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为什么需要哲学 ①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呢?
②对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一个科学的回答,因为我们显然不能满足于类似“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生活在每天有N个人死于饥饿的世界里”这样的答案。我们无需知道更多关于所发生的事件的信息,而是要知道:我们所拥有的信息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它?如何将它与之前或同时产生的信息联系起来?这一切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总体条件下又意味着什么?我们在这样一个境遇中能够或者应该怎样去做?这些恰恰就是我们称之为哲学的东西所要严肃对待的。
③我试着界定“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区别。不论是科学还是哲学,都试图回答由现实产生的问题。事实上,从它们的起源来看,科学与哲学曾经是一个连体婴儿,只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物理、化学、天文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逐渐从它们共同的母体——哲学——中独立出来。今天科学试图解释事物是如何构成、如何运转的,哲学将自己的任务集中在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上;科学在谈论自己的主题时必须采取一种客观化的视角,哲学则总是自觉地保持这样一种意识:知识必然具有一个主体,人类必然是它的主角;科学渴望认识存在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哲学则会去思考我们所知的发生的事和存在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科学可以增加知识的视角和领域,即将认知分割和细化,哲学则坚持将一种知识与其他知识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人类思考这个统一的活动形式,将每种知识都安置在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之中;科学寻求知识而不是纯粹的假设,哲学家则想要知道我们的知识整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哲学甚至还要对到底是真正的知识还是经过伪装的无知进行发问,因为哲学通常要对科学家们(包括普通人)认为是不言而喻的道理进行质疑。如数学家会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哲学家则会问:数是什么?
④无论如何,不管是科学还是哲学,都是在回答由现实引发的问题。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科学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解答令人十分满意,以至于由此而取消和化解了该问题。当一个科学的回答如此有效时,就没有必要坚持原来的问题了,因为它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相反哲学家并不提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只是提供各种回答——这些回答并不就此取消问题,而是允许我们理性地与它们共存,尽管我们仍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扪心自问。我们已知有许多关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的哲学回答,但我们永远也不会停止问自己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我们永远不会将以往的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各种回答视为无关痛痒的或是已经被超越的。哲学回答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它们实际上是培养了问题,突出了问题的本质,并帮助我们一直追问下去,使我们一次比一次问得更好,使我们能够与追问永久性地和谐共存。因为如果人不是一种能够追问的动物,一种能够继续不断的对任何一种想像的回答进行进一步追问的动物,人又能够是什么呢?
⑤哲学和科学之间还有另外一个差别,这个差别不是体现在两者的结果上,而是体现在达到各自结果的途径上。一位科学家可以直接利用以往科学家所找到的解答,而无需自己再亲历一遍为找到该答案所需的推理、计算和实验。哲学家决不能满足于照搬其他哲学家的回答,或是以某位哲学家权威作为论据。哲学历程意味着一个个体的独立思考,尽管思考的基点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智识传统。科学上的成果可以随时为想查阅它们的人服务,哲学上的成果只服务于那些决意独立思考它们的人。(选自《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
1.下列对“哲学任务”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建立一种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从而建立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
B.思考我们所知的发生的事和存在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C.采取一种客观化的视角去认识存在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
D.欲了解我们的知识整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科学,例如物理、化学、天文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都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
B.科学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令人十分满意时,可以取消和化解该问题。
C.哲学坚持试图通过人类思考将每种知识都安置在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中。
D.对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今天的回答已经远远超越了以往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各种回答。
3.作者认为,哲学与科学二者有何不同?(写出三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送张叔夏西游序
【元】戴表元
玉田张叔夏与余初相逢钱塘西湖上,翩翩然飘阿锡之衣,乘纤离之马,于是风神散朗,自以为承平故家贵游少年不啻也。垂及强壮,丧其行资。则既牢落偃蹇。尝以艺北游,不遇,失意。亟亟南归,愈不遇。犹家钱塘十年。久之,又去,东游山阴、四明、天台间,若少遇者。既又弃之西归。
于是余周流授徒,适与相值,问叔夏何以去来道途若是不惮烦耶?叔夏曰:“不然,吾之来,本投所贤,贤者贫;依所知,知者死;虽少有遇而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之,吾岂乐为此哉?”语竟,意色不能无沮然。少焉饮酣气张,取平生所自为乐府词,自歌之,噫呜宛抑,流丽清畅,不惟高情旷度,不可亵企,而一时听之,亦能令人忘去穷达得丧所在。
盖钱塘故多大人长者,叔夏之先世高曾祖父,皆钟鸣鼎食,江湖高才词客姜夔尧章、孙季蕃花翁之徒,往往出入馆谷其门,千金之装,列驷之聘,谈笑得之,不以为异。迨其途穷境变,则亦以望于他人,而不知正复尧张、花翁尚存,今谁知之,而谁暇能念之者!
嗟乎!士固复有家世材华如叔夏而穷甚于此者乎!六月初吉,轻行过门,云将改游吴公子季札春申君之乡,而求其人焉。余曰:唯唯。因次第其辞以为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浯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垂及强壮,丧其行资丧:失去
B.余周流授徒,适与相值适:合适
C.迨其途穷境变迨:等到
D.因次第其辞以为别辞:辞别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张叔夏“怀才不遇”的一组是(3分)
①自以为承平故家贵游少年不啻也?②尝以艺北游,不遇,失意?③东游山阴、四明、天台间,若少遇者
④语竟,意色不能无沮然?⑤虽少有遇而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之
⑥迨其途穷境变,则亦以望于他人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记述了张叔夏少年时代家境富足时的翩翩风度和中年漂泊潦倒、怀才不遇的境遇,重点叙写了酒中高歌、令人忘怀穷达的豪情。
B.张叔夏的家世显赫,他的高祖、曾祖是当时的豪门大户,江湖高才词客姜夔、孙季蕃都曾依附于张家,没想到张叔夏失意落魄之时,姜夔等人没有帮助他。
C.作者记叙了与张叔夏三次相遇的情景,对他的文采精华,“风神散朗”,其乐府词的“流丽清畅,不惟高情旷度,不可亵企”都给予了极高的赞赏。
D.在这篇赠序中,作者简要叙述了张叔夏坎坷的人生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怀才不遇的探切同情,并表达了对其人生态度的赞赏。
小题4:请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虽少有遇而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之,吾岂乐为此哉?(4分)
(2)今谁知之,而谁暇能念之者!(2分)
(3)嗟乎!士固复有家世材华如叔夏而穷甚于此者乎!(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划线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以所宝者异也。”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锁 王
下岗前,陈锁锁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锁,各种各样的锁摆满了一间房子,人们戏称他“锁王”。
下岗后,陈锁锁在中兴大市场入口处摆个小摊子,专门修锁配钥匙开锁。无论什么样的锁,到了他手里都能修好;也无论什么样的钥匙,到了他的手里都能配得出来:“锁王”的名号由此而来。
一次,一个客人问他,怎么干上这行了?他说,因为想干这行,所以就干上了这行。客人说,你真有意思。他说,是干这一行有意思,才有意思的。客人说,干这行钱太少,只怕意思不多啊。他说,有意思不在于钱的多少,而在于城里太需要干这行的了。您看,天天有人被锁在门外啊。客人点点头,笑着说,你还真有意思,说了半天,没一句说到点子上。
陈锁锁从机器上取下钥匙,举起,反复看了看,然后夸张地吹一口气,说,可以了。但没有立即把钥匙交给客人,而是开始讲述自己是如何干上这一行的:
“我下岗以后去了深圳,在一个中外合资的大锁厂打工。那个锁厂生产上万个品种的锁,能满足全世界的人们对锁的一切需要。我干得非常出色。后来,老板送我外出学习,我很快就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就在这时,厂里的另一个技术骨干,我一个很要好的同事,莫名其妙地被开除了。
开除的第二天,他把自己反锁在房子里,自己身上也锁满了锁,脖子上锁满了圆形的锁,手上锁满了方形的锁,腰上锁满了条形的锁,脚上则锁满了各种各样的链条。我还看见,他的房子里有一个菩萨一样的布人,布人身上也锁满了锁。
我非常震惊,他怎么变得如此奇怪呢?然而,这还不算什么,更怪的是他在房子里的举止言行。他不时拳击布人,砸得叮当叮当响,口中念念有词:“该死的,该死的,你还要我造锁吗?我要锁死你。”打得筋疲力尽后,他又轻轻的把玩布人身上的锁,很久以后又面向布人跪下,口中念念有词:“我给你开锁,然后,你再给我开锁,好吗?”膝盖跪疼后,他站起来,用自己身上的锁,使劲地砸布人身上的锁,然后口中念念有词:“我不再造锁,我不再造锁,都是锁惹的祸啊。”
我只好强行开锁,我租来了气焊机。在割断这些锁时,我突然发现每一把锁都有一张血盆大口,我真想把这些嘴堵住。可这些怪兽好像可以生出无数可怕的嘴,越是挣扎就越被它死死咬住,直到耗尽你最后一口气。他被我拖了出来,瘫痪在地上,如一堆稀泥。我批评他:“你怎么这样傻?有什么想不通的?锁终究是要打开的……”
是啊,都是锁惹的祸。此刻,我内心深处,一会儿涌起一股酸,一会儿涌起一股麻,一会儿涌起一股苦,一会儿涌起一股辣,最后才涌起了一股甜。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就从厂里辞职出来,干起了这一行。
那个配钥匙的人,被陈锁锁说得一头雾水,听得不耐烦了,就说,把钥匙给我,多少钱?我要回家开锁去了。好的,保证能顺利打开,陈锁锁得意地说。
陈锁锁态度好,随喊随到,他替别人开锁,但从不偷盗,有口皆碑:“真正的锁王!”每替人修好一把锁,他总要连连点头说:“锁王就是锁王。”每替人配一把钥匙,他总要连连点头说:“锁王就是锁王。”每替人打开一把锁,他总要连连点头说:“锁王就是锁王。” 久而久之,他的这句话就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有人问:“你怎么如此开心?”
他答:“那些被锁在门外的人,因为我能回家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运用了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以“锁王”的称呼为线索,让人们对锁和锁王的理解逐步深入。
B.小说多处运用对比,如陈锁锁的坦诚与客人的防范心理的对比,陈锁锁的开朗与同事的自闭的对比,陈锁锁重新上岗后和辞职后的心情的对比等。
C.陈锁锁辞职是因为他看到同事被现实层层“锁”住,陷入痛苦困顿,无法自拔,而意识到人应该学会打开“心锁”,掌握自己的命运。
D.小说中对陈锁锁解救并开导同事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人情冷漠的否定,对人与人之间温情的强烈呼唤。
E.“锁王”这个称呼,不仅体现了陈锁锁修锁配钥匙的本领,也体现了他造锁的本领,更体现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口碑很好。
小题2:小说中的主人公陈锁锁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6分)
?????????????????????????????????????????????????????????????????????????????????????????????????????????????????????????????????
小题3:请分析第9段划线文字的含意以及在小说上下文中的作用?(6分)
?????????????????????????????????????????????????????????????????????????????????????????????????????????????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波动方程到无线电
我们生活在一个波的世界里,我们的耳朵将空气中的压缩波识别为声音,我们的眼睛探测光波。发生地震时,破坏是由穿透地球的地震波造成的。
数学家和科学家们几乎必定会想到波,但他们受到的启发来自艺术:小提琴的琴弦是怎么发出声音的?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发现如果两根同样类型、同样拉力的弦的长度为简单比,如2:1或者3:2,它们就会产生共同弹奏时听起来极为和谐的音符。弄明白这种现象的是瑞士数学家约翰?伯努利。他得出,弦振动最简单的形态就是一根正弦曲线。还有其他的振动方式——一条以上的波合入这条弦的正弦曲线,也就是音乐家所说的和声。
近20年之后,让?勒朗?达朗贝尔进行了一个相似的过程,但他关注的是简化运动方程式而非方程式的解。结果他得到了一个描述弦的形态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优美的方程式,这就是波动方程,它表明弦的任何一小段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这是简单数字比率产生和谐音符的原因之一。
波动方程经过修正后能够处理更加复杂和混乱的现象,如地震。成熟的波动方程让地震学家能够探测到我们脚下数百英里处的情况,这个领域最大的成就将是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可靠方法,而目前正在研究的诸多方法都是基于波动方程的。
但波动方程影响最深远的产物来自对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的研究。1820年,大多数人还在用蜡烛和灯笼照明,如果要发送信息,你就得写信。100年之后,家中和街道都有了电灯,电报则意味着可以发送跨越大洲的信息,人们甚至开始通过电话与人交谈了。
这场社会和技术革命是由两位科学家的发现所引起的。1830年左右,迈克尔?法拉第建立了电磁学基础物理理论。当时,绝大多数致力于电和磁方面研究的物理学家都在寻找与万有引力类似的东西,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在间隔一定距离的物体之间发生作用的力。法拉第则不这么认为:他假设电和磁这两种现象都是遍布在空间中的场,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能够通过它们所产生的力而被探测到。
麦克斯韦通过模拟流体运动数学重建了这些公式。到1864年,麦克斯韦已经写出了4个方程式,描述电场和磁场间基本的相互作用。他通过对方程式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成功得到了波动方程并推导出光肯定是一种电磁波。这本身就是一个大新闻,因为从未有人想到过,光、电和磁之间存在这样的重要联系。不仅如此,麦克斯韦的方程式催生了一个激动人心的预言——所有波长的电磁波都应当存在。一些波长超过我们所能看到的电磁波将改变这个世界:它们就是无线电波。
1887年,海因里希?赫兹从实验上证明了无线电波的存在,但他没有意识到它们最具革命性的用途。如果在这样的波上加入信号,那么你就可以和世界对话。尼古拉?特斯拉、伽利尔摩?马可尼和其他一些人将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而现代通讯的全套装备——从无线电和电视到雷达以及手机使用的微波通讯——都自然而然地随之而来了,而这些都是源自4个方程式和一些简单的计算。麦克斯韦的方程式不光改变了世界,它们还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节选自伊恩·斯图尔特《主宰你生活的七个方程式》,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波动方程”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波动方程是一种简化方程式,它表明弦的任何一小段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这是简单数字比率产生和谐音符的主要原因。
B.波动方程让很多科学家得到启示,但它影响最深远的还是对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的研究,以至随后产生的无线电和电视到雷达以及手机使用的微波通讯都与它有间接的关系。
C.波动方程能够帮助地震学家探测到我们脚下数百英里处的情况,并处理更加复杂和混乱的现象,如地震。
D.波动方程的发现最早来自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发现如果两根同类型、同拉力的弦的长度为简单比,共同弹奏时就会产生极为和谐的音符。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麦克斯韦的4个方程式,描述了电场和磁场间基本的相互作用,还催生了一个激动人心的预言——所有波长的电磁波都应当存在。无线电波将改变这个世界。
B.1864年,麦克斯韦已经写出了4个方程式,并由此推导出光肯定是一种电磁波,首次证明了光、电和磁之间的重要联系。
C.绝大多数致力于电和磁方面研究的物理学家认为间隔一定距离的物体之间存在一种发生作用的力。法拉第却认为,电和磁这两种现象都是遍布在空间中的场,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能够通过它们所产生的力而被探测到。
D.海因里希?赫兹证明了无线电波的存在,却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对话用途,是尼古拉?特斯拉、伽利尔摩?马可尼和其他一些人将它变成了现实。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生活在波的世界里,波无处不在。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数学家和科学家们都会想到波。
B.如果弦的任何一小段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就会产生和谐音符,这意味着频率不成简单比的波会产生噪音。
C.波动方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但引起了社会和技术革命,改变了世界,还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D.在地震学领域,波动方程将是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可靠方法,目前正在研究的诸多方法都是在它的基础上产生的。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
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节选)
——对屈原作品的个案考察
①浪漫主义是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具有特定结构方式的一种文学形态,而并非是自古就有的,情感与想象是浪漫主义的非本质属性,他的本质属性主要是对立性与主体性。
②所谓对立性,主要是指个人与社会、感性与理性、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的本质对立,在美学上具体表现为对崇高美的追求,这种崇高美是针对古代和谐美而言的。
③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也会深深体验到他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冲突,但这种矛盾冲突仍局限在古代的伦理范围之内,他推崇的是古代的圣君贤相,批判的则是昏君贼臣,他并不是要摧毁,相反是要强化和重建当时的社会秩序。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是非常执着的,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这种理想追求又与他对现实的极大关怀交织在一起。他的诗既有禀赋楚国文化光怪陆离的感性色彩,又有中原儒家文化积极入世的理性精神。他对他所处的集体境况是哀怨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种哀怨、牢骚显然有别于近代意义上的复仇与反抗。所以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认为在中国历代诗人中,只有屈原能“放言无惮”,敢说前人不敢说的话,但同时又指出,即使在他的作品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
④屈原追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和谐美,而对于内容和形式、德性与容貌不统一、不和谐的美则予以极大的排斥。这种审美理想与西方近代浪漫主义的美学追求显然有着极大的差距。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这篇被誉为浪漫主义宣言的文章中,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对立原则,而他的《巴黎圣母院》则是对这一原则的具体实践,他有意地追求形式丑,甚至以丑来表现美,如撞钟人加西莫多,形体上丑陋不堪,但是在心灵上却是最美的形象。这跟屈原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显然是大相径庭的。
⑤就主体而言,近代浪漫主义追求的是个性解放,其内涵是人的个体自我。而屈原虽然屡遭不公,但九死而未悔,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兴亡,人民的安危,始终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他政治上失意的时候,出于不得已,他也曾有过要离开故土的念头,但当骑在马上,回首眺望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的时候,他的悲伤痛悼的心情又是那样的深挚,“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当得知旧国古都破灭的时候,他又不禁写下《哀郢》以表达他的哀思与忧伤:“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最后他还是决心重返故土,立誓死也要回去,“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正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他“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这种思想感情无疑是真挚的,伟大的,但却与浪漫主义主体性无关,甚至从根本旨趣上讲是背道而驰的。
9、从全文来看,对于“浪漫主义”的理解,错误的一组是
A、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形态,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在时间上既有上限,也有下限。
B、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浪漫主义,仅凭其是否具有强烈丰富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是不足为据的,而应主要看其是否具备对立性和主体性。
C、对立性是浪漫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主张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不可调和,追求崇高美与古代和谐美的对立统一。
D、主体性作为浪漫主义的又一本质属性,追求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否定古代那种对君主乃至国家的人身依附。
10、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屈原作品具备“主体性”时所用论据的一项是
A、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B、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C、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D、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
11、在作者看来,屈原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立性体现在几个方面,请结合原文加以概括说明。(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