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此心安处是吾乡
徐怀谦
①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到哪一个乡呢?是自己的出生地还是工作所在的城市?是父母的身边还是妻儿的身边?是旅途中一见钟情的他乡还是魂牵梦绕的故乡?
②其实,精神的故乡并不单指一处,它可能是一种混合了的给人以安宁的精神皈依。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无所谓他乡故乡的。
③而我,一个在北京有房有车有妻女的男人,混了20多年,却依然觉得我不属于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对我也不理不睬。
④我的故乡在山东农村老家,在每一片有着乡野气息的田园村庄,在离大自然最近的泥土中。
⑤老家,承载了我童年的梦。犹记夏夜乘凉时,躺在庭院里的草席上,看繁星满天,听知了鸣唱,长辈们叼着烟袋,火星明灭间,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讲懒婆娘的故事讲孤魂野鬼的故事,也许太有趣了,风也赶来偷听,蹑手蹑脚的,听了几耳朵便窃窃私语着离开了。老家,因了父母的存在,挽系住了一颗游子的心。
⑥然而,老家并不是我唯一的故乡,因为它有很多陌生的地方让我难以走近。比如,鱼肉乡里的村官,污水横流的街道,越来越势利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让我对故乡望而生畏。
⑦于是,我的心灵开始了新一轮的寻根,寻找的结果仍然是乡土,只要那里有和煦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只要那里能让我忘却都市的喧嚣,它们都可以给我故乡般的慰藉。
⑧在都市里我们所见的除了水泥丛林,就是人,我们早已习惯了单调,习惯了远离大自然,习惯了悬浮在空中的无根生活。于是无端地替都市人难过起来——他们的精神故乡在哪里?
⑨人类不能没有故乡。没有精神故乡的人必将陷于虚无。苏东坡获得的关于故乡的最初启悟不是来自儒、释、道的学说,竟是来自于一名歌伎。东坡有一位好友叫王巩,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巩南下时,其歌伎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1083年王巩北归,与苏东坡劫后重逢,席间请出柔奴为东坡劝酒。苏东坡问及岭南生活的酸甜苦辣,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东坡听后,大受感动,作《定风波》一首献给王巩:“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想想看,东坡自中进士后,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宦游生涯。当年近60的东坡听到自己被贬岭南的消息时,我猜想他一定想起了十几年前柔奴说的那句话“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否则,他很难做到“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⑩与东坡相比,我们的背井离乡算得了什么?泥土中固然有我的故乡梦,而城市中唯我独尊的那间书房、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写作生活、三两知己的倾心交流,又何尝不是吾心安处?人生无常,我们不过是世间的匆匆过客,如果让自己的心终生流浪,不得安处,岂不是太对不起带我们来世上的父母?那么怎样才能求得心安呢?在我看来,“节欲”是最根本的方法。如果一个人欲望太强,那么即使他身居乡下,也不会领略那些优美的田园趣的,相反,他会认定是噪音,会觉得烦人,会继续因为股票的涨跌而失眠。如果他节欲有方,那么都市的霓虹灯不会迷失他回家的路,别人的豪宅洋车不会打乱他行走的步伐,交际场的纸醉金迷不会让他眼花缭乱,因为他知道这一切浮华都是外在的,进入不了自己的心灵。
11去年应邀访问澳门,在这个有着“东方蒙特卡罗”之称的地方,一边是各地富豪灯红酒绿,挥金如土,一边是澳门百姓安分守己,安居乐业。当地老百姓有感于自己的前辈大多因赌博而倾家荡产,由此悟到“不赌就是赢”,因而主动远离赌场,只过属于自己的小日子。这样的心安,是比归隐田园更要难能可贵的。
12“此心安处是吾乡”,就冲这句话,真想回到1083年的那个夜晚,慨然敬柔奴一杯酒。 ?????????????????????????????????????????????????
(摘自《广州日报》,有改动)
小题1:文中说“心安处”就是精神的故乡,对作者来说,自己的“心安处”又在哪里?(4分)
????????????????????????????????????????????????????????????????????????????????????????????
?????????????????????????????????????????????????????????????????????????????????????????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和效果?(4分)
???????????????????????????????????????????????????????????????????????????????????????????
??????????????????????????????????????????????????????????????????????????????????????????????
小题3:第⑨段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苏轼写《定风波》一词的经过,其用意是什么?(4分)
?????????????????????????????????????????????????????????????????????????????????????????????
??????????????????????????????????????????????????????????????????????????????????????????
小题4:“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结合作者的观点,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求得心安。(6分)
???????????????????????????????????????????????????????????????????????????????????????????
??????????????????????????????????????????????????????????????????????????????????????
????????????????????????????????????????????????????????????????????????????????????????????????
参考答案:
小题1:既指乡野的田园村庄泥土(乡野气息的田园村庄,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章题目的含意和分析题目作用的试题。题目的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解释其表层意、深层意和象征意等,题目的作用要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和表达作用等几个方面分析。
小题2: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试题分析:。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作用题,作答时一般构从结构和内容作用两个方面着手分析。这句话的内容作用主要是丰富内涵,强化题旨,结构作用照应题目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科技保密而显得更加突出。然而,科学技术的所有发明创造本应是全人类的财富,任何国家、集团或个人都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据为己有。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应该加强对科学技术的保密工作
B.应该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C.对科技的保密是有限的,迟早都要泄漏出去
D.科学技术是全人类财富,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保密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转折关系复句,第二句是关键句。第二句的主要意思是: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财富,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据为己有,故D正确。A、C说法错误,B未提及。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虚拟疗法
在“虚拟伊拉克”中的体验真实得出奇,那些战争场景被输入特制的头盔、护目镜和耳机中。它们是一项电脑模拟现实程序的产物。这项程序部分由南加洲大学的心理学家和游戏程序设计员开发而成,并正在圣迭戈的海军医疗中心接受测试。它们的任务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在心理医生的监督下,虚拟伊拉克可以让老兵直面自己的战场经历,宛如身临其境而又不用担心人身安全。这种方式是传统的咨询和药物治疗力不能及的。这套电脑程序甚至对战斗进行了略带卡通色彩的描绘,旨在通过重现原始创伤、防止恐惧累积来缓解创伤的影响。
海军精神病学家罗伯特·麦克来教授是圣迭戈PTSD模拟现实疗法的研究领导者之一。他解释说,更具针对性的创伤暴露疗法可能需要患者返回创伤发生的实际地点,他说:“但你不能把创伤者送回伊拉克。有了这种程序,我们可以在这里让患者故地重游。”
海军研究局负责医药科技项目的官员拉塞尔·希林说,虚拟伊拉克可能尤其有助于消除玩电子游戏长大的年轻一代对心理治疗的成见。
他说,尽管现在对正在进行中的实验下结论为时尚早,但初期结果“看来非常乐观”。
麦克莱说,在圣迭戈的海军医院,目前已有9人完成了一个疗程的10次治疗。他们希望到明年,接受治疗者可以达到150人,包括一些同时遭受脑震荡和肢体损伤的患者。
当海军陆战队队员们戴上头盔和护目罩,他们的听觉和视觉完全被虚拟的声音和画面所包围,每次治疗一般持续45分钟。他们站在或坐在一个可以震动的小平台上。通过一根摇杆可以控制行走或驾驶的速度。他们还可以通过转身来改变在虚拟街道上的方向。在生物反馈屏上,他们的呼吸、心率和手掌出汗的程度都在监控中。
心理学家坐在电脑前,帮助患者调控虚拟体验,全程与他们交流。
第一次治疗通过以非暴力的数字画面开始。但在后面的治疗中,心理医生在提醒患者后会提高强度和场景的逼真程度。他们可以让平台十分剧烈地晃荡,制造模拟的爆炸和交火场景,附以烟雾和夜间效果,还有身体的臭汗和硝烟的味道。
心理医生凯伦·佩尔曼说:“随着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自己的经历,他们逐渐适应了。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痛苦是可以忍受的,他们可以战胜它。”
如果接受治疗者感觉有些难以承受,心理医生会中断治疗并与患者谈话,或者降低虚拟场景的逼真程度。
研究者说,他们希望确保场景逼真到足以调动患者情绪,但又不会太血腥。麦克莱说,尽管一些患者曾暂时摘下护目镜或要求中断,但没有人被彻底吓退。“虚拟现实的好处是你可以把它关掉。”(选自2007年2月《参考消息》,有删节)
小题1:给“虚拟疗法”下定义,正确的一项是(?)
A.虚拟疗法是用电脑模拟战争场景,通过重复原始、防止恐惧累积来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创伤暴露疗法。
B.虚拟疗法把战争场景输入特制的头盔、护目镜和耳机中,患者的体验非常真实。
C.虚拟疗法有助于消除玩电子游戏长大的年轻一代对心理治疗的成见,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时关掉。
D.虚拟疗法旨在通过重复原始创伤,防止恐惧累积来缓解创伤的影响,是传统的咨询和药物治疗力不能及的。
小题2:下列各句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虚拟疗法的程序部分的是南加洲大学的心理学家和游戏程序设计员开发而成的,现在在圣迭戈的海军医疗中心接受测试。
B.海军精神病学家罗伯特·麦克莱少校是PTSD模拟现实疗法的领导者,他认为试验初期结果“看起来非常乐观”。
C.在圣迭戈的海军医院,目前已有9人完成了一个疗程的10次治疗,明年接受治疗者可达150人。
D.研究者说,他们确保虚拟的战争场景逼真到足以调动患者情绪,但又不会太血腥。
小题3:对“虚拟疗法”治疗过程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患者戴上头盔和护目镜,听觉和视觉完全被虚拟声音和画面所包围。
B.患者站在或坐在一个可以震动的小平台上,通过一根摇杆控制行走或驾驶的速度,还可以改变虚拟街道的方向。
C.患者的呼吸,心率和手掌出汗的程度监控在生物反馈屏上,心理学家帮助他们调控虚拟体验,全程与他们交流。
D.第一次治疗通常以非暴力的数字画面开始,以后逐渐提高强度和场景的逼真程度,在一次一次的反复中,患者认识到自己的痛苦是可以忍受的。
参考答案:
小题:A。
小题:A。
小题:B。
本题解析:
小题: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级。A项揭示了“虚拟疗法”的外延与内涵,正确。B项是“疗法”的一部分过程,C项是“疗法”的目的,D项是“疗法”的作用和优点,都不是下定义,B、C、D三项均属答非所问。
小题: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B项张冠李戴,“认为试验初期结果‘看起来非常乐观’”的是拉塞尔·希林。C项或然当必然,原文说“他们希望明年,接受治疗者可以达到150人”。D项或然当必然,原文说“他们希望确保场景逼真”。
小题:本题考查归纳内容重点,概括中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文明与文明的延续性
在中国常出现这样的说法,即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毋庸置疑,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其发展谱系明晰,作为中华文明主要载体的汉字和汉民族都没有出现根本性中断。然而这个说法包含着另一个判断,即世界上所有其他历史悠久的文明都曾中断,或者业已中断。
但实际上许多古代文明也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例如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先以印度文明为例。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吸取当地文化基础上创造了吠陀文明。这一时期人们创造和接受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此后一直是指导印度居民生活的核心精神,时至今日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再如犹太文明,尽管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犹太民族都生活在其他民族统治之下,并没有自己的国家,甚至流散到世界各地,但他们却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特有的以犹太教信仰为核心的文明传统。至于希腊罗马文明,恐怕很少有中国史学者会认可其延续性。其实,希腊人创造的文明传统经由罗马人继承和发扬,传承到近现代西方,这是我们理解整个西方文明的一条重要线索。希腊文明的核心精神如理性与民主却始终是西方文明创造性力量的源泉。以此而论,虽然传承者甚至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并没有中断过,有的只是转变。
文明的实质内涵在于其基本思想和观念体系。汤因比认为应该从精神层面上定义文明,其他学者的看法大同小异。布罗代尔提出,文明是“一个文化区域”,是“一组文化特征和现象”。沃勒斯坦也认为,文明是“特定世界观、习俗、结构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联体,它形成某种历史整体并与其他各种各样的现象共存”。涂尔干和毛斯则说,文明是“包含了一定数量民族的道德环境,其间各民族文化只是这整体的一个特定形式”。亨廷顿在概括这些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尽管有时候特定文明可能同特定种族和民族相契合,但并不能说文明就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族;同一种文明可能包括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反过来,同一个种族或民族也可能分属不同的文明;同样,亦不能简单地把文明等同于一个国家。
文明是人为创造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它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其思想和行为都受到这个环境的制约。但它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能够不断接受内部和外部的影响而自我更新甚至改变。古代人类创造的诸多文明中,有一部分的确是完全中断了,例如古代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美洲文明。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文明以这样和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这就是学者们所说的轴心文明,主要包括中国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这些文明的一个共同特征在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们可能吸收了外来的因素,从而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和变化,但它们的基本精神传统并未消亡,或者未被全新的思想和观念体系所取代,它们仍然是人们一切活动的轴心。(节选自2011年08月16号《中国社会科学报》)
小题1:以下对本文中“文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一种文明可能包括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同一个种族或民族也可能分属不同的文明。
B.文明是人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这一环境制约生活其间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C.文明具有可塑性,能通过不断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实现自我更新甚至改变。
D.文明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可能从历史长河中吸收了外来因素,起了变化,但其基本精神传统并未消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历经了约3500年,但印度文明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等,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B.虽希腊罗马文明的传承者和传承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只是转变,没有中断。
C.依照涂尔干和毛斯的说法,文明是一种整体道德环境,它包含了一定数量的民族,其间各民族文化是超乎这一整体而获得的独特形式。
D.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以不尽相同的形式延续,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但若据此断定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则是不科学的,偏狭的。
B.文明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因而文明得以延续;但文明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而文明也可能被改变甚至消亡。
C.因为不能将某种文明简单地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族,所以不能认为中华民族是唯一享有中华文明的民族。
D.尽管轴心文明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但它们的基本精神传统存在着被全新的思想和观念体系取代的可能。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它们可能从历史长河中吸收了外来因素”错误。
小题1:原文是:涂尔干和毛斯则说,文明是“包含了一定数量民族的道德环境,其间各民族文化只是这整体的一个特定形式”
小题1:原文是“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文明以这样和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无因果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冯骥才
①她比他高十七厘米。
②自从他俩搬进这大楼,楼里的老住户无不投以好奇莫解的目光。尤其是下雨天气,他俩出门,总是那高女人打伞。大楼里一些闲得没事儿的婆娘们,看到这可笑的情景,就在一旁指指画画。
③楼外门口小门房里住了一户裁缝,裁缝的老婆是个爱好说长道短的女人。尽管裁缝老婆极有能耐,她却无法获知这对怪夫妻结合的缘由。
④人们惊奇也好,困惑也好,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孩子呱呱坠地了。每逢大太阳或下雨天气出门,高女人抱着孩子,打伞的事就落到矮男人身上。
⑤后来,裁缝老婆做了街道居民代表。她在协助户籍警察查对户口时,终于找到了多年来叫她费心的问题的答案。原来高女人和她的矮文夫都在化学工业研究所工作。矮男人是研究所总工程师,每月工资达一百八十元之多!高女人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化验员,收入不足六十元。她怎么会嫁给一个比自己矮一头的男人?为了钱,为了地位,为了过好日子!
⑥1966年的一天下午,来了一群人——研究所的,他们在院内外贴满大小标语,用十八张大白纸公布了这矮子的“罪状”——晚上回家把研究成果偷偷写成书,打算逃到国外。人们围绕着那本“书稿”,你问,我问,他问;尖声叫,粗声吼,哑声喊;大声喝,厉声逼,紧声追……高女人却只是摇头,真诚恳切地摇头。
⑦裁缝老婆忽然跑到台前,指着高女人气冲冲地问:“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
⑧这句问话使研究所的人一怔。高女人也怔住了。她抬起几个月来被折磨得如同一片皱巴巴的枯叶般的瘦脸,脸上满是诧异的神情。高女人没有点头,也没摇头。她好像忽然明白了裁缝老婆的话,眼里闪出一股嘲讽、倔犟、傲岸的光芒。“好,你不服气!这家伙现在完蛋了,看你还靠得上不?”裁缝老婆一拍胸脯,手一挥,还有几个婆娘在旁边助威。别看这些婆娘们离题千里地胡来,反而使会场一下子热闹起来。没有这种气氛,批判会怎好收场?于是研究所的人也不阻拦,任凭婆娘们上阵发威。会开得成功与否,全看气氛如何。研究所主持批判会的人,看准时机,趁会场热闹,带领人们高声呼喊了一连串口号,然后赶紧收场散会,押着矮男人走了。
⑨矮男人自批判会那天被押走后,一直没放回来。高女人被迫和裁缝老婆家调换了住房。整座楼的人们都能透过窗子,看见那孤单的小屋和她孤零零的身影。不知她把孩子送到哪里去了,只是偶尔才接回家住几天。三十多岁的人,从容貌看很难说她还年轻。裁缝老婆下了断语:“我看这娘儿们最多再等上一年。那矮子再不出来,她就得改嫁!”
⑩过了一年,矮男人还是没放出来,高女人依旧不声不响地上班下班。一天,矮男人重新出现了。这是秋后,他穿得单薄,剃了短平头,身形好似小了一圈儿,皮肤也没了光泽和血色。高女人蹲在门口劈木柴,一听到他的招呼,刷地站起身,直怔怔看着他。两年未见的夫妻,都因对方的明显变化惊呆了。一个枯槁,一个憔悴;一个显得更高,一个显得更矮。两人互相看了一忽儿,赶紧掉过头去,仿佛他俩再面对片刻就要爆发出什么强烈而受不了的事情来。高女人扭身跑进屋去,半天没出来;矮男人便蹲在地上拾起斧头劈木柴,直把两大筐木块都劈成细木条。此后,他俩又是形影不离,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回家。
11几年后的一天早上,一辆救护车把高女人拉走了。二十多天后,高女人躺在担架上,被抬进小门房。转年天气回暖时,高女人出屋了。她久久没见阳光的脸,白得像刷了一层粉那样难看。她刚刚立起的身子左倒右歪,右手拄一根竹棍,左胳膊弯在胸前,左腿僵直,迈步困难。一看即知,她患的是脑血栓。从这天起,矮男人每天清早和傍晚都搀扶着高女人在在院子里遛两圈。
12他俩走得艰难缓慢。矮男人两只手用力端着老婆打弯的胳膊。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时,必须向上耸起自己的双肩,他很吃力,但却掬出笑容,为了给妻子以鼓励。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麻绳,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高女人每次要抬起左脚,他就使劲向上一提绳子。这情景奇异、可怜,又颇为壮观,使大楼的人们看了,不由得受到感动。这些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地点头了……
13高女人离去后,矮男人被落实了政策,抄走的东西发还给他了。不少人都来帮助他再找一个媳妇,他都谢绝了。裁缝老婆说:“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们瞧我的!”
14裁缝老婆怀里揣一张漂亮又年轻的女人照片,来到门房找矮男人。她在矮男人家里,正说得来劲,忽然发现矮男人一声不吭,脸色铁青,在他背后挂着当年与高女人的结婚照片。裁缝老婆没敢掏出侄女的照片,就自动告退了。
15十几年过去了,矮男人还是单身,只在周日,孩子从学校回来与他为伴。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仍旧高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的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
(选自2013年5月版《美文百家》,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大楼里的邻居们长久地好奇高女人与矮男人的结合,显示出他们的无聊与世俗;看到高女人病后锻炼的情景而心生感动,则表现出他们的友善、自责和反思。
B.第⑥段“你问……紧声追”运用长句,简洁有力地刻画了高女人被众人逼问的情景,渲染了混乱、压抑的气氛,暗示黑白颠倒、人心倒悬的时代背景。
C.小说虽然叙事平淡无奇,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多用趋于日常口语的朴实语言,但因有真实的细节描写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形象,丝毫没有降低小说的艺术性。
D.高女人与矮男人因为他们俩那引人注目的身高对比,而引起邻里的窃窃私语,一开始人们只看到他们不和谐的外表,却看不见他们朴实而真诚的夫妻恩爱。
E.矮男人的伞下有“世界上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的“长长的一块空间”,这空间对于矮男人来说,是永远无法填补的人生亏损,也是无法愈合的情感创伤。
小题2:高女人面对裁缝老婆“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的发问时,流露出了怎样的不同神情?这些神情表现出了高女人怎样的心理?请你简要分析。(4分)
小题3:“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们瞧我的!”一句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小题4:小说着力刻画的是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这一对夫妻形象,为什么还要在裁缝老婆身上花费许多笔墨?请你结合原文进行探究。(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DE?
小题2:(4分)【答案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A.“自责和反思”的分析于文无据。B.“你问,我问,他问……大声喝,厉声逼,紧声追”运用了“长句”的分析不妥;C.“叙事平淡无奇,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的说法与小说内容不符。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回到原文,抓住人物的表情变化,进行揣摩和概括。原文写道高女人听到裁缝女人的问话后“怔住”、“脸上满是诧异的神情”、“眼里闪出一股嘲讽、倔犟、傲岸的光芒”,学生需要揣摩神情变化后面的心理因素和性格因素。
小题3:
试题分析:分析语段的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