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1-24 22:45: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类目前已经给地面交通、海洋航运和空中飞行制定了合理的交通规则,以避免事故和混乱。面对太空混乱的交通现状,人类却缺乏有力措施。各种高速运转的太空垃圾几乎不受任何管制,对人类的航天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
  人类将卫星等航天器送入太空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了。大多数卫星的探测器进入地球轨道后只能发挥几年的作用,有的甚至一进入轨道就宣布失效了。科学家将人类航天活动留下的火箭、卫星等飞行器残骸在空间形成的垃圾统称为太空碎片,即太空垃圾。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各国卫星发射的高峰期,每年向太空发射的不同用途的卫星不下几百颗,而每一次发射都是一次制造太空垃圾的过程。欧洲宇航局的太空专家称,人类从地面利用雷达和望远镜观测的太空碎片数量大概是13000多个。其中,地球轨道上至少漂浮着400余个火箭以及卫星的残骸,它们目前大多正高速绕地球运行。
  太空碎片的平均运行速度是10公里/秒,其破坏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样的破坏力是航天器所无法抵御的。太空碎片的增多会对航天器构成巨大威胁,一旦受到碎片的撞击,航天器就会解体;而解体之后的航天器就变成了更多的碎片,会危害其他的航天器。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地球轨道上已经发生过大约200次这样的爆炸了,而每一次爆炸的后果就是制造更多的太空垃圾,更多的太空“杀手”。
  近日,国际航天安全促进协会在意大利罗马召开航天安全专题研讨会,专门研讨太空交通管制问题。建立航天安全促进系统则是目前实现太空交通管制的重要途径。美国安全世界基金会技术顾问布莱恩·维登:“到目前为止航天安全还仅仅是军事领域的话题。促进航天安全对于太空的军事应用极端重要,但实际上民用太空领域也特别需要航天安全。航天安全促进系统需要一个国际环境,与航空领域的国际协作是同样的道理,但现在还是很少有公司或国家在这一领域投入相应的资源。”
  为了促进这一系统的形成,从科研机构到跨国公司,再到卫星观测站等各方参与者,已经收集了大量的必要数据。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融合这些类型各异的资源使之形成一致的可用资源,同时还要兼顾到各种不同资源的版权和商业机密。一些具体负责地球通信卫星运行的商业公司也已经意识到了航天安全的重要性,并开始有所行动。美国防务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空间安全专家特丽莎·赫金斯认为,民用航天安全体系可以向各方(国)提供安全数据,而且完全与政治利益无关,从而保证太空利用的透明度、缓解太空中的紧张关系。赫金斯说:“首先就是要求全球各卫星通信公司以及公司与政府之间能够建立航天安全数据共享机制,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现在制定合理的太空交通规则还只是处于初步的专家呼吁阶段,究竟太空交通管制会在什么时候能够成为国际上的公约法律,成为世界各航天大国共同遵守的法规呢?专家认为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选自《北京科技报》2008年12月1日,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对“太空交通现状”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太空交通秩序混乱,太空垃圾威胁巨大。各种高速运转的卫星和航天器的残骸几乎不受任何管制。
B.人类发射一次卫星就制造一次太空垃圾。世界各国每年向太空发射的不同用途的卫星不下几百颗。
C.太空碎片直接威胁到太空航天器的安全。航天器的速度与太空碎片成正比时会解体成更多的碎片。
D.航天器爆炸就制造太空垃圾和太空“杀手”。到目前为止,太空已发生大约200次这样危险的爆炸。
2.下列有关“建立航天安全促进系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避免航天事故和混乱,制定合理的太空交通规则迫在眉睫。建立航天安全促进系统则是现在实现太空交通管制的重要途径。
B.建立航天安全促进系统首先最关键的就是要求全球各卫星通信公司以及公司与政府之间能够建立航天安全数据共享机制。
C.为了促进这一系统的形成,除各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卫星观测站等参与者外,一些相关的商业公司也因航天安全而有所行动。
D.建立这一促进系统需要一个国际环境,世界各国都可以向民用航天安全体系提供安全数据,从而缓解太空中紧张的政治关系。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航天大国一旦达成共识来建立航天安全促进系统,这不仅可使世界各航天大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还可以维护各国利益。
B.解决了如何融合各类型资源并形成一致的可用资源的难题,同时兼顾到各类资源的版权和商业机密,航天安全促进系统有望形成
C.从进入太空领域到今天的50年来,人类遗留在太空的垃圾至少有13000个,它们大多正高速绕地球运行,从而对人类构成巨大威胁。
D.鉴于太空垃圾对航天安全的巨大威胁,专家们已经在重视。这意味着实施太空交通管制和加强太空研究就能避免太空灾难。


参考答案:1.A
2.D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简述凤雏得到刘备重用的经过。


参考答案:
凤雏去投奔刘备,孔明按察四郡未回,凤雏又没有拿出鲁肃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概括复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名著导读(6分)
①《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物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是??????????????说的。(1分)
②《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__?????____。(1分)?
③《红楼梦》中,有一个标准的“名媛淑女”,她不但长得漂亮,而处处随分从时,端庄稳重,很符合传统的封建闺范。在众姐妹开诗社,逞才使性时,她出的诗题是“咏太极图”。这个人是?????。(1分)
④宝黛初会时双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它照应了书中的哪一传说:????(用四个字概括)。(1分)
⑤《红楼梦》“宝玉挨打”的情节历来为读者所津津乐道,试简述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2分,至少写出两点)


参考答案:①贾宝玉????②王熙凤????③薛宝钗???④木石前盟?⑤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章太炎:有学问的革命家
张昭军
章太炎曾前后两次在北京讲国学,但两次都不是为讲学而来。
第一次发生在民国初年袁世凯独裁期间。
1913 年8 月,章太炎因发表反袁言论,被袁诱至京师,入住共和党本部,即被袁所派巡警监视起来,失去自由。“幽居”无味,友人劝他“以讲学自娱”。
12 月9日,章太炎开始讲学,地点在共和党本部,具体组织者为章太炎在北京的弟子马裕藻、钱玄同、朱希祖等。
听众中除马裕藻、钱玄同等大学教员外,还有毛子水、顾颉刚、傅斯年等青年学生。顾颉刚回忆说:“我从蒙学到大学,一向是把教师瞧不上眼的,所以上了一二百个教师的课,总没有一个能够完全慑住我的心神。听了太炎先生的演讲,觉得他的话既渊博、有系统,又有宗旨和批评,我从来没有碰见过这样的教师,我佩服极了。”
章太炎此次虽借讲学以自娱,却从未忘记与袁世凯斗争。当时袁蓄意称帝,下令尊孔祀孔,扶植孔教会。但章太炎讲学时,拒绝孔教会成员听讲。同时,他还撰写讲义《反对孔教为国教》,解说孔教与国学的不同,引导青年学子明辨是非。因此,国学会开讲还没满一个月,他就被袁世凯圈禁起来。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依然坚持国学研究,除改定《检论》、审定《章氏丛书》等著作外,还与吴承仕合作完成《菿汉微言》一书。《菿汉微言》由章太炎讲授,吴承仕笔录,于1916 年初完成,融汇诸子学、佛学、西学,实际上是一部特殊境遇下的国学讲义。
第二次是在日本侵华期间。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章太炎因对当局表示不满,其公开活动遭到监视与限制,他只好埋首著述,陆续撰写了《春秋左氏疑义答问》、《古文尚书拾遗》等著作。但日本入侵,民族危机加剧,令他义愤填膺。“ 一·二八”事变后不久,他不顾安危,辗转北上,想利用与张学良、冯玉祥的私交,“代东南民众呼吁出兵”。 2 月2 日,章太炎到达北平,请求张学良出兵抗日,“大声疾呼,声震瓦屋”;又拜见吴佩孚,要求吴佩孚与张学良共同御侮。之后,他才答应各高校,前去讲学。
章太炎在北平停留约三个月,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作学术演讲。3 月24日,章太炎在燕京大学讲《论今日切要之学》,认为在亡国灭种关头,历史学可以唤起青年的爱国之心,研究历史最为切要。关于章太炎北平讲学情形,钱穆《师友杂忆》记载:“太炎上讲台,旧门人在各大学任教者五六人随侍,骈立台侧,-人在旁做翻译,一人在后写黑板。太炎不能操国语,引经据典,以及人名地名书名,遇疑处,不询之太炎,台上两人时语,或询台侧侍立者。而听者肃然,不出杂声。此一场面亦所少见。”张中行也有回忆,他说:“由弟子马幼渔、钱玄同、吴检斋等五六个人围绕着登上讲台。太炎先生个子不高,双目有神,向下望一望就讲起来。满口浙江余杭的家乡话。估计大多数人听不懂,由刘半农任翻译;常引经据典,由钱玄同用粉笔写在背后的黑板上。说话不改老脾气,诙谐而兼怒骂。”
鲁迅称章太炎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他的学问与革命如剑之双刃,既有所区别,又浑然一体。他两次在北京讲国学,感人至深的不仅是国学大师的博学,更有革命家的风采。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本文借翔实的史料追忆了章太炎前后两次在北京讲国学的经历,写作的侧重点在于表现章太炎先生渊博的学问知识,表达了对章太炎的赞美之情。
B.本文标题点明了传主的身份特点,揭示了本文的主题,结构上与结尾鲁迅的评价相呼应。
C.章太炎因发表反袁言论,被袁世凯诱至京师,失去自由。“幽居”无味.友人劝他“以讲学自娱”,于是章太炎开始借讲学来与袁世凯斗争。
D.章太炎讲学时,拒绝孔教会成员听讲;为解说孔教与国学的不同,他还撰写讲义,引导青年学子明辨是非,以此反对袁世凯蓄意称帝。
E、《检论》、《章氏丛书》、《菿汉微言》等著作,实际上是章太炎在特殊境遇下的国学讲义,这些书融诸子学、佛学、西学为一体。
小题2:本文从几个方面叙写了章太炎先生的哪几件事迹,请简要加以概括。(4 分)
小题3:文中多处运用了引用的手法,请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E
小题1:本文从有学问和革命家风采


本题解析:
小题1:C、写作的侧重点是表现章太炎先生革命家的风采。E、“特殊境遇下的国学讲义”“融诸子学、佛学、西学为一体”的只是《菿汉微言》。共5 分,答对一项得3分。
小题1:此题考查概括能力,从有学问和革命家风采这两方面进行概括,注意两个时间标志“第一次发生在民国初年袁世凯独裁期间”和“第二次是在日本侵华期间”。
小题1:分析引用的作用,可分别回答文中的四处引用的好处,比如:引用钱穆、张中行等人的回忆,生动再现了章太炎在北平讲学情形。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陶公祠的菊花   ①江水是菊黄色的,那江水里流动着的莫不真是晋朝的菊花?
  ②已经不是菊花季节,陶公祠院中那两厢曾经盛开的菊花都已败萎了,只偶尔还露出残的黄色。祠在江边,就在这段被称为菊江的长江边。这地方真个与菊有缘,有“菊江”、“菊邑”,还有个乡叫“黄菊乡”。我依然走在菊花的意韵之中,初冬那菊黄色的阳光和身边那座被菊黄色历史装帧的古建筑,以及存在于胸臆之中的菊花般的品格,和风中飘荡的大朵大朵菊花般的幻想,都让我陶然如醉。
  ③陶渊明,曾在这里种菊,种出了一大片他认为应该存传后世的文人们的自珍和清高之气。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少时就有猛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到幽州。”而且,也做官,只是受不了官场那种腐气,那般骄奢淫逸。他的腰椎骨似乎很硬,不愿为五斗米而弯。他就把大印挂在彭泽县的大堂上,然后走出来,走到风和阳光之中,走到那片贫寒却诚实的土地之上。他耕种的姿势或许可笑,腰弓着,整个上身几乎与土地平行。人们并不知道,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
  ④陶公祠中有一尊陶公像,高丈余,-石所镌,给人一股子凛凛不可侵犯的傲然。真正的陶渊明当然不会是这个样子,他后来穷得没饭吃,没酒喝,甚至乞讨过,那样子一准佝偻?哪能有如此威风?但我却懂得塑者的匠心:他并不只是雕塑东晋的那个人,而是塑他,冷傲的气质。仰望陶公塑像,几分崇敬,几缕亲近。他似乎有话要说,却是欲说还休。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
  ⑤在史书上,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官场腐败,社会奢靡,石崇、王恺斗富,让侈浊之风登峰造极。陶公就只好种些菊花,很想让菊花的清气影响一下他厌恶之极的世风,然而菊花太小,那一星半点清菊之气又怎能荡涤一个奢腐王朝的浊臭呢?出乎陶公意料的是,那菊花的清气后来却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
  ⑥苏东坡日:“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东坡大抵是闻过陶渊明的菊花味的,不仅闻过,而且深深地闻过,他在《水龙吟》中言道:“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常在。”陶公或真未死,若真未死,当在菊花之间,以一种清傲之气面对滔滔菊江和无期无尽的岁月。
  ⑦祠不大,却修葺得很好,在江边一块高地上。祠后有塔,曰“秀峰塔”,另有一塔在不远处,叫“天然塔”,被称为“江流双塔”。祠与塔构成了一种沉重而冷肃的气氛,在江边,在永远盛开的菊花之中。
  ⑧陶公安在?问菊,菊却隐去了笑容,独向寒风。
1.作者在第二段中说:“我依然走进了菊花黄的意韵之中。”这里为什么用“依然”一词?“菊花黄的意韵”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中“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找他的诗句”一句中,“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四段中说:“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段作者说陶公菊花的清气“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根据文章,这种影响实际表现在哪两个方面?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已是菊花败萎的季节,本不该有菊花的“意韵”,但我还是感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正确使用熟..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