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1-25 00:06:2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藏(zhù)鞭(chī)目结舌(chēng)泱大国(yāng)炙人口(kuài)
B.麻(bì)包(bì)妄自薄(fēi)步履跚(pán)心潮澎(pài)
C.疲(bèi)样(mó)临绝境(bīn)并行不(bèi)咬文字(jiáo)
D.形(jī)眼(jiǎn)破百出(zhàn)方(ruì)圆凿虚与委(sh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答题时,要采用比较排除法,B妄自薄的“菲”,为多音字,作“微,薄”之意时,应读为“fěi”;故排除B。C项中“模样”的“模”,为多音字,作“人的长相或装束打扮的样子”之意时,应读为“mú”;故排除C。D项中虚与委蛇的“蛇”,为多音字,作专用词语虚与委蛇时,应读为“yí”。故排除D。所以选A。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题文】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旅博会期间,对于有关旅游团的做法,大家置疑不断。
B.一个人如果坚持要按照自己的主观的片面的想法办事,那么即使他有善良的动机,也还是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
C.虽然酒驾已被明令禁止多年,但仍有驾驶员对此不以为然,没把交通法则牢记心中,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当儿戏。
D.婆姨们都跟王大说话,汪轮儿倒成了没嘴的葫芦,一个劲地向老少爷们儿侃大山。


参考答案:【答案】B


本题解析:【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词语的运用。词语的运用主要与语境、对象、感情、语体、范围等有关。A.置疑,意思是“加以怀疑”,用于否定句中,这里应为质疑,提出疑问;C.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否定或者不同意,从“没把交通法则牢记心中,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当儿戏”可以得知是态度上不重视。应该改为“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重视。D.没嘴的葫芦,比喻哑口无言或不大说话的人。与后面“一个劲地向老少爷们儿侃大山”矛盾。故选B项,“即使”是表示假设。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根据下面的介绍,各用两个字概括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在设计时考虑的三个重点。(6分)
专家介绍说,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停车线采用对称设计,这种设计可以使车站缩短大约70米的长度,从而节省工程投资6000万元。另外,一号线在所有车站都设置了自动扶梯;车站公共区设有自动喷雾灭火系统,保障车辆消防安全。设计人员还特别在列车与车站之间设置了24道电动“屏蔽门”,列车没有到站前轨道会处于封闭状态,以保证乘客安全。此外,无论站里车里,打手机完全没有问题。
答:(1)????????????????(2)?????????????????(3)?????????????


参考答案:节省或省钱,安全,便民。(答对一个给2分,用三字以上词语回答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文段主要是紧密围绕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停车线所采用对称设计展开的,可是这样设计的目的一个是可以节省工程投资,一个是保障车辆消防安全,最后还要方便乘客,所以,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三个词语:节省或省钱,安全,便民。
点评:解题思路:寻找主话题,提取主干:?(一)是明确陈述的对象或主要事件或议论的中心话题。陈述对象(一般意义上的主语)是 紧密围绕总话题(总陈述对象)而展开的叙述角度,是服务于总话题的。(二)是明确与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或总结性的词语。陈述内容部分,特别是谓语动词、形容词等往往是从不同侧面突出总话题的性质、特点、规律等的,属于关键性信息,是必须高度重视的。(三)是选定后,可将几个词语稍稍连缀,如能大体表达出文段的主要内容,即可敲定。这有点像提取句子主干,可以利用语法分析的方法来做,基本程序为:压缩内容--提取主干--筛选比较--整合表达(一般可以表述为:“谁或什么怎么样了”这样一种主谓结构)。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题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躲在乡愁里,才发现______________
①我不是无根浮萍 ②不是断线的风筝 ③不是世俗风雨中无处栖身的孤雁

A.③②①
B.①③②
C.①②③
D.②③①


参考答案:【答案】C


本题解析:【解析】
试题分析: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补出下列文中空缺的部分。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以乱易整,不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2.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国语·勾践灭吴》
3.吾不欲匹夫之勇也,_____________。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此,则有常刑。《国语·勾践灭吴》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季氏将伐
颛臾》
5.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季
氏将伐颛臾》


参考答案: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