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逃 离???
郭静娟
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出几根粗粗的枝条,短短长长,一年四季,树干上都随意地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象站立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拙朴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乐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品,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间,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作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人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像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了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
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象那颗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小题1:联系全文看,“逃离”的含义是什么?(4分)
小题2: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次逃离?结果如何?(6分)
小题3:下面是原文中的两句话,请分别指出其运用的修辞及在文中的含义(6分)
(1)??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答: ???????????????????????????????????????????????????????????????
(2)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答: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灯 笼
吴伯萧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一跳又一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老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儿,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迟迟的眷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注],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注] 雪夜入蔡:指唐代大将李愬雪夜谋袭蔡州擒藩镇吴元济的故事。
(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有删改)
小题1: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文章,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一个人的仪式
夏立君
返回山东的路上,我特意绕道上海,去拜谒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和陈子龙墓。多年了,明清易代之际的陈子龙和夏氏父子,尤其是少年夏完淳最令我难以释怀。知道这三个人的人,已经少之又少。去拜谒他们墓地的计划,干脆不跟任何人提及,起码能免掉解释的麻烦。
来到佘山镇广富林村,陈子龙墓就在湿地中间一块略高的台地上。一圈围墙围成一个墓园,园内生满翠竹绿树,坟丘很低,几与地平,几块石碑立在周围。这是隔着高高的栅栏门看到的景象。我进不去墓园,门上挂着锁。不能到墓前凭吊一下,不能读一读那些碑文,心有不甘。村干部安慰我说:隔着门看看就行了,进去看也就是那个样。
独立栅栏门外。我望了望周围,一个人影都没有。陈子龙啊,你虽是大英雄,却不能为当代人带来经济效益,所以注定要寂寞了。我打量着这道门,然后手脚并用,翻过了栅栏。这一回把该看清的都看清了。绕坟一周,揣摩碑文,拍照,默哀,原路退出。
离开佘山镇,来到了小昆山镇荡湾村。
夏氏父子墓坐落在村北开阔的田野中,守墓人打开门后就走了。墓丘上遍覆翠竹,墓前有九株合抱粗的香樟树,枝繁叶茂,颇有蓊郁之像。父子俩葬于此已有三百六十年了。1645年(清顺治2年)9月17日,夏允彝抗清失败后在家乡投水殉国。1647年9月19日,夏完淳在南京遇难。行刑方式是斩首,夏完淳拒绝下跪,刽子手只好从颔下以刀抹其喉。父殉国时虚岁50,子就义时虚岁17,他们以近似宗教的虔诚先后献出自己的生命,生命成了他们向故国山河所能奉献的唯一祭品。有人拿后来的民族融合的事实来否定他们这类人的伟大,这是极麻木极浅薄极无聊的实用主义。
我盘桓良久,不忍离去。这里和陈子龙墓园一样,一片寂静,在我到来和离去的全过程中再没见到一个人。在碑前站好,垂手,阖眼,默哀,举行这只有一个人的仪式。
翠竹无声,香樟无语,它们似乎在和我这个远道之人一起默哀。默哀进行了多长时间,我不知。一阵风来,似从空中压到脚底,香樟树叶竹叶及墓园内所有植物的叶子飒然作声,仿佛三百年前的凄风苦雨骤然而至。我忽然悲从中来,禁不住张开喉咙,放声大哭,热泪长流。
整个清代,对夏氏父子墓一直是保护的。乾隆时,还对这些抗清义士予以表彰。满清统治者没有让自己陷于麻木状态。后来,极麻木的事竟让新时代的汉人做了。1955年4月,荡湾村民盗掘夏墓,打开夏允彝棺椁,掘出墓志铭一方、印章二枚、松江布数匹,还有折扇、扇坠等物,大多被村民分抢。极为宝贵的手稿一卷、线装书十余册,当场损毁!
又回到小昆山镇驻地。忽见一个路标,指明前方是“二陆读书台遗址”。二陆是谁?晋代才子陆机、陆云兄弟?经询问,果然是。二陆是小昆山人,当地与他们有关的景点有多处,都是热闹的地方。才子到底比英雄可爱。我是奔英雄而来的,就不到才子那里凑热闹了。
忽然又想到夏氏墓园里的那些鸡鸭。守墓人在墓园里养了不少鸡鸭,它们在坟茔背面的丛林里组成一个鸡鸭帝国。我的突然而至的哭声,那些鸡鸭该听得最为真切,不知吓着了它们没有?我痛哭的时侯,忘了天地宇宙,也忘了这个鸡鸭帝国。对英雄来讲,它们倒的确是麻木的。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小题2: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默哀时的场景,请简析其表现特色。(4分)
小题3: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指出其中的三处。(4分)
小题4:本文以“一个人的仪式”为题,请探究其中蕴含的深意。(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女儿的班主任
范子平
女儿换了班主任,回来就对我说,哎呀,俺班来了新班主任,教语文,可有意思了……
我打断话问她,这次考试成绩出来了没?你排第几?
女儿不接我的话,仍是一脸兴奋,说,俺班主任李老师可有意思哩!
我正色道,你已经高二,明年就高三,得订个计划,各门功课分数进展多少……女儿没等我说完就进了自己的房间。
慢慢地我还是发现了女儿的变化,比方说爱说话了,走路爱蹦跳了,对好多事感兴趣了……这应该没啥,青春期的女孩子嘛!但我关心的是,成绩有没有提高。
星期一下午按惯例是班会课。女儿放学回家,一脸的笑,说,班会课,班主任没讲几句,更没占住课堂时间让做作业、读课文。就是唱歌,唱民歌,也唱流行歌曲,还表演小品。女儿说,你不知道,李老师老歌新歌都会唱,顶上刘欢,顶上周杰伦……还演小品呢!李老师把领口一翻,表演街头流氓遇到便衣警察,可笑得很,全班开了锅!
我担心地说,得准备后年的高考,不能光寻开心啊!
女儿不屑,一边往里间走,一边说,爸你真的不懂……
语文课也传来新消息。那天讲曹禺的《雷雨》,李老师说,这节课你们都预习熟了,不用絮叨,我给你们唱唱电视连续剧《雷雨》的主题歌和插曲吧!女儿说,哎呀,李老师唱得好极了!全班同学不依不饶,拍手起哄要求再来一遍!后来,李老师表演《雷雨》,他又当周朴园又当鲁侍萍又当鲁大海,当谁像谁。要李老师演电视剧,肯定明星……
女儿说,作文课也轻松了。李老师说,课下咱各人自己练笔,课堂上咱轻松轻松!分组表演,演青春剧《课堂内外》。先自己报名。谁演金娜娜?谁演李毛毛?谁演那个不会扫地的王倩倩?我演那个忧心忡忡的徐老师……一堂课热闹得吵破天!女儿说,你看我满身的汗,现在都没落!
这样下去会成……我决定去找班主任谈谈。我到了学校,女儿的班正上英语课,琅琅的读书声整齐而洪亮,看不出啥问题。我到语文教研组打听,说李老师在学校后院杨树林。我经过操场沿小路到后院,渐渐听到悠扬的歌声,歌词倒是和我们有关:“我们是学生家长,心情像茅草一样,随风摇摆,不问成绩闷得慌……”声音好听,我不由得品味欣赏起来,一直到下课的钟声响起,我看表已12点,只好转身走出校门……
期中考试后学校召开家长会,教导主任给家长们发了表格,让给每一位任课教师打钩评价。有六个选项:1、非常满意,2、满意,3、比较满意,4、一般,5、不满意,6、极不满意,要求马上撤换。首先是对班主任的评价。我犹豫了,平心而论,女儿那样喜欢他们的班主任;再说女儿活泼了愉快了,对学习感兴趣了,应该有班主任的功劳。但这是正路吗?我左顾右盼,别的家长也都抓耳挠腮。我犹豫好半晌,终于在班主任后边的表格上,在“4、一般”后边打了个钩。忽然,我的肩膀被重重一推,一个宽脸中年女人恶狠狠对我说,还“一般”哩!再和稀泥就把孩子害惨了!这也是学生家长,她的心情我理解——怕孩子成绩吃亏呗!我看好几个家长都和她一样鼓着眼气呼呼的样子,只好把“4、一般”后边的钩抹掉,在那个“6、极不满意,要求马上撤换”后边打了个钩。然后,我立即起身,好像办了亏心事一样低着头走出教室,可是手臂被拉住了,一看是女儿。女儿一脸严肃问,爸,你咋评价我们李老师?我躲避着女儿的目光,吱吱唔唔说,随大溜呗……女儿好像不出所料的神情,问,自从李老师接任班主任,这几个月时间,我各方面咋样?我只好据实回答,我看你吃饭香甜了,爱哼爱唱了。女儿说,我现在学习兴趣大多了!李老师不主张排队,说对学生是无益的压力,可学校却非搞统考排队。俺班总成绩从全年级第九名升到第四名!全班人学得多轻松多高效!我上次成绩全年级196名,这一次98名!你说李老师是行还是不行?
交谈着我已经被女儿拉进教室。女儿把那张评价表又找回来,说,爸,你改改,抹了,在这一点打钩!——女儿的手指坚定不移地点着“1、非常满意”那一栏。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的题目是《女儿的班主任》,然而统观全文,班主任始终没有露面。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不但没有削弱班主任的形象,反而使这一形象更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也为读者留有想象这一人物形象的余地。
B.女儿对新来的班主任如此感兴趣,正是由于班主任李老师的方法迎合了不爱学习、爱轻松热闹的学生群体的心理,所以,家长的担心也就不属多余。
C.文中写期中考试后学校召开家长会,下发对班主任满意度测评表。作者这样写除了有构成情节高潮的用意,还包含了对这种测评方法的合理性的质疑。
D.班主任李老师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打成一片,在无形中调整了学生心态,显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E.文章倒数第二段,不得不通过女儿之口,以班级和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来证明李老师是行的。这再次说明,教学成绩是衡量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唯一标准。
小题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根据提示作答。 (6分)
答:①对待女儿前途:
②对待女儿成绩:
③对待班主任的新教法:
④对待传统教学:
小题3:女儿对班主任李老师态度的递进性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请按情节顺序的概括,给出文章内容中的具体表现。(6分)
答:①欣赏
②佩服
③支持维护
小题4:对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究竟是谁,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我”,有人认为是“女儿”,也有人认为是“班主任”。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加以说明。(8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
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肢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选自《新华文摘》)
小题1: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
B.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
C.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D.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B.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
C.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
D.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
D.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橙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