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2-07 20:44:1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①到底何为国学?胡适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他把国学等同于国故学。
②这个定义能不能成立?妒呆成立,则举凡研究一切过去历史文化的学问,都是国学。但历史文化这一概念所包含内容未免太庞杂,哲学、法律、宗教、艺术、文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工艺、服。饰等等,都可以囊括杠内。对所有这些内容的研究都可以叫做国学吗?胡适的定义,外延过于宽泛,内涵不够确定,所以没有被广为采纳。
③后来大家比较一致接受的定义,是把国学和我国的固有学术直接联系在一起。以此,钱宾四先生《国学概论》提出,“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午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童之一能力。”马一浮先生抗战期间在江西泰和讲国学,也开宗明义地标示:“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运已经是给定,的与胡适,不同的国学定义了。相当长时间以来,学界使用的事实上是后一个定义。不难看出,只就这两个定义的范围而言,国学概念的界定,已经经历了收缩过程。
④盖一个概念的成立,其涵义不应过宽过泛,否则将造成概念的流失。因此之故,马一浮又给出了国学新定义。他认为定义国学为固有学术。内涵还失于宽泛笼统,仍然不容易把握,使人不明白是何种学术。所以他提出:“令揩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马先生认为,所谓国学,就是“六艺之学”。“揩定”一词是佛家用语,马先生说:“每下一义,须有法式,谓之揩定。”
⑤“六艺”亦称“六经”。我国学术的源头即在于此,中华文化的原典精神亦出于此。我们今天讲国学,重要的一点是回归“六经”。
⑥至于“六艺”在国人的精神世界可能发生的作用,《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有如下概括:“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絮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瓤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概括的固是“六艺”本身的精神旨趣,但也都关乎生之为人所必须具备的各种修养和品德。换言之,“温柔敦厚”是人的品性,“疏通知远”是人的学识,“广博易良”是人的和乐,“絜静精微”是人的玄思,“恭俭庄敬”是人的礼敬,“属辞比事”是人的正见。《庄子·天下篇》解“六艺”又日:“《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马一浮先生认为上述孔、庄两家对“六艺”的解泽,简明而得其宗趣。
⑦我们作为现代人,尽管为各z曲闻见的知识所包围,可是我们的精神血脉里亦不可没有“六艺之道”。而虽为现代人,叉呵虹也是受过“六艺”熏陶的“六艺之人”。在马先生看来,“六艺之教”应该成为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如果争件具备,不排除也有可能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使蒙尘已久的人类,革涂习气,变化气质,回归本然之善。
(取材于刘梦溪《到底什么是国学》)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胡适的国学定义错误在于没国学和我国固有的学术联系起来。
B.在国学定义问题上,马一浮比胡适更符合确定概念的一般规则。
C.钱宾四给国学下的定义综合吸取了胡、马两人国学定义的长处。
D.马一浮认为“六艺之教”是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血脉。
小题2:.马一浮认为“六艺”对现代人类最重要的作用是(3分)?????????????????????????????????
A.关乎生之为人所必须具备的精神血脉。
B.“六艺之教”融入人中国人的精神资源。
C.有可能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资源。
D.使蒙尘已久的人类重新回归本然之善。
小题3:.本文中的国学定义有几次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了治学的什么特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3分)B
小题:.D(3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被诗打败的人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
在我的少年时代,我是那种身披黑斗篷的学生诗人,同当时所有的诗人一样消瘦和缺乏营养。我刚刚出版了诗集《晚霞》,体重比一根黑羽毛还轻。
我同我的朋友们一起走进一家简陋的下等酒馆。那是探戈舞风靡和流氓横行的时代。跳舞突然停止,探戈舞曲就像酒杯砸在墙上似的突然中断。两个臭名昭著的流氓在舞池当中龇牙咧嘴地互相辱骂。当一个上前打对方时,对方就退却,桌子后边的一群音乐迷也随着向后躲闪。那场面就像两个未开化的野人在原始森林的空地上跳舞。
我没有多加考虑就走上前去,不顾自己又瘦又弱,责骂他们:“不要脸的坏蛋,狼心狗肺的家伙,下贱的渣滓,别吵大家了!大家是来跳舞的,可不是来看你们演闹剧的!”他们吃惊地对看一眼,好像不能相信他们听到的话。身材较矮的那个以前曾是拳击手,他朝我走来,想揍死我。若不是极准的一拳猛地把这个猩猩般的汉子打倒在地,他准能达到目的。是他的对手终于决定给他一拳。
当这个战败的斗士被人像搬麻袋似的抬出去时,当坐在桌旁的人向我们递来酒瓶时,当舞女们向我们投来热情的笑声时,那个打出致命一拳的大汉理所当然地想分享这次胜利的欢乐。但是,我严词责骂道:
“滚出去!你跟他是一路货!”
我的得意时刻不久就结束了。我们穿过狭窄的过道之后,看见一个虎背熊腰的家伙堵住出口——那个被我呵斥的胜利者,他堵住我们的去路,等着进行报复。
“老子正等着你呐。”他对我说。
他轻轻一推,把我推往一扇门,这时我的朋友们都慌里慌张地跑了。我急忙扫一眼,看看能抓到什么东西进行自卫。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有。沉重的大理石桌面、铁椅子,我都举不起来。没有花瓶,连一根别人忘记带走的不值钱的手杖都没有。
“咱们谈谈。”那人说。
我明白,任何反抗都是徒劳的;我还想到,他大概像面对一只小鹿的美洲豹,在吞下我之前要打量我一番。我知道,我所能进行的全部自卫,只不过是不让他知道我的恐惧感。我回手也推他一下,但是动不了他一丝一毫。他简直是一堵石墙。
他忽然向后扬起头,他那双凶恶的眼睛换了一种神色。
“您是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吗?”他问。
“是的。”
他低下头,继续说道:“我太不幸了!我现在就在自己衷心钦佩的诗人面前,而当面骂我坏蛋的竟是他!”
他两手抱着头,悲痛地说:“我是个坏蛋,跟我打架的那个人是可卡因贩子。我们是世上最卑贱的人。可是,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样纯洁的东西,那就是我的未婚妻,我的未婚妻所给予的爱。巴勃罗,您看看她,您看看她的相片。我一定要告诉她,您亲手拿过这张相片。这事儿准会使她高兴。”
他把那张笑吟吟的少女的相片递给我。
“她是由于您,是由于我们背诵过您的诗才爱我的。”
他没头没脑地朗诵起来:“一个像我一样悲伤的孩子,跪着从你眼睛深处看着我们……”这时候,门给撞开了。那是我的朋友们带着武装的援军回来了。我看见一张张惊讶的脸挤在门口。
我缓缓地走出门去。那人独自留下,连姿态都没变,继续朗诵道:“为了将要在她血管里燃烧的生命,我这双手不得不杀人。”
他被诗打败了。
【注】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智利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岁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晚霞》,20岁发表了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奠定了他在智利乃至世界诗坛的地位。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本文是作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却以浓烈的感情和丰富的形象,表现了诗歌对野蛮的胜利,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魅力。
B.“我急忙扫一眼,看看能不能抓到什么东西进行自卫”“我所能进行的全部自卫,只不过是不让他知道我的恐惧感”,从中不难发现“我”的懦弱无助。
C.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如“那场面就像两个未开化的野人在原始森林的空地上跳舞”,生动地描绘出这两个蛮汉斗争时的荒唐可笑。
D.“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样纯洁的东西,那就是我的未婚妻”“她是由于您,是由于我背诵过您的诗才爱我的”,说明了爱情的力量要远胜于诗歌。
E.本文在故事情节上一波三折,张弛有度,酒馆中的局面出现紧张——缓和——再次紧张——最后缓和的变化,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小题2:文章第一自然段看似与故事情节无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说说“被诗打败的人”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小题4:为什么拳击手竟会“被诗打败了” ?试从人物与主旨两方面进行探究。(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2:①文章对诗人生活处境的描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B.错在“懦弱”,文中并无此意;D.“说明了爱情的力量要远胜于诗歌”属无中生有。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作用题,此类试题一般从内容作用和结构作用两个方面分析。本题侧重其内容作用,即起到烘托人物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小题3:
试题分析: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文章主题。本题应该从文中找出相关的神态、表情、动作等细节刻画的内容来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
小题4:
试题分析: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是观点加分析。要结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有一些学者则认为秦始皇陵比较深,其理由是当时已能解决地下水的排出问题。秦时巴蜀入秦是开矿采丹的,肯定会把地下水的排除办法介绍到秦始皇陵工程,因为他备受秦始皇的青睐。那时,遇到地下水,往往采用石塞铜锢的办法。《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下铜而致椁。”《史记·集解》徐广曰:一作“锢”。“锢”,铸塞,就是采用冶铜铸堵渗水之处。《汉旧仪》云:“锢水泉绝之,塞以文石,致以丹漆。”涂丹漆的目的是为了防潮。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肯定我国古代矿业的技术先进,成就辉煌
B.介绍我国古代处理地下水的高超办法,赞颂劳动人民的非凡技能和聪明才智
C.说明当时的科学技术已经能解决秦始皇陵较深处地下水的排水问题
D.说明秦始皇善于采纳开矿采丹者之言,大胆任用贤才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文段主旨就有“当时已能解决地下水的排出问题”,以下文字是举各种史料论证地下水排水问题的处理方法。其他各项均不符合。本题选C。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
“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
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
“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如果来访者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如果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则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到大门口默默挥手告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怀真情,讲真话;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
“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先生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治学的严谨精神,是我们后辈应汲取的力量。唯有如此,步入社会后才能有所担当。”(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在参加纪念活动的人群中,既有年轻的北大学子,也有八十多岁的学者,这充分说明了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
B.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富有童心的人,发现新奇的东西就会很高兴。
C.季老先生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符合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知识分子。
D.李垚因为听过季老先生的演讲,被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深深折服,所以报考了北京大学。
E.季老先生的作品,不仅是他个人对人生、知识和生命的认识,更是他一生的写照,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小题2:这篇新闻开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文中说:“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请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小题4:为什么北大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请联系文本和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小题1:(1)AE(5分)
小题1:(2)开头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富有童心”错,季老先生不是因为发现“新奇的东西”而高兴,而是因为发现了学术研究的“新线索”而高兴。C项,“季老先生认为自己就是……”于文无据,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季老先生所认为的知识分子的最高水平。D项,李垚没有听过季老先生的演讲。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等作用。考生只要了解了景物描写的作用,再结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访谈,完成下题。
慷慨的慈善家
——巴菲特访谈
记者:去年你作出了重大宣布:在有生之年将所有资产的85%捐献,请问你对这个决定是否后悔过,是否夜里曾醒过来问自己:“我到底做了什么?”
巴菲特:没有,我睡得像婴儿一样甜。这个决定对我而言非常坦然,在财富如何分配问题上这正是我想要做的,因此我不会改变这个决定。
记者:你已经决定不会将全部财富留给子女。
巴菲特:是的,我会留给他们足够的钱使他们还能做其他事情,但不是太多的钱让他们不会做任何事。
记者: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决定呢?是不是因为看到了其他富人的孩子的境况?
巴菲特:我认为这对社会不好,对孩子们也不好,不过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我的意思是我是个格外幸运的人,在合适的时代出生在合适的地方,要是我早出生几千年,我一定会成为某种动物的午餐,因为我既不比别人跑得快也不比别人跳得高;如果我出生在孟加拉国或者是其他地方,也不会成为现在的我。我能得到现在所拥有的,很大程度上说是这个社会的结果。和我的付出相比,我得到的物质财富多到不成比例。但是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是良民,他们或者前往伊拉克战场服役,或者在自己的社区中辛勤服务,但是都不像我一样被“疯狂”回报,我已经拥有了生命中想要的一切。一想到巨额的回报不是回到社会而是仅给予少数几个人,原因是这几个人正是从我太太的子宫里钻出来,这个念头会让我发疯,我绝不相信某一个人的子宫具备这样的“神圣性”。
记者:你是否也认为把巨额财产留给孩子会造成“毁灭性”结果?
巴菲特:的确,有些时候会造成这样的后果,这并不是没有先例。我将给孩子们留一定的钱,他们有的优势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和我一样,他们在正确的时机出生在正确的地方,这样他们就有了一切优势。美国要在这个世界上竞争就必须相信机会平等的道理,如果有人因为自己的姓氏就能轻易得到几百亿美元,何来机会平等可言?
记者:赚钱和花钱之间,哪个更有乐趣?
巴菲特:赚钱非常有趣,就好像参与一个擅长的游戏,这样能保证腿脚灵活,耳聪目明。尽管这个游戏对我来说并不需要手眼的精密配合,像很多其他的工作那样,但是我想像不出更有趣的游戏了。当然,知道这些钱能帮助那些需要的人也是很不错的感觉,我经常收到人们的来信,不仅是感谢我的捐款,他们还在信里详细告诉我因为这些捐款,他们的生活如何被彻底改变。当想到可能有数百万人因为捐款而免于患上疟疾,或者站在小一点的角度,某个人的私人问题因为我的捐款而解决了,这都是非常美妙的感觉。
记者:从捐款角度说,你是世界上最慷慨的人;同时也是最贪婪的人,那是从赚钱角度说,如何看待这个矛盾?
巴菲特:我只是非常幸运而已,获得了疯狂的回报,但即便没有这么多回报,我还是会做我做过的一切,因为我喜欢投资。我不是那些赚到100万美元就高兴收手的投资人,赚得越多我越开心。
记者:你从来不将自己的名字贴在医院墙壁上,也不曾在慈善聚会上坐在最前排的显眼位子上,你是否觉得类似的东西很无聊,或者……
巴菲特:我的确觉得有点无聊。如果我的名字占据了某个医院墙壁上的位置,就不会有其他人为此捐款了。如果一家医院找我捐款,能获得的不会因为我的名字是否在墙上而有所不同,因此他们最好将这个机会“卖”一个更好的价钱。在慈善捐款方面也有一个市场体系,将自己的名字放在建筑物上有一定的价格,总有人愿意比我出更高价格。
记者:对于一个工薪阶层但是稍为富裕的人而言,如果他希望对慈善事业加以支持,你的建议是先投资然后捐献,这样能捐献更多,还是直接捐献但是金额有限?
巴菲特:我有很多很多学生,有31个大学邀请我上课,其中大部分在美国,一些在加拿大,因此同样的问题我的学生们曾不止一次问过我。我的回答一贯是,做你自己想做的。从来没有人能断定苹果比梨好吃或者梨比苹果有营养,因此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想法。如果你想捐款,这完全是你个人的事情,应该自己体验,很多人在体验之后会改变想法,对于慈善事业,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忠实于自己的想法。
记者:很多时候慈善事业被认为是富人的奢侈品,富人才享有通过金钱改变他人命运的专利。
巴菲特:我不知道,但是在美国如果深入统计数据,你会发现国民生产总值的2%都进入了慈善领域,而中产阶级的捐款相对他们的收入其实比富豪更加慷慨。在大众关注和受益的领域,例如医学研究的投入上,中产阶级的捐款所占比重最大。总体而言美国人是非常慷慨的,如果按照收入衡量,在全球富豪榜前400名的人恰恰是最不慷慨的。
记者:很多人注意到你的仁慈和低调,你的生活非常俭朴,你经常以别人的名义捐款,对于你来说仁慈是轻而易举的还是你努力想做到的?毕竟在这样巨大的财富前,诱惑是难免的。
巴菲特:在这方面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很多人批评我说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就捐款,但是我自己知道应该做什么,要如何做,因此不会受到困扰。对于公司所取得的业绩我从来都不谦虚,但是对于我的名字是否出现在捐款名册上或者某个纪念碑上,我认为毫无意义。这并不是谦虚或者仁慈的表现,而是从心里我根本就不在乎。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投资取得骄人财富是一项成就,但是利用这些财富在建筑物上刻上名字或者让别人感激你、赞美你则谈不上是成就,对我来说这些东西丝毫没有意义。
记者:能具体说说来自父亲的影响吗?
巴菲特:我总是以父亲的标准来衡量言行,做一件事情之前会想想父亲会给我打几分,我的所作所为一定要是父亲能够接受的。
(根据网上材料整理,有删改)
小题1:这篇访谈全文主要围绕着慈善问题展开,请问它谈了哪几个方面?(4分)
答:????????????????????????????????????????????????????????????????????????
小题2:除了慷慨以外,你觉得巴菲特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据材料回答。(5分)
答:??????????????????????????????????????????????????????????????????????????
小题3:人物访谈中的记者提问其实是很有技巧的。除了直接发问外,你觉得在这篇访谈的提问中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举两个例子加以评述。(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围绕着慈善捐款这一问题,记者问了以下几个方面的


本题解析:
小题: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主要内容。
小题: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被访者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容。
小题: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本题6分,每例3分,举例与方法明确1分,分析2分。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