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五)
2017-01-24 21:41:1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节选)
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故宫的午门。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3、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富有装饰性的屋顶”的分析和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中国古代的匠师可能很早就发现了。
B.据各种资料研究证明,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大概在汉朝就已经具备了。
C.能够创造出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是因为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了木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D.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并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的具体时代不好确定,但唐朝就已经采用了。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衬托性建筑的应用”和“色彩的运用”的分析和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现存的有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
B.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不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
C.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是属于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
D.中国建筑很早就知道为了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方法。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分析和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仅是一种艺术,而非技术科学。
B.“富有装饰性的屋顶”“衬托性建筑的应用”和“色彩的运用”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极为突出的三个方面的特点。
C.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色彩的运用”的同时,努力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D.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消化,吸收“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的基础上,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是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叫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14岁的男孩,父母在外地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那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去吧?唉,就传进了又能怎样呢?14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30岁了,如果再年轻5岁,哪怕3岁呢,她也一定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了,就像是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经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位60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很大,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着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羡慕。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她)很好。
她终于放开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并没有关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刘安婶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中年妇女;马平平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平平姥姥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她们平日都关心或亲近着这个夜归者。
B.题目中的“风雪”,在文中以环境描写的形式渲染了凄清死寂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彻底绝望的心情;并且以风雪中的寒冷与屋内的温暖构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夜归人内心的焦急和凄凉。
C.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她具有一种心态:怕孤寂,却好像偏偏处于孤寂;怕无援,又好像时时处于无援。甚至有无端猜疑和自叹自怜的倾向。但她的内心是善良的。
D.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生活横截面,主要以夜归者站在院门口短时间内心理活动的描述为手段,展现了院子里邻居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E.“她”站在门前是实写,门其实没关上,但她叫谁开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是虚写;到那位中年男人是虚写,她的想象是实写。虚实结合,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能使文章更具艺术魅力。
小题2:文章插入对中年男人描写,其作用何在?(4分)
??????????????????????????????????????????????????????????????????????????????????????
小题3:请探究结尾 “原来并没有关上”的妙处?(6分)
答:??????????????????????????????????????????????????????????????????????????????????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诺耶夫花园
(俄)帕乌斯托夫斯基
有时候我也有空闲的日子。于是我一清早就走出家门,步行穿过全城,到诺耶夫花园去,要么就在莫斯科郊区闲逛,多半是普列斯尼亚区和杰维察田野那边。
正是饥荒时期。一天只发给八分之一磅黑面包。我带着这八分之一磅面包,两三个苹果(这是女邻居莉波奇卡供给我的)和随便一本什么书出去,一直到天黑,整天待在外面。
荒凉的郊区包围着巨大的、惊慌不安的首都。有时会传来也是那样遥远的枪声。
……
一个摆渡船的小男孩把我摆渡到(莫斯科河)对岸的诺耶夫花园。那里有高大的菩提树和菩提树的绿荫,因而显得十分庄严。
菩提树正在开花,浓郁的花香仿佛是从遥远的南 方的春天带到这里来的。我喜欢想象这个春天,这样的想象增强了我对世界的爱。
诺耶夫花园从很早以来就以栽培花卉而闻名。它逐渐衰败了,荒芜了,到革命前,花园里只剩下了一个不大的温室。但还是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妇女和一个老花匠在里面干活儿。他们很快和我熟了,甚至开始和我谈起自己的工作来。
花匠抱怨说,如今只有举行葬礼、开隆重的会议才需要花。每次他一讲到这一点,妇女当中有一个——瘦瘦的、长着一双明亮的浅色眼睛——好像是为他感到不好意思,于是对我说,很快他们就准会为市里的一些小公园栽培花卉,把花卖给所有公民了。
“不管您怎么说,”那个妇女在说服我,尽管我并没反驳她,“可人没有花是不行的。譬如说吧,无论从前,还是将来,都有在恋爱的人。不用花,怎样才能最好地表达自己的爱情呢?我们这一行是永远也不会消灭的。”
有时花匠给我剪几枝紫罗兰或重瓣的石竹。我不好意思拿着花穿过饥饿和忧心忡忡的莫斯科市区,因此总是用纸很细心地把花包起来,而且包得那样巧妙,让人猜不出我的纸包里包着的是花。
有一次在电车上纸包破了一条缝。我没发觉,直到一个包着白色三角头巾、上了年纪的妇女问我:
“眼下您在哪里弄到了这么可爱的东西?”
“您要小心点儿拿着,”女售票员警告我,“不然,一推您,这些花就全都压坏了。您知道,现在我们的人民是些什么样的人啊。”
“这是谁在推啊?”一个腰里系着子弹带的水兵挑衅地问,并且立刻对一个扛着磨刀凳在乘客群中挤过来的磨刀人大发脾气,“你往哪儿钻?没看到吗?——这是花。笨蛋!”
……
“天哪!因为花也要骂人!”一个抱着吃奶的婴孩的妇女叹了口气,“我丈夫,别提有多严肃、多庄重了,可是我生这一个,生头一胎的时候,他给我往产科医院里送去了一束稠李。”
有人在我背后焦急不安地呼吸。我回头一看,我背后站着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她脸色苍白,穿一件褪了色的粉红色连衫裙,用一双像锡制的、灯碗一样滚圆的灰眼睛恳求地望着我。
“叔叔,”她声音嘶哑地、神秘地说,“给我一枝花!啊,请给我一枝。”
我给了她一枝重瓣的石竹。在乘客们嫉妒和愤怒的谈话声中,小姑娘拼命挤向后门的平台,电车还在行驶时就跳下车去,消失了。
“完全疯了!”女售票员说,“精神不正常的小傻瓜!要是良心允许的话,那么每个人都会要花的。”
我从花束中抽出第二枝石竹,送给了女售票员。上了年纪的女售票员满脸通红,都快流出泪来了,她低下熠熠闪亮的眼睛望着那枝花。
立刻有好几只手默默地向我伸了过来。我把一束花全都分送给了别人,突然我在破旧的电车车厢里看到了那么多眼睛里的闪光,那么多亲切的微笑,那么多赞美的神情,好象无论是在这以前,还是以后,我从未遇到过这么多的喜悦和赞美。仿佛耀眼夺目的太阳突然闯进了这肮脏的车厢,给所有这些疲倦而满怀忧虑的人带来了青春。
一个穿着破旧的黑色短上衣、骨瘦如柴、上了年纪的人,深深低下头发剪短了的头,打开帆布包,很爱惜地把花放进包里,我好象觉得有一滴眼泪落到了油迹斑斑的帆布包上。
我忍受不了这一切,于是在电车还在行驶时跳下车去。我走着,一直在想,既然这个骨瘦如柴的人忍不住当着大家流泪,那么这枝花想必在这个人的心里引起一些多么痛苦、多么幸福的回忆,他在心中隐藏着自己的老年和一颗年轻的心的痛苦,想必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节选自帕乌斯托夫斯基《一生的故事》第三部)
小题1:这篇散文有两处写到“不好意思”,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两个人物为什么“不好意思”。(4分)?
小题2:本文开头三段有何作用?如果删去这三段,整个文章的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变化?(5分)?
小题3:本文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共10分,选择题每题3分)
“地沟油”上餐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见诸国内报端。十几年过去,虽然我国有关部门重拳频出,但“地沟油” 依然阴魂不散,有专家称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达百万吨级。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关键原因是,围绕“地沟油”形成的利益链未能从机制上打断。在利益的驱使下,“地沟油”制售从小作坊升级到大工厂,产业分工细化为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地沟油”生意不但打而不死,甚至顶风做大。
全世界哪里都有餐馆,有餐馆就有“地沟油”,“地沟油”监管是各国都要面对的实际问题。发达国家的一些监管做法可为他山之石,值得我们借鉴。
从源头上管控“地沟油”是最关键的一环。餐馆厨余废油与泔水是整个利益链的首个环节,把好这个“自来水龙头”,剩下的环节就将成为无源之水。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是通过严格的监管和严厉的惩罚措施,让不法商人付出“停业”、“破产级高额罚款”之类高昂代价,使他们知罚而退。
在德国,餐馆开业前必须与政府签署“泔水回收合同”,餐饮企业产出的每一桶泔水都必须有“身份证”,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严格记录在案;在美国,餐饮企业如果私自将厨余废油卖给非法机构或个人,一经发现将被停业;在英国,如果餐饮企业将厨余废油倒入下水管道,无论数量多少,都将被处以高额罚款。
在我国,行政和执法资源不足与违法“地沟油”企业分布区域广的矛盾突出。从国外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解决有关部门资源不足,办法之一是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地沟油”是牵涉到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问题,人民群众对“地沟油”深恶痛绝。政府可以通过创新的社会管理方法,挖掘出民间潜力,缓解有关部门资源不足。比如,重奖举报人员等办法可以鼓励公民成为监督员,形成对于“地沟油”黑色产业链不间断的监管压力。
仅有上述“堵”的措施还不够,如何“疏导”也非常重要。建立新兴的厨余废油加工产业链,将“地沟油”转化为生物燃油、屋顶涂料或者肥皂等产品,让企业能从中得到丰厚的利润,“地沟油”有了自己的出路,自然不会流回餐桌。
这只是理论上的可行,在实践中,我国正规废油加工企业生产的生物燃油价格偏高,没有市场竞争力,不少企业经营不景气。这反过来导致正规企业从餐馆收购废油和泔水价格偏低,一些餐馆出于利益考虑会铤而走险,与不法“地沟油”炼制企业“结盟”。
在这个方面,日本兼顾回收、开发与销售“一条龙”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日本,通过法律强制规定和政府补贴,日本专业回收公司能够以极低的价格从餐饮企业回收厨余废油;通过政府支持,回收企业得以在初建时期迅速提高技术能力和生产效率,形成生产规模;通过政策规定,政府部门车辆优先使用由厨余废油再生的生物燃油,为企业提供稳定市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国,“地沟油”监管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后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管理问题,也是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不可小视。借鉴而非照搬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对于这个问题的妥善解决,多少有一些现实意义。
小题1:下面各项中,对我国“地沟油”的现状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我国地沟油的制售形成了完整的产销链,产业分工细化。
B.我国的地沟油企业分布区域广,并且缺少有效地监管。
C.我国缺少正规的废油加工企业,废油回收没有政府支持。
D.在我国,“地沟油”监管是经济高速发展中出现的关乎千家万户生命健康的新问题。
小题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发达国家在地沟油监管中的有效措施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德国,餐饮企业的每一桶泔水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有严格的记录。
B.在美国,餐饮企业如果将厨余废油卖给非法机构和个人,一经发现,无论数量多少,都将被处以高额罚款。
C.在日本,对地沟油的回收、生产、销售有着法律强制规定和配套政策支持。
D.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是严格的监管和严厉的处罚双管齐下,使他们知罚而退。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如何解决“在我国,行政和执法资源不足与违法地沟油企业分布区域广”的突出矛盾。(4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幽怨的琵琶?
蒋淑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从你负气走向匈奴的那一刻起,你的幽怨便凝固成永恒的美丽斑斓着苍白的历史,为怀才不遇的士大夫们提供了一个借古抒怀的绝妙题材。?
不知为什么,我一直对这个被无数文人提炼出无数主题的故事心存疑惑。首先是元帝的滑稽和愚蠢。自古以来昏庸的皇帝在政治上昏庸,但在“美女”问题上常常是心明眼亮。坐在龙椅上把宫女一个个召进来看,比起找个画师对着宫女一个个地画像,然后又在画像中一张张地挑选,究竟谁更方便更直接,这是三岁小孩都十分清楚的事,偏偏元帝就这么糊涂?如果他真的老眼昏花、腐朽懒惰得连“亲自过目”的精力都没有,他还要那么多的宫女干嘛?他还花银子找画师画像干嘛?不为这样的男人所看上,乃是你最大的幸运,怎么可能“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如果你真的是这样的怨天尤人,不是唯利是图又是什么?这岂不是与文人们所塑造的“高洁”形象大相庭径??
其次是画师的贪污受贿。毛延寿有没有收受贿赂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认为,不管他受贿还是没有受贿,真正的主犯不是他,而是元帝或者替元帝出主意的那帮大臣。试想想,明摆着利用画师选美是一种画蛇添足、于事无益、滋生腐败的行为,可为什么还会在皇宫里作为制度正儿八经地制订下来?如果不是元帝自己的意思,那么一定是大臣们的“高见”。大臣为什么会出这个馊主意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中饱私囊。能得到皇帝的召见就可以飞黄腾达——要得到召见就必须美——要美就必须得到画师的认可……由此推及画师这个职位就是宫中最“肥”的差事。天下的画师很多,究竟谁能得到这份差事就看画师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当毛延寿终于“力挫群雄”获得这个肥差时,早已经“投资”不少了。所以,他不得不在画像中收取“成本费”。这个过程叫姑息养奸。因此,当元帝怒斩画师时,该冷静地思考思考自己制订的措施。?
第三是你的美貌。你真的就那么“倾国倾城”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元帝早该听说你的芳名了,何至于要等到出塞的那天才追悔莫及?“美”本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正像“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林黛玉一样”,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审美观念。元帝认为漂亮的毛延寿不一定认为漂亮,毛延寿认为漂亮的元帝也不一定认可。楚王爱细腰,唐明皇喜欢的则是肥胖丰腴的杨玉环。所以我猜测,你的容貌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美,只是你的才华赋予了你高雅的气质。“自古仪态难画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毛延寿只是一位平庸的画师,他能画出你的“形”,岂能画出你的“神”?平日里你和其他宫女着同样的服装,跳同样的舞蹈,当然就显示不出你的美,但当你穿上锦衣华彩的嫁妆时,你独特的魅力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你的高洁,你的从容,你的大雅,你的淡淡的忧郁……像一轮七彩的光环笼罩着你,你终于在离开汉宫的时候“证明”了自己,洗刷了多年来不得召见的耻辱。对元帝来说,“失去的才是最珍贵的”,正像一件熟视无睹的物品忽然被别人以高价买了去,心中的失落是无法形容的。?
那么文人们为什么要极力渲染你的美貌呢?毫无疑问,那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你的貌越美,文人们的才就越高,他们是借你的“怀貌不遇”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炒作”是一个新词,你也许没有听过,但那个时候的文人们却不约而同地炒作了你,炒作你的美貌,炒作你的风骨,炒作你的怨恨,并且把你“包装”成中国的四大美女。当你在渺渺的沙漠中远远地看着一大堆男人往你的名字上贴金时,我不知你有何感想?边塞的落日,大漠的风沙早已使你走向成熟,历经沧桑的你是否从骨子里瞧不起这种“作秀”的方式??
“女人的资本就是貌美,貌美就要取悦男人,不能被男人取悦就是最大的不幸”——这是中国男人的逻辑,这是中国女人的悲哀。“怀貌不遇”与“怀才不遇”实实在在的是天渊之别啊!在所有的演绎你故事的文本中,通篇叙述的都是男权话语,他们借着对你的同情表示着对女性的歧视。所以,我不想看见你的泪水,那只能浇灌男人们的偏见和狂妄。我想看见你在皎洁的月夜幸福地依偎在单于的胸前,不远处是你们活泼可爱的一群孩子……
小题1:作者说王昭君的“容貌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美”,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4分)
小题2:文章结尾描写了一段想像的场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5分)
小题3:作者在第⑤段中说“我不知你有何感想?”请结合文章探究作者认为王昭君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感想?并作简要分析。(6分)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