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序是置于书籍或文章、图表前后的说明文字,主于“序作者之意”“序典籍之所由作”。序可以用于介绍作者其人其事,阐述著作原由,说明作品内容,分析文章精义或者发表评论。序的种类很多,有自序、他序、序略、述、引、题辞等。
序的起源很早。刘勰《文心雕龙》云:“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颜之推《颜氏家训》也说:“夫文章者,原出五经……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二人将序的源头追溯到《易》。清代孙梅《四六丛话》继承二人的观点,并有所阐发,他说“《文言》檗栝乎乾坤,《序卦》发挥乎爻象。此则序所由昉,序作者之意者也”,认为序始于《易》之《文言》和《序卦》。也有学者认为序起源于《诗经》之大序,元代徐骏《诗文轨范》、明代吴讷《文章辨体》、郎瑛《七修类稿》都持相同观点。《昭明文选》“序”体选文也首列《毛诗序》。
《文言》《序卦》二篇是古人对《易》的阐释,是释经之作,以之为序过于牵强。而《毛诗序》并非对《诗经?关雎》的字句词意进行解释,而是对整篇作品的意义进行引申和生发,是有意识地探索原作者的创作意图,更符合“序”的文体特点。因此,以序源于《毛诗序》为是。
汉代,序的写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司马迁《史记》开创了“自序”的体例,序中介绍了自己的身世和生平,并对《史记》的目录和篇次进行了说明。在《史记》中,司马迁还在一些“表”“传”前撰有小序,以发表议论,或说明作表、传的意图。
除自己撰写序文外,序也可应人之请,受人之托而作,即他序。西晋时,左思《三都赋》成,因人微言轻,无以扬名,于是请当时大名士皇甫谧作序。皇甫谧对《三都赋》大为褒扬,其序一出,豪门士族争相传抄《三都赋》,竟致洛阳纸贵。此后相因成习,每有文成,必请有名望之人为之作序。序文创作盛行,遂成为中国散文史上非常重要的文体形式。
自古以来,序文佳作不断。唐宋八大家皆有杰出的序文传世。如韩愈《荆潭唱和诗序》寓议论于叙事,提出“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的独到见解,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理论。此外,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都是序中名篇。
早期的他序多是后人为前人经典而作的。由于时代距离遥远,作者之意难于探测,所以好序尤为难得。《文体明辨》就此现象道:“盖由后人妄探作者之意而为之,故多穿凿附会,依阿简略,甚或与经相戾,而鲜有发明。独司马迁以下诸儒,著书自为之序,然后己意了然而无误耳。”作者为自己作品写序的好处是“己意了然,无以隔阂”。而他人代为作序,自然隔了一层,即使是同时代的人,相识相知之人作序,要将序文写得中肯贴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前人有言:“作者之意,引伸乎序。然他人言之,不若自己言之之深切著明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乌能如腹中所欲言乎?”言简意赅地比较了自序与他序的优劣。更何况,人难兼善,更遑论通才,而求序之书各有专门之学,要准确指出文中精要,殊为难事。(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是放在书籍或文章、图表前后的说明文字,是我国散文史上非常重要的文体形式。
B.序可以分为自序、他序、序略、述、引、题辞等多种类型,其中自序为司马迁首创。
C.序的作用有介绍作者其人其事、阐述著作原由、说明作品内容、分析文章精义等等。
D.序源于《毛诗序》,汉代获得很大的发展,唐宋时期更是佳作迭出,发展达到顶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序的起源问题上,刘勰、颜之推观点相同,徐骏、吴讷、郎瑛观点相同。
B.左思邀请当时大名士皇甫谧为自己的《三都赋》作序,开创了他序之先河。
C.柳宗元《愚溪诗序》、欧阳修《?伶官传?序》没有韩愈《荆潭唱和诗序》深刻。
D.早期的他序都是后人为前人经典而作的,因为难以了解作者之意,所以好序不多。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史记》中的“序”,可以了解司马迁的身世和生平及《史记》的目录和篇次。
B.如果他人为《史记》作序,那么他写的序肯定不如司马迁自己写得那样中肯贴切。
C.要了解我国文学史上一些作者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序是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
D.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提出的“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等的见解独树一帜。
参考答案:1.D
2.A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
宝贝
⑴贝蒂终于在一个街头咖啡店找到了唯一的空座位,一屁股坐到椅子上,叹了口气。今天下午她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提前下班痛痛快快去购物。这不,转了一个下午,此时此刻,她只想喝一杯冰咖啡。
⑵“不必拘束,小姐,尽管坐。”贝蒂突然发现,她不是一个人坐在桌子旁,她忘记问一声,这个座位是否有人。她朝这位和她分享这张桌子的男子微微一笑,表示歉意。
⑶可惜的是她早就看中的那条裙子没有适合她穿的尺码,而与裙子相配的上衣也没买到,好在她搞到了裁剪的样子和漂亮的料子,准备自己缝制。更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她买了一双时髦的便鞋,半高跟,软牛皮的。比她脚上穿的那双高跟凉鞋不知要高多少个档次呢。眼下,她正在桌子底下暗暗把这双有些挤脚的新鞋子脱掉,光脚享受一下石块路面的凉意。
⑷“冰咖啡……”服务生轻声说道,并将一大杯冰咖啡放在她对面的男子面前。“不,不,是给这位年轻女士的。”
⑸贝蒂尴尬地清了清嗓子说:“这怎么好意思呢?”这时她才发现,对面这位男子一直在笑嘻嘻地打量着她。“我只是想表示一点好客的意思。”“也许我只能给你泼冷水。”“没有关系的,对吗,我的宝贝?”“你说什么?”“我的意思是,大热天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他微笑着说。
⑹贝蒂故意不断地观察那些热得冒汗的过路人,以此回避他的献媚和放肆。时而她也会瞥上他一眼,这个男子穿着讲究,保养得体,眼神机灵,微笑时和他微翘的鼻子很相称。要不是他胆敢狂妄地称她“宝贝”,她决不会反感他的,难道是她听错了?
⑺“走吧,我的宝贝,我们走吧!看看我们还能干些什么。”
⑻简直太过分了。贝蒂站了起来,一记耳光扇到他的脸上,然而他忍耐着。“走,宝贝!我们快走,”他的声音变得严肃起来,“否则另一面还会挨上一记。”贝蒂还没来得及重新站起来,桌子对面露出一个狗的脑袋,友好地看着她。她感到惊讶的不是这条狗的大个头,而是它的嘴上还叼着被它咬坏的那双新鞋。
⑼她立即明白了,为什么其他桌都坐满了人,偏偏这张桌子还有空座位。
⑽“它个头虽大,但岁数还小。”他颇带歉意地解释,“这双鞋不会特别贵吧?”“你根本不知道它值多少钱。”“说不定我知道。”说完他把两张20欧元的钞票放在桌子上,带上他的狗走了,“鞋就留给我了。”
⑾到了家里,她的恼怒,主要是对自己的恼怒,慢慢消退下来。要是她没有给这个家伙一记耳光,说不定会产生一种愉快的友谊,甚至更多……但她怎么会知道他所说的“宝贝”正在桌子底下。
⑿又一天,贝蒂来到她买过鞋的鞋店。老天保佑,总算买到了最后一双同样款式和尺码的便鞋。回家后她打算马上把新鞋换上,免得再被另一条什么狗叼走。她打开盒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里面是那双她熟悉的、被咬破的便鞋以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快回去取你的鞋。”
⒀她立马收拾好盒子跑回去,在打烊前赶到了鞋店,看见“宝贝”蹲坐在地上,嘴里叼着一个装鞋盒的塑料袋。它的主人从里面走出来:“不好意思,那天我忘了做自我介绍,我刚从父亲手里接管这家鞋店。我可以请你吃晚饭吗?”“当然可以。”贝蒂用手挽住了他的手臂。
(《读者》2013年第20期)
小题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4分)
小题2: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5分)
小题3:“巧合”是这篇小说构思上的特点,请在文中找出两处,然后说说它的好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小说的主人公是贝蒂(1分)。理由是:①贝蒂是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可根据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笔墨角度,从小说故事情节中围绕的人物角度,从小说主题与人物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判断。通读全文,可知,贝蒂的人物形象贯穿与故事情节中,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形象塑造,通过贝蒂体现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所以,贝蒂是本文的主人公。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要根据第三段中的具体语句内容来分析判断运用的表达方式,如“好在她……”“更让她感到欣慰的是……”“眼下,她正在桌子底下暗暗把这双有些挤脚的新鞋子脱掉,光脚享受一下石块路面的凉意。”以“欣慰”一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
我的几个先生
巴?金
在给香港朋友的信里,我说明了“是什么东西把我养育大的”。现在我应该接着来回答“是些什么人把我教育成了这样的”这个问题了。这些人不是在私塾里教我识字读书的教书先生,也不是在学校里授给我新知识的教员。我并没有受到他们的什么影响,所以我很快地忘记了他们。给了我较大影响的还是另外一些人,倘使没有他们,我也许不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我的第一个先生就是我的母亲。我已经说过使我认识“爱”字的是她。在我幼小的时候,她是我的世界的中心。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她使我知道人间的温暖,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她常常用温和的口气,对我解释种种的事情。她教我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贫或富,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怜恤他们,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们高,动辄将他们打骂。母亲自己也处过不少的逆境。在大家庭里做媳妇,这苦处是不难想到的。但是母亲从不曾在我的眼前淌过泪,或者说过什么悲伤的话。她给我看见的永远是温和的、带着微笑的脸。我在一篇短文里说过:“我们爱夜晚在花园上面天空中照耀的星群,我们爱春天在桃柳枝上鸣叫的小鸟,我们爱那从树梢洒到草地上面的月光,我们爱那使水面现出明亮珠子的太阳。我们爱一只猫,一只小鸟。我们爱一切的人。”这个爱字就是母亲教给我的。
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柢。
因为我有这样的母亲,我才能够得到允许(而且有这样习惯)和仆人、轿夫们一起生活。我的第二个先生就是一个轿夫。
轿夫住在马房里,那里从前养过马,后来就专门住人。有三四间窄小的屋子。没有窗,是用竹篱笆隔成的,有一段缝隙,可以透进一点阳光,每间房里只能放一张床,还留一小块地方做过道。轿夫们白天在外面奔跑,晚上回来在破席上摆了烟盘,把身子缩成一堆,挨着鬼火似的灯光慢慢地烧烟泡。起初在马房里抽大烟的轿夫有好几个,后来渐渐地少了。公馆里的轿夫时常更换。新来的年轻人不抽烟,境遇较好的便到烟馆里去,只有那个年老瘦弱的老周还留在马房里。我喜欢这个人,我常常到马房里去,躺在他的烟灯旁边,听他讲种种的故事。他有一段虽是悲痛的却又是丰富的经历。他知道许多、许多的事情,他也走过不少的地方,接触过不少的人。他的老婆跟一个朋友跑了,他的儿子当兵死在战场上。他孤零零的活着,在这个公馆里他比谁更知道社会,而且受到这个社会不公平的待遇。他活着也只是痛苦地捱日子。但是他并不憎恨社会,他还保持着一个坚定的信仰:忠实地生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火要空心,人要忠心。”他这“忠心”并不是指奴隶般地服从主人。他的意思是忠实地依照自己的所信而活下去。他的话和我的母亲的话完全两样。他告诉我的都是些连我母亲也不知道的事情。他并不曾拿“爱”字教我。然而他在对我描绘了这个社会的黑暗面,或者叙说了他自己的悲痛的经历以后,就说教似地劝告我:“要好好地做人,对人要真实,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自己不要骗人,不要亏待人,不要占别人的便宜。……”我一面听他这一类的话,一面看他的黑瘦的脸,陷落的眼睛和破衣服裹住的瘦得见骨的身体,我看见他用力从烟斗里挖出烧过两次的烟灰去拌新的烟膏,我心里一阵难受,但是以后禁不住想是什么力量使他到了这样的境地还说出这种话来!
我从这个先生那里略略知道了一点社会情况。他使我知道在家庭以外还有所谓社会,而且他还传给我他那种生活态度。日子一天一天像流星似地过去。我渐渐地长大起来。我的脚终于跨出了家庭的门限。我认识了一些朋友,我也有了新的经历,在这些朋友中间我找到了我的第三个先生。
这位先生就是那些人中间的一个。他是《半月》的一个编辑,我们举行会议时总有他在场;我们每天晚上在商场楼上半月报社办事的时候,他又是最热心的一个。他还是我在外国语专门学校的同学,班次比我高。我刚进去不久,他就中途辍了学。他辍学的原因是要到裁缝店去当学徒。他的家境虽不宽裕,可是还有钱供他读书。但是他认为“不劳动者不得食”,说“劳动是神圣的事”。他为了使他的言行一致,毅然脱离了学生生活,真的跑到一家裁缝店规规矩矩地行了拜师礼,订了当徒弟的契约。每天他坐在裁缝铺里勤苦地学着做衣服,傍晚下工后才到报社来服务。他是一个近视眼,又是初学手艺,所以每晚他到报社来的时候,手指上密密麻麻地满是针眼。他自己倒高兴,毫不在乎地带着笑容向我们叙述他这一天的有趣的经历。我们不由得暗暗地佩服他。他不但这样,同时还实行素食。我们并不赞成他的这种苦行,但是他实行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却使我们齐声赞美。
他还做过一件使我们十分感动的事,我曾把它写进了我的小说《家》。事情是这样的:他是《半月》的四个创办人之一,他担负大部分的经费。刊物每期销一千册,收回的钱很少。同时我们又另外筹钱刊印别的小册子,他也得捐一笔钱。这两笔款子都是应当按期缴纳不能拖延的。他家里是姐姐管家,不许他“乱用”钱。他找不到钱就只好拿衣服去押当,或是当棉袍,或是当皮袍。他怕他姐姐知道这件事,他出去时总是把拿去当的衣服穿在身上,走进了当铺以后才脱下来。当了钱就拿去缴月捐。他常常这样办,所以他闹过热天穿棉袍的笑话,也有过冬天穿夹袍的事情。
朋友,我把我的三个先生都简略地告诉你了。你现在大概可以明白是些什么人把我教育到现在这个样子的吧。我自己相当高兴,我毕竟告诉了你一些事情,这封信不算是白白地写了。
小题1: 、 巴金,原名______,字______。他一生创作了三部“三部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_____________三部曲》。(3分)
小题2: 、根据文意,分别概括作者的三位先生为人处世的可贵之处。(3分)
母亲:????????????????轿夫:??????????????????编辑:??????????????????
小题3: 、作者为什么说“把我教育成了这样的”不是私塾里的先生也不是学校里的教员?(4分)????????????????????????????????????????????????????????????????????????????????????
小题4: 、文末说“这封信不算是白白地写了”的原因是什么?(4分)
??????????????????????????????????????????????????????????????????????????????????????
小题5: 、有人说本文虽然立意不错,但文字显得平铺直叙,不兴波澜。请说说你的看法。(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 、李尧棠??芾甘??激流(3分,每空1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微公益”的队伍中,这种全新的、自下而上的“微公益”慈善模式,正受到公众尤其是网民的追捧。集点滴之爱,捐绵薄之力,在新媒体技术搭建的现代化平台上,“微公益”汇成了温情脉脉的爱心洪流。
“微公益”之“微”,首先是指参与主体之“微”和力量之“微”。传统观念中,人们对慈善的认知往往本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心态,慈善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慈善成了道德竞赛,谁捐的钱越多,境界也就越高。“微公益”改变了这种局面,它的参与者多数是社会普通民众,对于善举,它强调有无,而不追求多少。
“微”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微博。这种全新的互联网应用促成了一个虚拟社会,公共话题在网民社群中快速传播,为“微公益”提供了情感载体,搭建了宣传平台,成就了组织手段。
即时性也是“微公益”的特点之一。一个社会事件的发生,一种现象的舆论凝聚,尤其是当弱者命运广受公众关注,都可能即时引发出公益行为。
“微公益”的慈善主体不是国家机构,也不是大企业家,它甚至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举手之劳的、轻松的甚至是寓慈善于快乐的参与方式。“微公益”所倡导的重在参与、自我管理的理念,也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对比“微公益”和传统的机构型公益形态,可以发现,前者依赖分散的网民,汇聚的是草根的“微力量”;后者依赖企业或有较大经济实力的个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没有交集。现实中,传统公益机构纷纷上网,为公民参与公益提供网络渠道;另一方面,近来兴起的“微公益”组织者也意识到,单纯利用网络,缺乏机构的规范管理,活动将难以持续。现今针对“微公益”的部分质疑,亦与专业化不足的现状有关。从这个角度说,传统公益形态与“微公益”并非泾渭分明,“微公益”不会取代前者,只有互相补充,新生力量才可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微公益”是源自草根的星星之火,互联网则将这爱心之火引燃燎原。面对公民对慈善的热情参与,政府所能做的,就是为“微公益”建立规范机制和游戏规则,引导其走上正规发展的道路。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观念中的慈善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慈善成了道德竞争。
B.一个社会事件发生后,“微公益”就会及时跟进,使之成为舆论焦点,从而改变社会弱者的命运。
C.“微公益”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慈善的认识,也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D.“微公益”汇聚草根的“微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微公益”的力量是微弱的。
小题2:请简要概括“微公益”的特点。(3分)
答:?????????????????????????????????????????????????????????????????????
?????????????????????????????????????????????????????????????????????????
?????????????????????????????????????????????????????????????????????????
小题3:你认为应如何改进“微公益”,使它有更长远的发展?请简要回答。(4分)
答:?????????????????????????????????????????????????????????????????????
?????????????????????????????????????????????????????????????????????????
??????????????????????????????????????????????????????????????????????????
?????????????????????????????????????????????????????????????????????????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B
小题2:(3分)①参与“微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B(“微公益”不一定能关注所有的社会事件,不一定能使社会事件成为舆论焦点,也不一定能改变弱者的命运。)
点评:该题型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只要将选项中的内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句子一一对应,就可以发现有些是与文章不相符的。
小题2:试题分析:“微公益”之“微”,首先是指参与主体之“微”和力量之“微”。 “微”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微博。这种全新的互联网应用促成了一个虚拟社会,公共话题在网民社群中快速传播,为“微公益”提供了情感载体,搭建了宣传平台,成就了组织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9分)
当郭美美在微博上虚构“红十字商会总经理”这个身份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想到自己的一次“作恶”居然产生了如此持久而巨大的“蝴蝶效应”,不仅给中国红十字会带来了“灾难性”的信誉危机,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人的善良和爱心。
也许,喜欢虚构事实的郭美美们并不在少数,他们并不知道,“你要用真实的方式交流”是微传播时代最核心的价值主张,也是微传播最迷人和最激动人心的地方。虽然微博上也鼓励匿名微博和隐私保护,但是扎克伯格发明社交网络的初衷,就是“通过要求人们对其行为负责以及使用真实身份,从而建构起一个更安全、更值得信赖的互联网模”。微博所倡导的“透明度、信任、联系、分享”等核心价值观,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它把人们从以google为代表的毫无感情色彩的“信联网”时代,带入了以Facebook、Twitter、Weibo为代表的极度透明和真实身份的“人联网”时代。在这个真实、透明的微世界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什么样的关系,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一切真善美都会得到张扬,一切假恶丑都将原形毕露,如果不诚实,就会受到惩罚,如果不透明,就会遭到“人肉”。
如果说微博倡导的这种“极端透明度”可能会侵犯到个人隐私,令很多人“望微博而止步”的话,那么对于像中国红十字会这样的公益慈善机构和政府的公共服务部门,却正是要大力倡导透明公开,因为慈善是没有隐私可言的。因此,在郭美美炫富事件中,中国红十字会的危机公关别无他途,唯一的良策就是 “提高透明度——好事要出门,坏事要讲清”。一方面以国际红十会为背书,向网民清楚解释筹集善款的具体运作模式,消除误解,增进了解;另一方面,对慈善运作的不规范行为进行主动认错、曝光,化解敌意,重树形象,并进一步提出公开透明的有效监督举措。总之,越早实施“透明慈善战略”,越有利于化解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
小题1:下列不属于“人联网”特征的一项是
A.倡导个人在网络上使用真实身份,说真实的话,做正确的事,并对个人的行为负责。
B.“人联网”是极度透明的,善与恶都会暴露出来,如果不诚实,就会受到惩罚,如果不透明,就会遭到“人肉”。
C.“人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会侵犯到个人的隐私,也能化解敌意,重树形象,消除误解,增进了解。
D.相比于“信联网”,“人联网”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多了真诚和信任,因而更具人性化。
小题2:下列分析与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郭美美事件的影响持久而巨大,是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公益性特征和人们对它的期望分不开的。
B.微博会形成“余众的反抗”力量,一定会产生极大的破坏力,还会导致权利消解和社会动荡。
C.虽然发明者希望构起一个更安全、更值得信赖的互联网模式,但目前的互联网上仍然充斥着不少虚假信息。
D.在透明化的舆论监督之下,新的危机公关也必须提高透明度,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
小题3:微博等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给社会管理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社
本题解析:
小题1:针对中国红十字会等政府部门的补救措施而言
小题1:“一定会产生”与原文不符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