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年感
梁衡
①钟声一响,已进不惑之年;爆竹声中,青春已成昨天。不知是谁发明了“年”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寸寸地剁去。可是人们好像还欢迎这种切剁,还张灯结彩地相庆,还美酒盈杯地相贺。我却暗暗地诅咒:“你这个叫我无可奈何的家伙!”
②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
③有许多地方是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的。当小学生时苦等着下课的铃声,盼着星期六的到来,盼着一个学年快快地逝去。当大学生时,正赶上“文 革”的年代,整日乱哄哄地集会,莫名其妙地激动,慷慨激昂地斗争,最后又都将这些一把抹去。发配边疆,白日冷对大漠的孤烟,夜里遥望西天的寒星。这许多岁月就这样 在我心中被烦恼地推开,被急切切地赶走了。年,是年年过的,可是除却划了浅浅的表示时间的一痕,便再没有什么。
④但在有的地方,却是重重地一笔,一道深深的印记。当我学会用笔和墨工作,知道向知识的长河里吸取乳汁时,也就懂得了把时间紧紧地攥在手里。静静的阅览室里,突然 下班的铃声响了,我无可奈何地合上书,抬头瞪一眼管理员。本是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就让她这么轻轻一点,闸门大开,时间的绿波便洞然泻去,而我立时也成了一条被困在干 滩上的鱼。当我和挚友灯下畅谈时,司马迁的文,陶渊明的诗,还有伽利略的实验,一起被桌上“滴答”的钟声搅拌成一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陶醉,我们盼夜长,最好长得没有底。 而当我一人伏案疾书时,我就用锋利的笔尖,将一日、几时撕成分秒,再将这分分秒秒点瓜种豆般地填到稿纸格里。我拖着时间之车的轮,求它慢一点,不要这样急。但是年,还 是要过的。记得我第一本书出版时,正赶上一年头的岁末,我悄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地像望着山路上远去的情人,望着她那飘逝的裙裾。但她也没有负我,留下了手中这本还 散着墨香的厚礼。这个年就这样难舍难分地送去了,生命直尺上用汗水和墨重重地划下了一笔。
⑤想来孔子把四十作为“不惑”之年也真有他的道理。人生到此,正如行路爬上了山巅,登高一望,回首过去,我顿明白,原来狡猾的自然是悄悄地用一个个的年来换我们一 程程的生命的。有那聪明的哲人,会做这个买卖。牛顿用他生命的第二十三个年头换了一个“万有引力”,而哥白尼垂危床头,还挣扎着用生命的最后一年换了 一个崭新的日心说体 系。时间不可留,但能换得成一件事,明白一个理,却永不会失去。而我过去多傻,做了多少赔钱的,不,赔生命的交易啊。假若把过去那些乱哄哄的日子压成一块海綿,浸在知 识的长河里能饱吸多少汁液,假使把那寒夜的苦寂转为积极的思索,又能悟出多少哲理。时间这个冰冷却又公平的家伙,你无情,他就无意;可你有求,他就给予。人生原来就这 样被年、月、时,一尺、一寸地度量着,人生又像一支蜡烛,每时都在做着物与光的交易。但是都有一部分蜡变成光热,另一部分变成泪滴,年,是年年要过的,爆竹是岁岁要响的,美酒是每 回都要斟满的,不过,有的人在傻呵呵地随人家过年,有的却微笑着,窃喜自己用“年”换来的胜利。
⑥这么想来,我真清楚了,真不不惑了,我不该诅咒那年,倒后悔自己的过去。人,假如三十或二十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
小题1: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在文中回顾了“年”在自己生命中留下的印记,浅浅的一痕――少不更事的经历,重重的一笔――-珍惜分分秒秒的收获。
B.作者从虚到实,由事及理,先回忆“年”给自己留下印记的故事,然后阐述自己对“年”的理性思考,思路清晰,层次井然。
C.作者举牛顿用年换“万有引力”,哥白尼用年换崭新的日心说,两个整合意在阐明聪明的哲人会做买卖,用时间换取人生的成功。
D.本文语言风格从整体上讲,既生动优美又诙谐风趣,如“本是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一条被困在干滩上的鱼”即为一例。
E.文章开头写“我却暗暗诅咒年”,结尾又说“我不该诅咒年”,这看似矛盾,实则欲扬先抑,前后对照,突出我对“年”的思考。
小题2:第一段“不知是谁发明了‘年’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寸寸地剁去。”此句精妙而富有情趣,请加以赏析(6分)
小题3:本文作者对“年”有哪些深切的感悟?请结合文章做一概括。(6分)
小题4:孔子认为“四十不惑”,有他的道理,作者却认为“人,假如三十或二十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怎样理解作者的这句话?结合文意并联系所学,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2:作者用刀比喻年,1分 ;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可在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取舍。 B项,“作者从虚到实”理解不正确,应是“由实到虚”;D项,“本文语言风格从整体上讲诙谐幽默”理解有误。所以选BD。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使深刻的道理变得浅显、生动、形象、易懂。“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寸寸地剁去”很形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麻三爷和他的鹰
仲维柯 山连着山,岭靠着岭,山岭之上满眼里苍松翠柏,直指天际。这是鲁西南最大的一片天然林,管理它的则是双城岭林场。
林场驻地设在双城岭的脚下,十多间老式石头房子,七八个其貌不扬的员工,可别小瞧他们,他们可都是直属于市林业局单位的国家正式职工。
麻三爷就是林场的护林员。他在这深山老林里一待就是40年,由原本肌肤圆浑的后生,变成了尖嘴利眼瘦削的老人,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交给了这片山林,而今仍孤身一人。
三爷就要离开这片山林,到市“老年公寓”安享晚年了。听说,这待遇是林业局局长特批的。
即将离开林场的三爷还有件最放不下的事情,那就是不知如何安置那只跟了他三十多年的老山鹰。
那是一只本地的老山鹰,黑底白眉斑的头,下体白色,杂有数目不多的灰黑色小横斑,体长半米有余。说起三爷与这老山鹰,那还真有不少故事呢。
那还是三爷来林场的第二年。当年轻的三爷巡林到老虎崖时,捡到一只折断了翅膀的雏鹰,心慈的三爷就把它抱回林场养了起来。
用药水擦拭伤口,喂水喂肉,清洗羽毛……三爷慈母般呵护着雏鹰;用棍棒敲羽翅、脚爪、钩喙来锻炼筋骨,一次次从高处抛下来练习飞翔……三爷严父般训练着雏鹰。终于,雏鹰成了能翱翔于蓝天的老山鹰,可它总不肯离开三爷。
三爷巡山,山鹰便在三爷上空盘旋;三爷休息,山鹰便落在三爷脚边嬉戏:三爷走到哪儿,山鹰便飞到哪儿。
那年,木材价格飙升,市场上松柏木的价格更是高得惊人,就有不少人动了盗伐山林的歪主意。那天,当三爷巡视到跑马岭时,只见五六个光头后生正挥动着刀斧肆无忌惮砍伐着林木。三爷大声制止,他们非但不听,还挥动着工具缓缓靠过来。“喔欧”一声尖利长鸣, 几个后生的头皮被重重挠了一把,随即血流满面,惨不忍睹。后生们捂着伤口,惊恐地望着空中乌云般的山鹰,撒开两腿朝岭下逃去。
还有个冬天,雪下得很大,三爷巡山不慎跌落老龙峡。山鹰便盘旋在老龙峡上空,凄厉的叫声就是在十多里外都能听到。听到老鹰呜叫的人都说,那叫声揪心,瘳人!救三爷回来,人们发现山鹰的嗉子里全是血!
商议老山鹰归宿的问题,两个月前就开始了:跟三爷回城里“老年公寓”,恐怕人家不接受;留在林场,除了三爷,它不跟任何人接近;送给爱心人士饲养,这一天三顿肉,谁喂得起?……老山鹰可顾不了这些,只管“嘭嘭嘭”地敲击着它那粗大的钩喙和爪子。这已不是二十年前的钩喙和爪子了。一厚层灰白色硬如石头的物质像枷锁一样,套在山鹰的钩喙和爪子外面,使之不再尖利,不再灵活。那次三爷让山鹰追前面不远处一只半大野兔,几番搏斗后,野兔竞从老鹰爪下逃脱了…
几番周折,市动物园总算答应收留这只年过古稀的老山鹰了,离开的时间与三爷离开林场同日。
明天就要离开了,林场特地给三爷摆了欢送宴。喝酒、吃肉、唱山调子,三爷没有半点情致,整个心像被掏空了似的。
耳膜里挥之不去的是老山鹰“嘭嘭嘭”的撞击声。三爷提了些水拿了些肉打开了山鹰住的小棚。
甩动粗壮的脖子,重重击打钩喙;抬起硕大的脚趾,狠命地摔打鹰爪。三爷蹲下身,紧紧抱住山鹰脖子,悲戚戚流了好一阵子泪。
嘭嘭一一嘭嘭——三爷数着山鹰的“嘭嘭”声直到天明。
太阳刚刚露出整个圆脸,市老年公寓、动物园的车也就到了林场。
当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打开山鹰住的棚子时,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在场所有人:山鹰的爪子、钩喙全都白森森的,微微滴着血,那层厚厚的灰白色的硬东西,像一套精致的模具静静地摆在人们面前。
“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老鹰复生的传说还真有。”动物园来的一位年长的工作人员嗫嚅道。
“当一只鹰活到40岁时,它的喙会变得弯曲、脆弱.不能一击而制服猎物;它的爪子会因为常年捕食而变钝,不能抓起奔跑的兔子。传说真正的雄鹰,会忍着饥饿和疼痛日复一日敲打喙,直到脱落;同时,会将磨钝的爪子一个个拔出,直到长出新的锋利的爪子。当这痛苦的历程过去,老鹰可以重获30年的新生,再次翱翔于天空。”
三爷呆呆地听着,眼都不眨一下。
催三爷上路的喇叭声再起,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竞变卦了——
“我的山鹰有勇气重获新生,它理当属于山林;我虽然年老了,但还比得上一只山鹰。不走了,都不走了!
——在这林子里,让这鹰再陪我30年!呵呵……”(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8期)
1.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鹰,对人物刻画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分析麻三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叙写了麻三爷和他的鹰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情感取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运用排比、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麻三爷离开林场前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 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人类衰老之谜有了新发现
衰老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因而十分关心的问题。众所周知,人的身体在到了25岁以后就开始进入一个逐渐衰老的阶段,身体的各项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衰老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在医学上,人的衰老分为程序性衰老和非程序性衰老。程序性衰老是指由遗传基因的原因导致的衰老。遗传基因作为生物信息的源泉,它像程序一样控制着一个人的生长、发育、成熟,包括衰老和死亡。研究表明:在基因程序中,人的寿命平均在一百二、三十岁左右。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情况是,大部分人的寿命只有七、八十岁。为什么两者之间会有这么大差距呢?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概念:非程序性衰老。由于环境、营养和疾病等原因,人体的老化速度加快,缩短了基因程序的进程而提前进入衰老,这就是非程序性衰老,也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大量科学研究表明,人体非程序性衰老与血液微循环下降有直接关系。??
微循环是指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在人体毛细血管和微淋巴管中的体液循环。它涵盖了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那么,微循环下降为什么会引起衰老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血液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供应氧气营养、二是代谢废气废物。在血液中,血红细胞扮演着最为主要的角色。通过大量计算机显微血相检测我们发现:大多数青少年人的血红细胞都是圆润饱满、中间透亮、分散活跃的;而大多数中老年人的血红细胞往往干瘪灰暗、结团成串、变异畸型,呈现出脱水衰老的状况。研究表明,人体毛细血管的直径通常只有3.5微米,而正常血红细胞的直径为7.2微米,比毛细血管直径大一倍的血红细胞要想顺利流过毛细血管,就必须圆润饱满、分散活跃、中间透亮,具有很好的变形能力。反之,变异畸形、干瘪灰暗、缺乏活力、粘连在一起的血红细胞很难流到人体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和末端部位,从而造成微循环下降,进而导致人体组织和器官种种衰老和病变现象的产生。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医学上,人的衰老是由程序性衰老和非程序性衰老两种因素共同控制的结果。
B.程序性衰老是指由遗传基因的原因导致的衰老。
C.在医学上,程序性衰老控制的人类寿命远远长于人类的实际平均寿命。
D.环境、营养和疾病等对人类寿命的控制作用远远大于基因程序的控制作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微循环是一种体液循环。
B.参与微循环的主体是人体所有的血液以及淋巴液。
C.微循环发生在人体的毛细血管和微淋巴管中。
D.微循环涵盖了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
小题3:下列关于人类血红细胞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血红细胞是血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血液供应氧气、代谢废物等作用都要依靠血红细胞来完成。
B.血红细胞从形状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圆润饱满、中间透亮、分散活跃的,另外一类是干瘪灰暗、结团成串、变异畸型的。
C.由于血红细胞直径大于毛细血管的直径,所以不具备很好的变形能力的血红细胞很难进入毛细血管并参与微循环。
D.血红细胞的病变会造成微循环下降,进而导致人体组织和器官种种衰老和病变现象的产生。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子孙满堂,这点很令美国老年人羡慕,儒家文化提倡“父母在,不远游”,贫困地区的父母更是把生男孩当作自己养老的保障。而美国人则认为,培养孩子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不是自我“牺牲”,孩子的回报不是反哺父母,而是努力使自己成才,尽管美国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来保障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但老年人在情感上与后代缺少交流,他们感到无助、孤独,长期与家人分开,享受不到天伦之乐。
这段话主要谈论的是()。
A.美国人羡慕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B.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尚不完善
C.中国老年人存在情感上的无助、孤独等现象
D.中美两国老人的晚景截然不同,是中美文化差异使然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A项偷换概念,文中谈的是美国老年人羡慕中国人传统的子孙满堂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美国人羡慕中国人的生活方式。B、C项文中未提及。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天安门前看升旗
在琐细的日子里,人不知不觉就变得淡漠,似乎只顾着一家三口的事情,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再上心了。身处闹市,却如置身荒原,人冷静成一只涉水的白鹭,当年的那些激情和冲动怎就全然不见了呢?
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天安门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如梦似幻的年龄呀!
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极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已没有当年的兴致,忽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可不可以去看看呢?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呼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料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
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刚才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国歌令我又激动起来,久已沉寂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
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琐细(????? )???徜徉(????? )???擎旗(????? )???肃穆(????? )
2、第一段中加点的“似乎”一词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答:??????????????????????????????????????????????????????????????????????
??????????????????????????????????????????????????????????????????????????????
3、请在第四段描述作者想象的语句下面画横线,其中与下文第五段天安门前看升旗时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的一句话是哪一句话?
答:??????????????????????????????????????????????????????????????????????
??????????????????????????????????????????????????????????????????????????????
??????????????????????????????????????????????????????????????????????????????
4、简析第四、五两段中加点的“居然”“竟”两个词在内容表达上的作用。
答:??????????????????????????????????????????????????????????????????????
??????????????????????????????????????????????????????????????????????????????
5、观看升旗后“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
??????????????????????????????????????????????????????????????????????????????
6、文章结尾写:“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读过本文后又得到了哪些启示?试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答:??????????????????????????????????????????????????????????????????????
??????????????????????????????????????????????????????????????????????????????
参考答案:
1、suǒ??yánɡ?qínɡ??mù???
本题解析:思路分析或评分要点
1、要注意“琐细、徜徉、 擎旗”的读音
2、这是一个表示推测的词,与后文才吻合
3、考查根据文章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重点是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5、开头的“淡漠”,后来的“波涛”。
6、考查理解文中zi重要句子的含义。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