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所谓乐土,即人们心目中的理想栖居地。在中国的早期文献中,有大量对于乐土的想象性的描述,这些描述反映了千百年以来中国人对于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梦想,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中国梦之一。
就形态而言,中国的乐土之梦深受地理环境、历史传统与思想意识制约与影响。人们在幻想世界中建构的仙境乐土,往往建立在现实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的基础上。不同地区的实存地理会产生不同的乐土想象,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国乐土,即平原型乐土、山岳型乐土与洲岛型乐土。
平原型乐土,代表性的记载当数《山海经》中的都广之野、诸夭之野与巫臷之国,它们或置荒野,或处远海,都带有明显的平原景观特点。《山海经?海内经》云:“西南黑水之闲,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樭,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
山岳型乐土可以中国神话中的昆仑山为代表。它居于宇宙中心,上面的壮丽的宫阙:“中有增城九重,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淮南子?地形训》)有九井九门,弱水环绕四周:“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山海经?大荒西经》)长着各种奇花异木与不死之树,此间生活着各种珍禽异兽,神仙在此汇聚游戏。此一类型的乐土有两点令人印象深刻:首先是它处于世界中心——昆仑不仅是地理世界的中心,更是宗教世界的中心,因此聚集了各种神仙与神兽;其次则是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形状的各种稀见动植物密布其中。
洲岛型乐土实际上又可区分为“洲岛平原型”和“洲岛山岳型”两种。《海内十洲记》所载的位于东海的祖洲、瀛洲、长洲、生洲,位于南海的炎洲、流洲,位于北海的玄洲,位于西海的聚窟洲均属于“洲岛平原型”乐土。其云:“瀛洲……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李白诗云:“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蓬莱三山(或曰五山)是较为典型的“洲岛山岳型”乐土。《史记?封禅书》云蓬莱三山:“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
对于生活在中东地区的诸多民族来说,他们对于乐土的想象我们可以称之为沙漠型乐土,有关它们的详细描述可以基督教中的伊甸园和伊斯兰教中的天园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一个封闭的、充满生命之树的完美庭园,中有果树、花和温顺的水,喷泉位居中央。《圣经?旧约》里的伊甸园“长着各种树木,既悦目,果实又可充饥,食之可得永生”,《古兰经》中的天园里有水、乳、酒、蜜四条河流,“永居天园的人将下临诸河,任其饮用”,人们不觉炎热,也不觉寒冷,毫不辛苦,毫不疲倦,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选自《文史知识》2013第9期,有删改)
小题1:文中所叙各类乐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它们的地理位置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人民生活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4分)
小题2:下列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古老的中国梦
B.乐土的类型
C.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D.乐土如梦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乐土类型,共同的中国梦想。不管是平原型乐土、山岳型乐土、洲岛型乐土或是沙漠型乐土,其中包含着古代的中国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B.根据原文的描述可以推断,“在海河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的姑射山当属“洲岛山岳型”乐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当属“洲岛平原型”乐土。
C.在中国的早期文献中,有大量对于乐土的想象性的描述,这些描述往往带有神圣性的特征,这说明所谓的乐土梦想都是脱离世俗的。
D.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即现实生活不足的反映,正是因为古代的人们生产力低下,生活艰苦,所以才产生了这么多的乐土神话。
2、阅读题 《红楼梦》第十一回中凤姐儿初见贾瑞时由吃惊到含笑,这种变化表现她怎样的心理?由此可以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武汉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记者李昌建 徐伯行 “一月二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某高校网站BBS上的顺口溜,反映出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差异性。
? 小李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他表示自己从来不亏待自己,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他简单向记者介绍了一下他的日常开销——一天饮食40-60元,平日衣服给洗衣店10-20元/周;平日杂七杂八的120元/月,在外上网一个月也要几百块。每个星期还要留200元机动资金出去玩。记者简单算了一下,小李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1850元。
而同样是大二学生的小张,却表示自己一个月家里补贴300元就够了,运气好甚至不需要伸手找家里要钱。“一个月大概需要800元左右,但自己在一些网站进行文字工作赚钱,一个月少说也有500元的收入,所以给家里的负担还是比较小的。”
更多的学生,则介于小李和小张之间。记者对采访到的60余位学生月消费数据进行平均,980元是个中间数。
每月生活费给多少,才既能让孩子够用又不浪费?对于大学生的家长们来说是个问题。
陕西省宝鸡市的李女士,为奖励儿子考上了武汉大学,拿出多年的积蓄,给儿子买了手机、笔记本电脑,儿子也非常开心。很快,李女士又纠结起来——因为儿子的生活费。她原本计划一月给儿子800元的生活费,但儿子说不够,要求再添200元。李女士说,老公下岗,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自己的工资,一个月拿出1000元,负担太重了。她也害怕儿子手头钱多了,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但不给吧,又怕钱不够花,委屈了儿子。
而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戴先生,对于儿子每月2400元的生活费,倒不是很介意。他儿子去年考上了武汉理工大学。“开销是有点大,但是他从来没有一个人在外面生活过,也不懂得节约和计划用钱,慢慢就好了,不能让他受苦啊。”
而湖南长沙的李先生表示,孩子大了,消费要有“计划”。他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李先生说,上学之前,已经带女儿来武汉“实地考察”了一番,最后按女儿报的数给生活费。当记者询问女儿究竟报了多少时,李先生笑着说:“女儿报了个一千,我蛮开心的,还比较合理。”不过随后李先生也补充了一下,如果女儿不够用,找家里要,当然也会给,天下哪有不心疼儿女的父母呢?
对于学生每月的花费,老师们是如何看待的?记者带着问卷调查报告,采访了一些高校的任课老师和辅导员。
“‘90后’明显在消费上高于80后了。有些学生实在是太敢花钱了,我真的不敢想他们如果没有钱该怎么办。”一名辅导员感慨不已。但他表示,‘奢侈型’消费的学生属于比较极端的例子,在校园中并不多见。学校不方便干涉学生的支出情况,只能做正确地引导。
中南民族大学钱文斌老师告诉记者,大学生主要是购买一些硬件设备比较花钱,比如笔记本电脑、MP4之类的,又由于缺乏理财的观念,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他建议父母一次不要给太多钱。大学生可以打一下工,既培养社会经验,又充实大学生活。
关于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有关专家也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博士吴一鸣表示,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这不仅导致部分家庭财政透支,还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贪图享乐的坏习惯。“大学生需要什么,应该靠自己打工挣钱去买,只有自己去体验过劳动的艰辛,经历过磨练,才更有利于今后的成长和更好地适应社会。”
吴一鸣建议,应借鉴西方“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做法,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的环境即可。奢侈攀比要不得,盲目跟风要不得,提前消费要不得。要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量力而行,适可而止。(选自2011年9月10日《楚天金报》,有删改)
1.围绕大学生消费问题,记者调查了哪几个方面的人?除了大学生本身,为什么还要调查其他几个方面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调查到的三位大学生家长在孩子消费问题上的态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数字来说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专家说,对于孩子的消费,中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西方是“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作为一位未来的大学生,你赞成哪一种消费观念?请结合本文文意,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问题。
在康奈尔的玉米地里
王波
密苏里大学决定把助理教授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扫地出门。在院长看来,这个38岁的未婚女人虽然在玉米遗传研究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却是个“制造麻烦的人”。
麦克林托克也明白,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些疯狂:周末到办公室忘带钥匙,她爬上楼边的建筑物,从窗子里钻进去;学校明令禁止晚上11点后学生留在实验室,但她总鼓励学生继续干下去。
同事们也不大喜欢与她相处。这个女人思路敏捷得让人跟不上,而她又缺乏耐心,不愿跟同事解释和争辩。这让周围的人觉得麦克林托克“自以为是”。
当然,更让校方难以接受的是,每当她认为学生到其他地方更有发展前途,就会鼓励他们离开密苏里大学。
这是1940年的夏天,院长希望麦克林托克离开。一年前,这位助理教授刚刚当选美国遗传学会副主席,在生物学界名声显赫。但作为一个女人,她只能在密苏里做一名助理教授,这还有赖于朋友的帮助。
院长一年后就对自己的决定追悔莫及。他听说麦克林托克已被提名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就劝说她回来并承诺为其升职。但为时已晚,麦克林托克去了冷泉港实验室。那里被视为生命科学的圣地,她已经在那里种了一块玉米地。
传言在不久就变成了现实。1944年,麦克林托克不仅成为院士,还当选遗传学会的主席。而她那身打扮,几乎不曾改变——宽松的衬衫和裤子——这身男人一样的打扮只是为了方便在地里观察玉米。
“我从来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要结婚,我根本就感觉不到自己有这种需求。”晚年,她曾回忆道。
这个短发女人的全部需求,就是从事遗传研究。1927年,25岁的麦克林托克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留校进行玉米的遗传研究。
女儿“奇怪的”选择和行为,一度令父母非常犯愁。几年后,忧愁的父母前往欧洲度假,在船上结识了英国遗传学家克鲁。他们这才知道小女儿从康奈尔的玉米地里,收获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此之后的10多年里,她更是成为遗传学界的中坚人物。在女人被歧视的年代里,这可以给麦克林托克带来赞扬和尊敬,却不能带来一份稳定的工作。
只有在冷泉港的玉米地里,她还可以安静地做研究。
偶尔她会和实验室的人打网球。一次与她打球的人叫谈家桢。她当时发现了玉米的“跳跃基因”,这个中国年轻人则发现了瓢虫色斑镶嵌显性现象。据说麦克林托克对谈家桢的发现极感兴趣,还向他提出了可供进一步研究探索的假说方案。
然而,在1951年冷泉港的夏季学术讨论会上,麦克林托克与人分享她的发现时,发现精心准备的演讲被台下听众漠视。很多人根本不懂她在说什么,有人窃窃私语,有人高声抱怨:“这个女人在忙些什么呢?”
这些后来被人评价为“表达准确而优雅”的论文,当时被一些遗传学家视为“发疯”之作。这个遗传学界最耀眼的女人,开始被学界主流所不解和抛弃。
只有她自己在坚持。“我知道我是对的。”麦克林托克后来回忆说。也正因为如此,在5年后的讨论会上,她又将自己的发现作了一次介绍。
这一次,换来的是比5年前更多的蔑视。委婉一点的同行称她“走到时代的前头去了”,一位著名的遗传学家则直接称她为“冷泉港闲置了多年的旧手提包”。
这也是麦克林托克一生中最孤立的时刻。有人甚至怀疑,她是否还具有对科学的洞察力。麦克林托克在此时保持了克制和沉默,不再谈论自己的发现,也很少发表文章。
而她对玉米的研究,一刻也不曾停止。直到几年后,法国科学家在细菌中也发现“跳跃基因”并获得1965年诺贝尔奖。固执的麦克林托克才再次赢来人们的赞扬。
18年后,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决定将当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81岁的麦克林托克。评委会评价她“在不被同时代的人所理解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完成了研究工作”。
一个人坚持战斗的老人,此时不再觉得孤立,而是感觉“一下子被关注得太多了”。坐在一屋子记者面前,她感到“非常不自在”,抱怨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出名,只想躲进实验室的一个僻静角落里”。
(选自《视野》)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麦克林托克作为一位遗传学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她的特立独行和自以为是让院长和同事难以接受,他的父母也不理解她。
B.因为在玉米遗传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麦克林托克不仅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和遗传学会的主席,还得到了到冷泉港实验室工作的机会。
C.麦克林托克选择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进行玉米的遗传研究,主要是因为只有在这里她才可以安静地做研究,并能够得到赞扬和尊敬。
D.本文通过对麦克林托克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热爱科学、坚持真理、百折不挠、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
E.在冷泉港学术讨论会上遗传学界的专家们虽然认为麦克林托克走到时代的前头去了,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接受她的研究成果。
小题2:麦克林托克虽然被朋友和同事疏远,长期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但在科学研究方面她却毫不自私自利,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6分)
小题3:文章详细叙述了两次学术讨论会上遗传专家们的表现,这些事实对人物形象的凸显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有人认为麦克林托克的行为是疯狂而不可理喻的,也有人认为这正是她专注于事业的体现和她的不同寻常之处,你如何看待这些评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选做题) 任继愈:每个学子都是他的学友
贾曼 任继愈先生赠给我的《老子绎读》,一直静静地摆放在书架触手可及之处。先生的手泽如新,可人已悄然远行。
2007年9月27日,我有幸赴京采访先生。那日也许是我特意说了一口绵绵亘亘的济南话,勾起了任老先生的思乡之绪,老人兴之所至,对着话筒,艰难而又快乐地吐出记忆中的乡音:“俺在济南上的小学,学校在贡墙根儿。”老人历尽八千里路云和月,依然保留着浓重的乡音乡语,让人听了,觉得格外动人。当时,任老的儿子任重,对父亲能说济南话,十分惊异,他说:“几十年来,从未听父亲说过家乡话。”于是,一屋子老老小小,开怀大笑。两年了,此番欢乐情景,似乎还是昨日之事,谁承想,这么短的时间里,健朗谦和的先生竟然去了。
那时先生已91岁,可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尚能拎着拐棍,乘车去离家不远的国家图书馆上班,上下楼梯坚持步行,不用人搀扶。在采访结束时,我真心实意地对任老说:我们知道您的“三不”规矩中,第一条就是“不过生日”,可我还是希望在您“茶寿”的时候,再来给您拍专题片,您一定要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过“茶寿”的哲学寿星。任老当场笑着应了。因为“茶”字拆开是一百零八,过“茶寿”是个吉利的话。
谈起他生活中经受的磨难和不公平,与许多疾言厉色声泪俱下的老人相比,任老自有一番沉浮于人世的不以为意,云淡风轻。
“文革”时,他被下放到河南干校改造。风灯雨屋、绳床瓦灶的生活,寒素不堪,可任老照旧淡然度日。虽然没有了深涩繁复的学问可做,可谁说一箪食、一瓢饮的居家日子,不是尽含禅意?那段日子里,任老目睹农民看病难的生活现状,他拿着医书,在自己的身上练就了针灸绝技,竟也成了大半个赤脚医生,医好了不少病人,备受乡人尊敬。人间冷了,人情还是温的好,世态炎凉里,任继愈对世事的婉转体念,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斜逸而出的一枝白茉莉,在荒原冷雨里,默默地散发着馨香。我想,先生的这分受之坦然、得之安然的古道热肠,多半来自于他内心的稳定和丰富。而这种内心的强大,则得益于儒家对人生的清醒、理智的态度和“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禅宗境界。
1975年,任先生从河南干校回京,长期的改造生活,使他目力有所不逮,回京不久,视网膜竟然脱落。突然间跌入一片黑暗中,先生依然心静如水。谈起那段岁月,任老说:“在上海治眼疾的时候,也不能闲着,我就学盲文,六个点的,我用手指头摸,认字。”他和一同住院的小盲童结成了忘年交,出院后,小盲童用盲文给他写信,他竟然也能读懂。
先生为人处世亲和平淡从容,我想,也来自于他对哲学的深悟。哲学是人生的学问,为万学之母。中国哲学里儒、释、道的融会,聚合在先生的身上,是对人情世事洞然于心,了然于目。
我们前去采访的时候,恰好敦煌研究会几位学人前去拜望任老先生。几天前这几位学人还曾去301?医院探望过任老的老友季羡林,他们告诉任先生:“8月初的时候,温总理去医院看望季老,特批季老第二天回北大……”
任老凝神听完老友季羡林的近况,便叮嘱这几位学人,要他们转告季老:“人年纪大了,不能因一时高兴而大意。”又说,“我现在坚持不在外面吃饭,你们劝他也不要去。”
对老友季羡林的担心,其言之切切,情之殷殷,不是一般社交场合的客套,而是深藏着对老友的牵肠挂肚,更沉潜着极深的阅世体念,还有着一位哲学老人的自律自省,让人佩服至极。
任继愈先生不愧是一位学行并重的哲人,他是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回归于朴。”也许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心态,老人在赠给我的《老子绎读》上写道“贾曼学友存”,让我见之心惊,因为我委实不敢与任老以学友相称。也许,对任老来说,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面前,每一个学子都是他的学友。
如今,我每每面对任老的题赠,更是见字如见人,读书做人不敢虚浮。
注:①任继愈(1916.4.15—2009.7.11),山东平原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②作者贾曼,山东电视台制片人。
1.开头第二段写任老先生“艰难而又快乐地吐出记忆中的乡音”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老先生为人处世亲和平淡从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任继愈先生这样的文化名人,要写的角度会有很多,而本文在选材及表达方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任老曾定下“不过生日、不赴宴请、不出全集”的“三不”规矩,请结合其心态、学识、修养,谈谈你对这“三不”规矩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