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仔细阅读下面内容,回答1~5题。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遏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1.结合文意,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一句话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作者举“柳腰桃面”“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春花秋月”“柳岸灞桥”“端木遗风”等套语的评述的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为什么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通过讨论分析,仔细品味,明白了在语言运用上要力戒“套板反应”,“惟陈言之务去”,要努力创新,才“不致落入下乘”,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壮悔堂前独徘徊
阚则思
11月初的归德府商丘,已是落叶飘零的深秋了。青砖勾勒的城墙、褐瓦漫顶的城楼和斑驳古旧的牌楼,无不进出一股遥远而又苍凉的味道;塞面朝天的千年古城,像一幅褪了色墙,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千年归德府,百代风流人,侯方域也许并不是最出名,但肯定是最落寞的,就连那座落在古城小巷里的壮悔堂也显得格外残破、孤寂。正赶上商丘有关部门开始对壮悔堂进行整修,秋风、落叶伴着零落的残砖废瓦,更添感份怀远之幽情。那是座两层砖未结构的古楼,曾经的雕梁画栋,如今已是物是人非。走进去,一张黑色的书案后,一男子挥毫欲书,旁边一佳人正为其研墨。这便是《桃花扇》中的两位主人公——侯方域和李香君。而今这两座粗糙的泥塑人物神情竞显得那么呆滞,身上早已落满了厚厚的灰尘,一如那段早已尘封的往事。从那一扇扇半开半闭的门窗望去,里面空荡荡的,充满了遗憾和神秘的气息,一如壮悔堂主人那落寞悔恨的神情。壮悔堂右侧重修的翡翠楼(人称香君搂),如今也是大门紧锁,李香君那一缕香魂早巳渐行渐远清传奇戏曲的压卷之作,更展现了晚明那个风雨飘摇、日渐式微的朝代的背影。
“时穷节乃见”,在“烂若桃花”的晚明,挺身而出坚守气节的不是以道德文章为标榜的知识分子侯方域、钱谦益之流,而恰恰是那些传统社会最底层的青楼女子李香君、柳如是们。她们将个人的悲剧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一起放到了历史的天平上,体现出了一种完美的民族气节与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在异族入侵、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面前,“妙龄绝色,平康第一”的秦淮名妓李香君尚能保持民族气节,与侯方域相约归隐不成后,抱憾而终,而晚明“四人公子”之一的侯方域,被誉为“文学韩愈,诗追杜甫”,却放弃了先前积极抗清的志向,随风而转,在人清顺治八年“出乡应试”。
过去的知识分子缺乏自己独立的经济力量,大多走仕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因而才会出现怀才不遇、忧郁愤世的文人,一旦国破家亡,他们便无所依托。从大的历史进程来看,对这种做法并不能过多责怪,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不能坚持白己的操守终究令人悲哀,这表现了中国文人孤傲而脆弱的一面。
抚读侯方城的《壮悔堂记》,令人唏嘘不已。我分明从这里听到这位“雪苑侯生”发自肺腑的悔悟和叹息。那个刻骨铭心的“悔”宇,写出了明末清初那一代文人的心路历程:欲进不能欲退不甘的苦闷和彷徨。其沉痛的兴亡之感,已经超越了对旧日裙屐笙歌、繁华往事的缠绵追忆。而“悔”的另一个缘由,便是愧对“血溅桃花扇”的李香君了。正是这位明辨是非的青楼奇女子,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写下了壮美的一页。难怪林语堂会感慨地说:“她的政治志节与勇教愧煞须眉男子。”然而可叹的是,如今人们更多怀念的是她们美丽的身影,而那富贵不能淫、权势不能屈的人格操守还有多少人在怀想?
[注]侯方域三十五岁时,李香君去世,侯将书斋改名为“壮悔堂”,两年后侯亦去世。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侯方域将书斋改名为“壮悔堂”,既表达了他对香君之死的愧疚之情,又显示了明末清初一代文人“出乡应试”复杂的心路历程。
B.第二段花了不少笔墨写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泥塑像,既是对他们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也是为了衬托侯方域卑微的人格。
C.作者认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女子李香君在人是大非面前能保持民族气节,“愧煞须眉男子”,不能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
D.本文以怀古为切入点,谈古论今,纵横开阖,内蕴丰富,且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典雅流畅,文章气韵生动,可读性强。
E.本文两次涉及孔尚任的《桃花扇》,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叠合在一起,拓展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思古感怀的主旨,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
小题2:仔细品味第一段画线句“素面朝天的千年古城,像一幅褪了色的画卷,演绎着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见证了那远逝的风雨飘摇的时代”,指出这一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小题3:本文记游,却有大量的议论,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答:????????????????????????????????????????????????????????????????????????
3、阅读题
西洋批评家眼里的中国诗 钱钟书
|
??????? 西洋批评家一般倾向于这种看法。例如有人说,中国古诗“空灵”、“轻淡”、“意在言外”,在西洋诗里、最接近韦尔兰的风格。另有人也说,中国古诗含蓄简约,韦尔兰的诗论算得中国传统基本原理的定义。又有人说,中国古诗抒情从不明说,全凭暗示,不激动。不狂热,很少词藻、形容词和比喻,歌德、海涅、哈代等的小诗偶尔有中国诗的味道。虽然这些意见出于本世纪前期,但到现在还似乎有代表性。通过翻译而能那样鉴赏中国诗、很不容易。-一方面当然证明中国诗的高度艺术和活力,具有坚强的抗译或免译性,经得起好好歹歹的翻译;一方面更表示这些西洋批评家具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和丰富的本国文学素养。有个绘画史家也说过,歌德的《峰颠群动息》和海涅《孤杉立高寒》两首小诗和中国画里的情调相融合。有趣的是,他们把中国旧诗和韦尔兰联系;韦尔兰自称最喜爱“灰黯的诗歌”、不着彩色,只分深浅,那简直是南宗的水墨画风了!董其昌所谓:“画欲暗,不欲明;明音如瓠棱钩角是也,暗者如云横雾塞是也。”在这些批评家眼里。豪放的李白、深挚的杜甫、直捷畅快的白居易、比喻络绎的苏轼——且不提韩愈、李商隐等人——都给“神韵”淡远的王维、韦应物同化了。西方有谚语:“黑夜里,各色的猫一般灰”;动物学家说,猫是色盲的,在白天看一切东西都是灰色。我们不妨也说,正像人黑夜看猫,猫白昼看事物,西洋批评家看五光十色的中国旧诗都是灰色诗歌。这种现象并不希罕,习惯于一种文艺传统或风气的人看另一种传统或风气里的作品,常常笼统一概。譬如在法国文评家眼里,德国文学??作品都是浪漫主义的,它的“古典主义”也是浪漫的、非古典的;而在德国文评家眼里,法国的文学作品都只能算古典主义的,它的“浪漫主义”至多是打了对折的浪漫。
??????? 德、法比邻,又属于同一西洋大家庭,尚且如此,中国和西洋就不用说了。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有节制,说话不唠叨,嗓门儿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浪漫”的,比起西洋诗来,仍然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得坦率的,比起西洋诗来,仍然是含蓄的:我们以为词华够浓艳的,看惯纷红骇绿的他们还欣赏它的素淡;我们以为“直恁响喉咙”了,听惯了大声高喊的他们只觉得不失为斯文温雅。同样,从束缚在中国旧诗传统里的人看来,西洋诗空灵的终嫌有痕迹,淡远的终嫌有火气,简净的终嫌不够惜默如金。这仿佛国际货币有兑换率,甲国的一块大洋只折合乙国的五毛。西洋人评论不很中肯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对中国旧诗,不像中国人亲切知道,而只是外人看个大概,见大同而不见小异。我们中国批评家不会那样,我们知道中国旧诗不单纯是“灰黯诗歌”、“神韵派”绝不能代表中国旧诗。但是我们也还往往忽视一个事实:神韵派在旧诗传统里公认的地位不同于南宗的旧画传统里公认的地位;换句话说,传统文评否认神韵派是最标准的诗风,不像传统画评承认南宗是最标准的画风。(节选自《中国诗与中国画》)
1.文章开头引用西洋批评家谈论中国诗,在西洋批评家眼里,中国古诗具有哪些特点??(不超过20字)概括起来,他们的基本看法是什么?(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从“透过翻译而能那样认识中国诗,很不容易”引出了两点看法,试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面当然证明中国诗的高度艺术和活力,具有坚强的抗译或免译性,经得起好好歹歹的翻译”这句话采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这句话主要用来说明什么?(不超过2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列举法国批评家和德国批评家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作者分析,西洋批评家把中国旧诗都看成“灰黯的诗歌”,其原因是何在?(依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仿佛国际货币有兑换率”句中,“这”所指代的是什么?(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阅读提示:“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配称“先生”。对民国老课本做了新阅读的邓康延,又在拍摄纪录片《先生》。他选的第一批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蔡元培,胡适,马相伯,陈寅恪,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他还有很多先生想拍,要拍。他说:“那些背影,让我们发现民族的正面。”
下面是他就此话题接受《新周刊》记者的访谈。(有删节)
《新周刊》:在你看来,“先生风范”指的是什么?
邓康延:这些先生,是学业的长者,做人的榜样,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人。他们不是为了表率才去做表率,而是经过晚清民初历练之后,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在他们举手投足之间,荟萃了东西方的知识学养和科学文明。这种气场,用中国传统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先生就像一群羊里的领头羊,凭着自身的生命体验,知道哪个地方有青草、阳光和水泉。
《新周刊》:“先生”这个词背后,代表着怎样一种教育理念?
邓康延:梅贻琦先生说过,他就是一个王帽,看着风光喧闹,主唱的还是那些教授。为什么西南联大那么艰难仍能人才辈出?就是因为有先生,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先生。不论是梅贻琦还是胡适、张伯苓,面对违背了教育规律的事,跟蒋介石都能争执。他们不论治学还是做人,都能倾情投入,又不为名利缰索。反观现在的教育,前30年被政治挂帅,后30年被金钱俘虏,独立精神,屡遭冲击……我觉得那一辈人心无旁骛,天高云淡,既有中华“仁、义、礼、智、信”的学养,又有西方“自由、民主、博爱”的熏陶,做到了足跨东西。他们也焦虑,但为创新途,即便被骂,也能忍辱负重。每当暗夜读先生,总有一种崇敬悲凉感——后人可能再也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了。在先生身上,博爱悲悯、人性理性,像镜子一样比照着世间的丑恶。万事先做人,高人万世仰。
《新周刊》:陈丹青曾说“这类动物已经绝种了”,你如何看?
邓康延:胡适先生倡导白话文时曾说过:要有话说,方才说话。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引申出来就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先生和人生榜样,只不过取舍的标准不同了,看问题的角度和社会环境不同了,装备和资源都不同了。
毫无疑问,这些民国先生是千年来可以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相媲美的,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它被战争和意识形态湮没了。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尽可能地复原。但我们也明白,城墙扒了,再怎么复原,再怎么烧砖,也是现在的砖,再无当年的质地。民国是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可有人怀有理想。不仅仅是先生,普通的民众也“敬字惜纸”,对文化有一种崇敬感。
《新周刊》: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也有很多很出名的“学生们”,能谈谈“学生们”吗?
邓康延:好的学生,他当然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他是和先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那个时期的先生和学生,经历了清朝帝制一朝毁灭。民国初生,百废待兴,生机勃发。好的先生和学生,是互相能汲取能量的,在文理上做出奉献。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学生,又是许多学生的先生。师承有爱,自然历久弥新。1966年,革委会通知要抬陈寅恪去批斗,家属很怕已骨折卧床的先生抬出去就很难活着回来。后来没来人揪斗,事后知道,陈寅恪的早年清华弟子、当时中大历史系的教授刘节代先生去了。^造**派殴打刘节问他有何感受,刘节说:“能够代替老师来批斗,我感到很光荣。”
《新周刊》:你如何评价你们这些深受“先生”精神影响的人,包括和你一起做片子的这些人?
邓康延:高小龙拍胡适,百多小时素材实在不忍割爱,就有了120分钟的长版;马莉拍张伯苓也是拍出个80多分钟的长版;钱喻带的团队穿行大半个中国先调研再实拍,有受访者看是个民间小公司,不大想受访,一位老先生劝他说,他们是少有的拍摄前先调研沟通的团队。钱喻后来感慨道,原来只觉得我们的片名好,越深拍越被先生感动,好像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最后一集“陈寅恪”因故耽搁,找到王韧导演救急,他一边忙着照料病重的朱维铮先生,一边帮我们赶片。而恰好 朱先生也在我们拍马相伯先生时带病接受采访,他也是替他的马先生讲述。此外,为更立体地表现先生,导演找出各种新的线索,让学生讨论,跟拍追随者的活动,日记朗读,动漫穿插……我们拍先生,其实也是我们在上课。忧伤的是,我们能看到他们,他们看不到我们。
小题1:请指出文中划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
??????????????????????????????????????????????????????????????????????????????????
小题2:根据邓康延的观点,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好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他们与好的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5分)
???????????????????????????????????????????????????????????????????????????????????????
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从治学与做人两个方面概括“先生”的风范与精神,并简要分析其对我们今天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越冬
于心亮
①西风一起,庄稼就东一块西一块地熟了。悠悠然扛根镢头拎张镰,漫不经心地就把 秋天收割进场院中去了。地耕过,耙过,种上冬小麦。也有不耕的,留作隔年春地,就有 群群爱占便宜的麻雀闹哄哄地飞来,争抢着捡东西吃。,麻雀飞走的时候,冬天也就到了。
②男人把农具擦亮,挂好,放稳妥。屋里卷个简单的被筒出来,肩一扛,说:看好家 啊!就撇下缸缸袋袋的粮食,撇下大垛大垛的庄稼秸子,还撇下个孤孤单单的女人,然后放 心地柄了门,大踏步地走向远方。
③女人漠不关心地翻晒粮食,等男人走远了,才慌慌乱乱地跳起来。倚着门框,拿眼 睛男人咬成一个小点,咬呀咬呀,咬没了……
④阳光很好的日子里,女人换身衣服,屋里对猫说:看好家啊!屋外对狗说:把家看好 啊!然后女人走出来,有条不紊地做许多事:花生蔓、地瓜蔓、豆秸磨成猪饲料,卖掉…… 玉米秸、高粱杆铡成骡马饲料,卖掉……稻草、小麦秸子编成草帘子,卖掉……
⑤老天,全都是些变钱的好东西。夜晚里,关严房门,诸好窗户,亮个暗淡的灯泡, 把床底下的鞋子一只一只摸出来,往外掏,掏出钱,酿着唾沫点一点,然后手梧胸口小心 喘气说:妈呀,这么多!
⑥冬天可就大踏步地走近了。女人灌壶水,揣个馍,推上木车,远远去山上荒坡割草。 密密实实的草,割成个个草捆,懒汉样横七竖八地躺满坡。女人累了,喝口凉水,啃个冷 馍,看天上孤雁鸣向远方,看过冬刺猬耿满红果跑回洞中,女人恨张然叹口气,默下头, 继续割草……
⑦庄稼秸子空出的地方又被山草厚厚实实垛满了。风起下雪的夜里,它们就变成柔柔 的火苗在炕洞里慢慢地烧。女人酸着身子横在炕上,好盼能有个人来替自己捶捶背,揉揉 肩,说个疼心话儿。可是没有。女人就憤愤地骂:这个冤家!睡不着了,怎么躺也睡不着, 那就干脆起来,把东屋粮食挪到西屋,把西屋粮食搬到东屋,来回倒腾。不知觉间,晨光 可就慢慢地把窗户舔亮了。
⑧亮天了,鸡鵝全叫。端个食盆子堵上它们的嘴,又给猫狗拉拉架,日头就悄悄地爬 上房脊了。胡乱抓把东西给自己填填肚子,捡点手工活儿拿着,锁上门,去村里说话能说 到一块儿的人家去串门子。巧了,双双在路上碰头了。去你家?去我家?得,还是来我家吧! 欢天喜地地回来,捧把花生摊锅里慢慢地烘着,人就坐上炕头,大声喜气地先说一会儿高 声话,然后声音就渐渐矮下去,矮成只见嘴皮子动弹的声音。过一会儿,说累了,就从锅 里捧出花生,奢着嘴眼,美美地吃。又一边干着活计一边继续说着悄悄话,说啊说啊,就 慢慢地牵到自家男人了,口气里就开始又怨又怒,最后忍不住开口骂起来。骂半天,不知 谁又叹口气说,一个大老爷们家窝在家里,没出息!他们愿闯,闯去呗!于是,屋子里又呼 隆腾起一片激赏来,在屋的温暖里朴素地飞翔,飞呀飞呀,飞累了,便都不说话,偷偷喜 着面孔,愣着眼神,沉沉实实地在各自的心里想上那么一会儿……
⑨日头一天一天起落,日子也在一天一天慢慢地过。赶集日子,女人把手工制作的炊 具笤帚之类小物件挑到人丛中间去卖" 高声细气地吆喝上一番,女人心里也就跟着敞亮几 分。卖掉东西,换来几张票子,紧攥在手心里掂量着买点令,左瞅右瞧,却瞧见一个笼子 里锁只黄鼠狼,看看眉眼可怜,遂掏出钱,没犹豫买下了",暖暖捂在怀里,心里怦怦地跑 回家,割点腊肉去喂,却不吃,恨张叹口气,抱到门口手一送:去吧。黄鼠狼摆摆尾,倏 悠一声,钻进草垛里去了。
⑩隔年春,男人回来,屋外抱草,瞧见一群黄鼠狼衔尾从面前悠悠跑过,惊慌跳起来, 要去打。女人说:鸡鵝不少,打它做D舍呢?春日里,大大小小黄鼠狼跑出来溜着墙根晒暖。 猫狗看见了,也不管,晃晃尾,去一旁了。
(选自《微型小说新世界》,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木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赏析文中的画线句于。(4分)
(1)倚着门框,拿眼睛把男人咬成一个小点,咬呀咬呀,咬没了……
(2)看天上孤雁鸣向远方,看过冬刺猬驮满红果跑回洞中。
小题3:试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女人”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小题4:小说以《越冬》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