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十)
2017-01-24 23:02:4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 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 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此诗为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时所作。
小题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3分)
小题2: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丰富,请加以简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一身”“万死”两相对比,高度概括了诗人孤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考核的对象是数词,有“一身”“万死”“六千里”“十二年”,炼字无外乎是炼境、炼意、炼结构、炼手法。此题应是炼意,主要突出作者的处境悲惨,“一身”突出孤单、“万死”突出险恶、“六千里”突出远、“十二年”突出时间长。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答题时要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作答,通过题目可以看出是“离别”之情,通过注释可以看出是“贬谪”之意,诗中的词语“黯然”“相思”也看验证。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青青,柳色嫩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早春寻李校书
元稹
款款春风澹澹云,柳枝低作翠笼裙。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带雾山莺啼尚早,穿沙芦笋叶才分。
今朝何事偏相觅,缭乱芳情最是君。   【注】缭乱:激发,撩动。
1.本诗写景生动形象,景物如在眼前,试对写景手法进行赏析,请写出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品抒发了诗人哪两种感情?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比喻:柳枝似裙子,梅花如鸡舌,江水像琼花,写出景物的美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小题1: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答:????????????????????????????????????????????????????????????????????????????????????????
小题2: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时先要通读全词,明确大体意思。“在天涯”表示远行,“恨极在天涯”,恨远在天涯之人。“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意思是:山上的明月,却一点也不知道我的心事;水面上的轻风,竟故意把我眼前的花吹落;天边的碧云,还是恣意地摇曳横斜。“山月”这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比,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由此可知,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思妇形象。这样第“恨极在天涯中”的“恨”自然就是一种思念至极却又不能相见的怨恨之情了。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回答本题,首先要判断出这句是写景句,是承上两句写景而来。其次要注意分析作者写景时选用的意象的特征,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意象的特点来表达思妇的感情的。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完成(1)~(3)题。 李凭箜篌引②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①李凭:中唐时著名的音乐家,擅长弹箜篌。②箜篌引:乐府旧题。
(1)下列诗句中加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高秋——张:弹奏
B.空山凝云不流——颓:崩塌
C.十二门前冷光——融:消融
D.石破天惊秋雨——逗:引
(2)对下列诗句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这里的“吴丝”是指吴地盛产的蚕丝,适于做弦;“蜀桐”是指四川所产的桐木,是做乐器的优质木材。这两句描述了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
B.“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里的“十二门”是指当时的长安城门;“二十三丝”是指箜篌的弦数,此处代指乐声。
C.“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蛟”本已老弱无力,现在竞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人意料的形象描写,写出了乐音的神奇魅力。
D.“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里的“露脚”指像雨点一样连续下落的露珠,这两句形容音乐的感人至深。
(3)对本诗的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两项是(???? )
A.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B.第五、六句分别“以声”“以形”写声,写出了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
C.第七、八句起到篇终,诗人由远及近,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扩大了诗的意境,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结尾两句用吴刚、玉兔静止的动作,进一步烘托了乐声的效果。
E.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想像奇特,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借助诗人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构成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参考答案:(1)B
(2)A
(3)CE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正确使用词..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