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对于一个新生的事物或现象,人们总试图用语言给它以定义,或是贴上标签,以便称呼、了解和研究。“打工诗人”也没有逃脱这种命运。从最早对“打工文学”进行研究的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说起,他对“打工作家”的命名并不具有完整意义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对打工作者的身份由“基层打工的业余作者”到“一批关注并深入打工生活的有才干的作家”,再到“下层打工者自己”的界定来看,这种定义并不是十分正确。由此推及“打工诗人”,同样也不甚周密。我们从诗歌的创作主体来给它一个诠释,它显然包含着基层的打工业余作者和写“打工诗歌”的文人作家两个群体。但无论定义正确与否,“打工诗人”的标签总算是名正言顺地贴了上去。从话语权的分配状态考虑,有些诗人似乎并不乐于接受这种可能带有歧视色彩的标签,甚至带有明显的抵触心理。如作为诗人和评论家的柳冬妩认为“‘打工诗人’和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是充满抵触色彩的被污名化了的社会群体”,他还认为“从社会的公平角度看,必须淡化现有‘打工诗人’的身份”。然而《打工诗人》的主编许强则认为“‘打工诗人’是个约定俗成的称谓,是在社会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文化类别,是一个具有社会明显特点的身份象征”;“‘打工诗人’这个身份象征仅仅是一个代名词,只是区别其他诗歌流派的一个代号,除去代号,诗歌作者的作品不会因此更加富有文学气味,加上这个代号,作品更加不会贬值”。其实,所谓的“打工诗人”,并不是什么带有贬义色彩的标签,它同“大学生诗派”、“朦胧主义诗派”等称谓一样,只是从不同的身份或特点来加以命名而已。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个称号而怀疑作者和作品,它们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像诗人中原马车所说的:“如果过于关注一个诗人的社会属性,就会疏忽其艺术品德,会降低对艺术的请求。”因而,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作品的意义与诗人的心坎,是诗人的建设与发展。
作为“打工诗人”精神宣泄与升华的“打工诗歌”是历史发展的一种现象,它不是学院派躲在屋子里引经据典的呕心创作,也不是某些知识分子殿堂里朦胧玄奥的低吟浅唱,而多是些底层打工者自己在艰苦的生存状态中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作品。在题材的生活性、琐碎性、现实性和语言的俚俗化、口语化方面,“打工诗歌”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所以有人说,“打工诗歌”不具有前卫和先锋性,既非先锋之作,也非试验之作。但有一点我们必须加以肯定,那就是“打工诗歌”在内容方面培养了诗歌新的生长点,拓展了诗歌的题材与写作空间。它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真实情感为依托、以通俗的语言为工具、以低文化的打工者为诉说主体、以“都市恶、乡村美”的观念为基调定位的写作。它是对浅薄媚俗诗歌习性的唾弃,是诗歌真实品格和良知的失而复得。
“打工诗人”同许多打工者一样,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着人间的屈辱与辛酸。他们孤单地流浪在异地他乡,这种无根的流浪,让他们永远感到是城市里的客人。从他们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诗歌的豪情是火热的,而他们的经历又是沧桑的、辛酸的,他们同时恨着也爱着这个世界。他们是这个时代特别的歌者,是走在路上的行吟诗人,是一群用诗歌书写着命运的流浪汉。
——选自《当代诗坛的一面镜子——“打工诗歌”片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打工诗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学院派和某些知识分子的创作不同,“打工诗歌”多是底层打工者自己在艰苦的生存状态中创作的诗歌作品。
B.“打工诗歌”虽然在题材生活性和语言俚俗化方面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突破,但在内容方面培养了诗歌新的生长点。
C.作为“打工诗人”精神宣泄与升华的“打工诗歌”是历史发展的一种现象,它既非先锋之作,也非试验之作。
D.“打工诗歌”以低文化的打工者为诉说主体,唾弃浅薄媚俗的诗歌习性,是诗歌真实品格和良知的回归。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过于关注一个诗人的社会属性,就会疏忽其艺术品德,会降低对艺术的请求,因而,我们更应关注诗人的心坎与作品的意义。
B.许强认为,“打工诗人”是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加上或除去这个代号,诗歌作者的作品都不会因此更加富有文学气味或贬值。
C.对于一个新生的事物或现象,人们总试图用语言给它以定义,或是贴上标签,以便称呼、了解和研究,作者并不赞同这种做法。
D.许多打工者同“打工诗人”一样,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着人间的屈辱与辛酸,他们同时恨着也爱着这个世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从诗歌的创作主体诠释“打工诗人”,它包含着基层的打工业余作者和写“打工诗歌”的文人作家两个群体。
B.“打工诗人”孤单地流浪在异地他乡,这种无根的流浪使他们对城市没有归属感,他们用诗歌书写并改变沧桑、辛酸的命运。
C.“打工诗人”与“打工作家”的命名都不具有完整意义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种定义不甚周密,也不十分正确。
D.作为诗人和评论家,柳冬妩认为“打工诗人”是被污名化了的社会群体,他对“打工诗人”这一标签带有明显的抵触心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照要求完成小题。
大 地
毕飞宇
①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④ 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 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⑥ 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⑦ 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⑧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⑨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小题1:作者故乡的平原大地有哪些特点?请分点简要概括。(6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描写父子对话在文中的作用。(4 分)
小题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
(2)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小题4: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8分)
(1)文章第②说:“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请结合个人体验谈谈你的理解。(4分)
(2)有人说:“毕飞宇的作品大都扎根在民间和大地,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醒目的厚重感。此文的“厚重感”体现在何处?谈谈你的看法。(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 画有风骨人有风趣
——漫记“漫画大师”华君武?余玮 华君武,江苏无锡人,著名漫画家,有“漫画大师”与“漫画中的齐白石”之称。在当代中国漫画界,华君武是最具艺术魅力、吸引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漫画家。?
华君武的漫画是含蓄隽永的,又是“火辣辣”的。“难得幽默”,这是华君武的一方图章。他善于在无情的嘲笑中揭露某些人和事之可鄙、可恶与可笑,又善于在善意的幽默中,在诙谐、戏谑、嘲讽、滑稽中展示深刻的思想,阐释人生的哲理,让人莞尔,令人展颐,留下无尽的回味。?
幽默是一种美感,是机智、聪慧的化身。没有幽默,就没有漫画。只有熟悉生活,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分析,才能捕捉社会现实中的那些乖张可笑、荒诞不经和不合情理的现象。开会时,他揣摩与会者不同的神态;在火车上,他从旅客的服装谈吐中去猜度他的职业、性格;上医院,牙科医生脸上的口罩、耳鼻喉科医生头上的反光镜,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随身总带着一个记事本,不论走到哪里,想到什么,哪怕一句话,他马上抓住,把它记录下来。这个记事本,是他漫画素材的小仓库,一有空他就把它们细细揣摩,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有的仅两个字,有的只一句话,有的则是一段有趣的对话,还有一些未成型的草图。等到有朝一日用得着的时候,他就移花接木,把幽默和讽刺结合起来,画出一幅幅很有意思、令人回味的漫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华君武的创作开拓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他说:“我这个人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容易忘事,所以只能靠用小本本来记的‘笨方法’。”?
人们对于华君武都有一种亲切感,感到他离我们很近,近到可以走进自己的心里。华君武的漫画真可谓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看他的漫画常常有一种自己的心思被他幽默地道破的欣喜感觉。有一次,他在上海开会,在旅馆里听到一个人在打长途电话,在电话里讲了一些具体的日常琐事,大多是无足轻重的话语,还讲了许多废话。华君武当即画了一幅《公费出钱的长途电话》:一个穿着背心、裤衩的人,一边悠然自得地在沙发上抠着脚丫子,一边打着长途电话,真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妙趣横生。华君武说:“这件事的本身就十分典型,因此,我只是稍微作了些艺术的夸张。”华君武不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创造丰富了幽默美学,发展了幽默文化,而且以幽默艺术家应有的历史使命感,赋予幽默艺术以社会人生的深度,提高了幽默艺术的品位。?
讽刺与幽默是漫画的灵魂。为了寻找漫画的灵魂,华君武煞费苦心。为创作漫画《自动楼梯》,他曾几易其稿。起先,他画了一把扶梯,一个人正在拼命向上爬。可他对此不满意,觉得这样讽刺干部向上爬的现象,岂不只是个思想品德的问题吗?不行,得改。于是,他又画了一群人在争先恐后地抢攀一把梯子,这样的改动比原来有说服力,但又不符合他想讽刺的干部队伍中的主要精神状态。难啊!画不下去,他就只得搁下画笔。一次,他在北京车站看到了只能上不能下的自动电梯,心里豁然开了窍:“这样画,立意不就更含蓄、更深刻了吗?”于是,一幅深刻揭露干部安排中的只能上、不能下的现象的作品很快勾勒出来。终于找到了漫画的灵魂,他乐不可支。
其实,华君武在艺术上有着一种特有的幽默,在生活上他同样有一种天生的幽默感,那种幽默感弥漫在他生活的每个角落。到了耄耋之年,他仍不失风趣,不减对事物的敏锐感觉,甚至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也可由此得到缓和、化解,有时也给自己开几句玩笑。有一次,他在院中散步,不小心跌进没盖盖子的沙井,伤了腿。友人电话慰问时说:“听说你掉井里了?”华君武马上回了一句:“你不落井下石就好。”
2010年6月13日上午9时,华君武在北京友谊医院病逝,享年95岁。华君武生前留有交代,丧事一切从简,不举行追悼会、告别式。
漫画大师走了,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纪念他呢?其实,华君武不只是个漫画家,透过他的作品,我们可看到他更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选自《文史春秋》2010年9月,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华君武的漫画在诙谐、戏谑、嘲讽、滑稽中展示深刻的思想,阐释人生的哲理,让人们在笑中思索、回味。?
B.第四段中说“人们对于华君武都有一种亲切感,感到他离我们很近,近到可以走进自己的心里”,这表现了他平易近人的品格以及对于民众的深深的爱。?
C.华君武对于漫画的创作有非常严谨认真的态度,为了寻找漫画的灵魂,他费尽心思,甚至数易其稿。D.华君武摔伤了腿,一个平时有过节的朋友打电话时,华君武说“你不要落井下石”,表现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E.华君武年龄大了,只好用记事本来记录生活中的感想,这也表明他的记性差了,很多事情都会忘记,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创作的灵感。?
(2)华君武漫画上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华君武的幽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华君武在创作漫画《自动楼梯》时三易其稿,请比较这三幅漫画稿,谈谈对“漫画的灵魂”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共21分)
雾
季羡林
①我从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能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从而带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小题1: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3分)
小题3:“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
小题4: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8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小题
清?欢
(林清玄)
元丰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轻松惬意,于是写词赞叹道: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几乎是难以言说的,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正是对平静、疏淡、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样尽情的欢乐。它也不同于杜甫的“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那样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那样无奈的感叹。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文天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很易体会到他的壮怀激烈;欧阳修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我们很能体会到他的绵绵情恨;纳兰性德是“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我们也不难会意到他无奈的哀伤;甚至于像王国维的“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那种对人生无常所发出的刻骨的感触,也依然能够知悉。
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是杳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我们有时没有什么事,只想和朋友啜一盅香茗,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清静地方。那么到山里去吧!到海边去吧!但是,山边和海湄也不纯净了,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就有了臭秽,就有了吵闹!
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经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只有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下山时心情只是惆怅和悲哀,心头浮起一阕词和一首诗,词是李煜的:“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一成空,还如一梦中!”诗是李觏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位。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
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
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
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凡人多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自是第一流人物。是的,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自是具有高雅性情的第一流人物,他在污浊滔滔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的滋味。
小题1: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清欢”二字的具体含义。(3分)(要点不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4段说“享受‘清欢’就难了”,文章具体从哪三个方面表现?(9分)(每个要点不超过15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13段再引苏东坡的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每个要点不超过2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在作者看来,人要怎样才能获得“清欢”?(6分)(每个要点不超过2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