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
王庆其 中国古代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寻找生命的奥秘,都是围绕着“矢人关系”这个核心展开的。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内经》是从研究天到研究人,从探讨人到探讨天,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善言天者,必验于人”的观点。可以认为,《内经》是一部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医学经典。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内经》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于是,《内经》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察生命的活动规律。
《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习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人合一”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
基于上述思路,《内经》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①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平人者不病也”;②内部机能和谐,“形与神俱”;③对外界环境适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简单地说,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生理和心理)的和谐。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内经》医学模式告诫医生不仅要注意患者的“病”,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疾病不过是致病因素作用于肌体的一种反应,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个体总是按照自身的反应和体验呈现出种种临床症状。
《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两者都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因此,认识健康与疾病,不仅着眼手个体,更着眼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其次,两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及处理,不至于陷入单纯生物因素的死胡同。这对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提高诊治疾病、预防疾病的效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选自《<黄帝内经>的现代魅力》,2010年1月2日《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内经》“天人合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只要研究清楚了“天”,也就清楚了解了“人”。反之亦然。
B.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视为《内经》“天人合一”理论在诊治疾病时的具体运用。
C.《内经》中“人事”是指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即指人体身心健康状况。
D.《内经》认为诊断“人”的病,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状况、心理因素,还要考察“人”生活的社会、自然环境。
E.近年医学界提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证明《内经》时代的医学比现代更发达。
2.作者为什么说“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说“《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SARS与流感病毒
医学研究人员正试图通过研究与SARS病毒类似的变异流感病毒,找出战胜SARS的方法。但每年都会出现新的变异后的流感病毒,它们使正在使用的抗流感疫苗成为废品。这使病毒学家感到焦虑,担心即将出现的流感病毒会导致1918年西班牙全国性流感造成的惨剧,当时,全球至少有2000万人死于这场流感。因此,尼尔·弗格森在英国皇家学院制造了一个生物模型,试图通过开发这个精确的仿真模型解释流感病毒的变异是怎样产生的。他认为这一研究可以找出增强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
流感病毒的迅速变异使科研人员迷惑不解,然而自然界中存在的流感病毒寿命却并不长。弗格森的合作者、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分子进化论学家罗宾·布什说:“大多数新的病毒变种会很快消失。”但是为什么流感病毒总是卷土重来反复感染呢?通过对模型的研究,布什和弗格森在病毒变种和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影响中找到了答案。研究人员的研究集中在一组含多糖蛋白质分子的病毒上,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就可以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如何能识别入侵的病毒。这些分子的变化是病毒发生变异的原因,病毒变异使人体内不能迅速形成新的抗体,也致使原有的疫苗失效。
这个模型显示出,短期内,免疫系统对发生巨大变化的流感病毒不会产生明显的反应。布什说:“这证明了,在一般情况下,感染流感病毒两周后,免疫系统才能对病毒产生反应。”大多数病毒的变种都是在旧病毒消亡之初产生的。但是,新病毒在感染宿主后,很难继续存活,病毒变异也会因此终止,然后,这种变异的流感病毒就会取代旧的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如果研究人员能够发现及时抑制病毒的方法,就可以开发并设计出提供免疫系统长期使用的疫苗。弗格森正配合计算机模型研究引起SARS的冠状病毒,一旦科学家收集到相同菌株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免疫反应,这个模型同时也就揭示出SARS病毒的弱点。
(原载《科学与生活》)
7.阅读文章第一段,对“使病毒学家感到焦虑”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流感病毒的变异,目前尚无法找到适当的与SARS病毒类似的变异流感病毒以供进行研究。
B.与SARS病毒类似的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出现新的变异,使正在使用的所有抗流感疫苗成为废品。
C.由于流感病毒的变异,即将出现的SARS病毒会导致类似1918年西班牙全国性流感造成的惨剧。
D.目前正在使用的抗流感疫苗,会因为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发生变异产生新的种类,因而成为废品。
8.阅读文章第二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推断,在下面标序号处应填写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A.①原有疫苗失效???????②流感病毒发生变异?????③免疫系统无法识别
④不能迅速形成新抗体
B.①流感病毒发生变异???②不能迅速形成新抗体???③免疫系统无法识别
④原有疫苗失效
C.①流感病毒发生变异???②免疫系统无法识别?????③不能迅速形成新抗体
④原有疫苗失效
D.①不能迅速形成新抗体?②流感病毒发生变异?????③免疫系统无法识别
④原有疫苗失效
9.对于“流感病毒卷土重来”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免疫系统对发生巨大变化的流感病毒不会产生明显的反应。
B.大多数病毒的新的变种,都是在旧病消亡后的最初时期产生的。
C.在感染宿主的体内,新病毒被迫终止变异,转而向广大人群传播。
D.原有的流感病毒被变异了的新的流感病毒所取代,向人群中传播。
10.根据文章,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坚持对与SARS病毒相类似的变异的流感病毒进行研究,医学研究人员才有可能找出战胜SARS的途径和方法。
B.尼尔·弗格森开发的仿真生物模型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与引起SARS的冠状病毒相类似的变异了的流感病毒。
C.病毒的变种可以突破人体免疫系统,而人体免疫系统一旦产生反应,又可将其置之门外:二者是对立的统一。
D.感染宿主后很难存活,变异随之停止,是SARS病毒的弱点之一,因而宿主体内的提取物是研制疫苗的重要研究对象。
3、阅读题 婉约江南
素素 ①几年前曾在一个夏季走进江南。江南是淋在雨中的,乡间的稻田里水涨满了,住在稻田间的人家被水围在汪洋里,绿苔已长到屋顶。城市的街道是水洗过的,街边摊上摆满了被水浸泡得干干净净肉很厚的鸭脚掌,红色塑料桶里装着水珠颤动的凤尾花。我手中擎着一把伞,从上海走到南京,又从南京走到苏州、杭州,每天衣角是湿的,心情也是湿的。那次的江南之行,印象就是人被蒙在了雨中,掉进了水里,找不到高处,看不见岸。我这个来自北方的女人就想,生在江南,不可能不多情不缠绵,所谓才子佳人,是江南的天所造地所设的,这里就应该发生梁山伯祝英台白蛇许仙那样的故事。
②这次来江南是秋天。以为秋天的江南是晴的,没想到秋天也有梅雨般的日子,那细细的雨丝,浓浓的雾气,又一次将我的衣角和心打湿。我手中仍是擎着那把伞,走进无锡,走进周庄,走进绍兴,这都是我以前不曾去过的地方。有一个感觉:这次我走进了江南的细节,走进了江南最美最温柔的所在;我仿佛曾经是这里的人,或者这里就是我的老家,在这里面走的时候,脚下一绊一绊的,都是乡愁。
③江南让我伤感。六年前也是这样,外滩迷蒙的夜灯,沧浪亭厚重的门,西湖边的断桥,秦淮河两岸的人家,给我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我像是来晚了,又像是刚刚与谁擦肩而过,我为此而伤感。这一次我又重温旧梦似的迷失了,一走进江南的雨中,就想哭,就仿佛掉入深潭,就仿佛我曾在这里失恋。
④那个雨天,我在无锡的寄畅园里走不出来了。当我听说这个园子原是宋代大词家秦观子孙所建的私园,这个园子立刻就成了我的故知。我知道,这感觉与秦氏子孙无关,是因为秦观,确切地说,是秦观词里那一句千古绝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写情的唐诗宋词,没有比这一句更美的了。他已经超越了古典,也超越了现代。我想,千年以前那个在苏东坡门下做弟子的男人,一定是经历了什么,他为生命的相逢惊喜,又为相爱而不相守叹息,当爱不可得,就告诉你以这种方式自救,这是一个浪漫的男人,也是一个理性的男人。他写下的这句千古绝唱,从宋代唱到今天,不知让多少人找到支撑,找到爱下去的理由。他也是一定要这么写的,多雨的江南,就是滋生温情和爱的地方,一代词家,不可能背离爱的主题。让我惊奇的是,时空已是一千多年,却从未落伍,许多人还在如此表达。
⑤淅淅沥沥的雨中,走在秦氏明代子孙的园里,怀想的却是他们宋代的爷爷。在我心里,这个园子的背景里如果没有秦观的名字,这个园子就是一般的园子,秦观的词里如果没有那样一句千古绝唱,秦观也和其他的人没有什么两样。生命的意义其实是很具体的,秦观爱了,秦观还写下那么一首词,于是他就和别人不同,就千古流芳。历史其实也是这么连接起来的,他并没有和你要太多,是你想做太多,却什么也没做好。比如爱,你爱了很多的人,却没有真正地爱过,你的生命就不会留下痕迹。
⑥也许因为我是女人,走这个园子的时候,我的眼里只有写词的那个男人。每一条小径,每一道门坎,都是他牵引着我的。是他使我仍然相信,这世间存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不在乎形式,不在乎远近,等待是最美的。
⑦我清楚地觉出,在北方的时候,我是不安分的,绝望的,江南的雨雾,浇灭了我的焦躁,却给了我从未有过的忧郁。走进此园,有如流浪的路上突然看见了归宿,有一种温暖扑面而来。婉约的江南,婉约的秦观,我走了这么远,原来就为听你说那一句我熟读千遍的古词。(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作者在“婉约的江南”,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四个词语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写情的唐诗宋词,没有比这一句更美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次游历江南都是在雨中,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生成论”的文学观,把文学的价值取向指向全人类的利益,认为“文学发展知识意味着文学家在新的时代面前,不断地重新面对‘存在’——这个人类共同的本体问题,为人类寻找新的共同心灵家园,提供共同的审美慰籍”。这样一种文学观点显然超越了民族、国家、文化、意识形态等樊篱,是一种崭新的文学观,显示论者深厚而宽广的的人类本体关怀。过去我们过于强调民族、国家、阶级、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忽略了人类的共通性。当然共通性必然是差异性基础上的共通性,差异性也必然是共通性基础上的差异性。
过去的文学观多强调差异性,因此强文学为本民族、国家服务。生成论文学观在承认差异性的基础上,也承认人类的共通性,因此强文学为人类根本利益服务。当然,由于民族、国家等依然并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这样一种具有普世关怀精神的的文学观不免带有一定理想色彩。论者也意识到实践这样一种文学观的难度:“建设一种既不走‘西方化’路子又不走‘民族化’路子的‘世界文学’的难度远非我们所能想象”。当然如何实践这样一种文学观不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但是,在这里,我们该更加清醒意识到了民族、国家等在给文学带来力量和生机时,本身也可能成为一种无意识的桎梏。
从人类社会发展现实看,“生成论文学发展观”适应了全球化时代人类不断走向对话、理解、融合这一必然趋势。虽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同国家民族间仍会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文明文化间仍会存在差异和冲突,但是“世界社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错综复杂地连接在一起。”快速的交通和便捷的通讯大大缩短了不同国家地区交往的时空障碍,地球已经成了“地球村”。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全球利益也日益突现,许多问题,如环境保护,打击恐怖主义等既关乎整个人类的根本利益,也需要许多国家、地区合作才有可能完成。显然,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走向对话、理解、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面对这一主流趋势,文学何为?“生成论”文学发展观正是文学面对这一问题作出的理论回应。它所要建立的世界文学:“既不是强势文化吃掉弱势文化的文学,也不是弱势文化反抗强势文化的文学”“从终极上讲,只有那种有利于人类从整体上变得更为团结的文学才是世界的文学”。虽然这样一种文学观发展还远未成熟,其文学实践也将困难重重,但是它必然紧随全球化趋势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域和领地。因此,在我看来,面对时代,论者确实显示了非同寻常的敏锐感。他敏锐的察觉到了时代的变化及其对于文学所意味的新的可能性。
(节选自肖青峰《也谈文学发展观》)
小题1:下列关于“共通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认“共通性”有利于超越民族、国家、文化、意识形态等藩篱来认识文学。
B.“共通性”是“生成论”文学观把文学的价值取向指向全人类利益的认识基础。
C.“共通性”是一个与强调文学为本民族、国家服务的差异性相对的概念。
D.强调了文学为本民族、国家服务,“共通性”就很难在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成论”的文学观从对人类的本体关怀上讲,超越了传统的民族、国家、文化、意识形态等。
B.“生成论”的文学观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文学家在新的时代面前应该跟上时代的
潮流,与时代发展同步。
C.“生成论”文学观的提出,从社会发展上看,适应了全球化时代人类走向对话、理
解、融合的必然趋势。
D.文学在为人类寻找共同的心灵家园,提供共同的审美慰藉,这有利于人类从整体
上更为团结。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成论”的文学观虽然适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但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上还面
临许多难题。
B.时空障碍的缩短,国家、地区间合作的日益密切,是“生成论”文学发展观产生的
社会基础。
C.“生成论”文学发展观要改变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现状,使之成为彼此互补共存的
世界文学。
D.从“生成论”文学观的提出上看,论者是在敏锐地察觉到时代变化对文学的需求后
而提出的。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一本名著、一部电影、一台话剧、一首歌曲,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虽历经久远年代,但至今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可称之为“经典”。“经典”作品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正因如此,中国人谁没读过四大名著?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又怎么能少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倘若少了其中的一部,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而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作者耗尽毕生心血,经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有的甚至一生磨一书,一生磨一戏,一生磨一歌,创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热情之高,速度之快,集数之多,声势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今天有位大手笔改编了某某名著,明天又一大导演改编了某某电影。其实,充其量是把不足两小时的电影拉长为电视连续剧,其中,不乏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何以如此?说穿了,就是金钱驱动,利益所致,改编越长越来钱,导演名声响天下,演员身价百倍升。至于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等等,似乎大可不必在意。反正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死人不会与活人打官司,何必较真呢!这就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丸。其实,恰恰相反。比如,一些革命史的文艺作品,广大读者和观众知悉历史,当年参加南征北战的老战士尚健在,这么一来,新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弄得那些穿帮的大编导们狼狈不堪,不知如何应对。这些年,连续新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响平平,就是例证。“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也不知缘起何日,各地又冒出了文化“啃老”的怪现象。只要读读新闻就不难看到,这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姜尚故里、老子、庄子故里之争到曹操、华佗故里之争。从赵云故里、诸葛亮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于是,有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对此现象,人们称之为文化“啃老族”。文化“啃老”,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其实并不尽然,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厚古薄今,对当今文化不自信者有之;盲目开发、受利益驱动者有之;热衷做表面文章,一味追求政绩者有之;仿佛一旦争到了名人故里,便有了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身价倍增,门票大涨,不尽财源滚滚而来。其实,错矣。对于名人故里、古人坟墓,理应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当务之急。
依我看来,“经典”新编,切莫急功近利,一哄而起;文化“啃老”,切忌躁动,蜂拥而至。只有慎之又慎,不为金钱所动,才能使“经典”神韵无穷,历史遗存光彩夺目,闪烁着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而仰之。
(节选自2010年10月8日《人民日报》)
小题1:从原文看,下面对“经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名著电影还是话剧歌曲,只要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历经久远年代,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都可称之为“经典”。
B.《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四大名著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所以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
C.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如果少了四大名著甚至少了其中的一部,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就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
D.“经典”作品的诞生,需要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甚至创作者为此耗尽毕生心血,因而“经典”作品才能神韵无穷,令人景而仰之。
小题2:下列的说法,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实都是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
B.影视圈掀起的“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热情高,速度快,声势大,却不去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究其原因,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
C.“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D.文化“啃老”,虽然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但是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这些都无益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小题3: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将“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改编,反响平平,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B.近年来名人故里纷争四起,出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这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其真正的动机却并非如此。
C.重视传统文化,尊重古代名人,需要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
D.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急功近利,一哄而起的“经典”新编,浮躁短视,蜂拥而上的文化“啃老”,都不能使“经典”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更不能使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