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奴隶心态是怎样练成的?
狄马 朋友有次外出返京没有买到票,只好求助于票贩子。票贩子每张票加价30元,很快将票送到朋友手中。朋友情不自禁地想:“其实票贩子也没什么。有了票贩子,出行方便多了。”
因为“到车站买票”这样的信息对每个人都是对等的,它依据的是“先来后到”的原则。而现在,票贩子借助腐败的行业垄断制度买断了某一时段的全部车票,即车票由公开的售票口转到了个人手里。这时,乘客们除非集体“罢旅”,否则只能通过地下渠道和票贩子取得联系,它依据的则是“信息最灵者优先”和“钱最多者优先”的原则。但为什么朋友在那一刻不但没有感到愧疚,反而感到窃喜呢?不仅是窃喜,而且是由衷地表示感谢呢?为什么人性中的趋利避害原则轻而易举就战胜了正义原则呢?看哪!别人买不到,我竟然买到了。一种“幸免于难”的虚妄幸福使人一时忘记了自己也是受害者。这正应了鲁迅的话:“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这种“喜欢”实际上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具体体现。它的实质是通过泯灭自我,在内心确立一种牢不可破的主奴关系。这种主奴关系其实就是一种奴隶心态。一个人一旦在内心确立了一种奴隶心态,那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放弃的,包括人的尊严和生命。比如,我在车站买不到票,后来得知从票贩子那里可以搞到,我就很高兴,因为这背后潜藏的判断是,我本来就应该买不到票;等到见了票贩子,一问价钱,也就多加30元,同样很高兴,因为这背后潜藏的判断是,人家本来可以让我掏更多钱的;等到上火车时,列车员开始检票,她验过我的票,我上了火车,我就更高兴,因为这背后潜藏的判断是,票贩子本来是可以给我假票的。如果一个国家将土地、房产、交通、电信、能源、建筑等所有重要的资源都垄断起来,然后再转手倒卖给他们的亲贵,他们的亲贵再加价卖给我们的时候,我们每一个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是不是都要到“皇上”以及御用的“地贩子”“油贩子”“煤贩子”“路贩子”“水贩子”“电贩子”“房产贩子”那里去领赏,领完之后还得千恩万谢?
这奴隶心态的另一极就是奴隶主心态。奴隶主心态就是主奴关系的主导者。比如,我无故打了你两耳光,你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因为我本来是可以打你三耳光、四耳光的:后来我不但送你去了医院,还付了医药费,你就更应该欢呼雀跃,因为我本来是可以坐视不管的;我枪杀了你的父母,你也应该谢天谢地,因为我本来是可以凌迟、油烹、五马分尸的呀!
这种包打天下、永远正确的逻辑,通常来源于一个从财富到思想,从肉体到灵魂实行全面控制的社会。要消除奴隶心态,当然首先要从根本上消除产生它的土壤。奴隶主没有了,奴隶自然失去了叩拜的对象,“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也就不治自愈。这就好比一个人酷爱给领导开车,现在领导都没有了,你给谁开去?历史上也确曾有像美国这样通过国家立法主动释放奴隶,甚至为了黑奴的解放不惜发动一场战争的先例。但从根本上看,奴隶的最终解放还是要依赖于奴隶意识的最后觉醒。人类文明前行的历史首先是一部精神觉醒史,其次才是一部运动抗争史。那些有着几千年吃人历史的国家就不用说了,即使在美国这样有着深厚自由传统的国家,没有千千万万个像黑人罗莎·帕克斯这样的普通民众的觉醒,黑人的自由和解放仍然是不可想象的。
1.下列关于“奴隶心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朋友返京因车票紧张求助于票贩子,事后沾沾自喜,认为票贩子的存在有利于社会和谐。
B.朋友的心态乃是人性中趋利避害原则战胜正义原则所产生的“幸免于难”的虚妄幸福感。
C.变成奴隶后“还万分喜欢”的心态实则是泯灭自我,也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具体体现。
D.朋友购买车票违背“到车站买票”及“先来后到”的原则,并在内心确立了一种主奴心态。
2.下列各项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奴隶心态的确立,可使自我丧失,放弃一切包括人的生命与尊严等有价值的东西。
B.奴隶主心态则为奴隶心态的对立面,其实质是一种包打天下、永远正确的统治者的逻辑。
C.如果“奴隶心态”得以确立,国家就会将土地、电信、能源等所有重要资源予以垄断。
D.按照奴隶主心态的逻辑,人们挨打受气、上当受骗都应当高兴才是,因为本来的后果要比这更严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朋友从票贩子那里拿到票后,内心欢喜甚至由衷地表示感谢,作者认为这与鲁迅先生所批评的“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相似。
B.奴隶主心态源于专制社会,消除奴隶主心态的关键在于要铲除其滋生的土壤。
C.有的国家为消除奴隶心态,治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甚至借助立法与战争。
D.人类前进的历史首先是精神觉醒史,奴隶的自由与解放有赖于普通民众的精神觉醒。
2、阅读题 思维像风儿一样自由
——记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 刘先林不讲究吃,也不讲究喝,单单讲究空气流通。即使在北京冬天凛冽的寒风中,他家的窗户也处于洞开状态;办公室来了客人,刘先林让座,然后便“开窗,通风!”将已经打开的窗子开到最大,门也敞开,然后满意地坐下:“这样好。”办公室调整,刘先林拒绝套间办公室,唯独看中空气对流的办公室。有人找他时,他就在靠门的办公桌上,从高高两摞书间昂起头来。
在“文革”中,中国测绘局的科研人员被打发到工厂去。很多人打牌聊天闲度光阴,而刘先林在车间学会了工人师傅的本事:车、刨、铣、钳各工种。比如当年大家都觉得没用处的计算机,刘先林竟然在全北京没有几台计算机时,凌晨在别的单位上机,为此,他前半夜就要去排队等候。
刘先林喜欢流通的空气,流通的空气里有充足的氧气,是刘先林创造的源泉,而创造是刘先林的生命。在这样的富氧环境中,刘先林研究出来JX系列解析测图仪,这个专攻图像处理的系列设备,成了国外产品独占中国市场的终结者。目前可以直接快速获取影像并记录于硬盘的领先世界的数字航空摄影仪也已是刘先林研究成果中的“待嫁新娘”。测绘界使用的都是高级精密的设备,从纯进口国到出口国,刘先林在其中起了革命性的作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对科研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最高褒奖,几十万人的中国测绘界一共只获得过两次,但这两次得主都是刘先林。
刘先林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直奔主题”。刘先林认为,无论是自己还是产品,都不应华而不实。实验时,他戏称自己是“胶布工程师”,用胶布粘贴就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在研制JX-3解析测图仪时,刘先林特意邀请生产单位的作业员来参与,生产作业需要什么功能,他就在仪器上设置什么功能,因为刘先林认为:“需要是发明之母。”刘先林产品的用户们评价他的产品:看上去不那么漂亮,但是实惠、好用、细致、功能强大。
我国科技界申请课题,大多数情况先论证国外如何如何,刘先林却很少去关注某个课题是不是国外研究的热点。他说:“我从事研究的项目,总是从国家需要出发,从测绘生产的需要出发。”他的同学、一位两院院士说,自己是传统的,写一堆文章,带一群学生;而刘先林是基层的、快速的、简捷的,几乎不写科研文章,也不去考学位,更不去考虑自己科学家的身份与衣着是否相配。也许是用心专一的人都有的特点吧,他们需要用纯粹的心去做纯粹的事,其他问题在他们看来可以予以最大程度上的忽略,刘先林泡茶用的不是杯子,是一个塑料大茶壶,没有壶盖。茶壶大,是因为一次可以倒很多水,用起来方便,而碍事的壶盖和过滤茶叶用的东西,因“直奔主题”而被扔掉了。刘先林的毛衣永远是今天正着穿,明天反着穿。他从不关注脱下来的毛衣是反是正。国家测绘局领导有一次到研究院调研,车子快到研究院时,看见前面一个白发老头,一边裤腿高,一边裤腿低,蹬着辆三轮车,正好在小车前面走,到了研究院门口一下子就拐了进去。这位领导心想,测绘科学研究院怎么让收废品的随便进出?赶上去一看,是刘先林。即使是见大领导,刘先林有时也光着脚穿一双大两号的皮鞋。会见外宾时也不考究衣着。外事办的人说,刘先林给中国人争气,争气不在外表。
刘先林心中装的是发明创造的大思考。采访时,只要记者让他随意而谈,他准会侃侃而谈,没有大道理,全是与他质朴外表相称的大实话。不善言语的刘先林经常急出有些哲理的话:一个民族不能只有传递知识的能力,没有生产知识的能力,中国人应该是有创造力的。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不当的两项是 [???? ] A.科技创造是严谨的,但科技创造需要开放的、大胆的、具有前瞻性的思维,用“思维像风儿一样自由”作标题不但富有诗意,而且符合人物特点。
B.文章开头叙述刘先林讲究空气流通的几件趣事,主要说明刘先林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也说明呼吸新鲜空气能促进科研发明的奇思妙想。
C.刘先林不善言语,但他喜欢说“直奔主题”,文中划线的两句话,都是直奔主题的。在刘先林看来,实际需要就是科技发明创造的主题。
D.刘先林在严冬却窗户洞开,别人闲聊他学技术,别人觉得学计算机没用他却孜孜以求,搞科研别人关注热点他却根据需要,这几处对比,凸显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E.文章先写刘先林的喜好,接着叙述他的科研特点,再记叙他日常生活中的几件琐事,最后一段介绍他的大写人生,脉络清楚,层次分明。
(2)在这篇人物通讯中,刘先林作为科学家有哪些可贵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写刘先林不修边幅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几个古稀之年的同事评价刘先林:“不循常规,不拘一格,不修边幅,但,是一个奇才。”除了“不修边幅”外,上面这则通讯能印证其他评价吗?请简述理由,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我的昂贵的腿
[德]?海因里希?伯尔
这下子我就业在望了。他们寄了一张明信片给我,叫我到局里去一趟,我便遵命前往。局里的人既亲切又和气。他们拿出我的档案卡片,说了一声:“呣。”我也回了声:“呣。”
“哪一条腿?”有一个官员问道。
“右腿。”
“整条腿?”
“整条。”
“呣,”他又哼了一声,开始查阅各种各样的单子。我总算可以坐下来了。
他终于翻出一张单子,看来正是他所要找的。他说:“我看这里有适合您干的事,一件美差。您可以坐着干。到共和广场上一个公共厕所里去擦皮鞋。您看怎么样啊?”
“我不会擦皮鞋,我一向因为皮鞋擦不亮,引得大家侧目相看。”
“您可以学嘛,”他说。“什么事情都可以学会的。天下事难不倒德国人。您只要同意,可以免费上一期学习班。”
“呣,”我哼了一声。
“那么同意了?”
“不,”我说,“我不干。我要求提高我的抚恤金。”
“您疯啦,”他回答时语气既亲切又温和。
“我没疯,谁也赔不起我的腿,我连多卖些烟都不行,他们现在制造了种种麻烦。”
那个人把身子往后仰,一直靠到椅子背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亲爱的朋友啊,”他感慨地说,“您这条腿可真叫贵得要命。我知道您今年二十九岁,身体很好,除了这条腿以外没有一点毛病。您可以活到七十岁。请您算一算,每月七十马克抚恤金,一年十二个月,那就是四十一乘十二乘七十。您算一下,不计利息就要多少钱。您不要以为只有您丢掉了一条腿,看来能够长寿的也不仅仅是您一个。现在您还要提高抚恤金呐!对不起,您真是疯了。”
“先生,”我说,我也照样往椅子背上一靠,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看您大大低估了我的腿的代价。我的腿要昂贵得多,这是一条非常昂贵的腿。还得说一下,我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很遗憾,头脑也很健全。请您注意。”
“我的时间很紧。”
“请您注意!”我说。“我丢了这条腿,救了好些人的命,他们至今还在领取优厚的退休金。
“当时情况是这样的:我单枪匹马埋伏在前沿某个地方,奉命注意敌人何时来到,这样就可以让别人及时溜掉。后面司令部已经在打点东西,他们既不愿意跑得太早,也不愿意溜得太晚。原先我们是两个人在前沿,但是那一个被敌人打死了,他不必再花费你们的钱。他虽然已经结婚成家,但是您别怕,他的妻子身体健康,可以干活。那个人的性命可真便宜。他当兵才四个星期,所以只花了你们一张通知阵亡的明信片和一点点口粮的钱。他在那个时候算得上是个勇敢的士兵,他至少是真正给敌人打死的。后来就只剩我一个人在那里,并且害怕起来,天很冷,我也想溜之大吉,嘿,我正要溜的时候,突然……。
“我的时间很紧,”那个人说着,开始找他的铅笔。
“不,请您听下去,”我说,“现在刚刚讲到有意思的地方。正当我要溜的时候,我的腿出了问题。我只得躺在那里。我想,既然溜不掉了,就把情况向后面报告吧。我报告了敌人的动静,他们就全都逃跑了,规规矩矩地一级跟着一级;先是师部,然后是团部,再后是营部,依此类推,始终规规矩矩地一级跟着一级溜走,只有一件混帐事,那就是他们忘了把我带走,您懂吗?他们跑得太仓皇。真是件混帐事情,要不是我丢了这条腿,他们全都没命了,将军、上校、少校,一级一级数下去,全都得完蛋,那您就不必给他们退休金了。好,您算算看,我的腿值多少钱。那位将军才五十二岁,上校四十八岁,少校五十岁,他们个个没有一点毛病,身体健康,头脑健全。他们那种军事生活使得他们至少可以象兴登堡一样活到八十岁。您计算一下:一百六十马克乘十二乘三十,完全可以估计他们平均还要活三十年,您看对吗?所以,我的腿成了一条贵得吓人的腿,成了一条我所能想象的最最昂贵的腿,您看是不是?”
“您真疯啦。”那个人说。
“没有,”我回答说,“我没有疯。对不起,我身体健康,头脑健全,遗憾的是,我在这条腿出毛病前两分钟没被打死。那样的话,就可以节省好多钱啦。”
“您到底接受这项差使不?”那个人问道。
“不,”我说完就走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安置局工作人员详细地为“我”算接受擦皮鞋工作后能够得到的巨额好处,是真心地替我解决实际困难。
B.小说中“我”给安置局工作人员算了一笔帐,是想得到“一百六十马克乘十二乘三十”的报酬。
C.小说中“我”详细地描述自己伤腿的经过,其用意是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生活优越的人们思想丑陋,作风官僚,根本不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D.小说描写了以“我”为代表的一批人为了国家人民而牺牲却得不到真正的优待, 那些贪生怕死的腐败官员享受着“我”用腿换来的生命与金钱,批判了社会的腐朽黑暗,讽刺官员的肮脏。
E.这篇小说,伯尔用平静的语言揭示了德国社会的病态。人物少、语言干练,但小说情节过于简单,仅靠伤残军人与安置局工作人员的对话来展开。
小题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多次提到局里官员“您疯啦”、“您真疯啦”这样的话语,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小题4:小说的题目是“我的昂贵的腿”,有人认为小说是围绕是否接受厕所旁擦皮鞋的差事而展开的,应以“差事”为题,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
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当代环境伦理学是一个富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新学科,形成了多种理论模式和学说。这些模式、学说既包括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即浅环境论,也包括非人类中心主义即深环境论,还有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方面与深环境论中的环境整体主义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更承认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和道德代理人的责任,以及一定社会中人类行为的环境道德规范。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中心主义采取了一种整合的态度。它汲取了生命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等非人类中心主义关于“生物/生态具有内在价值”的思想,承认自然不仅具有工具价值,也具有内在价值,但又不把内在价值仅归于自然自身,而提高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这样,由于人类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那么,不仅是人类,还有自然,都应该得到道德关怀。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整体价值观的基础上,承认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类所特有的“能动作用”,承认人类在这个统一整体中占有的“道德代理人”和环境管理者的地位。这样,就避免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实践中所带来的困难,使之更具有适用性。
在共同承认自然的固有价值和人类的实践能动作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整体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理论基础。现代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是一个有机整体,生命系统表现为网络格局。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从物种层次、生态系统层次到生物圈层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任何生物都有内在的目的性,都以其各自的方式在整体生态关系中实现其自身的善。因此,任何生物和自然都拥有其自身的固有价值(固有价值是一种实体为获得自身的善而独立于人类评价者目的的价值)。生物和自然所拥有的固有价值应当使它们享有道德地位并获得道德关怀,成为道德顾客。可持续发展伦理观把道德共同体从人扩大到“人——自然”系统,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扩大到生物和自然。与此同时,由于只有人类才具有实践的能动性,才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才进行道德选择和做出道德决定,所以只有人是道德主体。作为道德代理人的人类,应当珍惜和爱护生物和自然,承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价值。因此,人类具有自觉维护生物和自然的责任。
1.以下对“深环境论”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归于自然本身,它强调人类的“道德代理人”的责任。
B.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来自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自然与人同样处于道德主体地位。
C.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应归于自然本身,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D.深环境论认为自然具有工具价值,这种价值来自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质,人类是环境的管理者。
2.下列说法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内容的一项是(?)
A.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承认自然既有工具价值,也有内在价值。
B.认为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都应该归于自然自身。
C.生物和自然应当享有道德地位并获得道德关怀,成为道德顾客,人类应珍惜、爱护生物和自然。
D.承认人类所特有的“能动作用”,人类是道德主体,是自然和生物的道德代理人,是环境管理者。
3.对“人类应承担起自然的道德代理人的责任”的意义的解说,最全面的一项是(?)
A.自然拥有自身固有的价值,是道德的顾客,应该得到人类的道德关怀。
B.自然是道德顾客,享有道德地位和道德关怀,人类应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
C.人类应当珍惜、爱护自然,承认自然作为一种实体而拥有的自身在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价值。
D.自然拥有自身的固有价值,应享有道德地位,获得道德关怀,只有人类才是道德的主体,有自觉维护自然的责任。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环境论强调生物/生态具有内在价值,它与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之间构成矛盾。
B.浅环境论主张只有人类才有“能动作用”,因此人类是万物的主宰,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自然和生物。
C.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整合了浅环境论和深环境论的思想,因而更合理,更先进,也更适用。
D.浅环境论和深环境论在研究人类与环境问题时所持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