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四)
2017-02-02 04:31:1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完成下题。
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同为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艺术高峰。
元曲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散曲,它是勃兴于元代的一种新兴的诗歌样式,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曲;一是杂剧,即由散套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科介,专供舞台演出。
元代散曲与杂剧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多种复杂的原因。
①一方面,是由文学尤其是诗歌本身的内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是文学传统继承与发展的结果。②曲是由词演化而来的。③词在发展初期,饱含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的愿望甚至隐情。④但是,词发展到晚期,由于词作家远离社会现实,作品的内容日趋广泛,题材日渐狭隘,又由于作家一味堆砌辞藻,走上了形式主义的绝路。⑤再者,金元时代,随着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各民族在政治、军事上的斗争,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⑥辽灭金兴,金亡元起,北京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地区流行的语言,逐渐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的语言相融合,形成了新的语言体系,从而为金元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语言材料。⑦同时由于新词汇不断出现,双音、多音词日益增多,而宋词的格律对变化着的语言,已成了一种严重的束缚,加上南北语音、声调的差异,方言俗语的迥别,由北方首先产生元曲这样一种新诗体就成了势之必然。
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则是由元代的社会现实所决定。蒙古贵族在统一和统治中国的90年间,对汉族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科举考试废而不行70余年,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制度。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地位顺序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匠、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形态下,知识分子中一部分人依附蒙古贵族,追求荣华富贵;一部分不做元朝的官,彷徨苦闷,隐居民间,过着贫苦的生活,抗议民族压迫,表现出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元代的特殊社会形态,也动摇了旧有的精神意识,传统的习惯和信仰,加上城市经济的发达,外来文化的影响,使文学从旧的思想和束缚中获得了解放与发展的新契机,被正统文学轻视的市民文学,即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曲子和歌剧,以新的形式和精神茁壮地发展起来,成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力量。
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两种。
小令也叫“小叶儿”,是独立的支曲,每首只有一段,很像一首单调的词,也有点像一首句式参差不齐的小诗。如白朴的《[越调]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曲套(又叫散套或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官调相同的只曲联缀而成的“组曲”,套曲少则两曲,多则二三十曲,没有定数的限制,但必须一韵到底。套曲在体制的灵活变化上弥补了小令表情达意相对单调的不足。
散曲和词都是长短句,词“调有定路”,曲有“正谱”。可是,散曲不像词那样严格要求“字有定数”,可以极尽长短句变化之能事,允许作者在正谱范围内加入“衬字”。所谓“衬字”,这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衬字不受格律的限制,即不讲平仄,不拘字数。它的作用,或者是补足语义,或者是加强声情,或者兼而有之。例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内《黄钟煞》中一节“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你子弟谁教钻入他锄不断砍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其中加点的字,便是衬字。若去掉衬字,这个曲子就黯然失色了。
散曲的用韵和词的用韵也有所不同。曲用韵较密,几乎是句句用韵。不论小令还是套数,都是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即使篇幅较长的杂剧,一折也只能押一个韵部的字,但平韵、仄韵可以互押。而词则要求“韵有定声”。词中如用平韵,则全词皆平;如用仄韵,则全调皆仄;若用平仄二韵,则必须换韵。相对来说,散曲的用韵走的是一条自由之路。
散曲体裁在句子长短变化和押韵上的解放,使作者可以写得更加生动活泼,曲尽其妙,同时使音调节奏富于变化,浅唱高歌更为悦耳。所以说,散曲不仅为众多文人——作者使用,也为广大群众——读者乐于欣赏。
小题1:“于是,广大人民群众呼唤着新的文学样式的诞生。”这个句子是从第四自然段中抽出来的,第四自然段由七个句子组成,已用①……⑦一一标出来,那么这个被抽出来的句子,应还原于哪两个句子之间?
小题2:第五自然段第二句提到“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制度”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出来(35字以内)。
小题3:第五自然段“使文学从旧思想和束缚中获得了解放与发展的新契机”中的“新契机”指的是什么?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出来。(40字以内)
小题4:第八自然段“弥补了小令表情达意相对单调的不足”中的“单调”的意思是什么?
小题5:本文的核心、主旨是___________。

A.谈元散曲的形式和体裁特点
B.元曲的形成和宋词没落的原因

C.元曲和宋词体裁特点的比较
D.曲的产生和发展及曲与词的比较


参考答案:
小题:⑤⑥句之间
小题:废止科举制度,歧视知识


本题解析:
小题:在第七段关于“小令”的介绍中寻找答案。
小题:具体内容较多,有“科举考试废而不行70余年”、知识分子的地位等,然后加以概括。
小题:元散曲的特点是在与词的比较中体现出来的,因此B、C、D项概括都不准确。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务实之举
新医改方案出台后的第二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于4月7日正式对外发布。“实施方案”提出,我国未来三年在医疗改革领域要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公众看到了国家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所确立的工作方向和解决途径。在新医改方案正式推出后,五项具体化制度措施随即出台,让广大公众更加感受到了我国推进医改过程的明确目标和务实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医药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在不完善的医疗体制下,各种利益关系盘根错节,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也为各种潜规则留下“作弊空间”,其中就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处方”问题。其特点为给同一患者同时使用两种以上机制相同的药物;病情不需要时,超疗程、超剂量用药;使用与疾病治疗无关的药物等。“大处方”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群众对此极为不满。造成“大处方”大量滋生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服务也没有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医院和医生从医疗服务中得不到合理收入,只能通过门诊药房补偿;加之药企药品提成的诱惑,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大处方”的蔓延。对此,“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国家逐步将公立医院的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并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不得接受药品折扣;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这些具体措施不再只是单独“切断利益链条”的治标之举,而是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建立,实现“堵”与“疏”的密切配合,将对解决“大处方”问题起到根本作用。
改革必须立足国情,循序推进,像新医改方案提出的医保转移接续等改革思路,就需要在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实现。同时,在“实施方案”落实以后,如何实现药价下降、如何避免公共卫生服务“走过场”等现实问题也将会逐渐显露,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未来的实践中摸索规律并一一化解。
“实施方案”提出的五项务实措施具体而明确,将为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它是国家实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的强劲信号,我们将以更加明确和务实的态度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选自2009年4月8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面各项对“大处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一种医疗方面的“潜规则”,是当前医药卫生领域存在的备受诟病的突出问题之一。
B.使用与疾病治疗无关的药物,给同一患者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这都属于“大处方”问题。
C.“大处方”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对患者不合理用药,其结果是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D.造成大处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药企对医院和医生在药品提成方面的诱惑。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实施方案”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施方案”出台时间之快,体现了我国推进医改过程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务实的措施。

B.它不是单独“切断利益链条”,而是“堵”“疏”配合,将对解决“大处方”问题起到根本作用。
C.它有效解决了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医改的长远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它是推进医改的务实之举,显示了我国实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家将逐步将医院的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两个渠道,逐步取消药品加成这一渠道。
B.国家将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所有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由于取消药品加成而导致的医院收入减少和亏损问题。
C.“实施方案”发布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尚不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也不均等。
D.医疗改革的许多思路,需要在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实现;“实施方案”落实后,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现实问题。因此改革必须循序渐进。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B(应为“使用两种以上机制相同的药物”)
小题2:C(将“未然”表述成了“已然”)
小题3:D(A项应为“公立医院” B项应为“调整部分技术性收费标准”, C项应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尚未建立”)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健忘——记忆随时光流失而忘却——也有其正面的效果。想不起事情会令人沮丧,但忘掉一些不再需要的信息记忆,比如旧的电话号码或昨天我们将车停在哪儿了之类,通常对人是有益的,甚至是必要的。正如心理学家罗伯特和伊丽莎白·比约克所指出的,不重要的或不再需要的事情,可能会不被想起或不被复述,因此它们就失去了对事后回忆的强化性影响,经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就会将之慢慢忘掉了。
约翰·安德逊和他的同伴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更深入。他们认为经过一段时间而忘记一些事情的现象,反映了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最佳适应状态。安德逊实验了各种情况,包括回忆往事以及怎样利用过去的一些特殊印象来预测它现在的作用。他观察到与人类健忘情形相似的规律性,即一条使用过的独特信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人们就会减少对它的需求。例如,安德逊的研究小组注意到,在图书管理中,近来或过去经常被整理的图书,要比那些最近较少整理的或过去不经常整理的图书,更容易催还。安德逊和他的同伴们检查了《纽约时报》1986至1987年这两年730天的大字标题,他们记录下一个特殊的词语在每一份报纸出现的次数,于是,他们见到了类似的现象,即一个特殊的词语在上一份报纸上出现过之后,它在下一份报纸上出现的机率就会降低。安德逊的研究小组在别的情况下也见到了类似的现象,包括与孩子谈话时使用的词语,或收到一封电子邮件之后再次收到电子邮件的可能性这样的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后,记忆系统放弃一些不太需要的信息,因而提高了它的工作效率。因为信息在大脑中闲置的时间越长,那么将来使用它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总的看来,记忆系统将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放置一旁是较为明智的。安德逊说遗忘的一般形式已经被大量的实验所证实——遗忘的速度经过一段时间会减慢——这反映了人们叙述过去的和现在的信息的相似性。依安德逊所言,我们记忆中的东西按照这种规律被选择,并在实质上下了一个赌注,即我们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可能不需要它。对这个赌,我们肯定赢多输少。但是,我们对损失——遗忘所造成的挫折比较敏感,因此永远也无法体会到我们赢得了什么。
这种基本观点与那些研究在自然环境中动物行为的科学家们所说的“平衡”相类似。例如,在一群野餐者附近,一只松鼠勇敢地抓起一点面包碎片,然后跑到附近的树下吃它。这样反复几次,每一次只抓起一点碎面包,把它带到树下后才狼吞虎咽地吃。尽管这不是吃饱肚子的最有效方法,但是,这确保了松鼠较少暴露在敌人面前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发现松鼠在拿碎面包片时——更可能拿的不是大片的而是小片的面包——吃大片面包片的时间比吃小片面包片的时间长,因此会使松鼠面临更多的危险。在吃到更多食物和减少遇到敌人的风险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松鼠的行为表明它在平衡二者的关系。同样,人类的记忆中也存在着平衡。
小题1:对第三段划线句“对这个赌,我们肯定赢多输少”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忆系统放弃的信息未必是将来不需要的,这种记忆的选择就像下赌注。
B.“赢多”意味着记忆系统放弃了一些不太需要的信息,就能提高它的工作效率。
C.肯定赢多输少的结果表明,我们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不会再需要它。
D.记忆选择的结果告诉我们,记忆系统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放置一旁是较为明智的。
小题2:文章最后说:“人类的记忆中也存在着平衡”,这种“平衡”是( ?)
A.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和减少遗忘的负面效应之间的平衡。
B.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和记住更多的信息之间的平衡。
C.遗忘更多的近来不用或经常不用的信息和减少遗忘的负面效应之间的平衡。
D.遗忘更多的近来不用或经常不用的信息和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之间的平衡。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常整理图书有助于及时催还图书,这告诉我们,对那些有用的信息,要经常复习,强化记忆。
B.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事终将被遗忘,并且,容易忘事的人往往是工作效率更高的人。
C.不要为想不起一些事情而沮丧万分,事实上,遗忘使我们得到的要比失去的多。
D.为了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人类与别的动物都在不断调整,使自己的行为尽可能达到平衡。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C
小题:B


本题解析:
小题:C(“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可能不需要它”,而不是“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不会再需要它”。)
小题: C(遗忘的应是“近来不用或经常不用的信息”,A项、B项表述不准确;D项把与之达成平衡的说成是“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错误。)
小题: B(从原文“记忆系统放弃一些不太需要的信息,因而提高了它的工作效率”推断出“容易忘事的人往往是工作效率更高的人”,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简述抄检大观园风波(5分)
???????????????????????????????????????????????????????????????????????????????????


参考答案:(5分)起因:迎春丫头司棋与宁国府家奴潘又安在院中偷会,丢失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的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表述,表述时注意理清内在的逻辑性。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中庸”辨义
彭国华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 “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中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小题1:下列对划线句子中“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黑格尔对《论语》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
C.孔子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D.《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
小题2:下列关于“中庸”的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庸的”中”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不是走中间路线,把“中”理解为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是不正确的。
B.中庸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自由。
C.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做事平庸,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D.中庸理念就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和“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小题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C.作者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给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等启示。
D.孔子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
根据划线部分前半句“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可知应选D项
小题1:
A项:由原文“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可知此项最符合文意;
B项:“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自由”。而文中第二段说“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
C项:“做事平庸”不对。
D项:原文中“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