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1题。
道家的永恒价值
傅佩荣
老子有“小国寡民”的观念,庄子也向往“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君主有如高处的树枝,人民有如自在的野鹿)(《庄子·天地》),亦即都有“无为而治”的理想。这种理想在汉代初期形成“黄老治术”,与民休养生息。然而,一旦形成治术,落实为“用”,则其原始理想难免打了折扣。道家固然是如此,儒家呢?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情况也好不了多少。
如果即体言用,注定将会变质走样,那么在未能明体就想致用时,后果不是更加不堪设想了吗?于今之计,我们只能尽力准确地把握道家的思想,至于能否应用于生活中,则要看个人的造化了。今日处于“后现代社会”,对于传统基于理性所建构的价值观(如仁义、礼乐),全都加以质疑,形成“价值归零”的现象。譬如,近些年来蔚为流行的口语“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就是鲜明的例证。在古代,遭逢天下大乱,个人在社会上怀才不遇,所以一方面明哲保身,同时也培养悟道的智慧,冀求精神上的逍遥无待。在今日,则有民主制度保障人权,自由幅度少有拘限,信息设备又提供了无比开阔的虚拟世界。这真是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美丽新世界啊!然而,越是多样的选项,也将使选择越加困难,自由一变而为压力。因为在未能了解 “自我”之前,“自由”往往只是任性盲动或恣意盲从的代名词,其后果常为懊恼与悔恨,最后沦于“重复而乏味”的不堪之境
有一弊,也可能有一利。道家批判社会上的既成规范时,也说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话,听起来有些后现代的意味。但是,这种“破”是建立在“让生命在道中安顿”的智慧上的,破小所以立大,要让自我回溯于一个完整而永恒的根源。任性不是自由,盲从更不是自由,只有回归于整体的道中,化解了身心的执著,开启了灵性的力量,以此为自我的真正主体,做到“外化而内不化”,然后才有自由可言。换言之,今日社会的外在自由,正是我们寻求内在自由的最佳契机。后现代社会所能提供的唯一优势,正是道家思想可以大显身手的新天地。
如果从哲学角度评估道家的得失,则正面的肯定是不言而喻的。西方学者习于以儒家为“伦理学”的宣讲者,我们的辩护是“儒家不仅只有伦理学的成分”;但是要揭示儒家的形而上学内含,总是难免多费唇舌而未必有效。至于道家,则自从老子说出了“道可道,非常道”一语之后,学者无不肯定“道”为形上学所欲彰显之本体,因而也对道家另眼相看,视之为极富智慧的哲学立场
9.下列不属于文中所提的“价值归零”的两项是(??? )(??? )(5分)
A.对传统给予理性所建构的价值观全加以否定
B.这些年流行的“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口语
C.在某一领域已经很成功的人士,从一个新的领域开始
D.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E.在信息世界里寻找无尽的自由
10.文章中的画线句“美丽新世界”指的是什么?(3分)
11.从文中概括道家的价值
(4分)
2、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水族先民可能来自北方
关于水族的来源,国内外专家、学者较为一致的结论是,水族是我国南方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后裔的一支,逐渐发展成为单一的民族。但是,水族先民什么时代,什么原因,从什么地方来到南方融入百越之中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是水族专家所关注的,也一直没有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贵州省水族学会副会长蒙熙林说,从殷商亡国变迁的历史、水族古文字及水书、水族历法、水族复杂的韵母系统、水族语言中保留着大量的中原古音、水族盛大年节——端节以及DNA鉴定等等资料的研究表明,水族先民可能从北方迁徙而来。
蒙熙林进一步分析说,荔波县档案局收藏的一本清代水书上印有梅花鹿的图案,而梅花鹿在南方是绝对没有的。其次,登高跑马是水族端节活动的一个重要內容,跑马的时间都在亥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大年初一。而水族端节跑马讲究配鞍而骑,如实在没有者,也要用色彩艳丽的被面折叠于马背作替代。配鞍而骑是典型的北方民族骑马习俗,与南方“不鞍而骑”的习俗截然不同。另外,水族人嫁女儿时,嫁妆中必须有件羊毛大衣,这是水族人富贵的象征。而南方炎热的气候显然与羊毛大衣格格不入。
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医学研究部门通过对水族群体抽血进行DNA鉴定,得到了科学的结论。1997年,贵州医学院遗传专家对贵州汉族、苗族、布依族和水族等几个主要世居民族作了人群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将三代都是同一民族家庭的150份标本进行了2600余次实验,结果表明,水家先民确定是西北地区民族的血缘。
专家们分析,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殷商亡国之后,水族先民第一次举族迁徙,由中原的睢水流域一带向南迁徙,使水族先民从殷商的母体文化中分化出来,逐步融入百越族群之中。水家先民第二次举族大迁徙,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秦王朝统一中国,发兵征服岭南之后。这次迁徙促使水家先民从百越母体中分离由来,逐步由南溯流向西北迁徙,进入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息,大致形成后世分布的格局。
在生产力发展缓慢的古代,水族地区经历了八九百年的生息发展,到公元629年之后,才相继出现唐王朝在水族地区设置应州、抚水州、莪州、劳州、都尚县、婆览县建制的辉煌。水族在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既有自己的一部分融入到相邻的民族之中,也有相邻民族的一部分融入到水族之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
因此,在水族民间、在水族研究史上,出现殷人后
裔说、两广源流说、江西迁来说、江南迁来说等等,那只不过是水族发展历史过程中某一时段或某一分支的事实。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水族先民可能从北方迁徙而来”的理由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水族有自己的古文字,水族语言中保存着大量的中原古音,有着复杂的声韵母系统。
B.水族书上印有南方绝对没有的动物梅花鹿的图案,水族人嫁女必送羊毛大衣。
C.水族人骑马讲究配鞍而骑,骑马必配色彩艳丽的被面折叠于马背
。
D.水族盛大年节——端节的时间和汉族春节的时间相当,端节的活动——登高跑马的时间亥日相当汉族春节的大年初一。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有关水族的发展演变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殷商亡国之后,水族先民由中原的睢水流域一带向南迁徙。
B.水族先民的第一次举族迁徙,融入了岭南的百越族群中。
C.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秦王时期,水族逐步由南溯流向西北迁徙,进入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息。
D.一直到了公元629年之后,水族才形成了后世分布的格局,有了建制的辉煌。
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族是由我国南方古代“百越”族的后裔“骆越”族的一支逐渐发展成的单一民族,这是国内外专家、学者较为一致的看法。
B.遗传专家对水族群体作了人群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将三代都是同一民族的150份标本进行了2600余次实验,最终才得出了一个结论。
C.水族从殷商母体文化中分化出来,又从百越母体中分离出去,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和相邻的民族互相融合。
D.水族先民的两次迁徙,共经历了八九百年的时间,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缓慢,水族发展的历史是漫长的。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乡村散板
许俊文
①这几年,我发觉自己是越来越离不开乡村了,过三五个月,总要去老家豆村小住;有时去南京、上海一带办个事,中途也要从滁州下车回豆村看看。其实很多时候也仅仅是看看。不看,心里总觉得欠缺一点什么似的。
②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吧,我对二十四节气也越来越在意了。对,在意。春夏的几个节气感觉还好些,秋天就不同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况且它们的手一个比一个凉,表情也一个比一个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去,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
③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但我们还是喜欢用“突然”来表述那些出乎意料的现象。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如果站在田野的高处,哪怕一个小小的坟包也行,就不难发现远处的那些亭亭玉立的玉米、高粱,开始悠悠地摇曳起来,一起一伏的,形似一个水波的巨弧,慢慢地推过来,推过来,经过身边时,嗖的一声,就蹿过去了。节气也是如此。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也有着怀柔的一面,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雷。
④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不是一味地胡来。不像我们人,只要心血一来潮,就会轻举妄动,结果做出许多蠢事,然后再慢慢地反思、修正。比如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的,只有当这些“法律程序”走完了之后,它才冷下面孔说“不”。而它一旦说“不”时,就是铁板钉钉的事了。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立,该废的废。然而冷与热,立与废,都使你心服口服。
⑤不知你留意过没有,霜降之夜总是出奇地静,有月没有月都是一样的静。是那种旷世的大静。一切生灵都缄默不语,就连絮絮叨叨的风婆子也闭上了嘴巴。是的,大地是该静一静了,天空是该静一静了,草木、庄稼和一切生灵也该静一静了。伫立在霜降之夜无涯的寂静里,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我们不难从这大静大美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伟大。
⑥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政治闹猛的年代,我和祖父在豆青河畔看管生产队里窖藏的红薯,霜降那天晚上,我半夜起来解溲时吓了一跳,乖乖,满地的银霜!当我咝咝呵呵重新回到窝棚里,祖父自言自语地说,落霜了。说着抓起那把小酒壶晃了晃,脖子一仰喝个透干,然后醉眼蒙眬地看着我,诡秘地笑笑,说,豆子,爷爷考考你,你说这世上谁最伟大?我不假思索地指指自己的胸前,平时那里总是缀着一枚领袖的像章。祖父摇摇头,小声说出“时令”二字。我一时没听明白,感到祖父的话有些不可思议。而他显然也没有让我彻底明白的意思,他说睡吧,到了我这把岁数你就会明白的。
⑦祖父对时令是敬若神明的,他常常因为播种的时间问题与生产队长发生争执,每次他总会说,二十四节气虽然不会张口说话,但它心里比什么都清楚,人是糊弄不了它的。不信你瞧瞧!
⑧祖父后来是不是霜降走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连一声叹息也没有留下。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
小题1:请赏析下列句子加点字的妙处(4分)
(1)嗖的一声,就蹿过去了。
(2)诡秘地笑笑。
小题2:请赏析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小题3:文章写到了关于祖父的哪几件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时令”的伟大,请联系全文概括“时令”伟大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说明。(8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灵魂的镜子???李琬
入夏的夜晚,空气闷热起来,天空同样沉郁。爱散步的人本来想寻一点闲淡的兴致,可街市的灯火已把天空映得发红,不见星辰。我胸中气闷,只想:就像城市夜晚的星辰一样,如今真正的羞涩已不多见。
学校要搞话剧表演。那天我们几个在讨论剧本的事。有个情节是少女说出自己爱人的名字,我原本想要让少女羞涩些,结果是这一设想获得了一致的揶揄与批驳。只是一件小事。他们大概是混淆了羞涩与做作。
但这小事,不能不提醒我认识到一个巨大的现实:在这个被利益和欲望裹挟,在大量信息里高速运行的现代社会里,羞涩没有地位,甚至不再有容身之地。现代社会是反浪漫的,而羞涩正是罗曼司的一个侧脸。人们用冷眼瞥着这张曾经令人感动的面庞。人们不再关心内心曾有的不安与生涩,只是直露着一切。这一切快乐、痛苦、渴求、怨恨,它们的根系都是欲望,并最终汇入欲望的河流里。
俗世夹杂着几吨烟尘让我看不分明,至少我看不见灵魂的那面镜子。我一次次问道,难道那素白衬衣、扎麻花辫的女子,深埋着头拉着旧手风琴默默做梦的羞涩,一去不返了么?
羞涩是可贵的。我之所以热爱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是因为这些音乐才包含了最纯粹的羞涩。听苗歌,歌声轻快飞过山头又在情人的吊脚楼外敛足,盘桓着低回着,诉说内心迟迟未发出的感叹;听维吾尔民歌;那声音的源头是来自大漠的荒凉,唱歌的人用鼓声和歌喉的苍茫、词句与情感的炽热来抵御荒凉,这是对生命与自然的羞涩;听蒙古歌谣,唱着刚出生的小羊,把不肯喂奶的母羊唱得内心柔软了,唱出了晶莹的泪珠;最让我倾心的还是彝族的海菜腔,飘忽不定,尽是善良灵秀的男女内心的吟咏与欢歌,蒙上了沉静素美的纱……没有丢失羞涩的民族,让我心生敬意与倾慕。
羞涩是质朴的,而质朴的品质在我们生活里稀缺。虽然我未曾事农桑,却常常渴望一个温厚纯良庄稼人那样的质朴与羞涩。对于羞涩的人,外部世界里种种功利的繁芜丛杂、根根攀攀令他不安,他只想着,哦,看这庄稼多高多壮实,都是我的双手耕作的,哦,此刻炊烟正在唤我回去,我应当回家。羞涩让人回归生命的本质,静好,朴实,真切自然。
羞涩是灵魂的镜子,面对心爱的人,羞涩的女子低垂下头,此刻内心奔涌如大海而嘴唇缄默;此刻她的羞涩让她清楚地看见自己的热恋、矜持与纯真,她读到自己内心的诗句。是的,羞涩就在你的体内,只对着你的灵魂,照见你灵魂的真相。有了这镜子,人才得以自知,才明了这人间的真情意,才坚定对生活的信念,恪守那易碎的脆弱的纯洁理想。没有羞涩或故作羞涩的人,就没有这面镜子,他看见的只能是自己生命虚无空洞的幻影。
作为灵魂的一面镜子,真正的羞涩绝非扭捏的造作、矫情的粉饰。它应当是一个远古的女子,正艰难地跋涉,在清晨醒来坐在山头,望见了前方的葱郁水草,被刚刚出生、圆满火红的太阳映热了脸颊,有微醉般的羞涩。羞涩是我们生命里的大气象,我祈望着它不再衰败也不会死灭,执拗地坚韧地活在这愈来愈拥挤的世界上。
小题1: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条概述“羞涩”有哪些特质。(3分)
小题2:“俗世夹杂着几吨烟尘让我看不分明,至少我看不见灵魂的那面镜子。”这句话中的“几吨烟尘”指什么?(2分)这句话的意思你如何理解?(4分)
小题3:作者叙述学校搞话剧表演的一件小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小题4:“羞涩”是“灵魂的镜子”,这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3分)身处现代社会,你对此有何看法?(6分)
5、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香格里拉,本是佛陀的理想王国。其魅力在于那是一个可以贮放人类梦幻,但又可望而不可及的天堂。我们既然将一种美妙的梦幻,当作了实有的存在,并将神性的香格里拉,变成了世俗的香格里拉,还认定了它的所在地,那么,我们就应该以藏胞对大自然那种宗教般的意志、虔诚和敬畏,殚精竭虑地去维护它的高洁与神圣。
以上文字最有可能出现在一篇散文中的哪个部分,起什么作用?
A.文头埋下伏笔
B.文中浓墨渲染
C.文中扩展联想
D.文末咏叹收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