔法”是中国文人书写历史的一种惯常写法,与史家记录方式无异。
B.时下“历史剧“在电视荧屏热播,吸引大量观众,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C.在“历史成为消费品”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历了由“消失”到“复活”的阶段。
D.消闲历史剧《戏说乾隆》开创了中国民间“消费历史”的新形式。
E.在信息社会的新时代,“历史”开始由近在咫尺的荧屏书写。
F.从“历史正剧”的角度看,戏说历史电视剧中对皇帝的调侃纯属编造。
2.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证据证明“历史成为消费品”的是(3分)(???)
A.民间曲艺说书?????????????B.电视剧《宰相刘罗锅》
C.革命样板戏??????????????? D.小说《三国演义》
3.文中说“人们又不知不觉地被这种‘荧屏历史’所‘消费’”,作者说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4分)
答:????????????????????????????????????????????????????????????????????????????????????
4.历史成为消费品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分条阐述。(4分)
答:???????????????????????????????????????????????????????????????????????????????????
参考答案:
1.A? E
2.C
3.①表明人们对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我国有史记载的毛笔绘画当开始于秦汉,但经过历代战乱,地面上的秦汉绘画已所存不多。考古学家们从1949年到1974年,在楚地相继发掘出十多幅帛画。其中马王堆1号、3号墓内覆盖在棺椁上的“T”型帛画形状独特,寓意深邃,艺术价值最高,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之一,引起了许多专家对帛画之谜的解释。全国所有涉及中国最早绘画内容的教科书及近年出版的权威书籍,都断定帛画的主题思想就是“引魂升天”。对此,本人持不同见解。汉镇墓文中有“上天苍苍,地下茫茫;死人归阴,生人归阳;生人有里,死人有乡”之语,可见天为阳,地为阴,鬼为阴类,阴间不可能位于属阳的“上天”,只能在属阴的茫茫地下——幽冥。中国古代“引魂升天”说是东汉以后的事,那时受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影响,认为人死后可升天堂享乐,也可下地狱受苦;佛教认为修行积德者在死后可以前往西天极乐世界,解脱轮回之苦。修建于西汉初的马王堆汉墓尚未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不可能改下阴间为“升天”。另外,从已发现的楚国文献资料看,楚国没有灵魂升天的习俗。《楚辞·招魂》中写道:“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①。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说明楚人甚至忌惮于灵魂上天。现在国内主要有关书籍中几乎都认为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长沙子弹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都是灵魂升天图,认为“两者画面结构虽有差异,但皆表现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从而成为西汉帛画“引魂升天”的历史依据。但仔细观察两幅帛画,子弹库出土帛画男性墓主乘的不是飞龙而是一般龙舟;陈家大山出土帛画的女性墓主乘的是如
一弯新月的独木舟。龙舟在楚地战国时已普遍流行,如屈原投江死后,人们为怀念他,用龙舟为他招魂并投抛粽子使水族勿食其肉,此风俗沿袭至今。过去都认为画中龙舟下云纹状图案为“云彩”,其实为龙舟下的水波纹。龙舟前部下面还有一条游鱼。两幅战国帛画的墓主人都乘坐舟船的原因是:当时的人无法理解生老病死自然法则,虔诚地设计了种种宗教活动,尽量确立一种能自
圆其说的宗教信仰。不仅在中国,世界许多古老民族都认为阳间与阴间有一水相隔,即人们常说的“阴阳界”。对于死者如何到阴间的途径,各民族有着多种说法,但有极大的共性,认为死后鬼魂要顺利进入阴间,就必须经过一条水域,如不能横渡这片水域,死者阴魂就要在阳间游荡,成为孤魂野鬼。所以,古希腊丧葬时要在死者口中放一枚小钱作为渡资;从唐代到清代,皇帝死后口中含一颗宝珠,可让死者鬼魂进入冥间得以照明。古葬礼中往往有死者灵魂上阴间之路的仪式,两幅战国帛所画当是该仪式的一部分,以祈求墓主横渡阴阳河一路顺风。众多书籍都认为“升天”是死者的最高境界,于是把马王堆帛画中那复杂诡异的画面内容都牵强到“引魂升天”这一笼统而无证据的说法中去。帛画包括神话世界中的天上、人间(阳间、阴间)、地下三部分,实际就是汉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间。画工着意突出墓主在人间层上的中心位置,天上、地下诸神(物)对他(她)的青睐和关照,反映出墓主强烈的支配欲。实际上,这一“宇宙空间”是为了给阴间的墓主提供一个如生前那样舒适的生活空间。
注:①些:音suò。句末语气词,只出现在《楚辞》中,大约是古代楚地的方言。
小题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镇墓文中有“天为阳、地为阴”之语,鬼为阴类,不可能位于上天,只能位于阴间的“幽冥”。
B.为怀念屈原,人们用划龙舟和抛粽子的方式使水族勿食其肉,这一行为沿袭至今,成为风俗。
C.两幅战国帛画所画墓主人乘坐舟船,正是古代葬礼中送亡灵上阴间之路整个仪式的生动再现。
D.不单单是中国,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民族都有类似“阴阳界”的文化信仰。
小题2:从全文看,不能作为作者在否定“引魂升天”这一主题时所用的证据的一项是
A.《楚辞·招魂》的诗句说明,按照当时的习俗,人死后“鬼魂”不会前往“上天”。
B.佛教认为修行积德者在死后可以前往西天极乐世界是东汉以后才有的事,马王堆墓主不可能有这种观念。
C.升天者应该骑着能飞行的神化动物,战国帛画中墓主乘坐的舟船和水波纹、游鱼的
形象说明墓主并非升天飞行。
D.古希腊丧葬时死者口中放的钱,唐代一直到清代,皇帝死后口中含的宝珠的用意,都说明不是想让灵魂飞往“上天”。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专家们长期以来对帛画中的舟船、水波、游鱼等内
容失察,可见他们是在以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解说画面内容。
B.现在国内有关帛画的主要书籍都认为《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是灵魂升天图,呈现了“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的场景。
C.汉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间包括神话世界中的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帛画中的墓主居于人间层上的中心位置,表现了墓主的支配欲。
D.本文的观点,代表了汉代帛画主题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倡导的科学、务实的科研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小题4:作者认为马王堆帛画原本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小题1:D( A“天为阳、地为阴”并非汉镇墓文之语,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下面问题。 一个少女撼动世人的选择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重温安妮日记 今年10月,我从德国的法兰克福转车去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来到了著名的“安妮·弗兰克之家”。远远地,我就看见了“安妮·弗兰克之家”那栋楼下排着的几十米长的队,这让我十分惊讶。在这之前我已经参观了欧洲国家的多个博物馆,见到门前排着这么长的队还是第一次。的确,“安妮·弗兰克”作为一个符号,她的意义早已经超越了所谓的“名人”,而成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象征。所以,这个博物馆对人们具有非同一般的吸引力。
只要对历史有一点了解的人都能想到,六十多年前,犹太小姑娘安妮在纳粹占领的城市中躲藏25个月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当时,年仅13岁的安妮不仅面临着极为危险的外在环境,而且经历着几乎所有青春期少年都会经历的亲子冲突和种种内心挣扎。在那样的境地中,她可以自暴自弃,可以听天由命,可以憎恨,可以仇视,还可以选择放弃,但是,她所做的却是如下这样一些选择。
她选择——热爱自己的小屋并且以决不敷衍的态度对待临时居所:“我们的小房间墙上起初是光光的,什么也没有,可是感谢爸爸,他早已经把搜集的电影明星照片和明信片带来了。在糨糊桶和刷子的帮助下,我们把墙壁变成一幅大壁画,看上去愉快多了……”
在每天都有许多犹太人被一车车抓走并被煤气毒死的时候,在令人惊恐的空袭声中,她选择——读书,读希腊、罗马神话,为之着迷,学习速记函授课程,自学法文并且翻译法语文章,整理欧洲各国王室族谱,还认真学习家长们规定的英语、数学、历史课程,编写读书卡片,甚至还学芭蕾舞!
她还选择——怀抱希望和梦想:“我得学习,才不会变成蠢人,我要上进,将来要当个新闻记者,这是我的愿望!”她发现,“总有一些美依然存在——在大自然里,在阳光里,在自由中,在你自身中。这一切都能鼓舞你……你观看一下就会重新得到内心的平衡。”
和那些因为一些事件就坐以待毙的人比,小姑娘安妮的选择实在是太让人钦佩了。在楼下拐弯处的墙上贴有几段文字,其中有安妮的一段话,读后我的热泪夺眶而出。几乎同时,身边响起一声哽咽,是一位金发中年女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想做一个对人们有用或给人们带去快乐的人。感谢上帝赋予我写作的天赋,让我可以表达我内心中的一切。”(1944年3月25日)在几乎遭受着整个世界的迫害的时候,在她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走出藏身之地的时候,在她完全丧失在阳光下行走的权利的时候,在她连正常说话的权利都被剥夺的时候,她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感谢安妮,她让我们知道:人——即使年幼,即使在严峻的环境中,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安妮13岁生日过后没几天就开始藏匿的日子,在纳粹集中营去世时还不满16岁),让我们知道人原来不仅有选择的权利,更有做出正确选择的无限能力。
小安妮留下了她的日记给世人。几十种文字版本的《安妮日记》陈列在展厅中央的玻璃橱中,我的耳边响起安妮的话:“我希望我死后仍然继续存在!”“梦想皆有神助”,今天安妮的梦想已经实现,她获得的是永生。她在所有爱她的、钦佩她的、怀念她的、以她为典范的人中获得了永生。(据《中国青年报》杨眉/文,有删节)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安妮·弗兰克之家”同其他的博物馆相比,具有独特的意义。
B.危险的外在环境和青春期的特殊阶段,更加突出了安妮的选择所具有的光辉人性美。
C.安妮希望死后仍然继续存在,她的永生是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
D.作者热情歌颂安妮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旨在控诉、揭露法西斯的罪恶。
2.用自己的话概括安妮在艰难的处境中,做了哪几个方面让人钦佩的选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说“在那样的境地中,她可以自暴自弃,可以听天由命,可以憎恨,可以仇视,还可以选择放弃”,联系后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我们的幸福与快乐,并不完全由环境决定,而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所作的选择有关。”联系上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①选择热爱自己所处的环境。
②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语文从我身边走过
杨东俊
语文是我的世外桃源,是我心灵深处洁白无瑕的美玉,????????????,
??????????????。
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我读《童年》,语文从(????)的口中娓娓道来,它告诉我人生历练的重要;我与鲁滨逊对话,语文让我知道了(?????)笔下那个漂流者在荒岛上的日日夜夜;我走进保尔·柯察金的心灵世界,语文帮助我拉直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个句子后面的问号;我读《骆驼祥子》,语文令我与(?????)塑造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苦命人一起流泪;我读(?????)写的《名人传》,语文让我结识了世界上的一个又一个的大家……“帘卷西风,????????。”语文是李清照心中的缠绵和柔情;“????,直挂云帆济沧海。”语文是李白对理想充满信心的追求……
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大家:?????????????????
2.“世外桃源”是个成语,请用成语接龙的形式,再写出两个成语。
世外桃源─—(?????)─—(??????)
3.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写作者的名字,在句中的横线上补出空缺的句子。
4.模仿文段开头的句子,在画线的地方再写两个句子。
语文是我的世外桃源,是我心灵深处洁白无瑕的美玉,是我???????????,
是我????????????。
参考答案:
1、知名度很高的名人。
2、示例:源头活水、水
本题解析:
1、据上下文意判断。
2、成语接龙是一种益智游戏,可以迅速记忆大量成语,此题甚好。
3、考查文学常识和名篇名句,题型新颖。?
4、比喻恰当,语义连贯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台???阶
从一楼到二楼,很陡的灰黑色楼梯,在当时的你眼里显得格外高。
一阵令人害怕的晕眩,使你扭转身抱住了他的腿,你哭着闹着不肯往上爬。“快点跑,咱俩比赛。”他不但不安慰怕得发抖的你,反而把你往前推,“快呀,我要追上你喽!”他做出一副张牙舞爪的样子在你身后虚张声势。你信以为真,忘记了害怕,使劲向上跑。“咚、咚、咚”,迈完第二十步,你咯咯笑着扑进在二楼微笑着等待的妈妈的怀中。回头望望,他正装出竭力向上爬的样子追赶着。那时的你,虽然知道他是故意让你赢,可是你单纯地沉浸在这样经常的游戏中,不懂得他为什么这样做。
那时的你,5岁。二十级台阶,你是一步步地走。
散步回来,你的心情似乎特别好。走到楼梯下,忽然忆起那遗忘多年的游戏。“咱俩比赛,你追我!”你用少年特有的明快的声音叫道,然后迈开长腿,一步两个台阶地向上跑去。在你身后,先是一片寂静,紧接着传来“咚、咚、咚”的脚步声,迈过第十步,你们几乎同时到达顶端。互相看看,你们同时大笑起来。你注意到他微微喘着气,微微驼着背,张着嘴在微微地笑。你觉得自己很开心,便不再费时间去陪着他微笑说话一起游戏。你还有很多事要做,还要写作业,还要和朋友煲电话粥……
那时的你,15岁。二十级台阶,你是两个台阶跳着走。
后来,你要去远方求学。他和你并排走下楼梯,他帮你提着行李。他平静地谈着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分离时的那一回头,你瞥见了他眼中的闪亮和风中的几丝白发。那一刻,你有些心酸。可不久以后,你便沉浸在异国的新奇与欢乐中,那种心酸,已经淡忘了。你和他之间,已不止那二十级台阶的距离了。
终于,你春风得意地再次踏上故土。即使隔了这么多年,家,还是记忆中的那样。二十级台阶,你走在他前面,自己提着行李。年轻力壮的你三步两步登上顶端。回头望望,他正用一只手扶着栏杆,慢慢地走着。“咚——咚——咚——”那样迟缓而漫长的二十步。你在上面等,并不着急,因为你知道,他已经这样等了好多年、好多年。你从他的步伐看出了岁月的流逝,可当他抬起头,眉眼里的微笑却与二十年前一模一样……
那一刻,你彻悟了——二十级台阶,他用日积月累的爱,为你筑就;二十级台阶,他用消逝了的年华为你铺成;二十级台阶,他用一步步的丈量为你守候……
这二十级台阶呀,你日日月月地走啊,永远不愿走到头……???(作者:曹尔嘉)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五岁以前,“你”与“他”一起上台阶的过程显示了家庭的温暖和教育的艺术,父亲鼓励孩子攀登又营造了温情轻松的氛围。
B.十五岁时,“你”长大了,一步两个台阶地跳着走,比赛中“你”把父亲比输了,心中充满了抑制不住的成长喜悦。
C.“你”到远方甚至到异国他乡求学时,虽然与家的距早已超过了二十级台阶那么远了,但“你”内心依然深怀着对家的怀念和向往。
D.当再次踏上故土时,“你”发现“他”老了,上台阶不仅慢还要手扶栏杆,不变的是家、台阶,还有“他”看你时眉眼里的微笑。
E. 台阶是通向家庭的必经之路,文章通过成长时期与“台阶”有关的一系列故事,真实地记录了成长过程,抒发了对台阶的一往深情。
小题2:本文是从怎样的角度叙述的?能不能把文中的“你”换成“我”?(6分)
小题3:画线文字在文中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台阶”在文中有什么意义?请分别简述之。 (6分)
小题4:文章的结尾说“这二十级台阶呀,你日日月月地走啊,永远不愿走到头”,你认为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请陈述理由(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1:①是从母亲的角度叙述的。
本题解析:
小题1:B与原文不符,是同时到达的。E文中没有写成长时期与台阶有关的故事,也没有记录成长过程中。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叙述方式。本文用第二人称来叙述,答题时抓住情感的表达来写。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首先答出划线句的表现手法及作用,然后再写出台阶的意义和作用,抓住台阶的线索作用来答。
小题1:本题为开放题,写出其好处及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