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一)
2017-01-19 05:41:0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 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①;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及长好学,淡于荣利。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俄而秉等伏诛。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俭从之。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注释:①染衣:染服,僧衣。(选自《梁书·陶季直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父服阕——忧:担心
B.与季直素——善:友好
C.左卫司马——领:兼任
D.政清静——尚:崇尚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①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朗、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季直“早慧”,他的祖父陶愍祖“异之”,是“异”其“智”;此后,陶季直面对祖父摆出的四匣子银子竟能首先考虑辈分有序,陶愍祖“益奇之”,则是“奇”其“品”。
B.陶季直“及长”为官,无论是担任京城官员,还是出任地方官员,施政都非常推崇“清静”,当地的百姓不仅认为他的施政之举“便”民,而且称誉他任职之处清静和平。
C.陶季直认为刘秉、袁粲二人都是儒生,他们推翻齐高帝的图谋必败,因此坚决不参与他们的谋反,而日后刘、袁二人伏罪处死的结局也充分验证了陶季直预见的正确性。
D.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二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平素行政廉洁,死后家徒四壁,子孙都没有安葬他的钱,众人无不伤心落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孙原贞,名瑀,以字行,德兴人。永乐十三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历郎中。英宗初,用荐擢河南右参政。居官清慎,布吏才。
正统八年,大臣会荐,迁浙江发布政使。久之,盗大起闽、浙间,赦而再叛。景帝即位,发兵讨之。原贞尝策贼必叛,上方略,请为备。至是即命原贞参议军事.深入擒其魁。而温州余贼犹未灭,命都指挥李信为都督佥事,调军讨之。遂拜原贞兵部左侍郎,参信军务,镇守浙江。丁母忧,当去,副都御史轩鞔请留之。报可。???
景泰元年,原贞进兵捣贼巢。俘斩贼首陶得二等,招抚三千六百余人,追还被掠男女。捷闻,玺书奖励。请奔丧。逾月,还镇。复分兵剿平余寇。奏析瑞安地增置泰顺,析丽水、青田;县地置云和、宣平、景宁四邑,建官置戍,盗患遂息。论功,进秩一等。浙官田赋重,右布政使杨瓒请均于民田轻额者。诏原贞督之,田赋以平。三年请褒赠御贼死事武臣。指挥同知脱纲、王瑛,都指挥佥事沈辚、崔源,皆得赠恤。六月进兵部尚书,镇守如故。未几,命考察福建庶官,因留镇焉。福州、建宁二府,旧有银冶,因寇乱罢。朝议复开,原贞执不可,乃寝。
五年冬,疏言:四方屯军,率以营缮、转输诸役妨耕作。宜简精锐实伍,余悉归之农。苟增万人屯,即岁省支仓粮十二万石,且积余粮六万石,兵食岂有不足哉。今岁漕①数百万石,道路费不赀。如浙江粮军兑运米,石加耗米七斗。民自运米,石加入斗。其余计水程远近加耗。是田不加多,而赋敛实倍,欲民无困,不可得也。况今太仓无十数年之积,脱遇水旱,其何以济!宜量入为出,汰冗食浮费。俟仓储既裕,渐减岁漕数,而民困可苏也。臣昔官河南,稽诸逃民籍凡二十余万户,悉转徙南阳、唐、邓、襄、樊间。群聚谋生,安保其不为盗?宜及今年丰,遣近臣循行,督有司籍为编户,给田业,课农桑,立社学、乡约、义仓,使敦本务业。生计平定,徐议赋役,庶无他日患。
时不能尽用。后刘千斤之乱,果如原贞所料。已,复镇浙江。英宗复位,罢归。成化十年卒年八十七。原贞所至有劳绩,在浙江尤著名。
(《明史.列传第六十》)
[注]①漕:通过水道运送粮食。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丁母忧,当去去:离职
B.三年请褒赠御贼死事武臣褒:表彰
C.汰冗食浮费汰:裁减
D.稽诸逃民籍凡二十余万户稽:缉拿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赦而再叛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B.①杨瓒请均于民田轻额者②君幸于赵王
C.①且积余粮六万石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D.①其何以济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小题3:下列各项都能直接说明孙原贞“有吏才”的一组是(??)??
①原贞尝策贼必叛???②诏原贞督之,田赋以平
③迁浙江左布政使???④命考察福建庶官
⑤原贞执不可,乃寝???⑥刘千斤之乱,果如原贞所料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3、单选题  【就】选出解释错误的一组:
A.臣具表以闻,辞不就职《陈情表》(赴任、到任视事)
B.见有就死,知其当然《与尹师鲁第二书》(于是)
C.予亦就睡《后赤壁赋》(接近)
D.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荔枝赋并序》(实现)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讳弼,字彦国,幼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识之,曰:“此王佐才也。”怀其文以示晏殊,殊即以女妻之。天圣八年,以茂材异等中第。
会郭后废,范仲淹争之,贬知睦州。公上言:“朝廷一举而获二过,纵不能复后,宜还仲淹,以来忠言。”
赵元昊反,公上疏陈八事,且上言:“元昊遣使求割地,邀金帛,而词甚倨,此必元昊腹心谋臣自请行者。宜出其不意,斩之都市。”议者以为有宰相气。擢知谏院。
元昊寇鄜延,中贵人黄德和引兵先走,刘平战死。而德和诬奏平降贼,诏以兵围守其家。公言:“平引兵来援,以奸臣不救,故败,竟骂贼不食而死,宜恤其家。德和中官,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狱。”枢密院奏方用兵,狱不可遂。公言:“大臣附下罔上,狱不可不竟。”德和竟坐腰斩。
改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时有用伪牒为僧者,事觉,乃堂吏为之。开封按余人而不及吏。公白执政,请以吏付狱。执政指其座日:“公即居此,无为近名。”公正色不受其言,曰:“必得吏乃止。”
执政滋不悦,故荐公使契丹,欲因事罪之。欧阳修上书留公,不报。始受命,闻一女卒,再受命,闻一男生,皆不顾而行。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庆历三年,晏殊为相,范件淹为参知政事,杜衍为枢密使,韩琦与公副之,欧阳修为谏官,皆天下之望。鲁人石介作《庆历圣德诗》,历颂群臣,日:“维仲淹、弼,一夔一契。”天下不以为过。
公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其为文章,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平生所荐甚众,尤知名者十余人,世以为知人。
(选自苏轼《富郑公神道碑》,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词甚倨:傲慢
B.开封余人而不及吏按:审查
C.欧阳修上书留公,不报:禀告
D.韩琉与公之副:辅佐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富弼是“王佐才”的一组是(3分)
①以茂材异等中第???②赵元昊反,公上疏陈八事
③议者以为有宰相气?④大臣附下罔上,狱不可不竟
⑤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 ⑥平生所荐甚众,尤知名者十余人

A.③④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弼少时刻苦学习,志向远大,受到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怀揣他的文章向晏殊推荐,并且把女儿嫁给了富弼。
B.元吴反叛,派遣使者向宋要求割地和金帛,富弼指出当立斩其使者,体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C.富弼因得罪执政,被推荐出使契丹,但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契丹朝廷折服对方,表现出大勇气概。
D.庆历三年,群贤主持政事,深得天下人敬仰。石介写诗称颂范仲淹和富弼可比尧舜时贤能的大臣夔和契。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3分)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3分)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向是(????)(3分)
A.及长,辩赡赡:丰富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目:看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冠:位居第一
小题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的性格的一组是(???)(3分)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年幼是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薄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隶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遗憾。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⑵、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