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访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节选)
魏书生,1950年出生,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由于受“文革”影响,他初中毕业即到农场劳动。1978年任中学教师,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现任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
①记者:您好像说过:“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为什么这么说呢?
魏书生:这是心里话。我没受过师范教育,19岁教书前是个种地的,你说怎么办?我只好跟学生商量着教。在这种商量中,我感受到的是与学生之间的和谐、默契、轻松和愉快。
②记者:在盘山三中任教半年后,您就被任命为教导处主任。1979年3月就开始了第一轮教改实验,您成长的速度令人吃惊,这速度靠的是什么呢?
魏书生:还是我带班带得好。我始终相信,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不是为“婆婆”服务的。语文教学“婆婆”多,最外行的领导、文化水平很低的家长都可以指点语文教学。如果把各位“婆婆”的见解都拿来指导自己的话,那这堂课就彻底没法上了,而且肯定也就离开了学生的实际。我当时提出老师不能把学生当作容器,退一万步说,即使真把学生当容器,你还得研究各种容器口径的大小,也就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我一开始教书,就想的是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感悟,学生的喜怒哀乐,这使我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减到最低点,非常融洽。因为总想着人家的接受能力,就教得比较轻松,而一旦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了,也就把“婆婆”们要求咱完成的任务完成了,所以我很快就取得了成绩。
③记者:您好像一直是个多重身份的人,职位不断提升,却一直坚持教课。大家感兴趣的是,您作为教育局长在中学任教,如何处理与那个学校校长的关系?人家怎么管理您?会不会感到不自在?
魏书生:我1997年到教育局,同时还在原来的市实验中学教语文,每天一节课,当了6年局长,教了6年语文。我还是强调做事情,把课教了就完了。实验中学的校长原来就是我的副校长,我们处了20多年,非常好,像一个人一样。实验中学我那个班的学生去年毕业了。因为搬家,现在我在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系教两个班的语文教材教法,一周四节课。1998年到2000年我在那儿当院长,现在我在那儿教课,职院院长也没什么想法呀,倒是找我商量工作更方便了。
④记者:您“出名”后经常去各地讲学开会,频繁的社会活动却一点也没影响您带班,不但从不请其他老师代课,而且班级秩序井然。于是就有人感到奇怪,觉得您真是挺“神”的,这种评价中多少还有点将信将疑的成分。
魏书生:其实不奇怪也不“神”。当了主任后,又教课、又当班主任,使得我管理班级的时间少了。我就研究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他们的作用,大家分头承包一些事情,我更多的是观察与指导。很多人觉得我这种管班的方式比较新鲜,似乎没费多少劲儿,就使班级井井有条,学生学得高高兴兴,于是就成了先进典型。别人挺奇怪:你刚教了一年多书,劲从哪儿来?我自己分析,还是在于我和学生是一家人,他们都帮着我出主意,我也帮学生出主意,合力大于分力之和。总也没有管学生这个心态,而是为了学生好。到后来当了校长,包括现在这个活儿(教育局局长),都坚持一条:不是管人家,而是为人家好。为人家好,人家就容易接受,大家共同把事情做得更好,让每个人活得更好。
⑤记者:可是您实际上很成功,您肯定有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理想和目标。您认为追求卓越和平常心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魏书生:我还是强调高高兴兴地活着。因为人很渺小、生命很短暂,所以才应该格外地珍惜,活得快乐一点、有效一点、对别人有用一点。我没怎么想过追求卓越,就愿意多做事,高高兴兴地做事,做了一件又一件事,如此而已。人对着三个世界:外在的大世界、内在的自我世界,第三个就是本职工作。我的观点是,这个地球上任何一份平凡的工作,当你全身心去做的时候,它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都有无穷无尽的学问。工人做工,车零件,焊器物;农民种田,养鸡,养猪,养花,干进去,真的都是宏大的事情,就在于你能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我说,人和工作之间有五种境界:一、无心无意,二、三心二意,三、半心半意,四、一心一意,五、舍身忘我。当你进入舍身忘我的境界,做这份平凡的工作时才感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杯水一个世界,一滴水一个世界,一个水分子一个世界,这样你钻研起来当然有无穷无尽的乐趣。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魏书生老师说:“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是由于他没受过师范教育,19岁教书前是个种地的。
B.魏书生老师所说的“婆婆”指的是学校领导和家长。
C.魏书生老师从当教师到后来当校长、当教育局局长,都坚持为对方好。
D.魏书生老师提出老师不能把学生当作容器,而提倡因材施教,不能进行灌输式教育。
E.记者认为魏书生老师有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理想,而魏书生老师否定了这种说法,认为自己没有怎么想过追求卓越的理想。
2.本文是一篇访谈录,记者的提问、魏书生老师的回答,都讲明具体的时间、地点,请结合第②③两部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
3.结合文本中魏书生老师的经历,谈谈他是如何达到“舍身忘我的境界”的?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
参考答案:
1.A、B.
2.(1)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1
本题解析:1. A.“是由于他没受过师范教育,19岁教书前是个种地的”是体现了魏书生谦虚的品格。B.魏书生所说的“婆婆”指的是最外行的领导、文化水平很低的家长等。
2.结合文本内容,根据新闻的文体特征分析解答。
3.文本从作为教师和一名教育管理者介绍了魏书生,解答时要从管理和工作各两方面考虑。能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舍身忘我的境界”的认识,回答合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2008年广州二模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论勇气
培?根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个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却值得博学之人深思的故事:
有一次,有人问德摩斯梯尼①演说家最主要的才能是什么,他说,表情。该人又问:其次呢?也是表情。又问:再其次呢?还是表情!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最了解所说的事情,同时他在自己所推崇的才能上又没有天生的优势。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表情在一位演说家所有的才能中不过是最表面的东西,并且更适合作秀者,却被抬得这样高,甚至超出其他如独创、口齿清晰等更高一筹的本领。不仅如此,这种表面的才能简直好像是独一无二的,是一切的一切。然而其理由是显然易见的,人性中通常是愚蠢多于明智,因此那些能引起人心中的愚蠢的才能是最有说服力的。
与此有惊人相似之处的就是在处理事务中表现出的气概:首先是什么?勇气!其次呢?勇气!再其次呢?还是勇气!可是,勇气不过是卑鄙无知的产物,远远次于其他美德。然而它能迷惑并束缚那些见识浅薄或缺乏勇气的人,而这种人又是数量最多的,甚至这种盲目狂妄的伪勇者能趁智者脆弱时大获全胜。因此我们常见勇气在民主政体国家中才会创造奇迹,而在参议院或君主的国家中,效应就小多了。而且勇气总在大胆的人们首次活动的时候功效更大,其后就未必那么奏效了。因为勇气不善于坚守诚信。
当然,在人的肉体方面,有游医郎中;在政治团体方面,也有江湖术士,这些人担任着治愈疾病的伟大使命,也许在最初的两三次试验中会建立奇功,但因为缺乏科学基础,所以这种效果不会持久。而且,你可以看到许多大胆的家伙居然屡次创造出穆罕默德式的奇迹。穆罕默德让人们相信他可以把一座山叫到面前,然后可以坐在那座山的山顶上,为那些信奉他的人祈祷。人们聚集在了一起,穆罕默德反复地叫那座山到他面前来,但那座山依然屹立不动,他非但一点也不沮丧,反而说道:“要是山不肯到穆罕默德这儿来,那么穆罕默德就到山那儿去好了。”同样,当那些江湖术士们预先答应了很重大的事,结果却很不体面地失败了。但是他们很快就会忘记这些挫折(如果他们有足够的勇气的话),并且掉过头去,再不会为此劳心费力。
无疑的,在有远见的人看来,所谓勇者不过是可笑的莽汉而已。不仅如此,在一般人的眼中,勇气也是有点可笑的。因为,如果“荒谬”是引人发笑的东西,那么毋庸置疑,伟大的勇气很少是没有一点荒唐之处的。尤其可笑的是,当一个大胆的家伙遭人反对的时候,他的面貌变得极其猥琐,或者呆若木鸡,一定是这样的。因为在退让之中,人的精神是彷徨不定的;但是在上述情形中,那些勇夫们给人的感觉精神呆滞,好像下棋下成和局一样,虽然算不上输,然而那一局棋无法走下去了。但是,这最后所说的事,或许更适合讽刺的说法,而不是很严肃。
有一点我们要注意:大胆永远是盲目的,因为它看不到危险和困难。因此,大胆在策划中是不好的,在执行中却能派上用场。所以对有勇无谋者来说,英明的做法是永远不要让他们担任决策的首脑,而应当让他们当副手,听从别人的指挥。因为在策划时必须能预见艰险,而在执行中最好对艰险视而不见,除非那艰险非常之大。
(选自《沦人生》,刘慧译,有改动)
[注]①德摩斯梯尼(前384-前322),古希腊卓越的雄辩家和著名的政治家。
1.以下的表述,与作者的观点不符的两项是(?)(?)
A.在处理事务的时候最需要的气概绝对不是勇气。
B.只有见识浅薄、愚昧无知的人才会去相信勇气。
C.要建立民主政体国家,就必须让勇气创造奇迹。
D.勇气是可贵的,但一般人却认为勇气荒唐可笑。
E.勇气即使能取得成功,其成功也是十分短暂的。
F.勇气对决策者是不适合的,因为勇气无视艰险。
2.从“穆罕默德式的奇迹”这一例可推出的观点是(?)
A.勇气远远次于其他的美德。
B.勇气是不善于坚守诚信的。
C.勇夫无足够勇气面对失败。
D.勇者最好对艰险视而不见。
3.“与此有惊人相似之处”的“相似之处”指的是什么?请从两方面加以概述。
4.为什么说勇气“能迷惑人”?为什么又说“其后就未必那么奏效”?
参考答案:1.CD??
2.B ?
3.①都将最表面、最浅
本题解析:1. C项,文中并无这样的表述;D项,作者对“勇气”是持否定态度的;A项,文本中确实提出“在处理事务时最需要勇气”,但作者对这种看法是持否定态度的;B项,文本中说,勇气“能迷惑并束缚那些见识浅薄或缺乏勇气的人”;E项,文本中说,“这种效果不会持久”;F项,见原文最后一段:“大胆永远是盲目的,因为它看不到危险和困难……所以对有勇无谋者来说,英明的做法是永远不要让他们担任决策的首脑”。
2 穆罕默德让人们相信他可以把一座山叫到面前,然而那座山却屹立不动,他非但一点也不沮丧,反而说道:“要是山不肯到穆罕默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2分)
西 风 胡 杨
潘?岳
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遗留下的最古老树种,只生在沙漠。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忍的树。能在零上40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血脉贲张。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他们为精神而从容赴义,他们为理念而慷慨就死。虽断臂折腰,仍死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伤痕累累,仍显现着那一股硬朗朗的本色。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绿水青山,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身后的芸芸众生,是它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底的唯一意义。它们并不期望人们知道它们,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包容了天与地,包容了人与自然。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它们和谐共生。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的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竟能深达20米去寻找沙下的泥土,并深深根植于大地。如同我们中国人的心,每个细胞,每个枝干,每个叶瓣,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使大中国连绵不息的文化,虽经无数风霜雪雨,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它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它们让战友落泪,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幅悲天悯人的冬天童话。一看到它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古人的气节,一种凛凛然、士为知己者而死的气节。
胡杨并不孤独。在胡杨林前面生着一丛丛、一团团的红柳。她们是胡杨的红颜知己。她们自愿守在最前方。她们面对着肆虐的狂沙,背倚着心爱的胡杨,一样地坚忍不退,一样地忍饥挨渴。这又使我想起远在天涯海角,与胡杨同一属种的兄弟,它们是红树林。与胡杨一样,它们生下来就注定要保卫海岸,注定要为身后的繁华人世而牺牲,注定要抛弃一切虚名俗利,注定长得俊美,生得高贵,活得清白,死得忠诚。
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拓荒与征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胡杨林外,滚滚的黄沙埋下了无数辉煌的古国,埋下了无数铁马金戈的好汉,埋下了伴他们一起倒下的枯杨。胡杨也有哭的时候,每逢烈日蒸熬,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泪,他们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仍然留下。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入地即干的沙土上,就能化出漫天的甘露,就能化出沸腾的热血,就能化出清白的正气,就能让这批战士前仆后继地奔向前方,就能让他们继续屹立在那里奋勇杀敌。
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红柳与红树,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想哭,想为那些仍继续拼博的战士而哭,想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想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也许这些苦涩的泪水能化成濛濛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然而我不会哭。因为这不是英雄末路的悲怆,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疗治,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
小题1:.第一段说“胡杨,秋天最美的树”,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联系全文作答。(6分)
小题2:作者写胡杨的同时,也写了红柳、红树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如何理解“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的意思?(4分)
小题4:文章结尾作者写了两个“我祈求”和三个“想为……而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是一亿三千万年前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的树种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结合选文的1、2、3、4、7自然段的内容可得出胡杨树的特点,包括其自然生长的特点和其内在的精神特质。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回答主要从衬托手法的使用角度回答。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文中写红柳、红树林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衬托方面,并突出了胡杨精神强化了主题。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为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可结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在西湖的柔被里
王清铭
①我是在古诗词里阅读过西湖的,对西湖的灵秀多姿向往已久。在踏入西湖游艇的时候,我脑海马上映同柳永《望海潮》中描摹的美丽景观:“重湖叠清嘉。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鹤林玉露》中说全主完颜亮听到这句词:“遂有投鞭渡江之志”。我倒是遂多年的心愿,只是我来的时候离“三秋”还早,无法像白居易那样到“山寺月中寻桂子”,有让我看西湖的潋滟水光好。
②西湖的堤展现她优美的曲线,婀娜多姿的,堤岸上杨柳婆娑,姿态柔美的柳和轻漾的水波非常和谐。远看苏堤和白堤,“草绿裙腰一道斜”。这绿是杨柳的倩影,裙腰就是款款多情的堤岸,岸上的桥,玉带桥和断桥,仿佛腰上的佩饰。西湖的柔媚,再加上水的柔情,呈现女性的美丽特点,难怪苏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说她淡妆浓抹总相宜。
③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十里荷花的壮观。风雨亭附近和断桥边等地方,我只看到上块的莲田,只有荷花零星地绽放着。但西湖清澈的水是碧绿的,仿佛许多莲叶铺展着,颇能弥补我无法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缺憾。远处,雷峰塔和另一山上一座不知名的阁楼,仿佛玉螺髻,恍然觉得那些宋代的采莲女并未走远。“羌管弄晴,渔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我沉浸在柳永词的意境中。简朴的牧歌式的生活,真让我发思古之幽情。
④导游在介绍西湖的景点。我一直以为欣赏风景是个人化的,只要用心和景物进行交流,自己总会获得一些人生的感悟。西湖的水是清撤的,可以用来清心,清洗我们身上和心上的尘垢。
⑤我没浸在如水一样的思绪中的时候,导游介绍,原来白居易、苏轼在这里为官,西湖淤泥沉积,湖水浊臭,水流横溢。为疏滩西湖,造福百姓,他们带领百姓挖淤泥,挖出的淤泥就堆积成堤岸,在岸的两边种植柳树和榄树等,于是就有了风光旖旎的白堤和苏堤。美国的风景产生于淤泥之土,这是我这前所没有想到的。西湖还要杨公堤,新中国也注意建设西湖美景,现在西湖平均33天换一次水……
⑥人们歌颂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但忘记了荷花经常长在养斜充足的淤泥之中,柳永看到了十里荷花当是在苏轼为西湖清淤之前,荷花多,说明西湖该清理了。后来荷花来了,建设了苏堤。这样想着,我就不再为无缘欣赏“映日荷花别样红”而抱憾了。
⑦行程有限,我们没有孤山访梅,因为现在不是梅花凌寒独开的季节。不过我还是想起了那个“梅凄鹤子”的诗人隐士林道,其实生活在现代社会,不需要隐居,只要有一点淡薄名利之心就可以了。
⑧下游艇后,我在苏小小墓前徘徊很久。这位执著于爱情的风尘才女仅过了三个月的幸福生活就与爱人挥泪相别,情意难忘的小小,守着对爱人无悔的思念。坚贞的爱恋,伤心而亡。这段往事让后人题咏无效。后人在墓上建起“慕才亭”,为她遮薇风雨。在心里默默地念几声她的诗歌,给她寂寞的心灵以些许的安慰,这足够了。“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可惜现在红尘万丈,同心结只是一种用来装饰的商品,谁都可以买一个。据说前几年,这里特别喧嚣,很多人都不为凭吊爱情。不知从哪里来的一种说法,“幕才亭”的“慕才”二字,谐音是“摸财”,为发财而眼红的人攒集于这里,几乎把坟莹顶磨光了。没有几个人会想到她的纯情、痴情。“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我多少有点遗憾。
⑨我停留时间较长的还有西湖西泠桥附近的为鉴湖女侠秋瑾建立的“风雨亭”,这里曾是秋瑾埋骨处,亭子的名称来自她就义前与下的诗“秋风秋雨秋煞人”。我在亭前摄影留念。在西湖,我刻意地拍摄下来做背景的只有这里和苏小小墓。因为在女性的西湖,这两个地方让我触摸到柔情之外的刚烈性格。“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西湖的骨骼不是周围绵延的山脉,而是在西湖歌舞之外的侠骨。更何况这里有“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后来,我在亭边观看荷花。突然想,在男性历史人物上统治地位的西湖,这两位香远益清的女子,不就是两朵绽放而永不凋谢的荷花吗?
⑩湖云山树总无语,后人凭吊立斜阳。我不为欣赏不到十里荷花而遗憾。徐志摩在康河的柔波里,甘愿做一棵水草。在西湖,我想,选择做一株荷花或一枝梅花也很不错。
小题1:作者在文中称西湖是“女性的西湖”,原因是什么?
小题2:作者在第⑦段说:“行程有限,第⑧段却写在苏小小墓前“徘徊很久”,第⑨段也说,在为秋瑾立的风雨亭前“停留时间较长”,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
小题3:作者对文中反应复谈及游览西湖过程中的遗憾与不遗憾,就结合文具体说明,作者因什么而感到遗憾,又因什么而不遗憾?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小题4: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结合文章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80—100字左右。
(1)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2)本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选取一方面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小题:.①西湖外在具有女性的特点;外形柔媚,湖水柔美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英国东部伊普斯威奇市的英国电信公司实验室的科学家称,由于人脑中神经元的大小和数量与为它们提供的血管之间存在微妙的平衡关系,因此根本的改善是不可能的。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A.人脑中的神经元不可能变大变多。
B.脑血管不可能变粗变强。
C.人脑的神经元和血管不可能单方面改善。
D.人脑的神经元和血管不可能共同有大的改善。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