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5.对选文第①段的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叙述描写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感人的印象——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B.作者在叙述马克思去世这一事实时,并未直接说明,而是说他“停止思想了”,这充分表达了作者不忍直接说出噩耗的沉痛心情,又突出了马克思作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特点。
C.作者连用两个“睡着了”去描述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形,这不仅清楚地写出了作者发现马克思逝世的过程,而且还巧妙委婉地表述出马克思已经离开人间的事实。
D.选文第①段的叙述与描写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使听众一开始就能感受到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悲痛,增加了演讲词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6.对“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己突然面对马克思逝世这一残酷事实而无法接受的悲痛心境。
B.形象地表现了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可弥补的损失,高度评价和颂扬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C.形象地总结了马克思伟大的一生和战斗的一生,增强了演讲词的表现力。
D.形象地预言了马克思的逝世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造成的损失,显示了作者对革命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7.作者在文中用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与马克思的发现作类比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了突出达尔文和马克思分别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B.更突出了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这一重大发现的意义已经超出了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的意义。
C.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作出了伟大贡献的达尔文和马克思两位伟人的崇敬之情。
D.强调了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悠远的纤道
吕锦华
同志,你见过大河边悠远、弯曲的纤道吗?它时而飘下深深的土坳,时而爬上高高的堤坡;时而穿过嶙峋的乱石,时而又隐入茂密的野草……它仿佛一位忠诚的伴侣,伴随着长河大波的日日夜夜。我从小在河边长大。打开窗户,这条静静的小路就扑入眼帘。多少回,我常为河面帆影点点、舟楫穿梭、轮船如织的壮美景色感叹。然而,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却是这条小路上,一队队纤夫垂首躬腰、肩牵木船在朝霞暮霜中艰难行进的剪影。多少回,我被艄公清脆嘹亮的哨子声和船上深沉的汽笛声所震慑。然而,回荡在我心灵底层的,却是这条小路上纤夫低沉、浑厚、略带粗犷的“哼唷”声……
童年,纤道像一根欢蹦雀跃、琤琤鸣响的琴弦,弹奏着我无忧无虑的朗朗笑声。我们钻进路边密密的芦丛,捉迷藏;摘一片苇叶,做芦笛;我们伏在路边柔软的沙滩,掷石片;捧一掬河水,当清茶;我们解下路边无人的小舟,偷下河;牵一根麻索,学纤夫。
呵,纤道,你留在天真无知、尚未开拓生活之途的孩子心中的,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你是一条轻松的、金色的小路!没有你,生活将单调乏味,黯然失色。
慢慢地,长大了。由于学习繁忙,我和纤道疏远了。然而,当我进入妙龄的青春年华时,却又和纤道滚在一起……
到农村去插队。为了10个工分,我开始艰辛地来往在纤道上——其实,父母的收入完全可以养活我。不!我要自己养活自己。我加入了纤夫的行列,从城里拉来一船船大粪,又将打下的稻麦拉进城里;从乡下拉来一船船蔬菜,又将换到的棉布、盐、油拉还乡下。有时天黑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们就在纤道旁挖一个坑,支起铁锅做饭。然后,躲进拱形的石桥下,蜷曲着身子在船头熬一夜……绵绵的春雨,灼人的仲夏,萧瑟的秋风,漫天的大雪,细细的一根纤索,一头拴着竹制的桅樯,重载的船;一头拴着虔诚的纤夫,精疲力竭的我。我喘息着,颤抖着,怅惘而又迷茫,何处是尽头?我挣扎着,奋争着,倔强又好胜,再苦不回头!我嫉妒那些悠闲自得地坐在船台上浏览风光的幸运儿,憎恨可恶的命运将我抛在了孤寂的纤道上;我又羡慕那些不慌不忙走在大路上舒舒坦坦的伙伴们,憎恨艰难的纤道吞噬了我的岁月、青春,我的理想、抱负,我的欢乐,我的一切。然而,我没有停下来。
呵,纤道,你留在一代曾经雄心勃勃、风华正茂的青年心中的,是凄风苦雨,艰难险陡;你是一条沉重的灰色的小路。不!这不是纤道,这是我们的生活之路!生活之路,它不就像一条坎坷不平的纤道吗?
呵,我爱这纤道,又恨这纤道。我恨这原始、落后的交通方式,恨这颠沛流离的纤夫生活。我没有更多的奢求,只希望能去岸上争一席之地,得到片刻的安宁,得到一个温暖的家,一个体贴的爱人,一个宝贝……
呵,这一天终于实现了!命运把这一切赐给了我,我满足了。我丢下纤索欣喜若狂!我为什么还要留恋这艰难的纤道?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难道我还觉得不够?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我又来到大河边时,我沉默了。一艘重荷的木船,顶风逆浪,在河面上缓慢地行动。一队寥寥无几的纤夫,身子都弯成了九十度,异常吃力地在纤道上移动。而几个感慨激昂的乘客,正坐在船舱里指手画脚地埋怨这落后的航船,这不测的风浪。啊,他们还在叽叽咕咕:“这样前进,太慢了!太慢了,何时才能到达目的地?”
——何时才能到达目的地?我的目光落在了纤夫和乘客的身上。少一个乘客,多一个纤夫,船不就能快一点?
——何时才能到达目的地?我的目光又落在了曲折的纤道上。是的,它落后,然而,要是纤夫也躲进了船舱里呢?
离开了纤道,我竟时时梦见纤道。曾记得,风雨中,是它和我相依为命;患难中,是它和我同甘共苦。它,使我懂得了探求,懂得了索取,懂得了搏斗,懂得了奋争。它陶冶了我的性格,磨砺了我的毅力,教会了我生活……
呵,蜿蜒的纤道,你留在一代征人心中的,是不屈的象征,是刚毅的楷模。你一头拴着纤夫的双足,一头拴着幸福的明天,你是一条深沉的、蓝色的小路……当然,最终,你将被纤夫一双双坚实的足迹从地球上抹去。你将汇入阡陌大地的大街小巷,成为芳草萋萋、树影婆娑的河滨大道。你将给后代人以休憩和享受。
呵,悠远的纤道,弯弯曲曲,伸向远方。我默默地拾起丢下的纤索,放在了肩上……
(原文有删节)
小题1:结合全文,简析第一段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简要概述文中“我”围绕纤道发生的感情变化。(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在文中记叙了“几个感慨激昂的乘客”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
(1)简析“纤道”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末说,纤道终将成为“河滨大道”而消失,但有人认为它不会真正消失。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6分)
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
王岳川
处在千纪年转换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有可能检视一个世纪学术文化中的种种问题,并进而从新的层面上追问: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
二十世纪中国与传统中国相比,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百年间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总体上说,西方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码三次重大文化转型,即从古希腊的两希(古希腊与希伯莱)精神,到文艺复兴以后的理性精神,再到二十世纪的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而中国却延续了二千余年汉语文化形态的相对稳定的时代精神,这一文化精神在二十世纪初为西方现代文化所中断。这就使得中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现代与后现代之间面临总体危机。
这一总体危机不仅意味着终极关怀的失落,同时也是一种价值符号的错位:儒家、道家、佛家三套符号系统,因在时间上与当代人失却了时代的同步性,不能准确地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信仰要求;而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空间上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存在着某种隔膜,因而难以成为中国人的信仰核心。因此,当代中国文化只能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新整合及当代转型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才有可能使其所面临的文化危机得以消除。
百余年来,中国一直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即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价值层受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事实上是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然而问题在于“西方”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不易把握。一方面,“西方”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指从古希腊、希伯莱、古罗马、文艺复兴一直到现代和后现代的欧美文化;另一方面,“西方”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地理概念,指不同于东方地域的欧美地区即发达的“第一世界”国家。这种概念含义的复杂性导致中国话语图景中的“西方”成为一个自由阐释的对象,并使学“西方”的中国知识界面对成堆的问题:百年中国学西方是学古希腊文明中的民主、科学精神呢,还是希伯莱文明的基督神学精神?是古罗马的法律精神呢,还是启蒙主义以来的理性精神?是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呢,还是反现代反形而上学的后现代主义?这些历时态的“西方”文化精神在百年间尤其是近十几年共时态地“涌入”中国,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汉语思想界究竟该接受谁?可以说,现代人在现代或后现代社会所遭遇到的主要不是器物层和制度层的问题,而是观念价值层面上的迷失与失落。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的多层性,使中国知识分子心境极为彷徨苦涩。如今又迭加上经济热潮和市民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世纪末困境。
这种世纪末困境的文化表征是,中国文化面临从“五四”的“古今”之争到今天的“东西”之争、“南北”之争、“灵肉”之争”,从而构成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景观和杂色纷呈色调。“古今”之争是价值冲突问题,核心是反传统价值;“东西”之争是文明冲突问题,核心是否定东方;“南北”之争是后殖民问题,核心是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渗透;“灵肉”之争是个人与群体、升华与沉沦问趣,核心是沉重的肉身对沉重的精神的颠覆。这四种文化论争使今日知识精英与大众对话倍感失语和受阻,同时面对西方强大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中西对话也十分艰难。
面对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并寻求解决之策,已成为跨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界。这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清醒地分析和选择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中国现代化展示其前景;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型性创造与批判性重建问题,只有通过转型性创造,才能在批判的反思中发现新世纪中国文化的曙光。
(选自《〈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大系〉总序》,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小题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西方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转型中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沿袭了二千多年汉语文化形态,相对稳定地发展。
B.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百年间遭受西方文化的两希精神、理性精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全面冲击,面临总体危机。
C.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时间上与当代中国人不同步,无法满足中国人的心理需求,因此中国文化必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
D.中国文化出现了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的多层性,主要是因为百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
E.古今、东西、南北、灵肉这四种文化的论争,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性,也带来了当今中、西文化交流的困难。
小题4:属于导致中国知识界在学习西方时出现困惑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3分)
A.西方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各层面的影响和冲击
B.“西方”这一概念含义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
C.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文化精神不断地涌入中国
D.中国文化遭受冲击而陷入转型期的世纪末困境
小题5: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4分)
小题6:本文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应向何处去?(4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考生的悲哀
梁实秋 我是一个投考大学的学生,简称曰考生。
常言道,生,老,病,死,乃人生四件大事。就我个人而言,除了这四件大事之外,考大学也是一个很大的关键。
中学一毕业,我就觉得飘飘然,不知那里是我的归宿。“上智与下愚不移”。我并不是谦逊,我非上智,考大学简直没有把握,但我也并不是狂傲,我亦非下愚,总不能不去投考。我惴惴然,在所能投考的地方全去报名了。
有人想安慰我,有人想恫吓我,有人说风凉话:“考学校的事可真没有准,全凭运气。”这倒是正道着了我的心情。我正是要碰碰运气。也许有人相信,考场的事与父母的德行祖上的阴功坟地的风水都很有关系,我却不愿因为自己考学校而连累父母祖坟,所以说我是很单纯的碰碰运气,试试我的流年。
话虽如此,我心里的忐忑不安是与日俱增的。我把铅笔修得溜尖,锥子似的。墨盒里加足了墨汁。自来水笔灌足了墨水,外加墨水一瓶。三角板,毛笔,橡皮……一应俱全。
一清早我到了考场,已经满坑满谷的都是我的难友,一个个的都是神头鬼脸,龇牙咧嘴的。
听人说过,从前科举场中,有人喊:“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我想到这里,就毛骨悚然。考场虽然是很爽朗,似也不免有些阴森之气。万一有个鬼魂和我过不去呢?
题目试卷都发下来了。我一目十行,先把题目大略的扫看一遍。还好,听说从前有学校考国文只有一道作文题目,全体缴了白卷,因为题目没人懂,题目好像是“卞壶不苟时好论”,典出《晋书》。我这一回总算没有遇见“卞壶”,虽然“井儿”“明儿”也难倒了我。有好几门功课,题目真多,好像是在作常识试验。试场里只听得沙沙的响,像是蚕吃桑叶。我手眼并用,笔不停挥。
“拍”一声。旁边一位朋友的墨水壶摔了,溅了我一裤子蓝墨水。这一点也不稀奇,有必然性。考生没有不洒墨水的。有人的自来水笔干了,这也是必然的。有人站起来大声问,“抄题不抄题?”这也是必然的。
考场大致是肃静的。监考的先生们不知是怎样选的,都是目光炯炯,东一位,西一位,好多道目光在试场上扫来扫去,有的立在台上高瞻远瞩,有的坐在空位子上作埋伏,有的巡回检阅,真是如临大敌。最有趣的是查对照片,一位先生给一个考生相面一次,有时候还需要仔细端详,验明正身而后已。
榜?不是榜!那是犯人的判决书。
榜上如果没有我的名字,我从此在人面前要矮下半尺多。我在街上只能擦着边行走。我在家里只能低声下气的说话。我吃的饭只能从脊梁骨下去。不敢想。如果榜上有名,则除了怕嘴乐得闭不上之外当无其他危险。明天发榜,我这一夜没好睡,直做梦,净梦见范进。
天亮,报童在街上喊:“买报瞧!买报瞧!”我连爬带滚的起来,买了一张报,打开一看,蚂蚁似的一片人名,我闭紧了嘴,怕心脏从口里跳出来,找来找去,找到了,我的名字赫然在焉!只听得,噗通一声,心像石头一般落了地。我和范进不一样,我没发疯,我也不觉得乐,我只觉得麻木空虚,我不由自主的从眼里迸出了两行热泪。
1.梁实秋这篇《考生的悲哀》,正好为我们传神地刻画了一位“投考大学”(犹如今天参加“高考”)的学生在考前、考中、考后的种种遭遇及其间的情绪变化、心理波动。请概述这其中种种遭遇、情绪变化、心理波动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品以“我是一个投考大学的学生”开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试说说这样叙述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探究一下本文作者写作的特色和情感取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祈 求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1.散文开篇,作者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小孩欺辱苍老的鹰时,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这表明了年轻的鹰的哪些特点?作者借它表达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到小孩欺辱苍老的鹰以及鹰的痛苦和无奈,作者为什么会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品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对比,以反衬鹰的敏锐与高傲。
B.作品写年轻的鹰茫然冷漠与苍老的鹰高傲暴烈,用意在于表明离开天空鹰就将失去灵魂。
C.作品描写遭到欺辱后的鹰的动作、眼神和鸣音,使其内在的精神和性情得到了充分展示。
D.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摧残个性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E.作品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及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