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孤独者的自由
冯骥才
与左拉的关系,贯穿着塞尚的一生。
这两位巨人的友谊,始自1852年.那一年他们一同进入艾克斯的包蓬中学.左拉12岁,塞尚13岁.他们志趣相投,很快结为伙伴.学习之外,一起去游泳,钓鱼,爬山,人高马大的塞尚还成了弱小的左拉的保护者,后来他们都千里迢迢北上巴黎,左拉从文,塞尚事画.从成长到成功几乎全在一个城市里,但为什么他偏偏要把自己的挚友塞尚写进小说,并写出一个艺术事业上彻底失败的人物呢?
我们去艾克斯那天正赶上周末。
一扇不起眼的暗红的门板,门两旁的石墙快给从院内涌出的繁盛的绿藤整个包住了,"塞尚画室"的标志牌也给遮住,看上去不像是"故居",好像塞尚还在里边.我屈指敲门.门声一响,忽然弄不清是想敲开塞尚的家,还是想敲开藏着许多秘密和答案的历史。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印象派的形成期,巴黎的画家们正酝酿着绘画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虽然塞尚也是这运动的一员,但他无法融入这个画家群体.可以说,在当时的法国,他是另类中的另类,塞尚实际上是埋藏在早期印象派中的一个叛逆。
于是他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孤单无助,天天被各种攻击打得满身弹洞;惟一能够给以支持的是他"人生的伙伴"——左拉,可是就在这"生死关头",左拉忽然把他拉进那部《杰作》中,把他写成一个固执己见,终生失意而无可救药的画家,最后走投无路而自杀!
其实,早在他们到达巴黎之时已经分道扬镳,虽然,他们彼此往来,相互赠书赠画,友谊看似延长着,实际上却没有加深.塞尚不主张画家做太多抽象的文学思考.他认为画家应该用眼睛去观察自然,头脑只是用来研究表现方法.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涉入愈深,就与左拉的世界距离愈远.左拉与马奈等人的志同道合远远超越了同塞尚源自童年那一份久远的情谊.左拉完全不了解失意潦倒的童年挚友塞尚,对自己却一如往昔的情真意切!故而在人生的意义上,左拉对塞尚的打击是带有毁灭性的.
走进塞尚故居的大门,暗红的百叶窗全都打开着,简简单单,没有任何装饰,却令人感到它内在的丰富,浓郁,神秘,寂寞,还有浸透塞尚一生孤独的气息。
显然,左拉完全清楚《杰作》对于塞尚本人意味着什么了。
尽管如此,塞尚表现得很平静,他实在太在乎与左拉这份情谊了!可以说他对左拉的友谊是他人生"最大的情感".当然,他与左拉中断了一切往来与书信.这一切,左拉当然明白,但却并没有任何良心的的触动,也没有任何主动和解的表示.左拉曾从巴黎到艾克斯来看望另一位友人,居然没有与塞尚通个信儿.塞尚得知后,缄默无语,甚至脸上任何表情也没有.他把自己的内心遮盖得严严实实.1902年9月,当塞尚听到左拉煤气中毒而身亡时,当即震惊得几乎跌倒,一连几日,坐在画室里,不住地流泪.对于一个真正的男人,失去友谊与失去爱情一样都是深切的痛苦。
这痛苦一直伴随着他艺术上的孤独。
当然,历史证明塞尚最终得到成功.人们终于明白,塞尚是一个艺术的先觉者.但先觉者在他坎坷又漫长的历程中,总是喝尽了孤独的苦酒。
从塞尚的故居走出,登上后边的高地,便可远眺圣维克多山.这座山雄伟又坦荡的形象由于数十次出现在塞尚的笔底而闻名天下.广袤的山野上,村庄,树林与丘陵黄黄绿绿,全是塞尚的色块;在阳光下,一切景物强烈又坚实的轮廓,使我们想起塞尚有力的笔触,还有他那句诗意的话:"我们富饶的原野吃饱了绿色与太阳。"
晚年的塞尚依然天天背着画架与画箱在山道上上下下,在写生中,他时时会走过阿尔克河.半个世纪前,他和左拉常来这里钓鱼和游泳.喧响的河水多么像他们往日的欢声!1906年,艾克斯的图书馆为左拉制作一尊胸像,塞尚被邀请参加揭幕仪式.塞尚与左拉共同的老友纽玛·柯斯特讲话时,回忆起他们的童年往事,塞尚忽然失声痛哭,而且劝慰不止.这哭声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震动,并由此忽然懂得这位艺术家内心深厚的情感和深切的孤独。
但是不要以为孤独仅仅是人生的不幸。
塞尚说:"孤独对我是最合适的东西.孤独的时候,至少谁也无法来统治我了。"
他说出孤独真正的价值。
小题1:本文在写作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叙议结合,作者三次写到塞尚的故居(或周围环境),请简要分析三次描写的作用。
小题2:全文最后一句话中,"孤独真正的价值"指的是什么?
2、阅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雪地上盛开的鲜花
李培俊
于山没想到,他和徒弟金娃会在这里见面。要知道主家同时还请了另一家唢呐班子,自己说什么也不会接这趟生意。
见了师傅,金娃也很惊奇。问过师傅的身体,家里情况,便没话说了。两个人猜
出了主家今天的用意,心里都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
师徒二人是远近闻名的金唢呐,原来都在县剧团供职。那时候,师徒可谓春风得意,省里市里有重大活动,如果少了于山和金娃的唢呐演奏,简直就像塌了半边天,留下不少的遗憾。可剧团说不行就不行了,于山和金娃便从山巅上一下子跌进了深谷。他们都知道,不是哪个人的过错,也不是他们的技艺不行了,吹不好了。
于山和金娃各自拉起原来剧团的人马,成立了草台班子,挣几个吃饭钱勉强度日。由于各忙各的生意,师徒二人便少了来往。谁知今天却在湖桥镇上见了面。
上午九点,一位三十多岁的汉子走出大门,对于山和金娃说:“今天这阵势你们已经看到了,两家班子同时搭台演出,目的只有一个,唱对台戏。”汉子说着拿出一卷钞票,足有五千元,啪啪地在左手心甩打几下,说,“谁赢了呢,这钱就是他的了。”
于山看看金娃,金娃也看看师傅。他们从对方眼中都读出了对方的意思:谁都想得到这笔钱。这与对金钱的占有无关,也与师徒的情意无关。年到月尽,都想给穷了一年的伙计们多发几个,能让他们过个有滋有味的年。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金娃对师傅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那意思很明显:师傅,原谅弟子吧。
于山也对徒弟点点头,意味却有点苦涩,说不清是什么意思。他们的对台戏
从上午十点开始,一直持续了七个小时,中午吃饭时,金娃端着一盘炒肉丝来到师傅的桌上,和于山挨坐在一起,很是关心地看了看师傅的脸色,小心地问:“师傅,你老没事吧?”
“没事,”于山说,“只是感到有点累。人老了,不比当年气脉足了。”
金娃脸上讪讪地,有两滴清泪落了下来。“师傅!我……”
“金娃,什么都不要说了,师傅知道你的难处,放心大胆地吹吧,师傅也会尽力的。”
金娃哽咽着,把那盘肉丝往于山面前推推,“师傅,您多吃点,身上才有劲。”于山把手搭在金娃的肩膀上,“师傅吃饱了。”
饭罢,于山和金娃各自走向自己的位置,遥遥相对,展开了技艺的争夺。金娃的——曲“百鸟朝凤”,高亢明亮,欢快而流畅,恰如行云流水,把于山这里的观众拉走了不少。于山颇为赞赏地点了点头,然后把唢呐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弧,凑到唇边,仰对着空中,一曲裂帛的静音闪过,留下一大块的空白。之后,他的唢呐又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弧,吹起了“十面埋伏”。曲音委婉低沉,犹如隐伏了万千军马,把观众逼得透不过气来,却又让人越听越想听,不忍离去。 这时候,天空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大如棉朵的絮状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不一时便在地上铺了绒绒厚厚的一层。人们似无觉察,仍然沉浸在于山的唢呐声中。
其实,这时候,于山已经进入了他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也融入了楚汉相争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无知无觉,专注而忘我。他根本不知道,金娃那里的观众几乎被他那支唢呐拉走完了。
于山的唢呐声
是在突然之间停
下来的。他突然听出对面传来一阵近乎绝望的悲音,抬头望去,金娃已经把唢呐从嘴里移向鼻子。
鼻吹!于山待要制止,已经来不及了,金娃的第一个音节就是这个时候流向了人群。
这是一种极伤身体的吹法,他在教金娃的时候曾经告诉过他,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用,因为时间稍长,很可能因气竭而倒,轻者躺上十天半月,重者导致肺脏受损,艺术生命也就随之终结。
于山决定停下来,不吹了,他不能眼看着他的徒弟给毁了。他把唢呐轻轻地放到桌子上。这是认输的表示。
金娃也曾朝他这里看过几眼,他以为金娃会停下。但金娃没有停,他站在桌子上继续唔唔啦啦地吹下去。于山走向金娃的场地,在桌子前站下,仰脸看着金娃,他的眼神里含满了乞求和抱怨。金娃,孩子,你就停下来吧,师傅不和你争了……
直到一曲吹奏完毕,金娃才含着泪跳下桌子,摇摇晃晃地抱住了于山,叫了一声师傅,“我老婆还在医院躺着,她需要钱哪……”话没说完,一大口鲜血喷涌而出,飞溅在他面前的雪地上,像盛开了几朵血红的鲜花……
于山雇车把金娃送走以后,他把跟随他三十年的唢呐放在一块石头上,大脚踩了上去。他踩得很慢很慢,仿佛怕惊吓了它似的。但他还是把它踩扁了,然后扭头走了。茫茫雪地上,留下他一溜歪歪斜斜的脚步。
???????????????????????????????????(选自《小说界》2004年第3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开头的插叙交代了小说的社会环境、人物关系及人物的生活境况,为下文写师徒二人被迫唱对台戏做了铺垫。
B.于山对金娃在中午吃饭时向自己表达出的关心以及金娃目前的难处,虽能体会和理解但最后还是表现出了冷漠。
C.于山选择吹奏“十面埋伏”,一方面是为了向众人展示高超的技艺,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曲表达师徒相争的悲壮。
D.金娃在师傅谦让认输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停止“鼻吹”,是想让于山明白徒弟确实是因万不得已才与师傅相争的。
E.小说中有关大雪的描写既营造出一种苍凉悲怆的氛围,又烘托了人物形象,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2)根据小说内容,谈谈小说标题“雪地上盛开的鲜花”的含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山最后踩扁了跟随自己三十年的唢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金娃,也有人认为于山和金娃都是主人公。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也谈兽首与民族尊严
叶廷芳
前些日子,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在将其祖先盗得的圆明园文物猪首、马首等赃物通过高价收买得手后,非但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把鼠首、兔首抬高到天价,把沾满中国人民血泪的赃物当做摇钱树,这些行为触痛了国人民族耻辱的伤疤,引起同胞们普遍的不满甚至愤怒。???
有一些同胞因谴责佳士得的不义之举和当年法国的侵略罪行,便整个儿攻击和否定法兰西民族,这显然是不够冷静,有失偏颇的。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只有懂得尊重对方的尊严,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尊严。“文革”初期,北京曾发生过一起“红卫兵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造成很大的国际负面???影响,主要肇事者受到惩处。这些青年“爱国者”说是要向当年欺负过我们的英国佬雪耻,通过火烧行动一解旧恨。殊不知,这一不顾国际基本准则的鲁莽行为,反而损害了祖国的尊严。???
我们纵看历史,人类从不文明到比较文明,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有过多少次冲撞和摩擦!有几个民族的身上没有留下被咬的伤痕?又有多少个民族没有给别的民族身上留下牙痕?一个国家是由无数国民作为细胞构成的,而这些细胞是良莠不齐的。在一部分“细胞”不安分以至出轨的时候,总有另一部分“细胞”保持清醒,发出正义的声音予以制止。就在法国当年在中国犯罪后得意“凯旋”,全国一片欢腾的时候,法兰西的伟大儿子雨果发出庄严的声音,谴责他的祖国是“强盗”。这是发自法兰西民族良心的声音,是代表人类良知的声音。一个能发出这样的声音的民族,是拥有正义之魂的。在法国,雨果所体现的民族自审精神至今也没有泯灭。近年来一部引起很大反响的、详细调查并揭露法国人在圆明园劫掠事实的著作《1860:圆明园大劫难》,恰恰是法国人自己写的,而且受到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赞赏,作者的名字叫伯纳?布立赛。我们之所以对无偿索回圆明园文物的努力并不悲观,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法兰西民族魂魄里阳光的一面。???
这样的民族正义之魂当然是不可能偶然出现的,它是这个民族及其所在的国家在科学、教育与文化上长期积累而获得雄厚的“软实力”的结果。这种“软实力”具有推动历史进步的巨大力量。l7、18世纪,法国封建专制王朝不可一世。然而,恰恰在这时,最早表明人类自我觉醒的启蒙思潮开始涌动了,代表这股思潮的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人的思想迅速传播。这一“批判的武器”最终导致了“武器的批判”,而且还成为后来雨果、戴高乐等民族之魂接力棒般出现的思想源泉。???
我们相信这样一个民族,一定是充满自审精神的。我们等待着。???
(选自2009年3月19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作者援引“红卫兵火烧英国代办处”这一事件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有针对性。此事伤害英国尊严的同时也损害着中国的尊严,从而印证了尊严是相互的的观点。
B.它有类比性。中国的某些同胞在兽首事件上的做法,如果有损于法国尊严,同样也会损害中国的尊严。
C.它有暗示性。中国如果能树立“双赢”的理念,一定可以无偿索回圆明园文物鼠首、兔首等。
D.它有警醒性。作者借此提醒那些不够冷静、有失偏颇的同胞切勿重蹈“伤人亦伤己”的覆辙。
小题2:下列行为能体现法兰西民族“软实力”的一项是?
A.伏尔泰在文学上独创了哲理小说,用戏谑的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影射和讽刺现实,阐明深刻的哲理。
B.卢梭批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天性,不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硬把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
C.戴高乐总是以神圣的父爱,抚平弱智女儿安娜心灵的创伤。他一生节俭,却为小安娜设立了专用委托金。
D.法国的波瓦访华后,执笔写了《长征》一书,热情颂扬中国革命,为写此书,他经常熬夜,弄得眼睛红肿。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佳士得对猪首、马首和鼠首、兔首的处置手段都很卑鄙,不只违背了国际基本准则,还用罪证做交易,用罪恶牟暴利。
B.历史证明,每个民族都侵略过别的民族,也曾被别的民族侵略过;每个国家都既有“出轨”的国民,也有保持清醒的国民。
C.历史上有谴责法国是“强盗”的雨果,近年来有揭露法国劫掠事实的伯纳?布立赛,可见法兰西民族是充满自审精神的。
D.法兰西民族在科学、教育与文化上长期积累而形成的雄厚“软实力”,铸就了民族正义之魂,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女儿的班主任
范子平 女儿换了班主任,回来就对我说,哎呀,俺班来了新班主任,教语文,可有意思了……
我打断话问她,这次考试成绩出来了没?你排第几?
女儿不接我的话,仍是一脸兴奋,说,俺班主任李老师可有意思哩!
我正色道,你已经高二,明年就高三,得订个计划,各门功课分数进展多少……女儿没等我说完就进了自己的房间。
慢慢地我还是发现了女儿的变化,比方说爱说话了,走路爱蹦跳了,对好多事感兴趣了……这应该没啥,青春期的女孩子嘛!但我关心的是,成绩有没有提高。
星期一下午按惯例是班会课,女儿放学回家,一脸的笑,说,班会课,班主任没讲几句,更没占住课堂时间让做作业,读课文,就是唱歌,唱民歌,也唱流行歌曲,还表演小品,女儿说,你不知道,李老师老歌新歌都会唱,顶上刘欢,顶上周杰伦……还演小品呢!李老师把领口一翻,表演街头流氓遇到便衣警察,可笑得很,全班乐开了锅!
我担心地说,得准备后年的高考,不能光寻开心啊!
女儿不屑,一边往里间走,一边说,爸你真的不懂……
语文课也传来新消息。那天讲曹禺的《雷雨》,李老师说,这节课你们都预习熟了,不用絮叨,我给你们唱唱电视连续剧《雷雨》的主题歌和插曲吧!女儿说,哎呀,李老师唱得好极了!全班同学不依不饶,拍手起哄要求再来一遍!后来,李老师表演《雷雨》,他又当周朴园又当鲁侍萍又当鲁大海,当谁像谁,要李老师演电视剧,肯定明星……
女儿说,作文课也轻松了。李老师说,课下咱各人自己练笔,课堂上咱轻松轻松!分组表演,演青春剧《课堂内外》。先自己报名。谁演金娜娜?谁演李毛毛?谁演那个不会扫地的王倩倩?我演那个忧心忡忡的徐老师……一堂课热闹得吵破天!女儿说,你看我满身的汗,现在都没落!
这样下去会成……我决定去找班主任谈谈,我到了学校,女儿的班正上英语课,琅琅的读书声整齐而洪亮,看不出啥问题。我到语文教研组打听,说李老师在学校后院杨树林。我经过操场沿小路到后院,渐渐听到悠扬的歌声,歌词倒是和我们有关:“我们是学生家长,心情像茅草一样,随风摇摆,不问成绩闷的慌……”声音好听,我不由得品味欣赏起来,一直到下课的钟声响起,我看表已12点,只好转身走出校门……
期中考试后学校召开家长会,教导主任给家长们发了表格,让给每一位任课教师打钩评价。有六个选项:1.非常满意,2.满意,3.比较满意,4.一般,5.不满意,6.极不满意,要求马上撤换。首先是对班主任的评价。我犹豫了,平心而论,女儿那样喜欢他们的班主任;再说女儿活泼了愉快了,对学习感兴趣了,应该有班主任的功劳,但这是正路吗?我左顾右盼,别的家长也都抓耳挠腮,我犹豫好半晌,终于在班主任后边的表格上,在“4.一般”后边打了个钩。忽然,我的肩膀被重重一推,一个宽脸中年女人恶狠狠对我说,还“一般”哩!再和稀泥就把孩子害惨了!这也是学生家长,她的心情我理解——怕孩子成绩吃亏呗!我看好几个家长都和她一样鼓着眼气呼呼的样子,只好把“4.一般”后边的钩抹掉,在那个“6.极不满意,要求马上撤换”后边打了个钩。然后,我立即起身,好像办了亏心事一样低着头走出教室,可是手臂被拉住了,一看是女儿。女儿一脸严肃问,爸,你咋评价我们李老师?我躲避着女儿的目光,吱吱唔唔说,随大溜呗……女儿好像不出所料的神情,问,自从李老师接任班主任,这几个月时间,我各方面咋样?我只好据实回答,我看你吃饭香甜了,爱哼爱唱了。女儿说,我现在学习兴趣大多了!李老师不主张排队,说对学生是无益的压力,可学校却非搞统考排队。俺班总成绩从全年级第九名升到第四名!全班人学得多轻松多高效!我上次成绩全年级196名,这一次98名!你说李老师是行还是不行?
交谈着我已经被女儿拉进教室,女儿把那张评价表又找回来,说,爸,你改改,抹了,在这一点打钩!——女儿的手指坚定不移地点着“1.非常满意”那一栏。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的题目是《女儿的班主任》,然而统观全文,班主任始终没有露面。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不但没有削弱班主任的形象,反而使这一形象更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也为读者留有想象丰富这一人物形象的余地。
B.女儿对新来的班主任如此感兴趣,正是由于班主任李老师的方法迎合了不爱学习、爱轻松热闹的学生群体的心理,所以,家长的担心也就不属多余。
C.文中写期中考试后学校召开家长会,下发对班主任满意度测评表。作者这样写除了有构成情节高潮的用意,还包含了对这种测评方法的合理性的质疑。
D.班主任李老师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打成一片,在无形中调整了学生心态,显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E.文章倒数第二段,不得不通过女儿之口,以班级和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来证明李老师是行的。这再次说明,教学成绩是衡量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唯一标准。
(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儿对班主任李老师态度的递进性变化,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按情节顺序分条概括,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究竟是谁,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我”,有人认为是“女儿”,也有人认为是“班主任”。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承认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就不能不进而承认盛唐诗乃是这座高峰的顶点。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这半个世纪通常被称为盛唐。但在公元755年安史之乱之前和乱之后,诗坛的面貌并不是一样的。在这次战乱以前,诗人们在其创作中都散发着强烈的浪漫气息。或者表现为希冀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隐士;或者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侠少。这,实质上也就反映了他们由于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两种互相矛盾的思想情感。不同的生活道路与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或者成为高蹈的退守者,或者成为热情的进取者,或者因时变化,两者兼之。前人所谓“盛唐气象”,在很大的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
孟浩然、王维、常建、储光羲等的许多作品,都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这种诗使人脱离现实斗争,但对于热衷奔竞、趋炎附势者,也具有清凉剂的作用,而其所提供的自然美的享受则是不可替代的。这些人是以写田园山水诗得名的陶渊明、谢灵运、谢胱的后继者,气象的浑穆或有不及,而措语的精深华妙则有过之。其后的韦应物、柳宗元在这方面是他们的追随者。但王维却在描摹自然、歌颂隐逸之外,还曾将其诗笔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在另外许多同样成功的篇章中,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悲壮情怀。王维在高蹈者孟浩然等和进取者高適、岑参、李颀、王昌龄等之间,恰好是一座桥梁。所以有些评论家就一方面将其与孟浩然相提并论,合称王孟;而另一方面,又将其与高適等相提并论,合称王、李、高、岑。当然,这种提法也包含有对诗歌样式的考虑在内。王维是兼有五七言古今体之长的,而王孟并提,偏指五律;王、李、高、岑并提,则偏指七古。
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精神的,是出自王、李、高、岑等人之手的边塞诗。这类诗篇,塑造了许多边庭健儿的英雄形象。诗人们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却并不无原则地讴歌战争,往往还反对开边。在写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时,也反映了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这些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极悲凉慷慨、缠绵婉转之情。其源出于鲍照、刘琨,更上一点,还可以追溯到建安作家群,虽然那时写边塞的作品还很缺少爱情成分。
借诗中隐士和侠少的形象来说明安史之乱之前的浪漫倾向,并不等于认为当时诗歌中所反映的仅止于这两类人的生活,也决非那些诗人描写的题材如此狭窄。否则,许多繁丽的社会风光和莽苍的边塞景色会出自佛教徒王维和李颀笔下,而著名的七绝组诗《从军行》和《长信秋词》乃是出自王昌龄一人的手笔,就不免费解了。(节选自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序言》)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希冀隐逸、爱好自然的隐士形象是出世的,追求功名、向往边塞的侠少形象是人世的,他们迥异的形象背后是他们的生活道路与生活态度的歧异。
B.就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脉络而论,陶渊明、谢灵运、谢朓为先声,孟浩然、王维、常建、储光羲等发扬光大之,韦应物、柳宗元妙手承传。
C.盛唐边塞诗虽然塑造了许多边庭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的从军报国和建功立业,但并不回避反映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
D.佛教徒王维和李颀笔下多见繁丽的社会风光和莽苍的边塞景色,王昌龄写出不同题材的七绝组诗《从军行》和《长信秋词》确实让人费解。
2.下列对“盛唐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唐诗指的是从唐玄宗即位到唐代宗登基这半个世纪的诗歌,这个时期的诗歌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B.“盛唐气象”主要指的就是或高蹈的退守,或热情的进取,或因时变化而两者兼之的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
C.盛唐诗歌中所反映的不止是隐士和侠少这两类人的生活,盛唐诗人描写的题材是广泛的,还有繁丽的社会风光等。
D.安史之乱之前,诗人们在其创作中散发着强烈的浪漫气息;安史之乱之后,诗人们的创作充满现实气息,浪漫气息散尽。
3.下列关于盛唐边塞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唐边塞诗以高逋、岑参、李颀、王昌龄等人的诗歌为代表,他们和王维都擅长七古诗体。
B.盛唐边塞诗中塑造了许多追求功名、向往边塞的边庭健儿的英雄形象,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侠少。 C.盛唐边塞诗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可以追溯到建安作家群,二者都源出于鲍照、刘琨。
D.盛唐边塞诗交织着英雄气概和儿女心肠,感情极其悲凉慷慨,缠绵婉转,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