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湿地通常具备三个要素:水成土、临?时或长期的水淹条件、耐湿生物或水生生物(尤其是植物)。这就将人们惯常理解的,仅指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湿地概念,扩大至在空间上与之紧密相连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使其形成整体,这有利于湿地生态的综合保护。滨海湿地和由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构成的内陆湿地,属于自然湿地;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建成的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属于人工湿地。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包括许多濒危物种)的“家园”,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巨大基因库。湿地也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能保持大于其土壤自身质量3至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慢慢将水排出。湿地还是有毒物质的降解容器。当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时,许多湿地植物和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能对其进行降解和转化,净化环境。这是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重要原因。
湿地资源丰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产自湿地的谷物养活了全球50%的人口。取自湿地的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的?水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用水保障,也提供了“舟楫便利”。湿地资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换能量,如水力或泥炭发电。另外,湿地景观独特,是人们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但长期以来,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认识不足,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例如,将大量湿地排水后改作他用,导致湿地面积锐减;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湿地的紧迫性,并积极探索科学的方法。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农业带产生的大量硝酸盐和其他化学物质,不仅导致流域水质恶化,刺激藻类泛滥,还在入海处的墨西哥湾形成一个面积20000平方千米的无氧区。专家们认为,流域内湿地的大量丧失导致入海径流氮负荷过重,是造成无氧区的主要原因。有专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在全流域进行大规模湿地生态重建,全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这个建议已得到认可。
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因“地”制宜。例如,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作为鸟类或鱼类栖息地的湿地,其生态保护要特别注意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以水文调节为目的的湿地建设,重在加强湿地的滞水能力。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的湿地建设,则更应重视优美环境的营造。当然,各类湿地生态的构建在承担主要功能的同时,完全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有机融合。
1.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自然环境独特的湿地,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家园”,也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B.自然资源丰富的湿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如食物、饮水、能源等。
C.生态系统完善的湿地,就像一块天然“海绵”,既有很大的蓄水量和很快的蓄水速度,又能将水慢慢排出。
D.生物构成多样的湿地,可以利用生物自身的功能有效降解和转化有毒物质,因而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湿地面积的锐减,将会对与之相关的生态系统安全构成威胁,带来严重的后果。
B.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湿地生态功能的减弱。
C.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
D.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必?须要有具体的目标。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
B.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
C.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
D.只有着眼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正有效。
参考答案:1、B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樱桃和茉莉
紫?风
小时候,读《镜花缘》那一类小说,常常给那些花神果仙的瑰奇故事迷住了,真以为每一种美丽的花果树木都有一位仙子管着。长大懂事了,才发觉这种想法的荒唐可笑。但是鲜花的娇妍、果子的甜美却总是给我带来难以形容的奇妙的乐趣。
不但那些硕大的佳果、色泽绚烂的花枝叫人赞赏不已,就是微型的果子、素淡的小花有时也很使人喜爱。像果类中的樱桃、花卉中的莱莉不就是这样吗?
茉莉,在南国真是普遍极了。公园的花径、湖边的小路,常常有它的踪迹。有时,你晨昏走进一座园林或庭院,突然有一股浓香袭来,沁人肺腑,使人不禁想搜寻一下这香气究竟是从哪里飘荡来的。一寻访,啊,原来在不惹人注意的僻静角落里,在绿得发亮的叶子中间,有一株或几株茉莉正悄悄地开着花呢。
这种白色的小花花,就像那些谦逊和害羞的乡村小姑娘一样,不喜欢在人前夸耀自己的颜色,只有在夜里人家看不见时才轻轻舒开了洁白的花蕾,从纯净的花心里吐出一缕缕芳香,多美的一首抒情诗啊!你很难相信,浓郁的花香竞出自这么低矮的灌木丛中。正因为茉莉有着这样的风格和特点,它如今已经成为南国许多人家的挚友,构成南国风光的一种植物了。
有一年夏天,我到一个朋友家里做客,她让我临时住在她的小书房里。这一夜我在异香郁馥中做了无数个离奇的梦,醒来发觉枕边有一串用线穿起来的茉莉花。花已经干枯了,但香气却进入了我的梦境里,我不由得想起了陆游咏梅的句子“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平心说,茉莉的香没有玫瑰的甜、梅花的清、兰的幽远,但是朴素自然,平易近人。
比起牡丹、芍药、玉堂春来,茉莉的个子只是这些大型花体积的几百分甚至是上千分之一,可以说是花的大家族中的小小人物。然而它也像“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似的,有一粒小蕊,放一分浓香。亚洲有的国家甚至把它尊为国花呢!我从茉莉联想到珠兰、含笑、丁香、钻石玫瑰,感到小小的花朵,它们具有这样的性格,也依然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尽管它们是小到不能再小了,但也同样博得了人们的赞美和热爱。
从茉莉,我又想到了樱桃。抗战结束后,我第一次在上海见到樱桃的时候,欣赏着那一颗颗红艳艳的球形小果,不禁联想到红码瑙、红宝石,提着它的长柄,欣赏了好久好久,才舍得吃它。樱桃,这么一种堪称为果子家庭中的“小宝宝”,样儿和颜色真是太美了,怪不得中国古代的人们,用它来比喻美人的小口。在欧洲,人们对它更倾注了浪漫主义的感情。樱桃成熟时节,竟有妇女把最红艳、美丽的采摘下来当作耳坠。
樱桃在春天里成熟。“樱桃时节”一词,既代表了春天,也是巴黎公社时代流行的一首歌的名字。
我永远怀恋,
樱桃红艳的时节,
那令人心潮澎湃的岁月。
一百多年前,工人阶级的第一个政权——巴黎公社虽然被反动派扼杀在血泊之中,然而它的战旗,那屹立巴黎的“公社社员墙”仍然不断在鼓舞人们战斗和前进,《樱桃时节》也就世代流传下来。
比起柚子、菠萝蜜、椰子、木瓜那样的果子来,樱桃的个子自然是微不足道了。但是,由于它具备了那样的色、香、味,仍然使它在果子的大家庭中踞有重要的一席,就正像枣子、杨梅、龙眼、葡萄之类的小型果子一样,并不因为它们的小,而失去它们应有的位置。
我既把赞歌献给硕大的佳果和巨型的名花,也想把颂词献给小小的果子,小小的花朵。没有许多普通的塔砖,也就没有了一座塔的塔尖;没有繁星点点、如云如霞般的小果小花,也编织不起万紫千红的大地锦绣。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赞美茉莉和樱桃等花果,同时也是托物言志,借赞茉莉和樱桃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B.文中将茉莉比喻成“乡村小姑娘”,称樱桃为果家庭中的“小宝宝”,使文章增加了浓郁的生活情趣。
C.文章多处运用衬托,以牡丹、芍药等反衬茉莉,以枣子、杨梅等反衬樱桃,突出了茉莉和樱桃的特点。
D.文章在描绘茉莉与樱桃以及抒写对它们的感受时,引用了一些诗句、歌词,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
E.文章先谈花——茉莉,后写果——樱桃,结尾卒章显志,起到了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答案:小题:C? D。
本题解析:小题:C枣子、杨梅是正衬,D“目的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错。(4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4分)
①撑一把油纸伞,相约雨巷。
②纵然是红尘之外还有红尘,纵然是路的尽头已没有尽头,纵使我枯瘦如叶,我都要择路而来。只因半个世纪的情缘,我早已相思成疾。还是用当年的纸伞挡雨,却怕你的名字湿成深深浅浅的泪痕,以勾起我心灵的唯一伤痛。从此再也无法紧握你的身影取暖,甚至走尽这雨巷。
③巷已成墟,亦如我破碎的心,有的只是一池雨打芭蕉的寂寞,一地风吹落叶的惆怅,一种对月独酌的凄清,还有一个结着淡淡愁怨的姑娘所勾勒的凄婉,凄婉又迷茫的故事,一段没有结尾的雨中曲。
④不管你是否已化蝶而去,那刻骨铭心的回忆早已在心头择荒而憩,汲取我的血液。待到哪一天我猝然老去,入土而眠,你依然清纯如往昔,倚我灵魂轻盈而舞。日月轮回,斗转星移,哪怕是千年之后的千年,而相遇之初的美丽,那颜色,那芬芳,那忧愁,甚至是那太息的目光仍会如约来袭。如诗,如词的音律在我的心头鸣起。
⑤我相信在那人海茫茫中的邂逅,或许早已注定了我今生的牵挂与等待的维系。我要在生命终结前,了却未竟的心愿——撑一把油纸伞,相守于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你不来,我不走。
⑥等待是一种痛苦的欢愉,我发觉我成为一棵枯干的树时,已能听到风吹树皮剥落的声音,仿佛遥远的绝响,那么悲壮,那么凄凉。戛然而止时,我将轰然倒下,将痴情演奏为千古绝唱。待到来世,用我的残骸和灵魂化为一生只能梦你一次的花——丁香,仍在此处为你苦苦守候。
⑦或许你终有一天姗姗来迟,或许会讶异,身旁竟有一花孑然而立。清纯如你,芬芳如你,甚至还带有你忧愁的回忆。那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否会让久违的怦然心动濡湿于你,隐约忆起那“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
⑧然你终究淡淡一笑之后,翩然离去,不再回首。身后的花在微笑过后,悄然枯萎、隐去,只留下几滴绝望成灰的眼泪和那个紫陌纤尘里不老的回忆在空气中慢慢回味……
小题1: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至少举出两种? (4分)
小题2:第②段中“只因半个世纪的情缘,我早已相思成疾”说的是什么意思?(4分)
小题3:作者说“你不来,我不走”,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自己“等待”的长久和“你”的形象,应该如何理解作者等待的“你”?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使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排比、比喻、夸张、引用、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列举修辞比较简单,可根据语句词语的运用特点来理解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我发觉我成为一棵枯干的树时,已能听到风吹树皮剥落的声音。”由本体“我”,喻体“枯干的树”,比喻词“成为”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文章深意的基础上,抓住第③④段的内容分析作者的心境。如“结着淡淡愁怨的姑娘所勾勒的凄婉,凄婉又迷茫的故事”“刻骨铭心的回忆”“依然清纯如往昔”等语句体现了作者的痴迷,而“在我的心头鸣起”则是“我”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逆风的香
林清玄
(1)阿难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2)有一天,阿难独自在花园里静坐,突然闻到园中的花,随着黄昏吹来的风,飘过来一阵一阵的花香。
(3)常有风吹着花香的时候,由于心绪波动,不一定能闻到花香。当心静下来的时候,又不一定有风吹来,所以也嗅不到花香。
(4)那一个黄昏,阿难的心情特别的宁静,又是春天——花朵最香的时节;正好春风飒飒,缓缓吹送。在这么多原因的配合下,阿难闻到了有生以来最美妙的花香。
(5)花香围绕着阿难,花香流过他的身心,然后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这些花香使阿难从黄昏静坐到夜里舍不得离开,这些花香也使阿难非常感动。
(6)在感动中,阿难宁静的心也随花香飘动起来,他想到了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草木都是开花的时候才会香,有没有不开花就会香的草木呢?花朵送香都限制在一个短暂的因缘,有没有经常芬芳的花朵呢?春花的香飘得再远也有一个范围,有没有弥漫全世界的香呢?所有的花香都是顺风飘送,有没有在逆风中也能飘送的香呢……
(7)阿难想着这些问题,想到入神,竟然使他在接下来的几天无法静心。有一天,阿难又坐在花香中出神,佛陀走过他静坐的地方,就问他:“你的心绪波动,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阿难就把自己苦思而难解的问题请教了老师。
(8)佛陀说:守戒律的人,不一定要开花结果才有芬芳,即使没有智慧之花,也会有芳香。有禅定的心,就不必要在因缘里寻找芬芳,他的内心永远保持喜悦的花香。智慧开花的人,他的芬芳会弥漫整个世界,不会被时节范围所限制。一个透过内在开展戒、定、慧的品质的人,即使在逆境里也可以飘送人格的芬芳呀!
(9)阿难听了,垂手肃立,感动不已。佛陀和蔼地说:“阿难,修行的人不只要闻花园的花香,也要在自己的内心开花——有德行的香。这样,不管他居住在城市或山林,所有的人都会闻到他的花香!”
(10)如果我们的内心就是一个花园,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呢?
(11)如果我们的内心春风洋溢,人生的哪一个时候不是最好的春天呢?
(12)如果我们有着怜爱、珍惜、欣赏的心,即使在人生的无寸草处行走,也会看见那美丽神奇的一瞥。
(13)所以,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1、阅读(2)、(3)、(4)三段,你发现要嗅到花香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2、用心观察出与第(6)段相照应的段落是????段,请让你的心也随花香飘动起来,想一个你从未想过的问题,并如佛陀般自我解答。
??????????????????????????????????????
3、佛陀的话无不充满哲思,试揣摩第(9)段中佛陀的语言,悟出其中的深意。
??????????????????????????????????????
4、读完全文,你能解读出题目的深刻意蕴吗?请写出来(可以用原文回答)。你又将如何在心里种“花儿”呢?
??????????????????????????????????????
参考答案:
1、心神凝静、有风吹来、有花飘香;
2、第⑥段
本题解析:
1、据第2-4段:“静坐”、“风”、“飘来花香”归纳。
2、第二问(要参考⑥⑧两段,问得要有寓意,答得要有哲理,并构成设问)
3、据“修行的人不只要闻花园的花香,也要在自己的内心开花——有德行的香。这样,不管他居住在城市或山林,所有的人都会闻到他的花香”可分析出如下意思:要自己有德行才能流芳。
4、第一问:“逆风”,“香”的含义是关键;
第二问:要用比喻、象征手法。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09年的最后几天,安阳掘墓于西高穴,迫不及待作出重大宣布——发现曹操墓。中科院考古所虽称“初步认定”,并非“最终结论”,仍然激起一片质疑之声。
曹操墓原本是明确的。曹操去世前两年就为自己准备了“归宿”:“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三国志》)公元220年,曹操死于洛阳,即葬于此地(魏称高陵,亦称西陵)。几十年后,时任西晋著作郎的陆机,“游乎秘阁”,“而见魏武帝遗令”,他披露了曹操“遗令”的部分内容:“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遗令”的发现,进一步明确了曹操墓的具体方位。晚唐的李吉甫写道:“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元和郡县志》)进一步标明了操墓的确切位置。
“高陵”是如何变成“疑冢”的呢?我以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意识形态的干扰。“七十二疑冢”的最早说法见于王安石的《将次相州》诗,其中有:“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八九丘”者,七十二冢也,就是对操墓难以确认的描述和评议。王诗只是“疑冢说”的滥觞,“曹操疑冢”的说法大约到南宋初期才广为流传。
“疑冢说”起于宋代,与“正统论”的泛起不无关系。宋代的士大夫为了论证赵宋政权的合法性,曾就“正统论”进行过激烈论争。曹魏是正统的观点被司马光所认同,并体现在《资治通鉴》的编纂之中。然而,这一观点在南宋却引起争议。南宋朝廷蜷缩东南一隅,势同三国时的东吴,占领北方大片土地的金政权,如同当年的曹魏。如此一来,在舆情上,“帝魏寇蜀”逐渐为“帝蜀寇魏”所取代,陈寿笔下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竟然成了篡汉的奸雄,狡诈的奸臣,连带其“高陵”也就成了“疑冢”。“疑冢说”的代表人物当属范成大,他写诗说:“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七十二冢》)南宋时,不仅“疑冢诗”所在多有,“疑冢词”也俯拾即是。
那么,这“疑冢”又是如何变成“高陵”的呢?西高穴的发掘,不仅迅速认定流传了几个世纪的“疑冢说”只是“民间传说”,而且迅速认定证据不全的西高穴为曹操高陵,而参与其中的不仅有考古专家,也有政府官员。西高穴墓刚挖开,就有学者预言,开发曹操墓,每年至少能带来4.2亿元的经济效益。在“疑冢”迅即变为“高陵”的过程中,没有看到确凿的考古证据,没有看到严谨的科学论证,人们看到的是曹操的高知名度所潜在的经济利益的强大诱因。
考古总要通过田野调查挖掘,找到一些早期人类活动的遗物、遗迹,来研究和探求古人生活的状态与环境。在这里,需要的是求真的精神与科学的态度。舍此,或屈于意识形态的压力,或魅于经济利益的诱惑,“高陵”乎,“疑冢”乎,也就真假难辨了。
(2010年1月14日《文汇报》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线句“‘疑冢说’起于宋代,与‘正统论’的泛起不无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疑冢说”之所以兴起于宋代,与“正统论”在宋代泛起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B.宋代的一些士大夫提出并主张“疑冢说”,是为了论证赵宋政权的合法性。
C.“疑冢说”的兴起,表明人们对历史史实的认定有时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D.宋代之前的人们没有提出“疑冢说”,是因为宋代之前没产生在“正统论”。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安阳掘墓于西高穴,就迫不及待作出重大宣布——发现曹操墓,其实宣布的这一结论尚缺乏确凿的考古证据和严谨的科学论证的支撑。
B.王安石的诗《将次相州》只是“疑冢说”的滥觞,而“疑冢诗”和“疑冢词”在南宋的俯拾即是则表明“疑冢说”在南宋的广泛流行。
C.在南宋,“帝魏寇蜀”的观点取代“帝蜀寇魏”是因为南宋朝廷蜷缩在东南一隅,势同三国时的东吴,而金政权,如同当年的曹魏。
D.由于意识形态的干扰,本来明确的曹操墓成了“疑冢”,又因为经济利益的诱惑,曹操墓诸多疑冢中的一处又成了所谓明确的“高陵”。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相隔时间长短的角度来说,关于曹操墓地的记载或表述,宋代之前的一些史料应该比宋代之后的一些诗词更为可信。
B.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差异、经济利益的需求等都有可能成为干扰后人对某些历史史实的认定的因素。
C.证据不全的西高穴被迫不及待地认定为曹操高陵这一事件,表明追逐经济利益的风气已经浸染学术性极强的考古界。
D.对古人生活的状态与环境等一切历史问题的研究,都必须要通过田野调查挖掘,找到早期人类活动的遗物才能进行。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D (D项“宋代之前没产生正统论”属于无中生有。A项就是原句的另一种说法,意思并无区别。B项在画线句之后,显然是论证画线句的。C项可以通过整个画线句所在的段落推断出来。)
点评:文中的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