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作者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的“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意效果?请结合语句的含义进行简要分析。
??????????????????????????????????????????????????????????????????????????
3.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此处使用“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
4.这首词塑造了青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消费也有个道德问题
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也日新月异、形式多样。但是,一些不合理或有违道德要求的消费现象也比比皆是,归结起来,主要有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奢侈消费、高碳消费等。这些不合理的消费现象是由许多原因综合而成的,道德缺失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实际上,现实中的生活消费不是经济学所理解的纯而又纯的物质消耗过程,而是一种内涵着道德理念、伦理关系、精神境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要求生存、谋发展、促完善,消费一定的生活资料是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通过生理代谢和精神代谢,人不但可以维持生命、积蓄精力、强健身体,还可以储备知识、活化思维、吸纳价值。当然,消费何种质量的生活资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人的体质、心理、素质、能力和品质。在消费对象的选择上和在消费方式的实现上,就存在一个合不合理、健不健康的问题。什么是健康合理的消费,什么又是道德的消费,这不仅是个生活智慧上的问题,也是一个道德认识上的问题。
首先,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取决于人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取决于人对“应当如何生活”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回答;其次,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取决于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人的体力、精力和思维水平,也包括人的生活经验和支付能力;最后,需要的满足和实现还取决于人的价值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只不过是人完善自我的一种手段,倘若倒过来把手段当做了目的,那么,结果就会蜕变成是商品在消费着人、奴役着人。
随着全球经济产能的大规模扩张和人类消费能力的急剧膨胀,人们对未来的能源使用前景和自然生存环境产生了危机感。为了维持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活消费必须有所节制,必须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必须更加符合一定的道德价值要求。归结成一个思路便是:要开源节流。要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用好能源;同时,在满足一定消费需求的条件下,转变不环保、不生态、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把生活消费限制在合理可控的范围之内。
道德性消费不仅是推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还是协调和促进合理人际关系的消费,是和谐消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消费资料一定的条件下,有些人的多消费就意味着另一些人的少消费。这说明,消费资料和消费需要之间会构成一对矛盾,不同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方式会牵动到一定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消费行为对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拨动还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态度,甚至是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和奢侈消费往往会诱发有些人的消费攀比心理和等级观念,影响社会和谐。所以,道德的消费就应该是促进社会人际和谐的消费,从而是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消费方式。应当知道,所有正当的消费品都是劳动者的劳动结晶,没有劳动者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就不会有丰裕的劳动产品可供选择;反之,若是消费者都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大肆挥霍,骄奢淫逸,那么最终或许也就不会再有消费品可以选择了。
搞清楚消费的社会属性和功能作用,目的还是为了找到一种符合道德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美好生活。就目前来看,低碳消费方式无疑正是这种消费模式最新、最集中的代表。低碳经济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在低碳消费问题上,我们要将其厘定在合理的位置上,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功效。从根本上讲,提倡低碳消费并不是要降低生活标准,而是要倡导一种环保、人本、和谐的道德价值观。???
小题1:下列关于“道德性消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性消费是推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消费。
B.道德性消费是协调和促进合理人际关系的消费,是人与人和谐的消费方式。
C.道德性消费是降低自己消费需求以满足别人需求的人与社会和谐的消费方式。
D.道德性消费是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消费方式。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部分人们道德缺失,社会上就产生了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奢侈消费、高碳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现象。
B.现实生活中的人要维持生命、保养身体、学习知识、完善自己,不仅需要生理代谢,还需要精神代谢。
C.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用好能源,转变不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符合道德性消费的理念。
D.所有正当的消费品都是劳动者的劳动结晶,合理适当的道德性消费其实就是尊重劳动者的正当劳动。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学所研究的消费是纯而又纯的物质消耗过程,并不符合现实中的生活消费现象,因此倡导低碳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与经济学无关。
B.为了维持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活消费必须有所节制,应该降低生活标准由高碳消费转为低碳消费。
C.奢侈消费只要不诱发人们的攀比心理和等级观念,不影响社会和谐,还是可以提倡的,因为它能够促进奢侈品生产厂家的发展。
D.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是人完善自我的一种手段,如果把手段当做了目的,就会蜕变成商品在消费着人,比如社会上出现的“房奴”“车奴”现象。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逃离
郭静娟 食堂门口有一棵树,向着横斜里伸展着几根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树枝,其上随意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朴拙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因为它而驻足,在暮色里出神。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一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感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本能的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活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离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间,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作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独立,静美至极。可在那幅想象的图画中,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竞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过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的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那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
(1)“逃离”是指:???????????????????????????????
(2)“沉醉”是指:???????????????????????????????
2.作者认为王维能逃离尘世,而我们却“无处可逃”的原因各是什么??? ?答:??????????????????????????????????????????????????????????????????
3.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从校园中逃离,从不满意中逃离,最终却逃离不了生活的掌心,因为我们早已成为生活的一分子,本来就无处逃离。 ??
B.“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既是对上文“我们”逃离之举的总结,又引出下文对“逃离"和“归来”的理性的思考。 ??
C.“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的意思是说,当你有一颗务实和豁达的心时,你会发现原来四处奔波寻找的快乐就在你的身边。 ??
D.本文内容上以“树”为线索,借物喻人,以揭示生活的哲理;写作上首尾照应,结构紧凑,构思精致,善用比喻和拟人。 ??
E.“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的娇艳”的意思是说,生活中有精彩,但苦痛也是无法逃避的。
4.在本文作者由树而得到的人生感悟之外,你还能由树的形象或特点感悟出哪些人生哲理呢?请自选一条加以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粗略的考察人的孤独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外在的孤独感和内在的孤独感。
外在的孤独感是一种机缘性的、具体的、浮在表层上的心理意识。只要外在环境一变好,这种孤独感便会烟消云散。内在的孤独感则是一种最深层上的心理意识。它常常是朦胧的,莫可名状和说不太清的。正因为说不太清,所以具有一种根本的、永恒的、无法驱散的哲学性质。
大凡有根本孤独感的人,思想感情多为较深沉者。因为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个性,不为当时的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在任何场合下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和格局,故内心常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当他们一旦陶醉在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中,他们方才感到实实在在的平安和满足。他们的作品原是写给未来世纪的人看的,所以不为同时代人理解,横遭守旧者和庸人们的攻击。在人类少数天才人物,包括伟大政治家身上,根本的孤独感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这种孤独感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企图抗衡和摆脱这种孤独感,便成了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一种最顽强的定力和内驱力。梵高之所以要拼着一条性命去画,仅仅是为了排遣内心深处一种说不太清的根本的孤独感。爱因斯坦终生对物理学、艺术和哲学的真挚的爱,全然是企图对这种孤独感的永恒的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
唐诗宋词中那些堪称为千古绝唱者,正是因为它们陈述了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才成为不朽诗篇。伟大艺术家们的气质,多半有哲理沉思的成分。他们总是从个人具体的孤境(外在的孤独感)出发,上升到普遍的、哲学意义上的地球人的根本孤境。因为它带有永恒性,涉及到人类的根本处境,故具有一种哲理的深度。
艺术创造的动力之一乃是在吾生有涯之中追求一种理想的、超越时空的永恒。
自然科学家家刻意寻求自然界的永恒法则,亦在驱散内心一团根本的孤独感。
文化创造者们为了排遣自身的孤独感而进行的创造,留下了一笔精神遗产竟会使今天千百万读者感受到温暖,驱散千百万个寂寞,真是不可思议!
在多艰而短暂的人生中,能时时体验到根本孤独感并寻找一条解救方法和出路的人,自会感到一种悲壮的奇美。也许,恰恰是这种人才会对人类怀有一种博爱之心和同情之心。
浅薄的快活和廉价的感官享受,远不如处在根本的孤境中并力图去冲决它来得幸福。这是搏斗的、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高贵幸福。(赵鑫珊《孤独感与人类文化创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孤独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在孤独感随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变化,而内在孤独感则没有这种由外而内的波动性。
B.内在孤独感之所以具有某种永恒的哲学性质,是因为它是一种朦胧的、莫可名状的深层心理意识。
C.有内在孤独感的人,基本上都有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和个性,思想感情深沉而又不被同时代的人们理解和接受。
D.孤独的两种分类说明,人类都是孤独的,只是孤独的程度和类型有所不同。
小题2:下列关于孤独感与人类文化创造关系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企图抗衡和摆脱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孤独感,是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唯一最强大的定力和内驱力。
B.在人类少数天才和伟大的政治人物身上,都患有某种与生俱来的的孤独症,这种精神顽疾终生不可治愈。
C.梵高和爱因斯坦取得显著成就的领域虽然不同,但促使他们取得成就的内在动力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于内心深处根本孤独感的抗争。
D.爱因斯坦终生对物理学、艺术和哲学的真挚的爱,全然是企图对这种永恒的孤独感予以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诗中那些堪称千古绝唱的作品证明,只有表达出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孤独感的诗作,才能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
B.伟大的艺术家惆怅、忧郁的精神气质之所以具有一种哲理沉思的美感,是因为他们的孤独不是个人的,而是人类集体性的;不是暂时的,而是带有一种关乎人类根本处境的永恒性。
C.浅薄的快活和感官享受是短暂的,肤浅的;致力于冲破根本孤独感而进行的人类文化创造所获得快乐则更本质,更永恒,也更博大,所以更高级。
D.文化创造者们出于排遣自我内在孤独而创造的文化遗产,却使很多的人们感到温暖,这说明文化创造过程中的非理性的因素。
5、阅读题 《江南Style》
《Nobody》已是浮云,《PokerFace》也过时了。如今神曲界的当红炸子鸡,是一首叫做《江南Style》的韩国舞曲。
这首歌的MV于7月中旬在互联网上发布,截止到前天,点击数已达3.25亿次,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在过去一年里,还没有任何一个视频的点击数超过一亿次。在英国,它成为本月第一周UK单曲专辑排行榜冠军。在美国,它位居10月4日第41期公告牌榜单的第二名,“小甜甜”布兰妮和罗宾?威廉姆斯加入了模仿大军,影星汤姆·克鲁斯为它卖力吆喝。在我国,它也成为从明星到草根竞相模仿的对象。不仅如此,这首歌还在全球引发了一股改编狂潮,出现了“奥巴马竞选Style”“美国海军Style”“周星驰Style”“客家话Style”等多个版本。
如今,和所有横空出世的神曲一样,关于《江南Style》,有一半人的问题是“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而另一半人则在问:“这首歌为什么一夜爆红?”
歌曲描述了一个生活在江南地区(韩国首尔的汉江以南地区)的有钱人向性感的姑娘发出邀约的情景;整首歌的MV大部分都在该地区取景——游艇、沙滩、桑拿房、旅游巴士等。身兼词、曲和演唱的“鸟叔”(原名朴载相)自我剖析说:“我不帅,不高,也没有肌肉。我的成功在于灵魂和态度。”这种灵魂和态度,具体到《江南Style》里,就是质疑江南地区所引领的物质至上的生活观念。虽然歌词里把“我”塑造成一个“高帅富”,但在MV里,“我”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屌丝”,做着成为江南名流、左拥右抱的黄粱美梦,讽刺意味十足。而在很多韩国人心目中,以经济奇迹姿态出现的江南地区正像一个抛弃了传统价值观念的暴发户,对此心怀不满的大众从这首歌中找到共鸣不足为奇。
但相比于歌词,韩国以外的人们更感兴趣的似乎是MV里“鸟叔”独创的“骑马舞”。于是破解《江南Style》的走红密码,成为各路人马津津乐道的事情;种种解读又进一步构成了“《江南Style》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韩国的科研机构研究发现,它以3.6秒为一个周期将五个音节重复4次,而整首歌中五个音节的核心节奏重复了100次以上,这样的节拍和人在慢跑半小时后的心率几乎同步——这也正是感觉最为兴奋的瞬间。这一说法,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跟着这首歌摇晃起身体。而另一个激发人们生理反应的元素则是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和节奏——科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对一段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产生共鸣时,这段音乐就会在其脑中不断重复,科学界把这称为“耳虫”现象。韩国的心理学家表示,《江南Style》通过简单的重复节奏来刺激身体反应和自律神经系统;尤其是高潮部分,能够激发出人们摆脱心理压抑和格式化生活的本能。甚至有临床案例证明,一些精神病患者在听了这首歌以后都会开心大笑。音乐评论家则表示,《江南Style》恰好和近年来风靡欧美主流音乐界的电子乐潮流相吻合;而其副歌部分,则又是韩国音乐风格。二者相结合产生出奇妙的效应。
此外,审丑文化、从众心理、群体效应和偶像崇拜,都为《江南Style》的流行推波助澜。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无论人们将《江南Style》分析得多么透彻,都无法决定乃至预料下一首神曲会以怎样的面貌出现。流行文化的诡异之处就在于,没有一种成功可以复制。
小题1:下列关于“《江南Style》”的理解和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韩国舞曲《江南Style》的点击数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便超过3亿次,而此前没有任何一个视频的点击数超过一亿次。
B.整首歌的MV大部分都在江南地区(韩国首尔的汉江以南地区)取景——游艇、沙滩、桑拿房、旅游巴士等,俨然一幅奢华生活的扫描图。
C.它从本土迅速蹿红全球,在美国和英国分别成为本月第一周单曲专辑排行榜冠军和10月4日第41期公告牌榜单的第二名。
D.各国从明星到草根竞相模仿《江南Style》,“小甜甜”布兰妮、罗宾?威廉姆斯甚至连奥巴马也未能脱俗加入了模仿大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江南地区以经济奇迹姿态出现,但许多韩国人却认为它像一个抛弃了传统价值观念的暴发户,从而心怀不满,这种情绪在《江南Style》里得以找到共鸣。
B.韩国各路研究者们倾向于认为是音乐本身让神曲一炮而红,而韩国以外的人们似乎对MV 里“鸟叔”独创的“骑马舞”更感兴趣。
C.《江南Style》的节拍和人在慢跑半小时后的心率几乎同步,这也正是感觉最为兴奋的瞬间,于是不少人听歌时莫名地就有了跟着节拍一起舞蹈的冲动。
D.歌曲通过简单的重复节奏来刺激身体反应和自律神经系统,其高潮部分能激发出人们摆脱心理压抑和格式化生活的本能,只要一听《江南Style》,连精神病患者都会开怀大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歌词里“我”是一个“高帅富”,但在MV里, “我”却是一个做着成为江南名流的黄粱美梦的“屌丝”,这种意味十足的讽刺其实是在质疑江南地区引领的物质至上的生活观念。
B.在音乐评论家看来,《江南Style》的音乐风格既没有违背韩国歌迷的偏好,又贴合了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受众的音乐审美趣味。
C.尽管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但因为全球共同存在着审丑文化、从众心理、群体效应和偶像崇拜因素,才使《江南Style》得以在全球流行开来,尤其是MV里“鸟叔”独创的“骑马舞”。
D.多重因素造就了“《江南Style》现象”,但无论人们将《江南Style》分析得多么透彻,都无法复制出下一首神曲,这就是流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