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深 虑 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岂其虑之未周欤?虑:考虑.思虑
B.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惩:惩罚,引申为灭亡
C.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求:请求
D.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几:通“机”,机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其可怪也欤
B.而王莽卒移汉祚
固而近于费
C.光武之惩哀.平
寡人之于国也
D.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
B.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C.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
D.笼络当世之务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通篇一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B惩:警戒,借鉴;C求:寻找;D几:先兆,预兆;
小题2:C项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前作代词,解作“他的”;后作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B前作连词,表转折;后作连词,表递进。D前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后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小题3:A古:智慧和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务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B古:救活别人;今:活着的人;C品行不好,没有出息;D古:包揽;今:拉拢
小题4: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等乱出虑外的史实,说明“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小题5: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武姓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服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 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上天,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老予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由、先:人名,指许由、务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扶而去之——去:使……离开
B.天下宗周——宗:祭祀
C.我安适归矣——适:往,到
D.余甚或焉——或:通“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且七十子之徒——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其孰能讥之乎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谈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
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参考答案:1.B
2.A
3.C
4.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黄鲁直敬重苏轼
鲁直①晚年县东坡②像于室中,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鲁直本意。(选自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注释]①鲁直:即黄庭坚,字鲁直,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②东坡:即苏轼。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县②门③耳
2.翻译:
①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
②安敢失其序哉?。
3.“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有以把谁上谁下问黄鲁直;
②有人认为黄、苏两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
③有人问两人在当时谁高谁低;
④或者说在当时两人地位不相上下。
参考答案:
1.①同“悬”,挂②门生,即学生③罢了?
2.
本题解析:
1、关键词:①县,通假字,“悬”,“县东坡像于室中”,根据意思可以推断出来。
2、疑难句子:①“每蚤作,衣冠荐香”,“蚤”,同“早”;“衣冠”是动词,两个词
3、根据后文“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黄庭坚听了这话以后,诚惶诚恐;前文他悬挂苏轼的像,十分尊敬可以推断,黄庭坚十分敬重苏轼;黄庭坚是苏轼的弟子……可以推断出来
[文化常识]“江西”及其他。上文有“今江西君子曰”,其中“江西”并非指江西省,而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长江由西向东,但自九江至南京,其流向为东北方向,因此出现了“江西”、“江东”的现象。“江西”古指长江以北的安徽、江苏一部分地区;“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安徽、江苏及浙江一部分地区。由此可知,古人说的“江西”不等于今之江西省。
【译文】
黄鲁直晚年把苏东坡的画像挂在家中,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供敬地作揖施礼。有人认为苏黄二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黄鲁直惊慌地离开座位说:“庭坚对于东坡而言,不过是学生罢了,我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现在江西诸君子称“苏黄”齐名,并非黄鲁直的本意。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干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
小题1:文言文断句。(6分)
修 笑 而 辞 曰 昔 者 之 举 岂 以 为 己 利 哉 同 其 退 不 同 其 进 可 也 久 之 复 校 勘进 集 贤 校 理
小题2:写出你所知道的欧阳修和范仲淹的作品各一篇。(2分)
欧阳修????????????????(1分)????范仲淹?????????????????????????(1分)
小题3:从选段中你可以看出欧阳修具有怎样的性格?(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说出两点给2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周德威,字镇远,朔州马邑人也。为人勇而多智,能望尘以知敌数。其小字阳五,当梁、晋之际,周阳五之勇闻天下。梁军围晋太原,令军中曰:“能生得周阳五者为刺史。”有骁将陈章者,号陈野义,常乘白马被硃甲以自异,欲必生致之。因戒其部兵曰:“见白马硃甲者,当佯走以避之。”两军皆阵,德威微服杂卒伍中。陈章出挑战,兵始交,德威部下见白马硃甲者,因退走,章果奋槊急追之,德威伺章已过,挥铁槌击之,中章堕马,遂生擒之。
天祐七年秋,梁遣王景仁将兵七万人击赵。赵王王熔乞师于晋,晋遣德威先屯赵州。晋兵少,而景仁所将皆梁精兵。德威退而告庄宗曰:“梁兵甚锐,未可与争,宜少退以待之。吾之取胜,利在骑兵,平川广野,骑兵之所长也。今吾军于河上,迫贼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乃退军鄗邑。景仁怒,悉其军以出,与德威转斗数十里,至于鄗南。庄宗策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浅草,可前可却,真吾之胜地!”乃使人告德威曰:“吾当为公先,公可继进。”德威谏曰:“梁军轻出而远来,其来必不暇赍粮糗,纵其能赍亦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马俱饥,因其将退而击之胜。”诸将亦皆以为然。至未申时,梁阵动,不可复整,乃皆走,遂大败。
十五年,德威将燕兵三万人,从庄宗于河上,以趋汴州。庄宗问战于德威,德威对曰:“梁人家国系此一举。吾以深入之兵,当其必死之战,可以计胜,而难与力争也。”庄宗曰:“吾军河上,终日俟敌,今见敌不击,复何为乎?”遽督军而出。德威谓其子曰:“吾不知死所矣!”兵已接,庄宗率银枪军驰入梁阵,梁军小败,犯晋辎重,辎重见梁硃旗,皆惊走入德威军,德威军乱,梁军乘之,德威父子皆战死。庄宗与诸将相持而哭曰:“吾不听老将之言,而使其父子至此!”庄宗即位,赠德威太师。
(节选自《新五代史·卷二十五·唐臣传第十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戒其部兵告戒
B.梁军轻出而远来轻装
C.以趋汴州逼近
D.吾军河上,终日俟敌观察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德威部下见白马硃甲者,因退走②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B.①宜少退以待之 ②敛赀财以送其行
C.①庄宗问战于德威②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D.①遽督军而出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德威部下见到骑白马穿红色铠甲的人假装逃跑,而陈章却挺起长槊急追那白马红衣人,结果没追上,反被周德威活捉了。
B.与王景仁一战中,周德威两次谏言,劝阻了庄宗的贸然出击,充分利用有利时机,致使敌人不攻自破。
C.庄宗亲率银枪军进攻梁军,梁军虽遇败却进攻晋的辎重部队,乱兵冲散了周德威部队,梁军乘机反攻,德威父子战死。
D.周德威勇敢并且足智多谋,在战场上,他善于观察形势、避敌锋芒、发挥己方优势,由
小题4:庄宗未采纳他的建议,导致汴州一战失利,周德威父子俱死疆场。
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常乘白马被硃甲以自异,欲必生致之。(3分)
译文:??????????????????????????????????????????????????????????????????
(2)今吾军于河上,迫贼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3分)
译文:??????????????????????????????????????????????????????????????????
(3)吾以深入之兵,当其必死之战,可以计胜,而难与力争也。(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B
小题:A
本题解析:小题: 等待)
小题:A①于是,②依靠;B都解释为“来”;C①向,②在;D①表修饰,②并且、而且)
小题: 原文“章果奋槊急追之”翻译有误,白马硃甲者就是陈章)
小题:① 采分点:“被”“自异”“生致”
② 采分点:“军”“河”“迫”和判断句式
③ 采分点:“以”“当”“以计”“力争”
参考译文:
周德威,字镇远,是朔州马邑人。他为人勇敢并且足智多谋,能够望见远方的烟尘就知道敌人的数量。他的小名叫阳五,在梁、晋对峙时期,周阳五的勇敢名声天下闻名。梁军围攻晋国太原时,下令军中:“能够活捉周阳五的人可以做刺史。” 梁军中有一个叫陈章的骁勇大将,号陈野义,常常骑白马穿着红色的铠甲来表示自己与众不同,希望一定活捉周德威。于是周德威告戒自己手下的士兵:“看见骑白马穿红色铠甲的人,就假装逃走避开他。”两军都摆开阵仗后,周德威穿着普通衣服混杂在士兵里。陈章出阵挑战,刚刚交手,周德威部下见到骑白马穿红色铠甲的人,于是假装败退逃跑,陈章果然挺起长槊急忙追赶,周德威等到陈章已经过自己后,挥起铁槌打他,一槌击中陈章从马上落下,于是活捉了陈章。
天祐七年秋,梁王派王景仁率领七万军队攻打赵国。赵王王熔向晋国请求援军,晋王派周德威领军为前锋驻扎在赵州。晋国军队少,而王景仁率领的都是梁国的精锐部队。周德威回去对庄宗说:“梁国的部队很精锐,现在不可以与他们交战,应该稍稍后退等待他们进攻。我军取胜的关键在于运用骑兵的优势,平坦的河川、广袤的田野才是发挥骑兵优势的地方。现在我军驻扎在黄河岸边,临近敌人的军营,不是我们发挥骑兵优势的地方啊。”于是后退到鄗邑。王景仁大怒,派出全部军队,与周德威在数十里范围内展转作战,一直打到鄗南。庄宗骑马登上高处,望着战场高兴地说:“此处是长着浅草的平原,可前进可后退,的确是我们的取胜之地!”于是派人告诉周德威:“我将在你之前出击,你可以接我之后跟进。” 周德威建议说:“梁军轻装出动且远道而来,他们来时必定没有时间携带干粮,即使他们能够带也没时间吃,不到中午,人和马都饥饿了,我军趁他们准备撤退时再出击取胜。”各将领也都认为这样是正确的。到未申时,梁军阵营就躁动起来,不能恢复齐整队型,于是士兵都逃跑了,最终惨败。
十五年,周德威率领三万燕国士兵,跟从庄宗驻扎黄河岸边,逼近汴州。庄宗向周德威询问作战策略,周德威回答:“梁人家国存亡在此一战。我们率领深入敌境的军队,面对敌人怀着必死之心的战斗,可以凭借计谋取胜,难以凭力量与他们争斗。” 庄宗说:“我军驻扎在黄河岸上,整天等待敌人,如果见到敌人却不进攻,还来干什么呢?”仓促间督率军队出击。德威对自己的儿子说:“我不知道自己死在什么地方了!”交战后,庄宗率领银枪军突入梁军阵中,梁军遭到小败,于是进犯晋军的辎重部队,辎重部队看到梁军红色的旗帜,都惊慌地跑进周德威的军中,德威的军队出现混乱,梁军乘机冲杀进来,周德威父子全都在作战中阵亡。庄宗与各将领相互搀扶着哭道:“我不听从老将军的话,才使得他们父子二人落到这个结局啊!”庄宗登基后,赠谥周德威太师称号。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