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2-07 19:45:0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流?变
林耀德
①一块废弃的铜片,在漂流人间数千年之后,又被投掷在高温的熔炉里重新提炼,洗浴身上所有的杂质。他重新融入精纯的铜浆之中,和所有的同伴化为新的整体。
②他曾经在铜山中和其他元素结缡为幻美的结晶,曾经被融铸为远古时代的巨鼎,曾经是皇帝花苑中伫立台阁上的铜鸟,曾经被压缩为打印上年号与币值的制钱,曾经被僧人牢牢钉死在山门上成为衔住门环的狮头环扣,他又化身为扰人的滴漏、夜夜震动易碎的诗人心房。那些记忆渗透在他的梦中,而沸腾的锅炉正将一切的意识都煮成氤氩的蒸汽
③当他清醒过来,已经成为一具魁梧塑像的颜面,迎着晨曦,他感受到清凉的南风。眼前是一座城市,一层层的楼房乱中有序地铺展成巨大的扇形视野。到了正午,他被骄纵的阳光晒得烫热,焕发出强烈耀目的金属色泽,车辆们都得绕着他台座周围的圆环缓缓通行。
④塑像傲视的立姿成为布景的一部分,他不再是一群铜分子的凝聚体了。即使过去的历史已经模糊得无法辨识,他却毫不在意。
⑤他开始相信自己是塑像人物的化身,他甚至顿悟什么是寂寞。对于铜本身而言,寂寞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情绪,他也曾经蛰伏在看不见光的矿脉深处,地球自转了几十亿年也不曾让他如今一般触发寂寞的念头。接着,他慢慢相信自己拥有心灵,意识到自己正在无声地意识着这个世界。从行人的眼光中,他看出了塑像人物和人民之间那种既熟悉又疏离的情感,他从人类眼光的变化体悟出崇高和敬畏之间的不同。崇高是一种无法用言词超越、更谈不上有任何可能被具体描述的心灵震撼;而敬畏,仅仅是一种避凶趋吉的礼仪。
⑥他也开始意识到这座铜像似乎也寄藏了人类的梦,而且是许许多多哭嚎失声的梦。他遁入塑像尊者的生命史里,体会这种身着戎装站在市区中央的困惑。
⑦塑像人物生前最骄傲的手势完全呈现在台座上方,塑像的脸庞上也镂刻出一连串战争遗留下的凿痕。
⑧塑像人物本身的残梦也入侵了清醒的铜材。
⑨颜面上的铜,也开始目睹那个人过去的荣光,每当他举起右拳向忠诚的子民们宣告祖国人民的使命时,无数人群如痴如狂地被那种神妙的手势导引……
⑩颜面上的铜,早已失去了光泽。他最后学到的情感是自怜。灵巧的鸽子在塑像的肩绶和军帽上漫无节制地排泄。随着铜像的陈旧,路人不再有崇高的震撼,不再有敬畏的眼神,他们以鄙夷取代了礼赞;最后路人连鄙夷的心情都没有,他们回报塑像的是无表情的冷漠。
(11)在这座城市有史以来首度被侵略者攻陷的时候,铜像的眼睛流出了金属结晶构成的泪;他仍然屹立着,直到这座城光复之后,才被自己的同胞推倒,送进陈旧老迈的炼铜厂。从每一个城市送来的,一式一样的铜像如同巨大的弃尸,无礼地横陈肢体,彼此压挤,等待着分解,以及毁灭。
(12)颜面上的铜块再度被解散了,但是马上又被模铸成型,这次他被分割成几百发尖锐闪亮的子弹。当他们以高速呼啸著破空地穿入人体,一切多余的梦境都在血光中归于寂灭。
小题1:怎样理解“沸腾的锅炉正将一切的意识都煮成氤氲的蒸汽”在文中的含意?(2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人们对塑像的态度变化。(4分)
小题3:文章第⑥段提到“他遁入……体会这种身着戎装、站在市区中央的困惑”,他为什么“困
惑”?(4分)
小题4:请简要概括标题“流变”的作用。(6分)
小题5:本文结尾提到铜像的毁灭,并写到“当他们以高速呼啸着破空地穿入人体,一切多余的梦境都在血光中归于寂灭”,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的观点。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看法。(7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铜片在熔化过程中,记忆逐渐消失。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文段中“那些记忆渗透在他的梦中”后一句“而”转折,说明它的记忆不复存在。可得出答案。
小题2:
试题分析:5-9段可总结出人们对塑像的态度为敬畏,10段“他们以鄙夷取代了礼赞”总结出鄙夷,从最后两段中可总结出冷漠和抛弃。
小题3:
试题分析:文中第5段“从行人的眼光中,他看出了塑像人物和人民之间那种既熟悉又疏离的情感,他从人类眼光的变化体悟出崇高和敬畏之间的不同。崇高是一种无法用言词超越、更谈不上有任何可能被具体描述的心灵震撼;而敬畏,仅仅是一种避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徜徉于迷蒙烟雨中   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舒舒缓缓地撩开了这座江南古城的春韵序暮。
  单是看那雨,在回廊抑或露天里小站一会,便觉丝丝雨意温润心间。这趟子,雨是飘的,轻盈盈、慢悠悠。你看不见它,也听不到沙沙的雨声,但一会儿你就感觉有什么被濡湿了,发梢、衣襟、袖口、脸庞……湿润润的凉。你好奇地驻足,不觉抬头凝视天空,一片迷蒙,淡淡的白,哪里来的雨啊,低头一看,脚下的青石板路已是潮湿湿的一片了。
  幽静的古平江路褪去了昔日的嚣躁,被春雨轻轻涂抹了一层湿意。沿路粉墙黛瓦间,有一株半株桃花从院落里探出头来,那花瓣似刚从王维的水墨画里调出来的,也带着湿意。兴致浓了,伸出手去,什么也没有,只感觉手心里像被什么轻轻挠着似的,痒痒的、酥酥的。你终于欣喜不已,我逮着这春雨了。它像是新生的婴儿,柔柔嫩嫩、俏俏皮皮的。
  这样的无骨雨时飘时停,下得再密一些,便可看到细雨如针,斜织空中。落在河面上,画起了圈圈点点的涟漪,仿佛万千绣娘的玉手在如带的河流上绣起了苏锦。
  如是细雨,最为繁华的观前街是不去的,名甲天下的拙政园亦是少去了。它们蜚声于外难免人迹喧嚣。偏爱在这寂静的古平江路默默闲走,听着雨声跫音,望着那一排排毗邻的老宅,姑苏城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余韵仿佛穿越岁月的尘埃,渐渐氤氲继而弥散在这江南烟雨中了。随意拐进路边的一座老宅,都可以触摸到吴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原为皇家粮库的李坤堂宅,一落三进,精致的砖雕门楼题额“燕翼贻谋”,庄严、肃穆。倚墙而立,静静感受,似乎有重重影幻在眼前掠过。几许足音,成篇的故事最后都如这纷扬的细雨,一滴滴融入历史的河流里。惟有这青砖墨瓦、飞檐翘角、清幽小巷记下了曾经的踪迹。水,苏州的魂呵,置身其间,仿佛一脚迈入了吴文化的历史长卷,恍恍然的,现代生活的烦躁都幽幽地隐匿在身后了。
  缓缓地踱步在这青石板路上,雨滴把石板路洗得光亮。凝眸回望古平江路两侧伸出的众多悠长悠长的小巷,驻足巷口,优雅、轻柔的评弹曲调不知是从哪扇门扉镂窗里飘选出来。曾以三国东吴都督周瑜和宋代武状元周虎一度居此而闻名的萧家巷,巷虽小但多深宅大院,古迹亦多。推门而入,凝重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不同的大宅,呈现着姑苏城不一的历史画面。在这里,一花一草,一墙一巷都是那么轻易地让你跌落进这座江南古城的风韵里。这巷弄就是姑苏城的条条血脉啊。
  而今,漫步在这古平江路,独自徜徉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我亲近到了孕育我、给子我个体精神血脉的母亲!听母亲轻语,感母亲之体温,千回百回,忘却了归路。(选自2011年第2期《沙地》,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写姑苏城的细雨,为全文营造了一层迷蒙的诗意,展示出古老的苏州城穿越岁月尘埃的独特魅力。
B.作者以雨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和叙述抒情的载体,因雨而思,因雨生叹,巧妙地表达出了自己对春雨的真切感悟。
C.文中对李坤堂宅、萧家巷的描写,突出了古老的苏州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昧。
D.第六段写评弹曲调不知从哪扇门扉镂窗里飘逸出来,表达了作者在这样一个烟雨迷蒙天迷失精神寄托的痛苦?之情。
E.作者在文章末尾将古老的苏州城称作自己的母亲,表达了对这座底蕴深厚的城市的崇敬与感激之情。
2.江南春雨有着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是细雨,最为繁华的观前街是不去的,名甲天下的拙政园亦是少去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试探究“漫步在这平江路,独自徜徉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我亲近到了孕育我、给予我个体精神血脉的母亲”的丰厚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①轻盈盈、慢悠悠、湿润润的凉;②似有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显示,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就拿鸦片战争来说,作者谈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难以展开时写道:"在马戛尔尼大使扩大英国与中国贸易行动失败的情况下,该公司只好自己想办法来维持贸易平衡。但东印度公司能用什么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呢?答案就是鸦片。"
看来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很明显的:因为英方一系列要求(增加通商口岸、减低税率、设立租界等)未获应允,东印度公司才不得已求助于鸦片。
其实,即使清政府当初一切照英方的安排行事,不法鸦片贸易仍无法避免。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方的要求悉数满足,鸦片交易还是不能禁绝,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而且,《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并不讳言:清朝政府早在1729年就颁布了禁烟诏令,嘉庆皇帝一即位(1796年)就下令再次禁烟,但在"18世纪末",每年仍有大约1200箱的鸦片运销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孟加拉,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那里的鸦片生产。
"18世纪末"这一表达方式比较模糊。实际上,在马戛尔尼出使中国(1793年)之前,鸦片走私已很猖獗。18世纪70年代初,东印度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岌岌可危。黑斯廷斯在1774年担任英属印度总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如果听任印度农民吸食当地盛产的鸦片,财政上当然不无小补,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最终将受到损害,即失去健壮的劳动力;在他的坚持下,东印度公司垄断的鸦片销往中国,于是偷运"福寿膏"逐渐成为英属印度的支柱产业。尽管这位黑斯廷斯在1785年遭受弹劾,但他的鸦片走私政策却留给东印度公司滚滚不断的财源,直到20世纪仍有英国史学家对黑斯廷斯当年的"远见"大加赞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了19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靠中国的银两来维持的。
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时称东印度公司是"有史以来最堕落的公共机构",其成员系"人类的垃圾、渣滓"。当时鸦片问题尚未浮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伯克即将有所听闻大概也不会就此问罪。至于马戛尔尼,使华前曾任东印度公司的要职,他不知道清廷明令禁止的鸦片贸易一直在进行吗?
小题1:
下面不属于《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的一项是(??? )。
A.清朝政府禁烟的诏令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B.历史学家不可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
C.鸦片贸易应该由清朝政府负主要责任
D.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偷运鸦片是不得已的选择
小题2:
下面关于黑斯廷斯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黑斯廷斯采取的鸦片贸易政策是具有历史远见的
B.黑斯廷斯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让东印度公司把鸦片销售给东印度农民
C.黑斯廷斯因为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遭受弹劾
D.最晚从黑斯廷斯担任英属印度总督时起,鸦片就已经销往中国
小题3:
下面关于"东印度公司"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当初如果在印度本地大量销售鸦片,最终东印度公司将获得更大的利益
B.东印度公司被看作"最堕落的公共机构"的主要原因是向中国偷运鸦片
C.在孟加拉的鸦片生产和向中国销售鸦片两方面,东印度公司都占有垄断地位
D.18世纪70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
小题4: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马戛尔尼使华时对鸦片贸易的存在并不知情
B.《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是在为英国方面推卸责任
C.本文反驳了《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的观点
D.本文证明,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即使历史学家也会有偏见


参考答案:
小题:
B
小题:
D?


本题解析:
小题:
B项内容是作者根据《人类文明史图鉴》的内容得出的评论,不是该书本身的
观点。A由第三段可知,C由第二段推出,D的内容包含在第一段。
小题:
A错误,"远见"在文中是加引号的,含有否定意思和贬义;B错误,以邻为壑
的政策是将鸦片销往中国;C错误,黑斯廷斯被弹劾的原因在文中并没有表明。只
有D项说法可以由文中直接推出。
小题:
A项错误,根据"如果听任印度农民吸食当地盛产的鸦片,财政上当然不无小
补,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最终将受到损害,即失去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处,也有与今人不同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之间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但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的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它的影响会随着时移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它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解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
A.《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
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得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 ????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
2.下列关于孑L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
B.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
C.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
D.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
B.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
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办法。
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参考答案:1.D??
2.D???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汉大赋内容上的虚假空洞和形式上的五彩铺陈——少真而溢美,是其作为“一代之文学”,既受讥遭贬于当时,又零落衰绝于后世的主要原因。但如果我们从传统美学的视角探究汉大赋遭贬衰微之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汉语是一种朴素、简练、含蓄的艺术语言,意象积淀和文化底蕴都十分丰厚。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汉语的这些特性必然和本民族的文学艺术的形式有着深刻的文化通约性。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学的许多特点都与汉语的早期特点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如中国传统文学崇尚简约与重视锤炼都是在汉语早期的特殊语境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就有了“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炼字佳话。有论者认为中国古代抒情短诗发达,而长篇叙事文学并不发达,尽管原因种种,但最内在、最根本的原因还应当归之为语言,是汉语贵简的特点在文学上的反映。简约含蓄是中国文学的主导倾向。汉赋家们的审美理想是以大为美,汉大赋追求的是极力地铺张渲染的“巨丽”之美,这与中国传统的美学观相悖反。
  汉大赋式微与中国传统美学中崇尚朴素自然的“白贲”美思想密切相关。宗白华先生解释:“贲,本来是斑文华采、绚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易经?贲卦》提出了“白贲,无咎”的“贲饰”原则。王弼认为贲饰是“有咎”(有局限、有缺憾)的,贲饰要善于补过,最好是用“白贲”。究其实质,谈的都是为文的“本色美”问题,蕴含着先贤们以简约、淳朴、真实、自然为艺术创作至上的审美理想。到了唐宋,这一美学思想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反映了反对“绮丽”(极贲),提倡“清真”(白贲)的审美理想。与这种美学相悖反,汉大赋作者为了使人产生崇高感的巨丽之美,铺张扬厉、靡丽夸饰,使作品显得呆板。
  中国传统美学崇尚简约和不加雕饰的“白贲”美的思想不仅表现在作家的创作上,同时也表现在读者的阅读欣赏中。汉民族对简约之美在语言心理、鉴赏心理上有着充分的认同,自觉不自觉地排斥那些张扬铺排的东西。德国接受美学的重要代表伊瑟尔的空白理论认为,“看一部作品不应当看它说出了什么,而要看它没说什么”。他认为文学作品中的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是联结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是前者向后者转换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它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是使作品得到不断解读、代代传承、愈读弥新的一个重要的前提。而汉大赋,结构恢弘,描写夸张,极尽宣扬之能事,缺乏含蓄蕴藉之美。它零落于后世,是文学史发展的必然。尽管间或也有不同的声音,但汉大赋的不再复兴已成为文学史上不争的事实。(于衍存、赵玉霞《从传统美学看汉大赋之式微》,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是一种朴素、简练、含蓄、意象积淀和文化底蕴都十分丰厚的艺术语言,汉民族的文学艺术的形式与之有着深刻的文化通约性。
B.中国传统文学的许多特点都与汉语的早期特点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如崇尚简约与重视锤炼。而作为“一代之文学”汉大赋却是个例外。
C.从传统美学的视角探究汉大赋遭贬衰微之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如汉大赋追求的是极力地铺张渲染的“巨丽”之美。
D.“语不惊人死不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炼字佳话,从某种意义上揭示了中国古代抒情短诗发达,而长篇叙事文学并不发达的根本的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宗白华先生认为,“贲”,是斑文华采、绚烂的美;“白贲”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即追求无需多饰的返朴归真的“朴素美”。
B.王弼认为“贲饰”是有局限、有缺憾的,最好的弥补方法是用“白贲”。体现了传统美学崇尚简约、不加雕饰之美的特点。
C.纵观全文,汉大赋零落衰绝于后世的主要原因是,汉大赋作者为了使人产生崇高感的巨丽之美,铺张扬厉、靡丽夸饰。
D“本色美”以简约、淳朴、真实、自然为内涵,先贤们以之为艺术创作至上的审美理想。李白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是极好的例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民族对简约之美在语言心理、鉴赏心理上有着充分的认同,自觉不自觉地排斥那些张扬铺排的东西,也是汉大赋无法复兴的一个重要原因。
B.德国接受美学的重要代表伊瑟尔的空白理论和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强调的文之极致是“白贲”的思想和认识问题的角度完全一致。
C.文学作品中的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是使作品得到不断解读、代代传承、愈读弥新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D.人们普遍认为,汉大赋内容上的虚假空洞和形式上的五彩铺陈,零落衰竭于后世乃是文学史发展之必然,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


参考答案:1.C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