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六)
2017-02-11 00:09:2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组是 (???? )
A.貌和神离奋发图强好高骛远知人论事
B.泾渭分明计日程功两全齐美曲指可数
C.墨守成规轻歌曼舞黔驴技穷针砭时弊
D.开源节流迫不急待淋漓尽至人才辈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和—合,事—世;B.齐—其,曲—屈;D.急—及,至—致。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季羡林先生是一位有原则的知识分子,对许多重大问题,他都提出过自己的意见,只不过他很少采取金刚怒目的方式,而是绵里藏针,微言大意。
B.我坐在暖烘烘的沙滩上,眺望浩渺的大海,观看为了一块面包而聒燥的海鸥,打量那些在海滩上寻找斑斓贝壳的孩童,尽量不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
C.初春,周围的一切在闪烁,在融化,大地蒸腾起热气,云雀安详地鸣啭着……呼吸着凛冽、砭骨的空气,融雪炫目的反光使我不由自主地眯起眼睛、
D.世人仅以沧海一粟之身,却能精鹜八级,心游万仞,领略茫茫宇宙与纷烦人世的壮丽之美,这是何等的境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形。
A项中“微言大意”应为“微言大义”。B项中“浩缈”应为“浩渺”C项中“纷烦”应为“纷繁”。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示例:调查显示,多数学生与父母存在代沟。
(2)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语言运用题  从下列12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5个,分别填人文段中的画线处,使文段语意连贯,意思明确。
  滋润????滋养????滋生????滋味????意味????不止????不只????不但????不是???而是???反而???因而
  年轻总要靠梦想来?? ①? ?才能成长,鲁迅也是如此。他立志救国,到日本仙台学医,却受到极大的精神刺激,然而鲁迅先生?? ?②? ?没有丢弃梦想,? ③? ?做出了更艰难的选择——弃医从文,开始了他文艺救国的梦想。可是,他很快就尝到了失败的?? ④???? ⑤? ?是失败,是比失败更让人难熬的寂寞。尽管这样,鲁迅先生仍然执著地追寻下去,终于成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滋养??②不但??③反而??④滋味??⑤不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语言运用题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微博没有传统媒体“守门人”过滤、垄断信息的特权,而且门槛很低,??。但是由于人们大多使用匿名,??,于是微博从开始时,虚假信息就一直是一个被人诟病的方面。与此同时,由于短小精悍,微博往往只有论点而缺少论证,似乎只需要情绪化的语言打动人,??,这就造成微博里客观理性的意见往往受到歧视或蔑视。


参考答案:①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 ②发布的信息往往无法证实?③而不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扩展语句的能力,也涉及连贯。①处结合上文来看,应是对上文的总结。②处结合上文的“但是……”可以看出第二句话应与第一句话的内容形成转折,下文又提到了“虚假信息”,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微博信息的可信性令人怀疑之类的内容。③处由后文的“这就……”可以看出,此处应填的内容应与上文微博内容的情绪化是一致的。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