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1-24 23:31:1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不需注释的生命
祝 勇   ①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地需要一些注释,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
  ②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释。而当妈妈坐在我们的睡榻旁,安详地为我们一一作了解答,我们才能心满意足地带着一丝微笑睡去。
  ③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注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④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锻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
  ⑤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解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⑥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们的行为。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恍然不知。
  ⑦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一枝金婆罗花示众。时众皆默然,不得其要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而笑,于是佛祖便将其“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了迦叶。禅宗《无门关》第六则记载的这段“拈花一笑”的著名公案,是那么的令人心动。而目不识丁的六祖慧能一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大涅槃经》便知其中妙义的故事,亦是那样传神。
  ⑧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仲割席与友断交,亦毋须多言一句。最钦佩古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杀身取义,或拔刀助友,绝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己的所作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待血迹擦干,宝剑入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好汉武松本可不上景阳岗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孟州,一路上本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松下的木枷重新戴上,把封皮贴上,一步步自投孟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拇指,由衷地叫一声:“好!”
  ⑩还有爱情,自古以来就令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爱情,更是不需要注释,也没有注解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爱,不需注解的。就像你,注定跟我走。”我读书时,曾结识一位从意大利米兰来的中国留学小姐,她在意大利学习了四年中国历史,又到中国研究古典文学,能写精美的绝句,曾令我惊叹不已。多年以后,我看电视,知道她嫁给了大学的一位锅炉工,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没有为什么,“不要问,不要说,一切尽在不言中”。屏幕上,她为专心读书的丈夫扇扇子的情景,令我万分感慨。想起征婚广告中那么多比工程设计还要精确的择偶要求,我真的怀疑这样是否可以寻到真正的爱情。
  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当我们温柔相爱,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汪意境褪色……(摘自《百度文库》,略改动)
1、作者述说“不需注释的生命”,为什么要从“我们是那么地需要一些注释”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你同意这种生活态度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博弈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的一种理论。“博弈”这一说法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看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博弈论多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娓娓道来,并不乏味。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假设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赃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后进行审讯。检察官给出如下条件: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服刑一年。但是,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监禁三个月,但你的同伙要被判服刑十年。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服刑十年,他只被判监禁三个月。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服刑五年。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在被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选择坦白交代这一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最短的监禁,但前提是同伙抵赖,这显然比自己抵赖坐十年牢要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十年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五年。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一年刑)就不会出现。
  在这个“囚徒困境”中,每个局中人选择了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的策略构成了一个最优的策略组合,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这种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构成的战略组合,被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也叫“纳什[注]均衡”。
  “纳什均衡”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一条真理: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贸易、国防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博弈双方在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导致对各方都最不利的结局,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公共资源开发利用中屡见不鲜。因此,博弈论不仅存在于数学的运筹学中,也正在经济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注]纳什:世界著名博弈学大师。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博弈论研究的是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采取策略。
B.博弈论是研究棋弈、扑克这类对抗性质问题的一种理论,也是研究“囚徒困境”中陷入两难选择的策略问题的一门科学。
C.“纳什均衡”是每个局中人自己选择的最优策略,是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
D.“纳什均衡”由所有局中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利益,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两位嫌疑犯陷入“囚徒困境”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两个囚犯在被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
B.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
C.检察官给出了特定的条件。
D.两个囚犯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3.下列对于“纳什均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力相当、棋风相似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彼此争赢,他们下出的变化多端的棋局,是一个“纳什均衡”。
B.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不主动增加环保设备投资。最终政府加强污染管制,企业采取低污染策略,使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互相平衡,从而进入“纳什均衡”。
C.每年的五一、国庆都是商家盈利的黄金周,为了在长假里取得可观的收益,商家无不使出浑身解数,降价促销,甚至亏本销售,不惜打出“跳楼价”“血本甩卖”的字眼。价格大战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D.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着保持贸易自由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难选择。X国试图对Y国进行进口贸易限制,比如提高关税;Y国必然会进行反击,也提高关税。谁都没有捞到好处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4.根据文意,概括“纳什均衡”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小题。(共18分)
挂在屋檐下的秋
孔令玉
又是秋天。度过长长寂寞时光的屋檐一下子热闹起来,一溜儿排开的,是长而尖的红辣椒,金黄饱满的玉米棒子,笑意融融的葵花盘,编得粗粗的长辫蒜,加上扁豆、豇豆之类的种子,挨挨挤挤地占去了父亲精心钉在屋檐下的所有铁钩。黄昏里,夕阳下,红的似火,黄的如金,还有白色的褐色的竞赛似的展示各自的风采。大老远望去,有种暖暖的感觉,是家的气息。
屋檐下的这道风景,可不是仅仅为满足我们的视觉供我们去欣赏的,它们的实用价值,远远超过它们外表的绚丽。从挂上去那天起,它们就开始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日子里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从秋到冬,再从冬到春。
最先从墙上被请下来的往往是那串红艳艳的尖头辣椒。母亲从门前的园地里采摘满满一篮子红的青的辣椒,把这一大串尖头椒拌进去,再放些蒜瓣、芝麻、生姜等作料,做成辣酱,刚磨出来的辣酱散发出又香又辣的气味,母亲将它装进家中一个专用的小口坛子里,一直吃到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寒冬腊月,母亲隔三差五煮上一锅菜粥,从坛里舀出半碗辣酱,我们每盛一碗粥都会放上一小勺辣酱,就那么呼啦啦地喝完,只喝得鼻尖上沁出汗珠,浑身上下从里到外暖烘烘的。当年住我家隔壁的是一户城里的下放户,女主人不擅长做这些,每年母亲都要帮他家带一份。母亲的辣酱永远做得那么多,以前给别人家带,后来给我们每个小家庭带,一直做到生命的最后。如今每每闻到从别人家飘出的辣酱味,就特思念母亲。
我们的心思,只紧紧系在那串玉米棒子上。一听到有炸爆米花的来到庄上,赶紧找来梯子,下面两个扶着,弟弟猴似地窜上屋檐摘下一两个玉米棒子,迅速削下粒子,装进小袋子,再向母亲讨来一角钱,几个人一路小跑,挤进炸爆米花的人群里。等呀,等呀,一直等到天黑才轮到我们。提着玉米爆花回家时,我们的肚子早已用不着再吃晚饭了。尽管母亲一再叮嘱,剩下的玉米棒子再不能乱摘了,它是明年开春的种子,可我们哪听得进,当冬天屋里放上一只泥火盆时,我们会偷偷从屋檐下一而再、再而三地摘下玉米棒子,趁父母不在家,找来拨火小棒,将玉米粒子埋进炭火里,边拨着边齐声念叨:噼啦噼啦炸,一炸小斗大,噼啦噼啦炸,一炸三间房子盛不下……在我们一遍遍的念叨和笑声中,一颗颗大而香的爆米花从火盆里蹦出来,让围在火盆边的几个小馋鬼兴奋无比。就这么每天摘下一根,一个冬天过去,一大串玉米棒子,最后只剩下一根孤零零的挂绳在那晃荡着,父亲无奈地摇了摇头。
冬季农闲,父亲却闲不下来,他从屋檐下取下一大簇高梁穗子,用刀划去高梁粒子,拿根木棒做柄子开始扎扫帚。父亲扎成的新扫帚是不会立即使用的,把它视为年货,放到一只大柳筐里,待到腊月二十四送灶神前扫尘用,扫尘,是一定要用新扫帚的。看到家中那两把已消瘦得不成样子的旧扫帚,我有时会偷偷拿来新扫帚扫一次地面,再悄悄放回去,若被发现,是要被骂的。
待到来年春天播种时节,屋檐下那些扁豆、豇豆、丝瓜之类的种子,也站完了最后一班岗,纷纷被母亲请下来,委身泥土,酝酿萌生出一个个新的生命。
又是一年初夏,屋檐下又恢复了平静。伴随着万物葱茏,一切的生命都在静静地等待,等待下一个秋天的繁华。
16、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它们的实用价值,远远超过它们外表的绚丽”,它们的“实用价值”具体来说有哪些?请分条列述。(4分)
答:??????????????????????????????????????????????????????????????????????????
??????????????????????????????????????????????????????????????????????????????????
???????????????????????????????????????????????????????????????????????????????
17、文章第一自然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色?试作赏析。(4分)
答:?????????????????????????????????????????????????????????????????????????????
??????????????????????????????????????????????????????????????????????????????
???????????????????????????????????????????????????????????????????????????????
18、本文以叙述、描写为主,但字里行间也饱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4分)
答:??????????????????????????????????????????????????????????????????????????
??????????????????????????????????????????????????????????????????????????????
??????????????????????????????????????????????????????????????????????????????
19、本文标题是“挂在屋檐下的秋”,“挂在屋檐下的”的实际上是什么?这样命题有何好处?试作分析。(4分)
答:???????????????????????????????????????????????????????????????????????????
???????????????????????????????????????????????????????????????????????????????
?????????????????????????????????????????????????????????????????????????????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小题1: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针对社会转型事情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小题2:文章阐释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阐释与文章不符合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而忽视他们相关者的利益。
小题3:综观全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己”的准则是一致的,这个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D.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益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5、阅读题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如你在远方??????许达然
此地阳光恹恹,此地氛围溷溷。你已疲惫,窒息于此地的世俗,喧嚣与愚昧。向往远方,你将去,悄然远离此地。
远方有海,有山与林;远方总是飘扬着你的梦。如你在远方,你独立在传统的影子外,阳光染你,山峦拱你,树林托你;你呼吸无羁,毛孔舒逸。
自故乡携忧郁来,你蛰隐在山麓与水溪间,那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小镇。不再哭,甚至珍惜每一声叹息。你欣然活着。
第一朝醒来,你说:“早安,一切存在。”然后饮一杯清醒自己的露水,然后捶钟,捶醒山林里的鸟兽,捶醒人。然后他们醒来发现你的存在。笑问你从哪里来,你说你来自远方,那虚伪与贪婪统治的远方,那曾被你爱过,将来又会被你爱的故乡。然后告诉人们,你不需要名字,你是无名字的捶钟者。
日日,你听草与草的细语,拈花微笑。在沙滩上画自己,让自己被浪淹没,而浑然忘记自己。夜夜,你开窗迎接星子们温柔的造访。“你爱星吗?”你会突然想向一个人写信但写后又撕碎,将纸悄悄撒在风中,撒在海上,撒在你的遗忘里。以前你没问他,现在你再也不能问他了。以前你发现自己喜欢他,但你们总是那样沉默,那一天,他突然沉默地离去了——他已死去许多年了吧?
有雾。雾来时你不知道,但你曾送雾离去。行在雾里,你将满足于自己的孤独,骄傲于不被群众荒谬的迷惑,骄傲于拒绝人间的庸俗。再也不需礼节,不需权威,不需偶像,也不需圣贤;你只需清醒,只需良知。你苦恼,只因清醒,只因还有良知。有雨,雨会为你弹沉重的歌曲,使你更凄寂,你以你的凄寂冷漠人间的丑陋。踽行在雨里,让泥土沾你,泥土与你只差一个上帝而已,但是上帝啊!你在哪里?雨霁时,擦干身体,但愿自己是个浴后的婴孩。你欣赏自己,想起,每个人都是如此的,每个人都是块泥土!有鸟,安眠于巢,你不破坏他们的美梦。会有鸟飞过,你曾羡慕航海的水手,但那时你羡慕轻捷地飞过,以影子戏浪的燕子。看浮云悠闲飘过,山默然,如你,如你的默然伫立,敞开心门:“来吧!一切真善美。”
也在海里游泳,造访鱼的屋舍,跟鱼交语;鱼将惊奇你这条陌生的大鱼,你只好介绍自己,告诉鱼,人类可笑的现代文明,鱼也笑了。然后造访珊瑚的胜绩,告诉珊瑚们,他们的尸体比金字塔还美丽!
秋来时,去捡拾落叶与落花吊祭秋,在他们的墓冢上写句歌迎冬,让镜头去传秋的悲哀。春来时,在墓旁徘徊,倾想冬对大自然残酷的爱与恨,然后以一股悲哀拥抱春。啊,春,又是春时,世人为什么仍存冬意?
不再期待,期待一切曾被期待过的;不再赞美,赞美一切曾被赞美过的。以良知品评一切,你看很多书,燃烧很多热情,很多慈祥,很多冥思。你是真实存在的自己。
不写信,只将怀念埋在日记里。不遗忘别人,也许别人已把你遗忘,但你并不介意。你是那紫罗兰,固执地不在白天绽放,只在黑暗时默默地害羞,默默地祝福别人,默默地闪烁贞洁。当有一天,毛发被染白,不知已越过了世纪,不知祖先墓冢的草已长得比你还高,只知自己等不急了,你悄然归来,不再像去时昂然,你脚步蹭蹬。你仍认识故乡,但故乡已将你遗忘。故乡的老人会笑问客从何处来,你会泪答,你回自远方,回自梦。你属于故乡。
然后你告诉他们,每年秋天托鸟寄一片落叶回乡的人是你,那落叶是你的怀念;你说:“以前离开这里时,这里是养羊的草原,而今学生代替了羊。”然后,你将聪明故乡的愚昧,高贵故乡的世俗。无论人们怎样待你,你并不是那怕失望而鱼池钓鱼的绅士,你是那到大海钓鱼的渔夫。失望惧你。你还惧什么?
然后,你忘记你曾在远方。 然后,你死在故乡。
小题1:概括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并说说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答:?????????????????????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行在雾里,你将满足于自己的孤独,骄傲于不被群众荒谬的迷惑,骄傲于拒绝人间的庸俗。(2分)答:?????????????????????????
(2)每个人都是如此的,每个人都是块泥土!(2分)答:????????????????????
小题3:本文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含义与作用。(4分)答:???????
小题4:本文作者许达然,是一名有过留美经历的台南籍历史学者。请结合本文内容,结合你的生活观察,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6分)答:???????????????????????????????????????????????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