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建安四年,袁绍自恃兵多粮足,率兵十余万南下。曹操兵少粮缺,以劣势迎击袁绍,两军相峙于官渡。袁绍不听许攸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许攸弃袁绍而投降曹操。曹操采纳许攸的计谋,领兵抢走了袁绍在乌巢积屯的粮草,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降将中有张郃和高览等。(《三国演义》)
B.“寂寞啊!我们的家庭好像是一个沙漠,又像是一个‘狭的笼’。我需要的是活动,我需要的是生命。在我们家里连一个可以谈话的人也找不到。”
这是因为闹学潮,觉慧被祖父关在家里时写下的一段日记。在家里,他常常看到的是许多毫无表情、似笑非笑的脸,有时候他实在忍耐不下去了,便愤愤地说:“等着吧,总有一天……”(《家》)
C.丝厂老板吴荪甫四十多岁,酱紫色的脸上,长着许多小疱,浓眉圆眼。他身材魁梧,举止威严。他刚从匪患频仍的乡下接来了吴老太爷。没想到,在乡下清静惯了的老父,初来到灯红酒绿的上海滩,尤其受不了他的一对金童玉女那受到诱惑的样子。强刺激之下,竟一命呜呼了!(《子夜》)
D.欧也妮是个悲剧人物。她的堂弟查理曾热烈追求过她,她慷慨地资助了六千法郎私蓄让他到印度谋生,可是查理后来却一去不回。欧也妮的母亲父亲相继去世后,她继承了巨额遗产,生活上却很寂寞孤单。她始终没有结婚,拒绝了一个又一个别有用心贪图钱财的人,连名义上的丈夫也没有。她成了金钱的牺牲品。(《欧也妮?葛朗台》)
E.堂吉诃德为了替自己行侠冒险做准备,先做了一件事:擦洗曾祖传下的甲胄,可是年久不用已生锈发霉。他用尽方法去擦洗收拾,发现头盔不带面甲。他便用厚纸板拼凑了一个面甲,不料用剑一试便戳坏了,只好重做一副。重做以后,就不敢再试了,并且掩耳盗铃地认为,这就是一顶坚牢的头盔了。(《堂吉诃德》)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把“幸福”当成公共政策标准
倪志良
民生倾斜不等于“幸福倾斜”,还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民众幸福感受,让公共财政政策更有的放矢。经济学中有一种假设,认为“收入=效用=幸福”。其理论内涵为:理性经济人的一切行为都在追逐“效用最大化”。民众收入越高,可拥有和消费的商品组合也越多,由之获取的效用便更大,自然应当更幸福。
然而,这种貌似完美的逻辑,却被多国的发展实践无情击破。有调查显示,从1958年到1991年,日本的人均GDP增长了6倍,而平均的生活满意度却几乎未曾改变。1946年至1991年,美国人均收入从1.1万美元增至2.7万美元,幸福指标反而小幅缩水。据此,经济学家伊斯特林进一步验证出居民收入与幸福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于1974年提出著名的“收入—幸福悖论”。
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2012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更达到24565元,较2001年的6860元大幅增长了258%。同时有相关调查显示,中国民众生活满意度从2002年的5.27升至2007年的5.82,之后又缓慢回落至2010年的5.58。尽管基于“自陈报告”的统计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尚待优化,但民众的主观幸福并未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速,确是事实。
民生幸福与经济增长的“二律背反”使得人们开始对“幸福经济学”产生了兴趣。诺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就曾指出,“不管经济学如何发展,她最终要回答的是人类如何才会幸福的问题”。但是,将幸福的“软概念”嵌入经济学的“硬体系”,并非易事。好比“天气”需借助温度、风力、颗粒物等多重客观指标给予表述,幸福也应由多元可观察、可测量的元素组成。
“幸福经济学”当依四个维度展开。一曰“利”。在现阶段,抛开物质条件片面谈主观幸福感是不现实的。收入与财富的积淀,依然是获取幸福的重要源泉。二曰“名”。同等收入条件下,个人获得社会认可与尊重的差别,是形成幸福感差距的关键因素。三曰“交往”。有人请“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用一个词描述积极心理学的主旨,得到的答案是“他人”。当更多的“时间”“精力”配置到家庭、朋友、社会公益等人际方面,就会体验到亲情、友情、爱心对幸福感至关重要。四曰“安康”。老子有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这在当下仍是最需回答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健康与安全的投入才会获得最为丰沛的幸福回报。
于个人而言,“找到幸福是一切行为的最后目的”。实现目的的关键,在于“修己”二字。将个人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恰当而有分寸地配置于“利”与“名”、“交往”与“安康”之中,方能把人生的物质理想融入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伟业中,实现主观幸福感的效用最大化。
“修己”固然不可或缺,政府的公共财政政策又该如何“助幸”?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明确提倡,不仅要把幸福作为个人选择的标准,而且应该作为衡量政府公共政策的唯一标准。近年来,各级政府财政支出日益“民生化”。而从“幸福经济学”的维度出发,“民生倾斜”不等于“幸福倾斜”,还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民众幸福感受,让公共财政政策更有的放矢。
一方面,实证研究表明,相对收入差距对个人幸福的影响,远大于绝对收入值。因此,财税政策在刺激总体“利”增的基础上,更应强化转移支付功能,缩小分配差距的鸿沟。另一方面,财税支出必须加大教育与文化支出,为个人成“名”追梦、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创造更加自由、更加公平的舞台。出身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孩子们,只有享有基本均衡的受教育权,才会心静无扰,专注于梦想的追逐;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青年们,能够在激烈竞争中感悟到人际的和谐与情绪的积极,才会澎湃起更多、更高层次的幸福体验之旅。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5日)
小题1:下列对“幸福经济学”的四个维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利”,说的是要想获得幸福,必须拥有足够的收入和财富,而不能撇开物质条件片面地谈幸福。
B.关于“名”,说的是一个人如果获得的社会认可和尊重越多,他(她)的幸福感就越强。
C.关于“交往”,说的是花费足够的“时间”“精力”在家庭、朋友、社会公益上,就能从亲情、友情和爱心中体会到个人的幸福感。
D.关于“安康”,说的是在健康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丰沛的回报,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条件。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济学家伊斯特林于1974年提出“收入—幸福悖论”,这一理论很好地验证出居民收入与幸福度的相关性并不明显。
B.一个国家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民生幸福度的调查数据所形成的“自陈报告”,其可信度和效率程度还有待于提高。
C.实现个体幸福的关键在于“修己“,但如果将个人的物质理想融入到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中去,就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幸福感。
D.出身和背景不同的孩子,只要享有一样的受教育权,就能在梦想的实现之路上走得平静而且顺畅。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依据“幸福经济学”的观点,政府单纯地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不一定能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B.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认为幸福是个人选择的标准,也是衡量政府公共政策的最重要的标准。
C.实践研究表明,提升民众的绝对收入值可以缩小相对收入差距,从而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D.财政支出加大教育与文化支出,是为了让更多个人成“名”追梦,所以出名的人比不出名的人更能感受到幸福。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 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本周出版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他向记者披露了这份“隐藏的食谱”。
经过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文字记载,他探讨了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古代和当代社会、政治与文化的重要性。据胡司德研究显示,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他说:“厨师、屠夫和侍应这类职业将一些塑造领导力所需的才能具体化了。比如,为了不让任何一种味道太重而盖过另一种,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这恰恰体现了我们常常所说的和谐、公正和平等。此外,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也表达了秩序和规范的观念。”
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是有史书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贤佐。他本是一位烹饪技术高超的御厨,但有一段时间,给商汤王做的饭总是太淡或太咸。问及此事,他在解释时借机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自此他得到了提拔重用。胡教授以伊尹为例,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代名厨成为一朝贤相,并以自己的厨艺启发商汤王执政的。
与许多西方人不同,胡教授对中国饭局酒桌上的“哲学”十分了解,他说,“许多正式的晚餐或宴会,它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介绍彼此为主”。“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要体现宾客的身份地位;夹菜的时候也要按尊卑分先后顺序;无论是敬酒还是回敬,都要遵循来宾的贵贱等级;此外,贵宾与普通客人使用的餐具器皿也会有所不同”。胡教授介绍说,中国古代的宴会同样也是个社交场所,人们在用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中国的饭局让这位英国教授不由地联想到剑桥大学的正式高桌晚宴,他认为这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在当代社会里,如果你想与人沟通交流,最好的方式通常都是邀请他们吃饭。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表一个人的修养。带学生们参加这类正式晚宴,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吃不言、睡不语”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句古训,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食不厌精”、粗茶淡饭的饮食哲学给胡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自己也喜爱粗茶淡饭,因为粗茶淡饭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圣贤的理念,不暴饮暴食也体现了节制有度的概念”。“此外,中国的大思想家孔子是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的典型例子。他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分懂得把握饮酒分寸。虽然在宫廷中常常需要出席各类酒宴,但孔子从未让自己喝醉过”。
胡教授还相信,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会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品性。他表示,“有很多医学史书记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这就是中国人现在也在提倡的‘胎教’”。
1.下列有关“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蕴含着生存之道,并将这种生存之道生动地比喻为?“隐藏的食谱”。
B.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古代和当代社会、政治与文化十分重要。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
C.宴会上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介绍彼此为主,体现了一种酒桌上的“哲学”。
D.“有很多医学史书记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胡教授相信这种影响包括对道德品性的影响。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等做法能具体体现和谐、公正、平等、秩序和规范的观念。
B.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本是一位烹饪技术高超的御厨,他借做菜的道理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主张,自此他得到了提拔重用,成为一朝贤相。
C.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表一个人的修养。胡司德认为在这些方面剑桥大学的正式高桌晚宴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
D.孔子“吃不言、睡不语”、“食不厌精”、粗茶淡饭、不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都能够体现中国的饮食哲学,胡教授也喜欢这样做。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一段时间大臣伊尹总是有意把商汤王的饭做得太淡或太咸,目的是引起商汤的疑问,借此机会启发商汤王执政。
B.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夹菜的先后顺序、敬酒和回敬的规则、使用的餐具器皿,都与来宾的贵贱有关,胡教授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都体现了严格等级观念。
C.中国古代的宴会上,人们在用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体现了中国饭局的社会交往功能。
D.孔子能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分懂得把握饮酒分寸,在宫廷酒宴中从未让自己喝醉过,是圣贤理念的体现。
4、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18分)
悲悯的月光
张佐香
有人问托尔斯泰,如果你看见一个坏人,正举起一个小孩,要往地上摔,唯有对那个家伙射击才能挽救小孩的无辜生命。这时,你射击还是不射击?这个命题售中体现了人类在伦理和精神上的矛盾。俄罗斯女青年薇拉·查苏利奇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并且慷慨陈述了选择的理由。
1877年7月31日,被囚禁的进步大学生波古柳博夫因在彼得堡市市长特列波夫面前没有行脱帽礼,遭到毒刑拷打。薇拉愤慨至极,她朝那个灭绝人性的暴徒射出了一颗子弹,并当场被捕。审判席上,薇拉再次指控特列波夫惨无人道的暴行:“迫使一个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人再次接受鞭笞和酷刑,这是多么残忍……我觉得绝不能也不应该让这件事无声无息地过去。如果保持缄默,特列波夫依旧会恃无恐地一次又一次滥施淫威。我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向世人证明:绝不能让这个残酷凌辱人类个性的人逍遥法外……举起手来,向一个人开枪这是可怕的,但我意识到必须这样做。”薇拉射击并非出于私心和复仇,而是为了保护另一个人的思想和名誉。她的动机中有一种正直而崇高的热忱。这个少女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毅然决然地弯下食指,制止践踏凌辱人类尊严的行为。她的食指,担负起了整个时代的职责。在辩护律师的据理力争下,薇拉幸运地得以释放。
薇拉的行为蕴藏着惊人的力量和决绝的信念。她是真理和道义的承载者。她对犯罪个体的射击表达了她对人类苦难最大的悲悯和承担。我的目光抚摸着“悲悯”一词,品味着它的质感、硬度和光亮。
德国的舒和兄妹——汉斯的索菲,为了阴止希特勒的暴行,散发反纳粹传单,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妹妹索菲在笑赴刑场时说:“如果我们的行动能唤醒千百万人民,那么我们虽死何憾?”哥哥汉斯在临死的一刹那,高呼“自由万岁”,青春而高贵的头颅随着黑亮的铡刀落下,定格成为一种永恒的背景。他们炽热殷红的鲜血在阳光中洒向历史深处。一股血性的力量,在我的心中升腾,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这是一首闪耀着人性之光的诗,这是一支响彻行云震撼人寰的歌,永远在人类历史的上空回响。
人类之所以浸泡在连绵不绝的战争、迫害、屠杀、腐败的血海与黑暗中,还能焕发出如此迷人的光彩,就是因为我们有薇拉和舒和兄妹,还有那个“流血请自嗣同始”的人。天下兴亡,干我甚事?!大多数人是这么做的。但是铁肩担道义的他们却永远也不会这么去想,明知以卵击石,却依然奋勇出击替天行道。他们甘愿为世界上每一个热爱自由和平幸福的人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不分肤色不分种族。
月光静静地悄悄地走来,洗礼着不洁的凡尘,慰藉着苦涩的心灵。薇拉们奔涌的血性和不屈的灵魂就像这洒满人间的
月光。他们吞咽着人间的苦难和罪蘖,让生命洒下无边无际亘古如斯的悲悯之光。上帝把月光交给少数平凡而又真正伟大的人,像那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望着滴落的鲜血,仍用悲悯的目光眷顾尘世。有了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份黑暗和凄凉,多了一份慰藉和希望。
小题1:结合全文来看,“悲悯的月光”指的是什么?(4分) ????????????????????????????????????????????????????????????????????????????????????????????????????????????????????????????????
小题2:如何理解“他们炽热殷红的鲜血在阳光中洒向历史深处”这句话的含意?(4分)
小题3:为了诠释“悲悯的月光”的丰富内涵,文中列举了哪些富有代
表性的事件?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分)
小题4:有人说文章的第一句“有人问托尔斯泰……你射击还是不射击?”是多余的,因为托尔斯泰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文章可以由薇拉的事例直接入题。你是怎样认为的?并说明理由。(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给人生加个意义
毕淑敏
那是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学。从我的演讲一开始就不断地有纸条递上来。纸条上提得最多的问题是——“人生有什么意义?请你务必说真话,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话了。”
我念完这个纸条以后台下响起了掌声。我说你们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很好,我会讲真话。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对着浩瀚的苍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反复地思索过这个问题。我相信,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会无数次地叩问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
我想了无数个晚上和白天,终于得到了一个答案。今天,在这里,我将非常负责地对大家说,我思索的结果是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句话说完,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如同旷野。但是,紧接着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那是我在演讲中获得的最热烈的掌声。在以前,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暴风雨”般的掌声这种话,觉得那只是一个拙劣的比喻。但这一次,我相信了。我赶快用手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但掌声还是绵延了若干时间。
我说,大家先不要忙着给鼓掌,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不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
是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已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过人生意义的答案。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谆谆告诫的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也都不断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当成了自己内在的标杆,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身的决心?
那一天结束讲演之后,我听到有同学说,他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听到一个活生生的中年人亲口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
其实,不单是中国的年轻人在目标这个问题上飘忽不定,就是在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有很多人在青年时代也大都未确立自己的目标。我看到一则材料,说某年哈佛的毕业生临出校门的时候,校方对他们做了一个有关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27%的人完全没有目标,60%的人有近期目标,只有3%的人有着清晰长远的目标。
25年过去了,那3%的人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坚韧努力,成了社会精英,而其余的人,成就要相差很多。
1.从文中看,“这种外在的框架”是指什么?(不超过25个字)(4分)
答:□□□□□□□□□□□□□□□□□□□□□□□□□
2.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的对“人生意义”的看法有哪几点?请概括说明。(4分)
答:
3.本文第九段写了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青年学生的情况。请结合本文所谈的人生意义,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6分)
答: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以在一所有名的大学演讲开篇,开门见山,抓住大学生提出的“人生有什么意义”这一核心问题作为行文的线索,形散神聚,结尾一段深化了全文主旨。
B.第二段写了对大学生提问的态度,“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感到迷茫无奈。
C.“……寂静,如同旷野”,紧接着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两个比喻写出了大学生对作者独特见解的惊讶、疑惑的心理过程。
D.“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与“给人生加个意义”的见解,看似对立,其实并不矛盾,恰恰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辩证思考。
最后一段,写了有3%的美国人朝着目标持之以恒成了社会精英,其余的人则差得多,对比鲜明生动,有力地说明了美国大学重视精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